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吐蕃被稱為世界第三強國,為何沒有吞並富得流油的印度
文/寂寞的紅酒
公元7世紀,世界上興起了三大帝國,一個是大唐帝國,一個是阿拉伯帝國,還有一個就是吐蕃帝國。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疆域遼闊,國力強盛,連阿拉伯和大唐都不得不讓其三分。阿拉伯和吐蕃打了幾十年沒佔到什麼便宜,唐朝和吐蕃打了上百年甚至被吐蕃打進了長安。不過吐蕃雄霸一時,和大唐爭,和阿拉伯打,但直到滅亡也沒有吞並近在咫尺、富得流油的印度。那麼為何吐蕃沒有吞並印度呢?
第一,地理因素。吐蕃和印度雖然相鄰,但中間隔著綿延的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高大險峻,山上終年積雪,連現代登山運動員都感到頭疼,不要說古代的游牧民族騎兵,翻越喜馬拉雅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退一步講,即使吐蕃人翻過了喜馬拉雅山,後勤補給也是個大問題。上世紀60年代,中印戰爭中,解放軍曾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但由於後勤補給跟不上所以不得不撤軍回國,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
第二,氣候因素。吐蕃人主要生活在寒冷乾燥的青藏高原,耐寒不耐熱,他們熱衷於向寒冷的北方擴張,所以他們不斷騷擾進犯河西走廊和西域。而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終年炎熱潮濕,熱帶病流行,吐蕃人根本不適應。吐蕃人曾打到過恆河流域,不過由於無法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所以沒多久就撤軍了。
第三,政治因素。吐蕃曾兩次入侵印度,在印度大肆劫掠,印度北方諸國紛紛投降,吐蕃將整個北印度都納入了勢力范圍。由於吐蕃人口不多,文化不發達,兩地聯系也不密切,加上各國都已經臣服,所以吐蕃沒有直接佔領印度的必要,只是將印度納入了勢力范圍。
第四,軍事因素。吐蕃雖然強大,但卻危機四伏,到處惹事的吐蕃不得不全力應付大唐和阿拉伯兩大強敵。吐蕃疲於應付兩大超級強國,哪有精力管印度。等到9世紀吐蕃衰落後,吐蕃想吞並印度也沒有餘力了。
Ⅱ 吐蕃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大唐,為何不打孱弱的印度
當時吐蕃之所以選擇攻打大唐而不選擇攻列印度,主要是因為印度炎熱的氣候令吐蕃的士兵受不了。其實在大唐與印度面前,吐蕃更願意攻列印度,因為印度的實力畢竟比較薄弱,如果當時印度的士兵與吐蕃的士兵進行對戰的話,吐蕃很有可能會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唐朝不一樣,唐朝由於經濟發展的非常好,軍隊實力也比較強悍,所以如果吐蕃向唐朝發動戰爭的話獲勝難度比較大。
由於當時吐蕃的士兵在攻列印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也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吐蕃軍隊的戰鬥力。當吐蕃放棄攻列印度之後,再次把目標轉移到了唐朝,但是由於吐蕃也明白自己無法與唐朝軍隊抗衡,所以就想通過求和這種方式來換回兩個國家和平相處。唐太宗當時讓文成公主去和親,給吐蕃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專業人才。兩個國家通過核心這種方式幫助土方發展,而吐蕃和大唐也在松贊干布時期維持了一段和平。
Ⅲ 鼎盛時期的吐蕃,因何不列印度要一直和唐朝較勁
提起吐蕃,大家可能最先聯想到的就是與文成公主和親。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吐蕃除了和親以外,還有一個事情,就是不斷的與大唐交戰。
這就是為什麼吐蕃不佔領恆河流域,反而一直攻打唐朝的的原因了。
然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和周圍地區一段時間,但是沒過多久,這期地區就被張議潮全部收復,歸回到了唐朝手裡。
後來吐蕃也因為連年的混戰,和當時統治者對奴隸的壓迫,造成奴隸大面積的起義,在這種環境下,吐蕃王朝的政權徹底走向了滅亡。
Ⅳ 吐蕃為何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呢
說起吐蕃,大家一定會想到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愛情故事。當時松贊干布為了和大唐和親,那可是煞費苦心,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松贊干布也是如願以償娶到了文成公主。
說起松贊干布為什麼一定要和大唐和親,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唐朝的繁榮,吐蕃能夠從大唐得到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源,包括鐵,鹽、茶、瓷器等等資源。
在一千幾百年前,這樣的氣候差自然讓吐蕃士兵十分不適應。
話說,盡管印度很弱,但是有一點是要承認的,就是印度的這個氣候就很難征服,別說是吐蕃了,就是亞歷山大大帝,那個差點征服宇宙的男人,征服了整個波斯,然後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強大國家,然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很多史學家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徵服印度,就是因為氣候導致的。
總結: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吐蕃寧願對抗強盛的大唐,也不願意攻列印度,理由也是很鮮明了。因為對吐蕃而言,利弊是顯然的。為了民族的發展,所有的對外戰爭都是有所考量的,吐蕃明知道攻打大唐是困難,也還是想要硬碰硬,那就是為了民族的生存,想到的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Ⅳ 吐蕃在最強大時為何要與盛唐為敵,而不去攻佔富有的印度
提起吐蕃,大家可能最先聯想到的就是與文成公主和親。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吐蕃除了和親以外,還有一個事情,就是不斷的與大唐交戰。那麼吐蕃在強盛的時期,為什麼不去攻佔其他的地區,而是專門跟唐朝交戰呢,並在後來佔領了河西走廊呢。
吐蕃與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最初雙方是有交戰的。吐蕃當時處在大肆擴張階段,加上當時吐蕃請求唐朝賜婚遭到唐朝拒絕,所以雙方的戰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唐朝為什麼會拒絕吐蕃的請求呢,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大唐處於強盛階段,加上當時掃清突厥,周圍大多數的地方,基本都臣服於大唐,為了鞏固良好的關系,才進行和親的。而當時的吐蕃並沒有表示臣服,一個潛在的敵人,用和親去鞏固的話,對於唐朝來說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所以吐蕃的請求才會遭拒。
於是便引起了松州之戰,唐軍與吐蕃軍隊在松州之戰中一共交戰兩次。第一次唐軍與吐蕃軍隊交戰時,因松州駐守兵力只有幾千人,尚未到達萬人,所以與吐蕃軍隊的交戰,唐軍結果失敗了,好在損失並不是很大。雖然此戰損失不大,但是對周圍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原本臣服唐朝的羌酋發動了叛亂,在羌酋相鄰地區駐守的城市皆出兵平亂,後來叛亂得以平息。有了第一次的失敗,使得唐太宗李世民派重兵對戰吐蕃,當時領兵的將領也都是唐軍能征善戰之將。
唐軍先是派遣先鋒率先與吐蕃進行對戰,在唐軍先鋒尚未到達之前,吐蕃已經攻城十餘天,久久沒有攻下,後來唐軍先鋒在夜裡進行偷襲,這次奇襲使得唐軍獲勝。
綜合以上的原因,吐蕃是打到過恆河流域的,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所統治的地區,至於為什麼沒有佔領,其實是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雖然恆河流域在其地理位置上,離吐蕃比唐朝更近。但是那時候印度因為內亂等因素使其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較為貧困的,另外當時絲綢之路貿易的主動權是牢牢的掌握在當時最為強盛的大唐手中的。所以對於吐蕃而言,佔領印度並沒有太強的實際意義。吐蕃沒有佔領印度的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炎熱的氣候,吐蕃人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帶,對印度炎熱的天氣極為不適應,使得吐蕃後來放棄佔領印度。相對比而言反而強盛的唐朝更容易成為吐蕃的目標,那時候的大唐是世界中心,在經濟和資源方面都是最為豐厚的。
Ⅵ 吐蕃為什麼沒去列印度而是打兵力強盛的大唐
要說吐蕃為什麼不攻列印度,卻要去攻打強盛的大唐,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古代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戰爭是用來搶奪資源,擴大疆域的,印度和大唐相比,哪一邊的物資更豐富肯定是一目瞭然,這對於吐蕃來說,也是一樣,他們也希望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攻列印度那樣的貧窮落後國家,來拖自己的後腿,所以吐蕃就選擇了攻打大唐;此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吐蕃和大唐的距離比較近,而和印度的距離相對來說比較遠,因此就選擇了攻打大唐。
上文我們說了吐蕃的主要屬地是在青藏高原地區,而印度,卻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帶,相對於印度來說,大唐的氣候,更容易被吐蕃所接受,因此吐蕃才會選擇攻打距離比較近,氣候比較適宜,而且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唐,對印度,卻沒有這么強烈的佔領慾望。
Ⅶ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你知道原因嗎
歷史上的吐番,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當時的它戰鬥力滿格,讓許多小的國家感到恐怕,可是為什麼就盯著同樣厲害的大唐不放呢?
最後,打下印度對於吐番來說就是一個雞肋,因為當時印度人少地廣,不利於吐番的管理,而且,因為印度是熱帶氣候,而吐番處於高原以乾冷為主,吐番士兵並不適應當時印度的環境,而唐朝因為和吐番的地理環境略有相同,他們的士兵相對於印度更適合唐朝。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吐番寧願和大唐打了200多年而不攻列印度的基本原因。
Ⅷ 吐蕃持續200年攻打強盛時期的大唐,為何不攻打弱小的印度
唐朝是我國古代極為強盛的一個朝代,不僅疆域廣大,而且經濟、軍事實力也是遠強於他國的。可是就算如此,卻依然有一個政權一直跟大唐敵對,而且連續200多年不斷的進犯大唐,它就是吐蕃。吐蕃在文成公主時期,跟唐朝的關系還是不錯的,可是之後雙方的關系就一直不太好,吐蕃總是時不時的進犯大唐掠奪一番,可是就算唐朝很強大,卻也一直拿它沒辦法。
而屢次的大敗唐軍獲利,這就讓吐蕃更加的囂張,進而就更頻繁地對唐朝發動戰爭。因此,吐蕃屢次的進犯大唐並非是自不量力找死,反倒是他們當時確有與大唐抗衡的實力,才敢一直與大唐為敵。
直到9世紀之後,由於過於頻繁的戰爭以及內部的矛盾,吐蕃開始日漸衰弱,再也無力對外發動戰爭。唐宣宗晚年時期,河西、隴右等地又再次的歸附於大唐。
Ⅸ 為何吐蕃一直與唐朝糾纏,卻不南下攻列印度
吐蕃這個國家一直和唐朝征戰不休,原因就是因為他太窮了。不拿下攻列印度,原因是印度比他還窮。
說白了吐蕃就是一個嫉妒心極強的國家,看到糖糖比他富有強盛就嫉妒,對其用兵。
Ⅹ 為何入侵大唐兩百年都不勝的吐蕃,不選擇入侵印度呢
大唐之時,繁華尤盛,幅員遼闊。廣闊的土地意味著唐朝的征戰能力。若是兵馬不盛,將士不猛,又何以將疆土擴展至此。長安街熱鬧非凡,人頭涌動。夜晚之際更是張燈結綵,喧囂聲中象徵著人民生活的富足。國盛民安,此乃大國象徵也!
也正是憑借著強盛的國力,讓各國甘願俯首稱臣。周邊多數國家都屈服於大唐,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吐蕃便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吐蕃對大唐一直持著敵視的態度,時不時就要騷擾唐朝邊境。按照實力來說,吐蕃是遠遠比不上大唐的。為何卻有這番勇氣,三番五次的騷然大唐呢?相比之下,印度的實力就要弱小很多。為何吐蕃不挑軟柿子捏,對印度下手呢?
當然,吐蕃也沒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自然不會再列印度的主意,而是一心想與大唐斗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