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南亞的戰略重點在印度,為何還要拉攏巴基斯坦
美國在南亞的重點是印度,也是美國在南亞的重要合作夥伴,美國提出的亞太戰略,就是以印度為抓手,聯合其他國家,形成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這個戰略方針它是不會改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不好,是兩大死敵,近期內沒有緩和的跡象,美國插手南亞地區,和巴基斯坦關系中,遠不如印度這么重視,前段時間,美國指責巴基斯坦反恐不力,還傳出要制裁巴基斯坦,停止援助等等。
所以是相互利用的,美國想利用巴基斯坦,達到自己的目的,巴基斯坦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但是美國對巴基斯坦友好是暫時的,等到他達到目的,就不會這么重視巴基斯坦了,他在南亞的重點還是印度,這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Ⅱ 印度為什麼出現大規模抗議呢
新德里冬天的寒冷沒能阻止印度農民抗議的激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郊區,越來越多的印度農民在此集中,抗議政府今年通過的三大農業改革法案。
這些農民大都來自印度的北方邦、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等。這些地區都是印度主要的農業產區,也是印度農業人口的主要分布區。從2020年11月下旬開始,成千上萬的農民開著拖拉機、坐著馬車、甚至徒步,向首都新德里進軍。農民預期他們關心的問題不會得到快速解決,出發時就准備好持久抗爭:干糧、炊具、帳篷、被褥等,隨身攜帶。在抗議的間歇,這些農民會就地生火做飯,晚上就睡在拖拉機上,或者蜷縮在簡陋的帳篷中,條件相當簡陋。但為了今後更好的生活,這些困難也就無所謂了。
印度農民如此大規模的抗議,要做到中規中矩,不越雷池,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引起政府的注意,這些農民已經數次試圖進入首都新德里,頻繁與當地警察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據印度媒體報道,在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中,因為道路交通事故、寒冷、沖突等方面的原因,已有數十位農民喪生。
但抗議的農民沒有因有人傷亡而退縮。「我們不會回去,除非政府撤銷改革法案。」參加抗議的印度農民說。
(在孟買舉行的農民抗議集會)
為減少此次抗議事件的影響,印度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和農民代表進行了至少10輪會談,但尚未取得結果。最新進展顯示,2021年1月,印度政府表示,可以暫緩農業改革法案實施18個月,但前提是農民代表必須和政府就法案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解決辦法。印度政府總理莫迪2020年9月份在農業改革法案通過時,曾表示,這是印度農業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對於國家向前發展是「歷史性和必要的」。但農民代表對此不認同。「這事關我們農民的利益,政府為啥就不徵求我們的意見,就推出這些改革法案?」
盡管印度農民抗議運動已經歷時兩個月,尚未沒有看到平息跡象。而印度的其他一些農業產區的農民也開始對北方農民的抗議進行聲援。2020年12月份,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的農民分別在孟買等城市進行集會,呼應首都新德里的農民抗議運動。
Ⅲ 中印邊界為什麼談判
如果不進行談判,雙方會越加的不理解,仇恨也會越來越深,很可能很導致局部戰爭,進行雙邊的談判可以增加互信,為該地區和平有很大的意義,現在的中國不能打仗,中國還有很多內在問題需要解決,東面的主權問題更為嚴重,而且就算打仗,中國會很吃虧,在青藏高原,中國不能長期部署先進的作戰飛機(這樣會極大的縮短飛機的壽命,所以中國一直採取成都和蘭州軍區的先進戰機支援),後繼補給也只有青藏鐵路和少許公路,很容易遭到破壞,而且西藏本來就不怎麼安分,很容易在戰時出現內亂。而印度就不一樣了,他們有很好的地理優勢,可以大量部署先進裝備。還有等等一些問題,不一一列舉。
所以中國採取拖的戰術,能托多久就脫多久。
Ⅳ 中國和印度有什麼呀 為什麼印度增兵這么快
因為阿三欠扁了!
在我國西藏南部,有一塊富饒美麗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就是藏南,藏南屬於西藏的一部分,現在被印度佔領。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1913-1914年,由英國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洪背著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威脅利誘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的代表夏扎,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英印單方面劃定的所謂"印藏分界線"插入到換文地圖中,私自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同時炮製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依此線劃定後的英屬印度東北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處(即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管理權的地區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拒絕在條約上正式簽字,會議破裂,非法的"西姆拉條約"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不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中國西藏的門隅-珞渝-下察隅地區。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參見*1),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佔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邊界局勢趨向緩和,中印邊界問題談判進入正常軌道,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經進行了10輪邊界問題特別代表談判。但到目前為止,藏南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Ⅳ 為什麼很少聽到印度跟美國有沖突
美印關系比較親密(美國因為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一直想把印度變成盟國還有美國有好多服務工廠都在印度),兩國在政治、經貿、軍事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並有意識地加強在非軍事用途核能合作領域的對話,但由於美國在核燃料與核技術解禁方面拒絕作出讓步,美印關系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仍存障礙。去年7月,印度總理辛格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美方簽署全面開展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隨後,雙方就印度核設施的區分方案進行多輪談判。根據最終方案,印度22個核反應堆中有8個被劃入軍用核設施,14個被劃為民用核設施,而備受爭議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將不接受國際監管。印度媒體認為,美印兩國就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的實施問題達成協定,將有力地推動兩國戰略夥伴關系的全面發展。美印兩國還發表了聯合聲明,承諾在經貿、農業、能源、科技和國際事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美國在聯合聲明中還承諾向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出口微型合成孔徑雷達和月球礦物制圖儀,用於印度即將實施的「月球-Ⅰ號」探月計劃。美國五角大樓2日還宣布,美國將向印度出售包括F-16和F-18在內的先進戰斗機,作為美印軍事合作進一步發展的標志。
Ⅵ 既然印度占的領土比我們占的多得多,那他干嗎還要跟我們談判呢
1、清朝以前,我國的邊界都是不固定,並沒有與別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更多的是依靠實力,邊界主要看各自的實際控制范圍,實力消漲,邊界也就隨之變動。、
2、而且中印雙方的邊境多是無人區,荒蕪人煙,鳥獸罕至,邊界都沒有劃定,所以誰佔了幾成,沒有法律上的依據
3、現在雙方邊境存在爭議。是爭議,不是誰入侵誰的問題,因為雙方邊界並沒有法律上確認。
4、現在雙發正在談判當中,既然沒有依據,那就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你說我佔了你100萬平方公里,那我就說你佔了200萬,反正吹牛不上稅
5、雙方都想盡快把邊境劃定了,免得大動干戈,也避免內部反對派的壓力。所以雙方都努力地在談判,縮小分歧,力求達成共識。
Ⅶ 中國與印度始終存在邊界領土爭端,為什麼中印邊界問題經過多次談判卻始終無果
中印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印領異人過度澎脤領土擴張政策引起,占我藏南九萬平方公里,及西段侵佔我四點五萬平方公里拉達克地區,及邊境一些領土引起的,多次談判,一直不放棄,不讓步,態度強硬,導致談判無果的!完全由印方引起!印應承擔這一切責任,及到起的一切後果!現在,正不斷加強該地區的國防實力,增兵該地區,企圖以武力強化那裡的軍事壓力。叫囂印己不是62年的印度,威協我國,司馬昭之心招然若揭!
Ⅷ 中國和印度為什麼會鬧糾紛
主要是邊界領土的爭端產生的爭端: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
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我們手中;
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裡;
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Ⅸ 多哈回合談判是指什麼它的宗旨是什麼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又稱多哈發展議程,是世界貿易組織於2001年11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中開始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議程原定於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結束談判,但至2005年底為止仍未能達成協議,最終於2006年7月22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的批准下正式中止。
談判領域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包括8個談判領域,包括:
1.農業
2.非農產品市場准入
3.服務
4.知識產權
5.規則
6.爭端解決
7.貿易與環境
8.貿易與發展
進程:
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上,各成員國在農業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令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
2004年8月3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議,達成《多哈回合框架協議》,為全面達成協議跨出一步。協議包括5部份:農產品貿易、非農產品市場准入、發展、服務貿易及貿易便利化。協議明確規定美國及歐盟逐步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及降低進口關稅,回應發展中國家的訴求。
2005年12月13日開幕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各國期望就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收窄分歧,並希望可於2006年完成整個回合的談判。
2006年7月27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正式批准中止多哈回合貿易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