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紋身的來歷
紋身歷史起源
一、國外
紋身族是指迷戀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
傳下來的紋身,把紋身作為一種藝術,紋身作為人類輝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早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古人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如今世界各地都還有各種紋身風俗。
大約葬於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古羅馬罪犯和奴隸要紋身。
公元1世紀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紋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歐洲人在探險時代與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里尼西亞人接觸時,再次在這些民族中間發現紋身。受玻里尼西亞人影響,為歐美海員身上刺花的紋身館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口岸城市。
16至17世紀,西方水手把紐西蘭的彩色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第一個把紋身於一六九一年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共有三百三十八個紋身圖案。
1891年第一台電動紋身機在美國取得專利權
。美國成了紋身新圖案的產地。特別是美國紋身圖紙傳播各地之後,表現航海生活、軍事內容、愛國思想、浪漫情調和宗教熱情的主題,在全世界都趨於標准化。
19世紀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19世紀晚期英國上層社會男女曾流行紋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紋身者大都是女人,原因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失去的愛人,它們一般紋上小鳥、蝴蝶、紅玫瑰、或是愛人的名字。
20世紀街幫或摩托車幫的成員常以紋身圖案來作為標記。20世紀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已漸趨消失。紋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將滅或絕跡,只有特殊醫學用途或歐美、日本紋身類型例外,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興趣的主題。
非洲奈及利亞人喜在面部紋刺所屬部族的標志,有的額頭上刻著劍簇,有的雙額劃有橫向的刀痕,有的臉腮上刺鏤著蠍子,有的紋飾公雞。
蘇丹南部羅圖佳族最初以「青龍」、「白虎」、「雄師」、「兀鷹」等動物圖案作為各部族的圖騰標記,紋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後來對圖騰的崇拜逐漸消失,但紋面紋身仍作為美的裝飾。
澳大利亞蒂維族人不穿衣褲,僅用布帶或紗網遮蓋下身。他們喜歡在赤裸部分繪上各種彩色花紋。
世界上最矮小的俾格米人,婦女以紋面為美麗標志,而且在嘴唇上穿孔插上一束向外突出的蘆草,頸項處掛一串串五顏六色的珠子。
緬甸巴庫圖族男子在腹部刺各種色彩的花紋,以為裝飾。
紐西蘭毛利人紋身時用彎針將皮膚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膚頂端成為點兒;全部紋好後還要塗色,傷痕脫落,花紋定型。
南美亞馬遜河域克波族人喜愛裸體紋身,並在嘴唇和耳朵上穿孔,掛上珠子,裝飾成嘴環。嘴環的長度還標志著社會地位的高低。
中國古代江南吳越一帶有紋身的習俗,雕鏤皮膚作為紋身,後來又仲雍(周太王次子)的小孫女以刺綉服裝取代紋身。
古埃及人發明了紋身,紋身被定義為社會等級和部落聯盟的詮釋。估計約一萬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埃及金字塔內存放超過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紋身傑作。
日本的紋身最早多紋刺在臉部,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夏威夷人帶著紋身到日本,使紋身在日本發展成為高度的藝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前,神話中的英雄和武士常在身上紋鯉魚、龍和老虎等圖案,這些圖案經常周圍經常是有規則的的波浪(也就是板霧)、條紋和花(包括:櫻花、菊花和牡丹花),並且多為浮世繪風格。
二、中國
紋身在中國,起碼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紋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紋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裡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紋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
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紋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
《水滸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
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類似現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
於是刺青開始慢慢脫離由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種傳統,也是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徵。
而文身是在刺青基礎上發展而來,採取電動紋身機,專門的色料,顏色豐富,圖案也比較多。隨著社會的發展紋身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
B. 神秘的印度手繪復雜而美麗,結婚時新娘的手繪,為何能成為新娘不幹活的理由
在古代,在身體上紋身是對於神明的一種尊敬,也是對於鬼怪的神奇圖案。在西方早期,這些圖案只是用於祭祀和禱告,而後西方男人也有這種癖好。而在印度,女人結婚的時候是要在手上紋手繪,這是他們父母期望他們的女兒能過去被夫家好好對待,畢竟印度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永遠也只能是一個願望。
因為印度是一個極其信仰宗教的國家,所以種姓制度才能如此的「興盛不衰」,而新娘手上的紋身更是代表了對於上帝的祈禱,對於上帝十分敬重的印度人民怎麼可能會去毀壞這樣一個紋身呢。新娘在出嫁的日子裡,就以手繪為由躲過家務勞動。
而現在,它更是作為一種新時尚風靡全世界,可以讓人體驗不一樣的異域風情!
C. 紋身的意義
紋身,又稱文身、刺青,是用帶有顏色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即指刺破皮膚而在創口敷用顏料使身上帶有永久性花紋。在皮膚上造成隆起條紋瘢痕的作法,有時也稱為紋身。平紋紋身在全世界大多數地區均有實行,膚色較深的民族沒有這種習慣,中國近幾百年間也比較少見。許多民族認為紋身可以防病祛災。也有的民族用紋身標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團的成員資格,但最普遍的動機大概是為了美觀。
文身產生於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紋飾膚體的習俗。即經手術後在身體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文身習俗。
紋身歷史
[編輯本段]
紋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紋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裡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紋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文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水滸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類似現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於是刺青開始慢慢脫離由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種傳統,也是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徵。而紋身是在刺青基礎上發展而來,採取電動紋身機,專門的色料,顏色豐富,圖案也比較多。隨著社會的發展紋身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它集藝術、文化、醫學、心理學於一身,具有一定的邊緣性。
約葬於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古羅馬罪犯和奴隸要紋身。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紋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歐洲人在探險時代與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里尼西亞人接觸時,再次在這些民族中間發現紋身。受玻里尼西亞人和日本人的影響,為歐美海員身上刺花的紋身館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口岸城市。第一台電動紋身機於1891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權。美國成了紋身新圖案的產地。特別是美國紋身圖紙傳播各地之後,表現航海生活、軍事內容、愛國思想、浪漫情調和宗教熱情的主題,在全世界都趨於標准化。20世紀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已漸趨消失。
19世紀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20世紀街幫或摩托車幫的成員常以紋身圖案來作為標記。19世紀晚期英國上層社會男女曾流行紋身。紋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將滅或絕跡,只有特殊醫學用途或歐美、日本紋身類型例外,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興趣的主題。
紋身文化
[編輯本段]
紋身習俗。產生於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紋飾膚體的習俗。即經手術後在身體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紋身習俗。
民俗名。即於肌膚刺字等之習俗。見《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狄夷之國,祝發紋身。」人們以於身體一定部位之皮膚,用墨或其它色繪圖寫字,乘墨跡未開,即以針刺其上,墨汁即從針刺之孔波及膚下。愈後,洗去皮表之墨跡,所繪圖形字跡即呈現於皮下,永不消失。稱之為紋身。
現代文身。紋身作為人類輝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紋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其實這種觀念並不適合現代,近幾年來社會日漸開放民眾大量接受歐美、日本等國的文化資訊,已不再把紋身當作禁忌,在紋身人員中有些是夫妻、情侶,表作愛意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見不幹凈種。第一種是毛利人流傳下來的,用鯊魚牙齒及動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錘敲擊入膚。第二種是用數根針綁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點刺入膚。第三種是用電機帶動針刺入皮膚,此種方法是當今紋身師常用的方法。現代人對紋身的理解又是包羅萬象,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現代紋身這一文化現象融合了「時尚」和「流行」,隨著身體展現的文化興起,讓大家逐漸能接受身體的表現型式,紋身圖案已經成為社會藝術品,而聞名的紋身師傅也被視為藝術家,社會學或人類學者也會以流行的角度來研究這種帶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藝人會選擇紋身來強調自己的個人風格,例如王菲與謝霆鋒就曾經弄了一對「情侶裝」的紋身;貝克漢姆將愛妻維多利亞(Victoria)的名字用四個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
紋身是時下年青人凸現性格、展示自己、美化自己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這股潮流已經流行了幾千年。從古代埃及人、古代歐洲人、非洲部落和印第安人等等都有紋身的傳統。
D. 印度最嚴厲的部落,女子因外貌太出眾必須得毀容,這是為什麼
這個自然是怕因為這個女人引發禍亂,紅顏禍水呀。
E. 文身最早起源於哪
文身一詞來源於太平洋中塔希提島的土語「talu」,英文名稱「tattoo」 即由 talu演化而來。
文身現象源遠流長,其產生、演變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的大量研究報告和文物、文獻記載也表明:文身這種身體裝飾行為由來已久。
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前二千餘年古埃及發現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現象,腹部刺著平行的線條。這種文身的干屍,在西伯利亞的古墓中也有發現,時間斷定為公元前300年。
「魏倫道夫的維納斯」是歐洲舊石器時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現的紅色圖案的痕跡,為繪身的遺像。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的古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左其手記中寫道,「沒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
希羅多德約生活於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也盛行文身,並且成為上層社會出身的象徵。公元前54年愷撒大帝遠征英倫三島時,也記述了當地土人實行文身的事實。
實際上,現代文身是以詹姆斯·庫克的發現,並以近現代仍然保存於澳大利亞土著、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亞、拉美、非洲及東南亞的落後氏族、氏族部落為參照體,從而引起了許多人對文身的狂熱,並引發了現代文身藝術化的革命。
(5)印度的人為什麼要紋身擴展閱讀
古代意義
文身(Tattoo)在古代起因很多,也比較復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早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古人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
初民最初用粘土、油脂或植物汁液來塗抹身體,是因為認為這對身體是有益的,如古代挹婁人「冬以豕膏塗身以御風寒」,後來,逐漸覺得這樣塗抹身體是美的,於是就為了審美的快感而塗抹其身體。
戰斗和狩獵負傷而留下的疤痕被婦女認為是勇武壯美的男子的標志,也會使殘體裝飾盛行起來。而更多的原始人在自己的皮膚上畫一些被認為是他們部落祖先的動物-圖騰,一旦它作為本氏族正式成員的標志確立起來,文身也就成了一種制度。
至於有些古書上記載的「文身以避蛟龍之害」則又是另一種風俗觀念了。估計約一萬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埃及金字塔內存放超過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文身傑作。文身被定義為他們社會等級和部落聯盟的詮釋。
F. 紋身的意義是什麼
一、紋身的意義:
1、紋身就是用帶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在身體上刺綉各種花紋,以視吉祥、崇拜。
2、紋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單調的皮膚上刻畫出理想中的畫面,成為人生的永恆,留住記憶作為人生中最美的圖畫。原本不是壞人專屬的標記,紋身的圖案無論是文字抑或圖案,紋身總是為了取悅自己和別人,不管你文在哪裡。
3、有人說,紋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也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個人信仰的表現。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產物,使得很多人喜愛上了這種疼痛的美麗,並將紋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種新的希望,新的寄託,新的開始。
4、紋身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生活中紋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其實這種觀念並不適合現代,近幾年來社會日漸開放民眾大量接受歐美、日本等國的文化資訊,現代人不像以前那麼傳統,已不再把紋身當作禁忌,在紋身人員中有些是夫妻、情侶,表作愛意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見不乾凈種。
二、紋身的歷史起源
1、中國古代開始就有關於刺青的記載,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現紋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文字,其他還有用刺青來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燕青)。
2、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但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種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徵。包括台灣泰雅族和賽夏族之內,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在面部刺青的傳統,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類似現代的紋唇、紋眉等永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
3、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
4、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發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文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發、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
G. 印度女人出嫁,手上都要畫這個嗎
這是印度結婚的一種習俗.不僅僅是印度,巴基斯坦也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染料在手背、胳膊上畫上精美的紋身圖案。這些紋身只是暫時性的。下面是一篇介紹的文章,應該對你有幫助:
「沒有曼海蒂,婚禮不算齊」
據考證,這種名叫「曼海蒂」的手繪藝術在印度最遠可以追溯到年前,但也有專家認為它是12世紀隨著伯文化及莫卧爾王朝的興盛而傳入印度。
印度社會一直有「沒有曼海蒂,婚禮不算齊」的說法。在婚禮前一天晚上,新娘要由未來的婆婆點下第一筆手繪圖案,並由資深手繪師接著畫下最精美最復雜的圖案,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七八個小時。第二天,手腳畫滿圖案的新娘將前往夫家開始全新的生活。有些新娘在隨後的日子裡,就以手繪為由躲過家務勞動。等到十幾天後再回娘家探視時,母親如果看到女兒的手繪依然未褪便會如釋重負。
新娘手繪的圖案也有很多講究。許多花朵都代表了對新娘「多子多福」的祝福,孔雀和荷花是印度的國鳥和國花,象徵著美麗、富貴,揚起鼻子的大象則代表家庭繁榮和好運。有時調皮的新娘女伴們還會把手繪變成一種游戲。她們把新郎的名字隱藏在新娘的手繪圖案中,只有在這些圖案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新郎才可以開始甜蜜的新婚之夜。
顏料來自天然植物
手繪所用的顏料來自北方一種叫「漢娜」的植物。人們採摘下這種灌木的葉子和嫩芽,將其磨成極精細的糊狀物,便成為手繪師重要的繪圖原料。在新德里有「民間手工藝品集中地」之稱的迪里哈特,記者完整地觀看了手繪藝術的過程。在顧客把手臂清洗干凈後,手繪師便利用裝著不同顏色、不同開口形狀的顏料筒,嫻熟地在其手背以及上臂上作畫。大約20分鍾以後,一個非常精細而復雜的圖案便在手繪師「筆下」宣告完成。為了讓圖案保留更長的時間,顧客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需要一動不動地等待顏料晾乾,待多餘的顏料乾燥脫落後,留在人體上的圖案便清晰地顯露出來。再用植物精油塗抹一遍,顏料便會在肌膚上「紮根落戶」了。
古老藝術走向世界
在新德里街頭,只要花上50盧比(1美元約合43盧比),任何愛美的女孩都可擁有她喜歡的手繪圖案。而在印度的婚慶服務中,依然有專門為新娘進行復雜手繪的資深,他們的收入非常可觀,一個新娘手繪往往要在盧比以上。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印度古老的手繪文化在上世紀末被傳到西方國家。人們可以通過購現成的原料自行繪制圖案。一些西方文身店也引進了這種服務。據一些印度媒體報道,許多知名的好萊塢影星如麥當娜和黛咪·摩爾等,都曾經在公共場合甚至是頒獎典禮中展示過這種印度手法的「臨時文身」。
H. 為什麼原始人都酷愛文身
文身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早在人類蒙昧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甚至是古代的中國,文身都被人們所使用,曾在世界各國所盛行。文身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只有年齡滿足,祭祀會使用鋒利的刀和針,在人體表面刺破刻畫出不同的符號和圖案,並塗上顏色,這樣使得這些彩色的紋飾永遠刻印在人身上,直到死去。
根據地區與民族的不同,古人文身的部位、圖案、象徵意義均有所不同,有的是為了祈福,有的是為了祭祀和侍奉,還有的則是為了作記錄。
不過,從宗教和祭祀的角度來看,文身似乎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來達到與某種神靈溝通的手段,巫師們在做法的時候要文身,否則就會失去神靈的信任。
如今文身已然成為一種時尚,但是從原始人時期就流傳下來的文身到底代表何種意義,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含義。
I. 誰知道印度人手上的紋身是什麼教的啊
佛教吧。他的標志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