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如何在晚上成功照亮整個國家,而中國不能
NASA從太空發回的照片讓印度整個國家都興奮了好幾年,西方的一些國家的人也弄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印度差不多人口規模的國家,晚上呈現出如此大的差距?看國外的網友對此事發表的評論也挺有意思,部分人記憶認為已經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生活水平還停留在上世界七十年代--這當然拜西方媒體的誤導所賜。
不過,這些NASA發回的夜間地球的圖片的確很有意思。
直線的東南側聚集了中國大多的人口
以上是2010年NASA發布的太空觀察地球夜間圖像,西方人士從電網發展分析說印度在英殖民時期就發展了電力來說明中印的差別,並提出十年後中國的亮度會和印度一樣,其實是瞎扯淡,人口聚集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就是再過二十年,中國西部的亮度也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貳』 印度網友發推曬城市夜景,把它比作上海,當地有上海繁華嗎
印度的城市夜景是沒有上海繁華的。當中國網友在推特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時,覺得又心酸又好笑。有一名印度網友在推特上傳了一張照片,內容是印度城市夜景。從畫面上可以看出,人並不多,馬路上有汽車和三輪車經過,附近的房屋看著也並不高大,好在還有些霓虹燈,顯得更溫馨一些。不僅如此,這名網友還為這張照片配上文字:人們會說這是上海,但其實是安拉阿巴德。
通過網友之間的兩國交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國發展的情況和差距。我們應當更加努力,幫助祖國更好的發展,也祝福印度能夠越來越好。
『叄』 印度作家曬城市夜景,直言媲美中國上海,網友們的反響如何
網友們看到印度作家所曬的城市夜景後,覺得這個城市的夜景確實非常的美麗。不過拿印度作家所曬的城市夜景和中國上海的夜景相比的話,大家還是覺得上海的夜景比較美。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這是無法比較的。在印度,有一位作家曬出了一座城市的夜景並且直言這個城市的夜景可以媲美中國上海的夜景。關於網友們對此事的反響如何?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城市,而且每一個城市都擁有各自的特色。不管這個城市經濟是否發達,夜景是否美麗,我們都不應該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城市。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夜景進行比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我們在看待一座城市的時候,應該注重看待這個城市的人文風景,以及這個城市的生活環境等等各方面。
你知道網友們對此事的反響如何嗎?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
『肆』 世界夜景衛星圖 印度為什麼那麼亮
世界夜景衛星圖--他由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情況確定其明亮。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密度也相當大,並且分布也算均勻,印度阿三雖然比中國窮,但是電還是用得起的。
『伍』 印度作家曬城市夜景與上海相比較,你覺得哪個城市的夜景更美麗
這種見仁見智的答案,還是看個人喜歡吧。雖然我走過不少地方,但是始終對上海的夜景情有獨鍾。當然,特別喜歡上海夜景,這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不止一條。
所以,有機會來到上海,那就別忘了觀賞上海夜景。一邊哼著《夜上海》,一邊感受著美景,也許會讓你終生難忘。
『陸』 從夜景燈光看世界的發達程度 為什麼印度的燈光比中國
個人理解,中國整個疆域特點,導致中國的發展版塊都集中在自然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
而印度的國土條件比較好。
另外,東方頭條作了專業解讀。
網頁鏈接
『柒』 求印度的經濟水平,前兩天看美國航天局公布的一張世界夜景圖,印度亮燈的整體性很高,中國的沿海地區亮度
優勢:我國的武器國產化(國產化不一定就是本國設計,如果你能購進生產線,專利等就算國產了)程度比較高,後勤保障就要效率多了,並且我國自行研製的飛機、坦克已經達到主流水平了,不要小看自行研製,國防現代化,最終還是要自行研製!
我過自行研製的陸軍裝備有些甚至達到一流水平,例如出口到科威特的自行火炮,相當牛B!
劣勢:印度通過購買、租借,軍隊的裝備明顯優於我國,特別是海軍,他們擁有航HM母!
從兵種上看:
核威懾能力要優於他們,他們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是通過租借俄羅斯核潛艇來實現的,而中國的則是自行研製的,並且洲際導彈方面就更不在一個檔次了!他們不能覆蓋我國全境,而我國卻快要覆蓋全球了!
陸軍,我國陸軍單兵能力絕對優於他們,裝備也不落後!
空軍,裝備兩國不相上下,但是他們飛機型號比較雜,維護困難!
海軍,的確不如他們,但是我們的差距很快會被趕上,十年內!
航天,他們就差遠了! 中國與印度經濟的比較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較快,2003年增長速度達到8.5%。印度領導人並提出在2020年使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西方某些媒體認為,今後印度經濟有可能趕上中國。
我個人認為,印度正在繼續推行經濟改革,其經濟發展確實有相當大的潛力,但由於印度經濟同中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要趕上中國的難度是較大的。關鍵在於發展速度上的差距。從1978年至2003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4%,印度約為6%左右。
2004年,預計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仍將超過9%,而印度2003年增長速度達8.5%的原因之一是由於2002年的增長速度只有4.3%,基數低,而2004年的增長將以2003年的GDP為基數,估計增長率只能達到6%—7%。
目前,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均為印度的兩倍多。2003年,中國GDP為1.4萬億美元,印度為5888億美元;同年,中國人均GDP為1000多美元,印度為545美元。到2003年止,中國已使用外資為5000億美元,印度只有近400億美元。2003年,中國外貿總額為8510億美元,印度為1313億美元。2003年,中國鋼產量為2.2億噸,印度為3200萬噸。2003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為4033億美元,印度為1000億美元。在社會發展方面,中國的識字率在90%以上,印度為60%左右;2001年中國人均壽命為71.8歲,印度為60.8歲。
中印這種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較中國強烈,其相當保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開放。從投資環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國,存在基礎設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障礙。(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總體效率是高的,能辦成一些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以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例,2003年,中國在電力、工程、交通、電信和房地產方面的支出高達2600億美元,印度只有310億美元。(三)中國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而印度從80年代後期以來,出現長期的「懸掛議會」(沒有任何政黨獲絕對多數席位),政府更迭頻繁,對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四)印度沒有經過徹底的民主革命,土地問題、種姓制度、教派沖突都成為包袱,貧富懸殊比中國嚴重。2003年,按照中國的貧困人口標准(同年人均收入637元),中國的貧困人口為2900萬人;如按國際社會通行的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的貧困標准,同年中國的貧困人口為8800萬人(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印度政府公布其貧困人口為2.6億人;但如按國際貧困標准,則印度貧困人口為4.4億人。(五)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差別。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中國的GDP中,農業佔16%,工業佔49%,服務業佔34%;印度的GDP中,農業佔27%,工業佔27%,服務業佔46%。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占其GDP的一半,印度的服務業占其GDP的一半。一般來說,工業比重大有利於經濟的更快增長。(六)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印度經濟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國研究和借鑒:(一)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專業人才77萬。2003年,印度軟體產業產值達124億美元,其中出口95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20%。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
『捌』 去過拉薩看過布達拉宮夜景的人都會覺得它的美麗夜景。它的的亮光是靠什麼技術(因為它沒有射燈)
外牆白色很亮,燈光照射下,反光很強,每年外牆都會澆新的白色塗料,布宮下面有很多大燈,角度照射也到位,所以燈光效果極佳。
『玖』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拾』 從夜景燈光看世界的發達程度,為什麼印度的燈光比中國
從夜景燈光看世界的發達程度 為什麼印度的燈光比中國亮?
前一段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全球夜間燈光地圖。
太空攝城市夜光景,折射全球GDP不平衡。從世界上來說,美國最亮,尤其是美國東部地區。
由上圖,發現印度是藍綠很多,紅黃橙極少。但是,只有燈光橙、紅的地方才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綠色多的地兒一點不發達啊~
(我以前回答過那個更全你要是有興趣可以找找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