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稱印度為阿三哥, 印度阿三哥的來歷是什麼
在中國,印度被叫做阿三,外號印度阿三的來歷是什麼?是因為它排亞洲第三嗎?肯定不是啊!其實關於這個稱呼已經是歷史悠久了。最開始是起源於上海。
事實上還有一種可能性,當時外籍巡捕的制服上面有三條橫的框,俗稱「三道頭」,而這些巡捕基本上都是印度人,所以三道杠就成為他們標志,久而久之,阿三的稱呼也就出來了!
㈡ 印度家裡不能有廁所,這是什麼奇怪的習俗
印度有著一個特殊文化習俗的國家,而印度家裡是不能上廁所的,這也是一個印度習俗。之所以印度家裡不能有廁所,其實是因為現在很多印度家庭里並不是沒有金錢和空間來修建廁所,而是跟他們信仰的宗教有關系,印度人認為自己不可以與一個污穢的地方共處一個空間,所以在他們自己的家裡是沒有廁所的。
印度不僅是沒有廁所,而且因為家裡窮,沒有水龍頭之類的東西,就無法洗澡。有些人選擇在大街上洗,如果大街上沒有地方洗澡的話,他們就會跳到河裡去洗澡,所以很多人都在河邊沐浴,大家直接脫衣服都跳到河水裡洗澡,也不會顧及男女的情況。他們不是一個男女一起洗澡,而是一群男女一起洗澡,可知這個國家是一個非常隨便的國家,對於這種生活習慣與習俗是不值得我們學習的。
㈢ 為什麼叫印度人叫做印度啊三
《辭海》對「巡捕」一詞的注釋是:「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租界』內設置的警察,是壓迫人民和維護其特權的重要工具。」但未對為什麼把租界設置的警察叫作「巡捕」作出解釋。
在《中英南京條約》簽定後,上海開埠,上海道為避兔「華洋雜居」而引起華洋之間的沖突,與英國領事簽訂了《上海租地章程》,劃出一塊地皮作為英國人的「居留地」。該《章程》共23條,其中第十二條中講: 「更夫之僱用得由商人與人民妥為商定。惟更夫之姓名須由地保、亭長報告地方官查核。關於更夫規條當另外規定。其負責之更長,須由道台與領事會同進派。」「更夫」是中國特有的行當,其由地保委派,負責夜間敲更巡視,提醒居民火燭小心和關閉門窗,而英文中無與「更夫」對等的詞,於是英文本《章程》中意譯為Watchman,而Watchman再轉譯成中文時,其除了有夜間巡視的更夫之義外,還有衛士的意義。於是英國領事阿禮國就根據《章程》在英租界組建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Watchman隊伍,設更夫兩人,除了夜間巡視外,還負責白天的地方治安。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後,上海租界面對這一突發事件,感到為保衛租界之安全必須建立更強的治安力量。英、美、法三租界未經中國政府之允許,擅自修改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推出了經篡改的1854年《上海租地章程》,其中有關更夫的條款被篡改成「watch or police force」,變成「建立更夫、衛士或警察力量」,租界當局就為在租界里建立police找到了依據。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1854年7月11日,租界的租地人在英國領事館召開大會,決議成立「工部局」,同時由工部局組織設立Shanghai police station,police直譯為警察,但在漢字中沒有與police對應的警察一詞。當時租界的police是維護租界治安的警力,而在中國的京師有一種專門維持京師治安和保衛京師安全的「巡捕營」,於是人們就把police譯為巡捕,把police station譯為巡捕房。這就是為什麼把租界警察叫作巡捕,把警察局叫作巡捕房的原因。
公共租界的巡長大多由英國人擔任,低級巡捕則大多來自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法租界的巡長大多由法國人擔任,巡捕則多為安南(越南)人,上海人叫他們為「安捕」。巡長制服的袖子上有三道杠標記,於是上海人又把他們叫作「三道頭」。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被省叫作「印捕」,但上海人又常背地裡叫他們為「紅頭阿三」,這一稱呼的出典釋法不一,但均很有趣,不妨作一介紹。
據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上海諺語》中講,在上海當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數是印度錫克族人,他們雖是白種人,但面孔黝黑,同時他們習慣在頭上纏紅頭巾,於是上海人叫他們「紅頭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膚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後又訛讀作「紅頭阿三」。還有一說認為英文中「先生」通常講作Sir,滬語音讀如「三」,而「三」是單音節詞,滬語(包括江南大多數地方方言)一般在單音詞前置「阿」(或後置「子」、「頭」等)組成片語使用。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於是洋徑浜英語稱「Sir」為「阿Sir」,音讀如「阿三」,是市民對巡捕客氣的稱呼,而「印捕」頭纏紅巾,於是被叫作「紅頭阿三」。聯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警察為「阿Sir」,所以此說是比較合乎道理的。還有一說是這樣解釋的:印度巡捕每天須在長官的指揮下出操,他們在表示對長官指令理解和執行時常齊聲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明白「Yes Sir」是什麼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有的人認為,初來上海的印度巡捕不會講滬語,他們在執行任務時經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於語言不通,雙萬交談十分困難,「印捕」常反復講:「I say」作為語言停頓,而上海人見他們老是講「I say」,便把他們叫作「紅頭阿三」。
以上是上海流傳的關於「紅頭阿三」出典的幾種釋法,至於哪一種釋法最接近事實,就由讀者自己去理解了。
曾經在上海生活過的人一定還記得,以前上海街頭經常可以看到耍猴戲的。耍猴者劃地為圈,手敲銅鑼把過路行人吸引過來看,於是猴子在耍猴者的指令下作各種表演。在觀看猴戲時,經常會有人大呼:「阿三!老鷹來了!」上海人都知道,這喊聲是嚇唬猴子的。當時來上海耍猴戲者大多來自山東、河南等地,並大多不會講上海話;而猴子又大多購自雲南、貴州一帶,肯定聽不懂上海話,再講上海城市裡也很少能見到老鷹,那麼「阿三!老鷹來了」到底表達了何種意思呢?原來「阿三」就是「紅頭阿三」,因為印度巡捕的頭是紅的,猴子的屁股也是紅的;「老鷹」不是天上飛的老鷹,而是「老英」——老牌英國人的諧音。「紅頭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們趾高氣揚,耀武揚威,處處欺侮中國人,而他們又是亡國奴,在英國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鷹來了!」只是借觀猴戲時發泄對印度巡捕的不滿和反抗情緒而已。
㈣ 印度啊三,什麼意思啊知道的告訴下。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又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一種說法:不只是上海,作為英殖民時候的香港也早將印度人稱作「印度阿三」。當時印度還沒加入不結盟運動。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小平同志說過了:我們中國永遠不搞霸權,不強出頭,永遠不當老大!印度甘地聽後感嘆的說:「唉!看來我們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
㈤ 印度 啊三是什麼意思
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又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一種說法:不只是上海,作為英殖民時候的香港也早將印度人稱作「印度阿三」。當時印度還沒加入不結盟運動。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小平同志說過了:我們中國永遠不搞霸權,不強出頭,永遠不當老大!印度甘地聽後感嘆的說:「唉!看來我們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
㈥ 印度人頭上點個點是什麼意思
那是吉祥痣。
吉祥痣是印度婦女、小孩的一種裝飾,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含義,但總的講,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它也是一種宗教符號,可以消災避邪,代表喜慶吉祥之意。點吉祥痣時要用硃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搗成糊狀,點在前額的眉心。
從前,吉祥痣用紅色,是女子已婚的標志。未婚的姑娘或寡婦不能使用。現在發生了變化,人們認為,在額頭上點個紅志非常時髦,因此,不管是印度教痣徒還是其他教徒,已婚,還是未婚,甚至幾歲的女孩,也都開始點紅色吉祥了,而且也不只限於女性使用。
(6)印度啊家裡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印度人們十分熱情好客,不論是入住酒店,還是進入餐廳吃飯,都會受到獻花、點「吉祥痣」的禮節款待。 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花環有時是由幽香淡雅的白色的茉莉花所串成,有時是由黃色的芬芳撲鼻的小菊花所串成,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
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㈦ 「印度阿三」是什麼意思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一般含貶義。
「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看門狗」,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
而「印度阿三」一詞是由「紅頭阿三」演變而來,之所以叫「紅頭阿三」原因大致還有這幾種說法:凡印籍巡捕皆頭纏紅巾(實際上,印捕充任交通警、巡邏警的用紅巾纏頭,任看守警為黃巾纏頭)所以叫「紅頭」。
關於「阿三」則有兩種說法:一說印度人是亡國奴,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於西捕和華捕列第三位;還有就是當初在上海,當地人稱印度警察為阿三。
㈧ 印度人民為什麼認為家裡修建廁所很不吉利
因為印度的人民認為廁所是一個非常骯臟的地方,他們認為把廁所建在家裡的話,房子會被污染掉,所以他們往往是有錢也不見廁所,哪怕是村子裡面花錢給他們建廁所,他們也不會去上,他們甚至會更傾向於直接在大街上上廁所。
而且印度人這樣的社會現象也導致了強奸案的多發,因為這樣的露天廁所,帶給了女性同胞巨大的不便,她們沒有辦法在眾目睽睽之下上廁所,所以往往都會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或是夜晚的時候出去上廁所,而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發生危險。
但是,近年來印度人也在逐漸地抵制這樣的社會現象,他們倡導的女性不要嫁給房子中沒有廁所的男人。
㈨ 印度普通人家裡是怎樣的
這次去藍城竄小巷拍照時,無意間走到一條小巷盡頭,看到有兩個男寶寶,一個大約5歲,一個大約4歲,看到我們拿著相機,異常興奮,老遠就在喚我們:「picture,picture!」這里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是對照相的狂熱和執著。
此時重點來了,我詢問陪同我們一起看房間的年輕父親,哪間房是他們的主卧室,年輕父親打開了其中一間房門,說這里就是他們夫妻和孩子睡覺的地方。這裡面有一張床,一把電扇,頂上還有一套小音響,然後就是各種印度教神像,整個房間的牆壁也是被塗成藍色,天花板是蘋果綠色,房間依舊很乾凈,至少赤腳踩在上面感覺不到灰塵。年輕父親還告訴我說,他們夫妻每晚都是睡地下,而兩個兒子睡床上,有時候會互相換一下。
總得來說,這個印度普通人家的房間重新刷新了我們的認知,原來並不是想像中那麼不愛干凈那麼臟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