㈠ 有關奧巴馬與新聞媒體 求幫助 謝謝~~
印度媒體歡呼美國同印度建立新親密關系,認為美國總統奧巴馬趨近新德里反映了印度的崛起。 當地周末報章多數都大篇幅報道美國總統伉儷到訪三天,第一夫人米歇爾活力充沛地同印度學童一起跳舞,更受到報紙編輯們的追捧。 主要報道還是集中於行程第一站孟買的訪問基調和內容——奧巴馬針對2008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的講話,以及美國為推動國內就業同印度簽署的貿易協議。 《印度快報》總編古普塔說,奧巴馬決定來印度並將訪問投焦於經濟領域,這反映了印度作為新興國家迅速躥起所享有的新地位和影響力。 他在封面社論中寫道,現在權利天平傾向印度這邊了,這主要歸因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大衰退」。 「現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就這個新的「平等」地位,培養出有自信的信念,並且有取有施。」 大部分報章指出,奧巴馬在演講中對巴基斯坦隻字未提,焦點全投在就業上,似乎專為美國內讀者所設定。 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結束後不久啟程到亞洲訪問,民主黨把這次慘敗歸咎於高失業率和選民對經濟的焦慮。 印度英文報中批評最尖銳的《今日郵報》,在封面打出大標題:「奧巴馬為美爭取就業機會,對印度無以回報」。 有專欄作者指出了奧巴馬面對的難處:兩位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布希分別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對印度進行了歷史性訪問;柯林頓在兩國經歷冷戰的互不信任關系後,重新啟動雙邊關系,布希則推動了具里程碑意義的核協議,讓印度得以獲取國際核技術。 新德里的國防與分析研究所學者甘古利在《印度時報》中寫道:「對彼此的目的、動機和戰略存疑而殘留的不信任,依然徘徊在兩國首都永久的官僚體制里。不過,曾經走在最前面的這些疑慮,正逐漸消退。」 《印度斯坦時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奧巴馬的這次訪問,「使兩個偉大國家在建立聯盟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㈡ 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時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時報》(H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㈢ 印度政府減少在美游說投入嗎
據印度媒體10月22日報道,印度政府似乎已大幅削減對美國國會議員的游說,因為印度政府對其注冊游說公司的資金投入已降至七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報道,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位於美國的實體,例如波音公司及一些行業組織如「與印度公平貿易聯盟」(AFTI)、美國商會等等,已加強在與印度相關的問題上對美國國會議員的游說力度。其中,AFTI的游說內容主要是「美國企業在印度經營的難點相關問題」;波音公司的具體游說問題內容更為廣泛,涉及「美印關系」、「印度貿易問題」等。
據報道,BGR在2005年10月提交的注冊信息中表示,該公司已被授權「就影響美國和印度雙邊關系的問題提供指導和咨詢」。在2005年的年終報告中,BGR的收入總額為24萬美元。游說人士透露,它「為影響美國和印度雙邊關系的問題提供了指導和建議,包括可能達成的一項民用核協議」。
自2005年年底以來,BGR的收入總額約為800萬美元。
在報道下方,也有網友對此表示歡迎。一名網友說:「這對BRG公司而言是個壞消息,但對印度民眾來說是個好消息」。還有一名網友說:「把錢花回印度吧。有數百萬印度人現在沒有干凈水、清潔廁所可用,也缺乏醫療和教育機會。」
㈣ 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的介紹
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的總體介紹:
美國政府關門(US government shutdown),預算撥款案無法批准,美國政府沒錢可花。預算撥款權力掌握在美國國會手中,國會不通過預算案,就意味著政府不能花錢,很多需要花錢的工程無法繼續,員工的工資也將難以支付。從1977年到1996年19年間,聯邦政府曾關門17次,幾乎平均每年關門一次,最短1天,最長21天。其中1995年至1996年,柯林頓政府執政時期,曾兩次關門,導致數十萬政府雇員被遣散回家"待業"。
2013年9月20日開始至30日晚間,在共和黨內"茶黨"等保守勢力的強烈要求下,國會眾議院議長博納至少三次提出不同版本的臨時撥款議案,這些議案都與阻撓奧巴馬力推的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實施內容相捆綁,但都沒有得到民主黨掌握的參議院的通過,最終導致聯邦政府預算至今沒有著落。2013年10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關門。2013年10月7日,奧巴馬急簽軍方支薪案,五角大樓9成員工或復工。2013年10月16日晚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政府停擺:
自美國國會預算程序於1976年正式執行以來,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在傑拉德·福特與吉米·卡特當政期間,美國一共出現了6次政府部分停擺,受影響的部門為美國勞工部與衛生、教育及福利部。這幾次政府部分停擺持續時間從8天至18天不等,而導致停擺的主要原因則是對墮胎提供聯邦資金補助的爭議。至於羅納德·里根當政期間,美國一共出現了8次持續1至3天的政府完全停擺,這回的爭議則是環繞政府赤字而展開。在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治下也出現了相似的持續4天的政府完全停擺。
在比爾·柯林頓當政時期,保守派於1994年共和黨革命後取得了國會的控制權,此後美國政府遭受了兩次分別持續5天和21天的完全停擺。而這次停擺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赤字問題。
2011年危機:
2011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不停地與共和黨人商談,希望能就2011年財政預算案達成一致。如果在當地時間8日午夜還沒結果,美國政府就要關門了。
2011年4月5日和6日兩天,奧巴馬與國會眾議院議長博納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舉行了兩次徹夜長談。美國媒體稱,總統深夜邀請國會舉行會談,在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2011年4月6日,白宮眾多新聞官員也大力"宣傳"政府關門的"災難性後果",以對談判施加壓力。參加記者會的《紐約時報》記者稱,美國官員說,政府一旦關門,全美80多萬公務員將放長假。"很多政府部門無人辦公,公園、美術館等公共機構說不定也要關門大吉。法院和軍隊的一些部門也會受到影響。"
2011年4月7日晚,奧巴馬召集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人哈利·里德在白宮開會。這是他們3天內第4次在白宮討論如何避免政府關門。一個多小時後,奧巴馬一臉陰沉,出現在新聞發布廳--雙方沒有就2011年的財政預算案達成一致。距離8日午夜的最後期限時間不多了,美國政府關閉進入了倒計時。
奧巴馬政府向國會提交的2011財政年度預算案一直沒有獲批。美國政府2011財年赤字將創下1.6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雖然奧巴馬政府屢次修改,但是卻在國會屢屢碰壁。
國會山抗議2011財年削減教育相關預算兩黨分歧主要在財政削減幅度上,民主黨要求削減330億美元,共和黨此前要求削減610億美元,有所讓步,眼下主張400億美元。兩項方案數字實際上只相差70億美元,僅僅相當於聯邦政府17個小時的開支,不及2011年財政預算案大約3.7萬億美元開支的一個零頭。
然而,兩黨多次談判,遲遲未能彌合分歧。美國《華爾街日報》說,兩黨寧可冒著讓政府關門的風險也不願讓步,更像是在選民面前比一比誰"在政治上更男人"。
"之所以這樣,和兩黨的政治立場有關。"美國問題學者張博表示,"共和黨歷來反對大政府,該黨推崇自由主義的經濟,認為政府赤字多、支出多並不可取;而民主黨則更關注的是一些社會改良,比如醫改案等,這些都要政府花錢。所以預算制定起來就要多一些。此外,民主黨擔心大幅削減政府開支,會影響經濟復甦的步伐。"
2013年危機進展:
2013年9月27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民主黨把持)通過了一個避免政府關門的臨時預演算法案,發給眾議院(共和黨把持)表決,剔除了此前共和黨提議的禁止給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撥款的內容。但是,眾議院當然不會輕易就範。
2013年9月29日凌晨,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為期兩個半月的臨時撥款議案,議案同時要求將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延期一年實施。
2013年9月30日下午2點,美參議院以54比46票否決了眾議院要求把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延遲一年,並取消用於實施醫改而徵收醫療器械稅的臨時撥款議案,這表明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10月1日關門的風險增大。
當前的局面是非常的微妙,共和黨議員們表示不能接受參議院版本,眾議院議長博納說會在30日再發一個修正案給參議院。共和黨人也承認說,眼下還拿不出修正案,畢竟在是否要給奧巴馬醫改法案提供資金支持這個方面上,驢象兩黨的立場是很難調和的。
根據美國立法程序,在年度財政預算沒有獲批的條件下,參眾兩院必須通過完全相同版本的臨時撥款議案並送交奧巴馬簽署生效,方可保證聯邦政府免除關門危機。參議院預定30日復會,留給兩黨的協商時間已經不多。
2013年9月30日,奧巴馬在白宮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如果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在10月1日停擺,馬上就會給美國民眾的生活和美國經濟增長帶來真實的沖擊。雖然軍隊、邊防、公共安全、獄警等核心部門的運營不會受此沖擊,郵局還會照常運營,退休人士的社會保險福利金也會照常發放,醫療保健項目的享有者依舊可以去醫院看病,但是數十萬文職政府雇員將會停工,所有的國家公園將會關門,私營部門申請政府貸款的進程將被迫延期。當晚,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西爾維婭·伯韋爾宣布,由於聯邦政府本財年的預算已經耗盡,而國會尚未批准新財年的預算或臨時撥款議案,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她敦促國會應當盡快批准臨時撥款議案,使得政府可以正常運轉,並盡快通過新財年的政府預算。
2013年10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的2014財年開始,由於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尚未解決新財年的政府預算分歧,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此次聯邦政府"關門"風波將持續多久取決於兩黨何時能解決預算分歧。奧巴馬對軍隊發表電視講話時說,盡管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美國在國內和國外的軍隊將正常運轉,國會兩院都已通過議案讓軍人可以在政府關門期間按時領取工資。造成本次美國兩黨分歧無法彌合的關鍵原因在於即將全面推行的奧巴馬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法案。同時美國各州的健保交易所也將開張,該交易所是美國醫療保險改革法法案中擴大醫保覆蓋面的核心舉措,旨在為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提供政府補貼的醫保產品。
美國政府關門已使兩黨"戰火"迅速燒至美債。奧巴馬和財政部輪番發難,均稱如果美債半個月後違約,將引發甚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屆時,美國政府已有73萬多人被迫休假。
2013年10月2日,美國白宮通報,受政府關門所迫,奧巴馬決定取消訪問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2013年10月3日,奧巴馬總統呼籲眾議院議長博納立刻將參院通過的臨時預演算法案發眾院全院投票表決,從而結束眼下這場鬧劇。同日,著名股神巴菲特接受美CNBC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相當擔心政治僵局,認為情況將會惡化到"極度白痴"(extreme idiocy)的程度,痛斥共和黨不惜以國家倒債為要脅,否定推行美國醫療保險改革,但預言這種招數無法持久。
2013年10月4日,據外電報道,印度尼西亞稱,由於美國聯邦政府關門,美國總統奧巴馬將缺席將於巴厘島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
奧巴馬急簽軍方支薪案:五角大樓9成員工或復工
據香港《文匯報》10月7日報道,美國政府停運令國防部文職員工被迫無薪放假,不過司法部研究過停運前由總統奧巴馬緊急簽署生效的軍方支薪法案後,認為法案適用於直接支持軍人的後勤職員,因此防長哈格爾前日已下令五角大樓大部分文職人員,於本周起重返崗位。
負責審計的副防長黑爾表示,暫時未能估計確實復工人數,但大概超過90%。他表示,國防部受影響文職員工數目約為35萬,少過報道指的40萬,按此推算,復工人數約為31.5萬,相當於全體被迫放無薪假的公務員的40%。
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2013年10月16日晚,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議案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美國會達成預算協議
2013年12月16日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眾議院通過為期兩年的財政預算協議,而協議也即將在參議院表決,以避免政府關門重演。
報道稱,這份由共和黨眾議員萊恩(Paul Ryan)和民主黨參議員默里(Patty Murray)協商而成的預演算法案模糊且不夠具體,對較為存在困難和分歧的問題採取迴避做法。然而國會明年的議程全都是一些具體問題,包括提高舉債上限、政府各項目的資金提供、移民政策改革以及通過一項農業法案。
危機影響:
(1)聯邦政府雇員可能放假
只有政府關鍵部門雇員會在政府關門期間工作,如空管人員、邊境巡邏人員、食品監督員、國會議員和總統等。2011年類似政府關門期間,210萬聯邦雇員中有80萬人放假。
(2)首都華盛頓將垃圾遍地
在聯邦政府關門的情況下,華盛頓特區將禁止使用當地財政資金,垃圾的清掃工作將暫停。
(3)逛不了國家公園、動物園和博物館
所有的國家公園將被關閉(如著名的黃石公園等),身處公園露營區和其他設施區域的遊客將在48小時內撤出,部分國家博物館將關閉。一些遊客中心也將被關閉: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費城的獨立大廳以及華盛頓紀念塔等都包括在內。
(4)外國人訪美簽證時間會延遲
1996年美國政府關門期間,每天的簽證申請量達2萬-3萬份,到時將會嚴重積壓。
(5)市場影響
㈤ 莫迪求助美英法等國,卻根本沒人理睬他,這是為什麼
誰能拯救印度?隨著印度確診人數超過106萬、日新增確診者連續超過3萬,本就忙得焦頭爛額的新德里,逐漸開始急了。
莫迪很清楚,以印度的經濟、醫療實力,要想靠一己之力控制全印疫情,可能幾乎為零——印度的口罩、檢測試劑都不夠用,更別提救治確診者的醫療設施了。
怎麼辦?無奈之下,莫迪選擇了求助發達國家,也就是印度所謂的"朋友"——美俄英法。
據悉,最近美國加大對中國的壓力,一些國家與美國一起“跳舞”,揚言要對中國實施制裁。最近最騷亂的是印度。上月末,印度軍隊不僅公然越界,9月2日,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還以“損害印度主權和領土完整,威脅印度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為由,封鎖了中國公司開發的118種手機應用程序。印度表示願意“極力討好”,但面對日益惡化的疫情,作為“盟友”的美國也選擇了“袖手旁觀”。
印度衛生部9月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天,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人數超過385萬次,位居世界第三。據印度媒體報道,目前印度疫情完全失控,不僅蔓延到中央政府,傳染病的熱點也轉移到醫療條件落後的農村。專家預測,印度很快將超過巴西、美國,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受疫情影響,印度經濟也受到沉重打擊,印度央行最近的報告顯示,由於疫情對消費的嚴重沖擊和對窮人的嚴重打擊,印度經濟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㈥ 美國喊話印度,是對印度施壓嗎
原標題:美國施壓土耳其後又喊話印度:購俄軍備要想清後果
俄媒指出,盡管特朗普政府最近宣布了放寬對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國出售軍備的計劃,但印度預計在10月宣布購買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決定,不僅可能使購買美國「捕食者」無人機「泡湯」,且其希望在國內生產F-16戰機的計劃也將受到威脅。
除了印度,美國也已對土耳其購買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一事進行了施壓。盡管土耳其和俄羅斯的軍購案幾乎已成定局,但是美國認為土耳其的方向顯然「不正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是坦言,他正在向土耳其當局施加外交壓力,希望他們能「回心轉意」,並正積極推薦其他可供替代的產品。
新華社介紹稱,S-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俄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每套系統可同時制導72枚導彈,打擊36個目標,射程范圍達400公里,被認為是俄軍迄今所擁有的最先進防空系統。(海外網 張霓)
㈦ 印度媒體又發出最新消息,這則消息中都有哪些備受爭議的信息
現如今,伴隨著印度總理政府部門剛開始修復一部分飛機航班與列車服務項目,一小部分店鋪、加工廠復工復產,不久沉靜不久的客流量再一次活躍性起來,肺炎疫情得到反跳。這也不怪異,為何權威專家會對印度疫情傳出警示了,在肺炎疫情並未獲得操縱的狀況下,印度總理政府部門強制提升經濟發展、復工復產,極有可能進一步促進肺炎疫情加重,乃至無法控制。
全球疫情的大爆發使印尼正遭遇經濟發展和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以當今印尼的經濟發展水準和醫療水平承受不住肺炎疫情的進一步發展趨勢。印度有貼近14億人口,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貧困線下列,無法確保家居防護,還遭遇基礎生活保障的難題,更無需談診療救護,一但肺炎疫情大爆發將是毀滅性的事兒。前期的防控措施非常的嚴格,對肺炎疫情的操縱也是獲得了十分豐厚的成果。印度的肺炎疫情忽然無法控制,每天增加確診人數平行線升高,只是一個月的時間,確診人數提升了十倍。
㈧ 印度新冠感染人數全球第二,印度媒體提出了什麼
印度的新冠疫情日益嚴重,已經是全球第二了,到目前為止印度的新冠確診病例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千多萬。對於國內的嚴重情況,印度政府也採取了一些緊急的措施,批准了印度國產的新冠疫苗的使用權。現在印度政府正在試圖在印度進行全面的接種工作,印度總理莫迪也積極地為國產疫苗做宣傳,就在這個時刻印度的媒體卻在拆莫迪的台,發表了一片相當特別的文章。
這樣一篇另類的文章一經發表,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其中的很多內容受到了民眾和專家的質疑。所謂的自然免疫是很難實現的,英國最早也試圖群體免疫,但是英國的相關專家明確表示這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即使成功也會有大量的英國人死亡。
國際上的專家和學者也明確表示,群體免疫只存在於幻想之中,是對民眾生命的不負責任。如果寄希望於群體免疫,對疫情放縱不管的話,整個國家將會陷入混亂,會有大量的民眾因此死亡。
㈨ 美國與印度關系
近年來,美印關系不斷升溫,兩國在政治、經貿、軍事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並有意識地加強在非軍事用途核能合作領域的對話,但由於美國在核燃料與核技術解禁方面拒絕作出讓步,美印關系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仍存障礙。去年7月,印度總理辛格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美方簽署全面開展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隨後,雙方就印度核設施的區分方案進行多輪談判。根據最終方案,印度22個核反應堆中有8個被劃入軍用核設施,14個被劃為民用核設施,而備受爭議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將不接受國際監管。印度媒體認為,美印兩國就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的實施問題達成協定,將有力地推動兩國戰略夥伴關系的全面發展。美印兩國還發表了聯合聲明,承諾在經貿、農業、能源、科技和國際事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美國在聯合聲明中還承諾向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出口微型合成孔徑雷達和月球礦物制圖儀,用於印度即將實施的「月球-Ⅰ號」探月計劃。美國五角大樓2日還宣布,美國將向印度出售包括F-16和F-18在內的先進戰斗機,作為美印軍事合作進一步發展的標志。
㈩ 印度媒體怎麼報道的這次中印邊境沖突
印度時報:印度軍隊准備在洞朗進行長期對峙
2017年7月9日,下午2:12
軍隊投下了帳篷,表明他們不太可能退縮。現場的士兵正在維持穩定的供應,不丹三國交匯點附近的對峙已經拖了三個多星期。
新德里:盡管中國譴責印度要求撤軍的言辭,印度軍隊已經准備好在不丹三國交界附近的洞朗地區執行任務。部署在有爭議地區的印度士兵已經投下了帳篷,表明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人員在錫金部分高度約一萬英尺的高處結束對峙之外,他們不可能撤退。
官方消息人士說,這個地點的士兵們正在維持穩定的物資供應,這表明印度軍隊不會遭受中國的壓力。同時他們也相信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過去的邊界沖突問題,尋求外交解決方案。
雖然中國一直在積極主張,它沒有做好任何「妥協」准備,「球在印度那一方」,但在這里的安全局面看來,不能有任何單方面的方法來消除緊張局勢。兩國已同意在2012年通過各級磋商解決邊境爆發的機制。目前這種機制目前還沒有奏效,因為中國在戰略重要地區建設一條道路所引發的不丹三面交匯點附近的對峙已經拖了三個多星期。新德里已經向北京轉達了這樣的一個行動,將會對印度的「嚴重」安全隱患造成重大的現狀改變。道路連接可能給中國在印度的主要軍事優勢。
中國和不丹正在就解決該地區的爭端進行談判。印度認為,由於這是涉及三國的交匯點,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發言權,特別是在2012年兩國特別代表達成的協議的背景下,迄今已經進行了19次會談。
不丹與中國沒有外交關系。作為一個親密的朋友和鄰居,不丹享受印度的外交和軍事支持。在距離查謨和克什米爾至阿魯納恰爾邦的3,488公里長的印中界之間,距錫金市僅有一段220公里的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