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印鐵路的最新進展
據印度媒體近日報道,一個中國鐵路部門的代表團從13日開始訪印。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消息為醞釀已久的中印鐵路合作發出了積極信號。中印兩個世界鐵路大國真正相連的日子已看到曙光。
全面了解印度鐵路系統
據《印度時報》報道,由中印鐵路合作工作組主任吳偉(音)率領的13人代表團將在12天里訪問阿格拉、布巴內斯瓦爾、孟買和班加羅爾等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印度的鐵路系統。報道稱,這是兩國達成的諒解備忘錄的部分內容。
印度總理辛格今年1月訪問中國時,與中方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兩國在鐵路領域的合作也是其中一部分。這份有效期3年的協議規定,雙方將發展互利性鐵道項目。
另據報道,中國代表團還將與印方探討在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重載列車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可能性,並有可能達成幫助印度開發巴內斯瓦爾和班加羅爾火車站的協議。印度鐵道部官員說:「訪問結束後,代表團將同我們分享他們在項目未來進程方面的建議。」
印度鐵路發展比較滯後
印度是亞洲最早擁有鐵路的國家之一。1853年,亞洲首條鐵路在印度的孟買建成通車,比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早了23年。在接下來的近100年裡,鐵路在印度飛速發展,目前印度仍然擁有亞洲最密集的鐵路網。
然而,近些年來印度鐵路因為自身的一系列弊端導致發展遲滯。由於擔心失去民眾選票而招致內閣垮台,印度歷屆政府均對鐵路漲價諱莫如深,鐵路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加上後續資金缺乏,使得鐵道部門很難對鐵路網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時至今日,印度鐵路鐵軌標准仍未實現完全統一,絕大部分列車都已經破舊不堪,鐵路控制系統也無法滿足現代化鐵路的要求,列車正點到達「反而顯得不正常」。
另外,龐大臃腫的鐵路部門,更讓列車安全形勢雪上加霜,擁有150萬雇員的鐵道部是印度政府中最大的行政機構,一些辦事人員的官僚習氣很重。曾有統計表明,在過去幾年裡印度鐵路事故頻頻發生,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開始將鐵路現代化提上日程。
印度高層認為,在亞洲一些國家已經紛紛開始建設高速鐵路的背景下,印度更應該利用其鐵路系統相對發達的優勢,加快高速鐵路建設。雖然印度鐵路現代化有跟中國競爭的想法,但印度政府也想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進行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今年初印度總理辛格訪華時,就達成了兩國進行鐵路合作的協議。
中印可能採取漸進式合作
實際上,自從重開乃堆拉邊貿和中國青藏鐵路通車後,建設「南亞大通道」和中印鐵路連接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根據長遠戰略規劃,拉薩經日喀則到亞東還將修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很可能延伸出去跟印度鐵路接軌。而緊鄰印度錫金邦的斯利古里,是印度東北和東部地區的運輸樞紐,它有可能成為所有通過乃堆拉通道的貨物中轉和運輸中心。
如果印度能放棄冷戰思維,抱定合作共贏的思想,中印鐵路和由中國西藏經乃堆拉山口通往印度加爾各答的南亞大通道。將逐步由構想變成現實,並且成為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密切兩國人民來往的紐帶。
不過,目前印度國內還存在制約中印合作的因素。印度仍然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一些正常的中方投資和項目建設,中印鐵路合作不可能實現「大躍進」式的發展,雙方可以採取漸進式的合作,可能先從比較容易接受的項目開始,比如車站建設和技術合作等。
另外.中國在借鑒外國高鐵發展方面也有許多經驗可供印度學習。至於敏感的邊界鐵路連接,則要等到中印合作的大氣候發生變化時付諸實施。
㈡ 印度一列火車能拉一萬多人,外掛人群的安全如何保障
他們的人身安全基本靠自身保障,因為在印度火車行駛的比較慢,在印度有些人為了剩下一筆錢,就直接掛在了火車上面,人們的安全不能靠火車去保護,因為火車只是一個交通工具,他並不能起到保護的作用。
在我們看來,印度現在很多過車都是以前中國80,90年代的綠鐵皮火車,火車的調配水平非常的低下,也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檢查,而且在軌道上面的路線圖還是員工自己畫上去的,這對於我們來說,不就是拿生命去玩兒嗎?最高時速160公里,還不到中國高鐵速度的一半。而竟然有鐵路的工作人員這樣說「:「火車只要能開出站就行。行車安全只能靠神來保佑了 。
㈢ 為什麼曾經有亞洲最牛鐵路的印度,現在鐵路這么差勁
為什麼曾經擁有亞洲最牛鐵路的印度,現在鐵路這么差勁呢?
說起印度鐵路,就不得不說他們是亞洲地區最早建設鐵路的國家,亞洲第1條鐵路就是孟買至塔納鐵路,這條鐵路於1853年建成通車,全程34公里,比日本的第1條鐵路領先19年之久,比我國最早的一條鐵路早了23年之久,當然,印度的第1條鐵路並不是印度政府建設的,因為19世紀時,印度還屬於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才宣布獨立建國,也就是說,是英國人在印度建設的這條鐵路。
大家可能還對印度一些支線運營火車上掛人的現象感到驚奇,車廂頂上坐滿了人,這也一度成為了南亞地區的特色,至於說現在印度的鐵路為什麼這么差勁?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講,不是印度鐵路太差勁,而是我們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因為在很多印度人看來,雖然印度火車的速度不是世界最快的,但是,印度鐵路密度卻是全世界最高的,鐵路密度高,覆蓋面廣,站點數量多,年載客量達82億人次,極大方便了百姓出行,也正因為如此,鐵路出行是印度人出行的首選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我們看上去印度鐵路比較落後,但是,在印度人看來,他們並不這么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以及生活方式,所以,我們也不能拿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印度鐵路落後。
㈣ 印度鐵路為什麼三股軌道
分析如下:
1、應該是一條線路上面有3根鋼軌,這叫做套軌。
2、咱們國家是沒有的,在中南亞很多國家都運用這種形式,也就是說一條線路上可以走兩種不同軌距的車。
3、印度鐵路的軌距主要是1676mm的寬軌,在寬軌里套了米軌(1000mm),米軌的作用是用於與其他地區(好像是和尼泊爾)接軌,這樣的話就不用頻繁的換裝,倒裝,並且可以使用兩種規格的機車車輛。
4、咱們國家的鐵路軌距都是統一的1435mm標准軌距,機車車輛也是按標准規配置的,所以不存在有3根鋼軌的這種情況,如果需要去往國外,比如俄羅斯,哈薩克(他們使用軌距1520mm),只需要在國境站進行換裝,倒裝即可。
(4)印度鐵路是怎麼運行的擴展閱讀
鐵路路網類型
1、不同軌道線路在鐵路網中的運輸地位有所差異、服務的區域地帶和距離范圍不盡相同,因此鐵路可根據其在路網中的運輸地位分為干線鐵路和支線鐵路兩大類。
2、其中干線鐵路又可細分為國家干線鐵路和區際干線鐵路,分別簡稱國干鐵路和區際鐵路。
3、國干鐵路在國內具有主幹線性質,由三橫五縱和八橫八縱的軌道線路共同組成。
4、區際鐵路是次干線性質的鐵路,通常連接相鄰的省級行政區或將省內若干相隔較遠距離但重要的經濟區域相連。
5、其餘鐵路,如城市群或城市帶內部相鄰城市的城際鐵路、城市內部的市域(市郊)鐵路、指定廠區的專用鐵路、通往港口碼頭的鐵路、某些單位的專線鐵路、相鄰不同干線鐵路之間的聯絡線、某干線鐵路的延長線以及各種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等就是支線鐵路,
6、它們在國家路網中只有支線性質,是起補充輔助和延伸擴張作用的軌道線路。
㈤ 由印度獨立後鐵路反不如被殖民時期,告訴你為什麼印度
鐵路是「工業革命」之花,是蒸汽機應用於運輸的結果,是社會經濟、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從一個角度看,一個國家的鐵路水平,往往可以最直觀地反映出該國的工業水平。時值「金磚會議」之機,中印兩國再次成為世界焦點,小編就扒一扒兩國的鐵路史,探探這龍象之爭背後的玄機。
一、亞洲之最,殖民時代的印度鐵路
談起印度鐵路,許多人往往嗤之以鼻,認為無從談起。但如果你把眼光放長遠的話,你就會發現,這是印度人獨立之後,自己當家主做主的時代。在印度人給英國人做亡國奴的歲月里,他們的鐵路可是牛氣哄哄。
印度鐵路始建於1848年,距離英國的鐵路也才幾十年,正是把握住了先機。印度的鐵路建設始於1846年的一場美國棉花歉收。英國的棉紡織業主都想在印度找到新的供應鏈,於是要求國會撥款撥人支持在印度開設農場到港口的鐵路線。之後,英印殖民政府通過以土地、稅收等優惠條件,向本土民間拉投資,再利用成熟的鐵路技術,大興土木。在1914年,英屬印度鐵路網已通貫全印度,達到3.5萬里,成為亞洲之最。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也略顯遜色,倒不是日本人沒那個能力,而是有錢沒地,只好乾著急。
二、亞洲之恥,獨立後的印度鐵路
輝煌已經是昨天的故事了,印度和大英帝國「和平分手」後,情況就急轉直下。原來鐵路的關鍵技術都是歐洲人在操作,「印度起義」後,英國人常常戒備印度人,鎮壓歧視都來不及,更別說栽培重用了。所以,英國人走後,印度人沒辦法建造本民族的鐵路系統,那就只有一個辦法,往死里用這個老鐵路系統!
多年的經濟困難和內亂,以及對外戰爭,讓印度人沒工夫搭理鐵路。不僅不去改善升級鐵路系統,以西式「民主國家」自詡的印度,為了討好老百姓還不允許火車票漲價。鐵路局通過正常運營不能自給自足,就只好嚴重超載了,票價不能漲,那就多賣幾張唄。這樣,印度鐵路上經常出現的扒火車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撓的是,鐵路局賺了錢,也不好好供著自己的財神爺「鐵路」,而是把大把的錢分給了員工。在印度鐵路的運營成本當中,有55%是員工工資和福利,可見一般。除了政府間的扯皮,印度人民也「有愧」於鐵路的運輸之恩,印度教認為糞便是不潔的東西,所以印度人都不清理鐵軌上的糞便,任其腐蝕,導致發生的火車事故,僅在2000年到2010年間就發生了200起。
就這樣,在印度「民主」政府和印度人民的聯合絞殺下,印度鐵路這曾經的亞洲之最終淪為亞洲之恥。
三、亞洲之星,建國前後的中國鐵路
鑒於讀者大人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中國鐵路的發展,具體小編就不細說了,就累一大堆數據來偷偷懶吧。
英屬印度開始修鐵路的時候,中國人剛敗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接著就是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數不盡的不平等條約。就在這百年國恥中,中國鐵路落後了印度那不是一星半點。以鐵路從無到有的大清帝國為例,雖由0到9854公里,但是卻依然遠遠不及英屬印度的52849公里的鐵路里程,相差足有5.36倍;1912.1.1~1927.4.18英屬印度鐵路里程也是北洋政府所統治的中華民國的5.04倍。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到了中國民國時期,印度鐵路仍對中國有著近3倍的絕對優勢。
建國後,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開始自己的民族鐵路事業。差不多,與此同時,印度人也從大英帝國手中拿到了「離婚協議」,但鐵路的發展卻大相徑庭。驅逐外國干涉後的新中國在50年來,修建的鐵路干線、支線累計里程36000多公里,不僅在里程上完敗印度,還在質量上猛摔印度好幾百條大街。除了高鐵,中國還在研究飛車,而印度人還在苦苦掙扎於英國人主持修建的百餘年前的就鐵路。
印度鐵路的墮落並非偶然,同樣,中國能在鐵路和其他工業上如星熠熠,也不是碰巧。印度的原因上文已有簡述,這里就不再贅述,這里就主要談談中國。中印最有相似的國情,但中國是有著數千年中央集權傳統的大一統國家,相比崇尚西式「民主」的印度政府,可以調動更大的力量投入到長城、大運河等重大工程,而印度的政治架構與本國國情脫節,沒有這樣的能力。其次,在國民素質上,數千年的儒家農耕文明培養了國人服從,勤儉、尚學的民族品格,而印度民族長期浸潤在宗教文化當中,比起「人定勝天」,他們更相信「命中註定」,進取性稍顯不足。由此窺覷,兩國的國運也就高下立判了。
㈥ 曾經亞洲最牛的印度鐵路,為何越搞越差
印度鐵路有過輝煌時刻,它曾經是亞洲首屈一指的鐵路網路,在中國剛打算修鐵路的1892年,印度曾經擁有了近三萬公里鐵路線。至於印度鐵路為什麼越來越糟糕,要從三場偶然的龍爭虎鬥開始說起。
賽跑掉鏈子
1846年,英國的棉紡織業主都想在印度大量拉攏棉花,因此哀求國會支持在印度開設從農場到港口的鐵路線,以方便印度南邊要地當地種出的棉花能快速運出。競賽由此出身:印度哪個大都邑能先擁有一條鐵路線,哪個都邑就擁有了做大貿易量的可以或許。
作為印度最重要的兩個港口,孟買和加爾各答從一開始就在賽跑。不過孟買佔得了先機:孟買在西海岸,加爾各答在東海岸,從孟買發往英國的商船能省去繞行南亞次大陸的時間,更快到達英國。很快,孟買在印度總督的支持下開始了鐵路實驗線的培植。
加爾各答的商人急成為了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加爾各答距離英國本土就遠,如果再讓孟買首先搞出鐵路線,加爾各答就會被完整被邊緣化。雖然,加爾各答也有自己的優勢:加爾各答所在的印度河-恆河平原經濟發達,孟買則在平原之外,經濟不發達,地勢變革也多,修鐵路的難度大。所以,只要加爾各答抓緊時間大幹特干,還是有機會的。
㈦ 印度的鐵路現狀如何
印度的軌距大部分是闊軌,即1676mm(我國採用標準的1435mm),但是考慮到印度幅員遼闊,部分山區,比如著名的大吉嶺鐵路,是窄軌。這種情況就類似早些年你要從北京到雲南的河口去,北京到昆明是准軌,昆明下車後坐車去昆明北站,搭窄軌列車去河口類似。
並沒有你想像中因為軌距問題來回換車,除非你去印度比較偏遠的地方,大城市基本都OK。前面有人寫了鐵路報告,作為一名鐵路愛好者來看,寫的已經不錯了,但是部分地方不敢苟同。印度鐵路給咱們造成的印象是各種不靠譜,有以下幾個原因:1、印度鐵路的基礎較差。
說差主要體現在車輛購置還有線路上,前者就不贅述,上面都有。後者主要體現在有些地區鐵路設施老化,鐵路公司因為日常維護資金不夠,同時人為的干擾鐵路運輸(在鐵路上嬉戲,放牧)等因素。在這樣的線路上行駛的列車,晚點是家常便飯。
㈧ 說說印度的鐵路現狀如何
我第一次去印度時候,待了一個月,我翻了一下日記本。一個月的時間內發生三起撞車,一起爆炸,還有7起火車碾壓人的事件,這僅僅是上了報紙的。加起來死傷近千人。我在印度住了半年,兩次目睹附近的鐵路事故,一次是撞死平民,一次是撞到一輛小貨車。這兩個報紙都沒有半點提及。據說印度鐵路一年實際死傷人數上萬。更坑爹的是,這些事情根本沒人去負責,多數人只要沒死一分錢補償都沒有。
㈨ 印度鐵路為何是三根軌道
印度是兩種軌距,1067和1676,這明顯是左共用軌。這是套線。
㈩ 為什麼印度的高鐵連行駛速度都作假,他們的列車到底跑多快
印度有很多操作都讓人覺得忍俊不禁。印度是一個准一流大國,最近發展勢頭很猛,有媒體認為在本世紀中葉印度將與美國、中國鼎足而立。要知道印度還是很窮的基礎建設也很落後,但是最近正在用優勢一點點追趕我們。印度以前的火車還是比較慢的,最近印度在鐵路方面開始有了進展。印度鐵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為了這個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布了一條「國產最快列車」的快進視頻,但是卻遭到嘲諷。
其實想展現國家進步也不要把人們都當傻子阿。其實這一列車最高試驗時速180公里,而實際最高運營時速1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