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禪宗為什麼在印度傳那麼久

禪宗為什麼在印度傳那麼久

發布時間:2022-08-02 16:24:19

A. 禪宗到底是起源於印度還是中國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漢族佛教(即禪宗)。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
時北宗神秀大師所傳「坐禪」(坐禪入定法門)即是次第法門。由北宗神秀法門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壇經》曾記錄「京城大德雲:不經坐禪修定而得解脫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師最忌諱學佛法者執著於類似」坐禪觀定「的有為法《六祖壇經》中亦記錄雲:「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師所傳為佛之心印,不拘泥萬法而領悟得道,由是不論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頓漸品)
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祖師所創,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人有傳,達摩面壁九年為坐禪修定,所以得道,實則在任何一部傳記或者歷史中均無此事記載。只記錄」面壁九年」這四字而已。
曹洞正宗法脈源流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中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2]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3]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4]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B. 「禪宗」是怎麼形成的「禪宗」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呢

禪宗是中國對於由印度流傳過來的佛教加以改造而成的,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本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與我國的儒家、道家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自東漢時期開始發揚光大,對中國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具體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是對學術方面產生了影響;二是對信仰方面產生了影響;三是對文化方面產生了影響。

一、對學術方面產生了影響

禪宗的廣泛傳播以及與儒家、道家的相融合,讓後代的思想家更多地通過禪宗來尋找思想上的一種改變,從而來豐富原有的思想內涵,比如說清朝的王陽明,其所提倡的”發明本心“,就與禪宗尋找內心的思想相暗合,從而完備了他的”心學“體系,讓儒家的思想得到再一次的演變與傳承。

三、對文化方面產生了影響

禪宗其帶來的一種空靈無拘之感,可以說是帶給了古代文化極大的影響。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社會風氣的“放浪形骸”,追求自我解放的思想,可以說是受到了禪宗思想的影響。而在唐代,王維被人稱為“詩佛”,古詩中透露禪意是常見的事情,可以說是古代詩詞的創作都受到了“禪”極大的影響,有了禪意,就有了無窮無盡的回味之感。

C. 為什麼說中國佛教比在印度發展的時間長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公元前6或前5世紀~4或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界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600年,於漢明帝時,佛經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歷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經。 流傳入中國的多數為大乘經典,流傳入泰國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多為小乘經典。隨後中國又將佛經傳往日本朝鮮等國。現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國。
東漢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採用。
自此以後,佛教在我國一直連綿不絕,流派繁多!

D. 禪宗的建立

禪宗的創立與起源考辨

在國內外學術界,關於禪宗創立問題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認為,禪宗是從古印度傳來的,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或達磨)是中國禪宗初祖;第二種觀
點認為,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華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由慧能創立;第三種觀點認為,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道信、弘忍師徒是實際創立者。這三種觀點
的提出和流行,都與禪宗固有的祖統說橫纏豎繞,不能完全分開。
隋唐時期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均受到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都相繼提出
本派的祖統說,即相繼編制出本宗派的祖師傳承系譜。這既是各宗派為爭取正統地位而進行的努力,也是其力圖客觀反映師承源流的表現。把達摩作為中國禪宗創立
者的觀點,與禪宗的祖統說密切相關。禪宗編制從印度到中國的宗譜,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名列弘忍十大弟子之列的法如(638—689),是第一位編制禪門
宗譜的人。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提出,本派禪法的祖師傳承依次是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此後禪宗各派對這個六代祖師系譜中的前五代沒有異議,
但在認定第六代祖師上存在不同意見。直到唐代末年,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慧能一系漸成禪宗主流,慧能也就成為公認的禪宗六祖,禪宗的「東土六祖」傳承最終定
型。北宋禪師契嵩(1007—1072)最終編排了禪宗在印度的宗譜,即「西天二十八祖」之說,加上「東土六祖」說,就構成了整個禪宗的完整宗譜,並為佛
教界公認。
在這個祖師系列中,達摩的地位最突出。他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中的最後一位,又是東土六祖中的首位。從北宋開始,佛教內外逐漸達
成共識:達摩是正宗佛法的唯一傳播者,是他把禪宗從印度傳到中國。他在佛家的地位僅次於釋迦牟尼,可以與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提並論。唐代及其以後產生的禪
宗新思想、新教義、新實踐,都逐漸被納入達摩的禪學體系中。由於把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創立者,他曾居住和弘教的河南嵩山地區,也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中
國禪宗的發源地。
根據禪宗興起之前的典籍記載,達摩是南印度人,大約於劉宋(420—478)末年渡海到達今天的廣州,不久輾轉渡江北
上,在北魏境內弘教傳禪。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時期,他是眾多來華傳教的古印度僧人之一,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轟動的業績,社會知名度很一般。自從達摩
被奉為禪宗初祖之後,神奇的故事,動人的傳說,智慧的言行才逐漸出現在五代之後的禪史中。現代學術界一般認為,達摩作為「禪宗前史」中的人物,對後世禪宗
的理論發展、法系傳承等確實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但是,在達摩時代及其兩代弟子慧可、僧璨活動時期,禪宗並沒有形成宗派。
第二種觀點,在
學術界其最為流行。這不僅因為有歷史根源,也反映了學術研究的進展。從唐代末年開始,慧能(638—713)的知名度僅次於達摩。他受到特殊尊崇的原因主
要有兩個。一是他的言行錄《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中國僧人撰述,在禪門中的地位類似於《論語》之於儒門,被稱為禪宗的「宗經」。二是從唐代末年
開始,道信、弘忍門下的其他禪系逐漸衰落,傳承相繼斷絕,只有慧能法系不斷繁衍,枝繁葉茂。無論從禪學思想影響上講還是從法系傳承上講,慧能都當之無愧地
成為所有禪派的祖師。柳宗元在《大鑒禪師(指慧能)碑》中,就說當時「凡言禪皆本曹溪」。現代學術界提出慧能是禪宗實際創立者的觀點,標志著禪宗研究跳出
了禪宗是由達摩從印度傳來的認識誤區,把禪宗視為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在長期沖突、融合中孕育的產物,其結論更接近歷史真實。與此相應,把慧能主要傳教地區
廣東韶關也就被看作禪宗發源地。
然而,盡管慧能在禪宗理論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其法系在唐代以後成為禪宗主脈,慧能本人畢
竟只是弘忍門下眾多傳教宗師中的一位,其法系也只是弘忍門下眾多派系中向南方發展的一支。所以,慧能只能是禪宗中「南宗」的創始人,而不能把他看成整個中
國禪宗締造者。
相對說來,第三種觀點具有更為充分的歷史根據。在道信、弘忍師徒活動時期,禪僧團發生了多方面革命性變化,具有中國特色
的新宗派在這些變化中最終形成,其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道信和弘忍先後在湖北黃梅的雙峰山和東山傳教弘禪數十年,道信的弟子500餘人,弘忍的弟子
上千人。禪僧由此從分散流動轉向聚眾定居,穩定的傳教基地隨之建立起來,並且成為後世眾多禪派向全國發展的唯一中心地。第二,把勞動納入修行范圍,農禪並
重,自耕自食,佛教通過遊走乞食解決衣食來源,通過接受供養籌集經費的傳統生存方式,從此發生了徹底轉變。第三,隨著禪眾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生
產方式,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脫為特點的新教義也應運而生,這就是道信和弘忍的新禪學。他們的禪學思想被弟子們概括為「東山法門」,逐漸流行於僧俗,知名於
朝野。
總之,把道信、弘忍師徒作為禪宗實際創立者,把他們創宗建派的黃梅地區作為禪宗的發源地,不僅客觀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也能夠解釋前兩種觀點所不能解釋的一些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魏道儒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E. 為什麼佛教誕生在印度,發揚光大在中國

網頁圖片視頻音樂搜吧問問博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在中國決定性的發展階段--禪宗階段是佛教的最高階段,標志著佛教的成熟

實際上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斗里,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以上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

F. 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是誰以及禪宗成為我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的原因是什麼

達摩禪師以4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我國有了傳法世系。

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我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山後,成為我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正是因為祖師達摩在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一派,所以少林寺後來譽為「禪宗祖庭」。

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禪宗的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閱讀全文

與禪宗為什麼在印度傳那麼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7
印度嬰兒夭折怎麼處理 瀏覽:462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60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25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7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9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80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309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1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7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11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