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印度的四個國王的名字是什麼
古代印度國王太多了吧?隨便說說都有幾十個,戒日王、阿育王、優填王、三勇軍王、月護王、賓頭娑羅、達沙拉沙、三缽羅底、舍利輸迦、提婆伐摩、薩塔陀拉、巨車王、悉輸那伽、黑阿育王、大紅蓮難陀、達那難陀、十車王、堅車王、凈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華友王、妙音王……
❷ 印度曾經有十六雄國時期,這十六雄國分別是哪十六國
首先,十六國之一的犍陀羅雖然定都於呾叉始羅,但國土包括部分的傳統旁遮普地區。傳統的旁遮普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印度旁遮普邦、喜馬凱爾邦、哈里亞納幫和德里地區。
在其後的漫長歷史中,希臘人、大夏人、大岳人、斯基特人/聖人、巴達人、安息人、土耳其人、阿富汗人、亞歷山大率領的蒙古人先後從興都庫什口進入印度,佔領旁遮普或更廣闊的印度領土,在印度歷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篇章。
所以這個地區是印度通往歐亞大陸的西北門戶,是戰爭頻發的戰場。客觀上,這也導致了各種文化的融合,犍陀羅藝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並傳播到中亞和中國。
❸ 印度王朝順序一覽表及君主印度歷史王朝順序表
說到印度很多人或許會想到什麼呢?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的,但是問題不大的,小編想到的就是阿三,恆河水治百病,但是其實這些也都比較片面了,真正的印度也還是有很長的歷史的,今天我們就簡單的來說說印度王朝吧,看看印度這一塊神奇的土地到底有著什麼的過去,感興趣的一定別錯過了。❹ 古代印度歷史的列表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這個網址繼續看,有七頁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❺ 印度國王叫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印度的歷史,只可惜堂堂印度居然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可查。我們可能已經習慣對本民族幾千年來不間斷的文字記載,但事實上除中國以外,你很難找到其他地區有像樣的歷史記錄。關於印度歷史最可靠的文字來自《大唐西域記》,此外就是二十五史中的西域部分以及佛經一些文字紀錄。
其次,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可能我們習慣了大一統的中央政權,而印度大一統的時代是被英國殖民時期。
最後,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外來民族輪番征服的歷史。比如1950年以前印度國王,就是英國女王。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印度有很多國王,但沒有誰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印度國王,可以參考的國王:
波斯王朝的大流士一世,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印度人),
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
笈多王朝的超日王(最後一個印度政權),
德里蘇丹的卡爾吉王,
莫卧兒王朝的阿克巴,
然後就是殖民地時期。
僅供參考。
❻ 誰有印度的朝代表和君王資料拜託各位了 3Q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❼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一、從十六國到四雄爭霸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北印度開始了從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的進程。較強的一些王國不斷吞並鄰邦,從喀布爾河流域到哥達瓦里河兩岸,逐漸形成了十六國。它們是鴦伽、摩羯陀、迦屍、憍薩羅、弗栗特、末羅、車底、跋沙、俱盧、般闍羅、婆磋、蘇羅婆、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蒲闍。其中犍陀羅和甘蒲闍兩個國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賈斯坦,阿濕波和阿盤底分別位於文底耶山脈以南和以北,其餘十一國都在恆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國為君主制,七國為共和政體。這兩種制度並非互相排斥,也有從一種政體轉化為另一政體的,如甘蒲闍就從君主制轉變為共和政體。
到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隨著兼並的加劇,北印度形成了四國爭雄的時代。它們是阿盤底、跋沙、憍薩羅和摩羯陀。
二、孔雀帝國的繼承者
公元前183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普什亞米多羅謀殺了孔雀王朝的最後一王,創建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國初期曾擁有幾乎整個恆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區,但由於抗擊希臘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華王朝所取代。甘華王朝碌碌無為,統治權力勉強維持,約公元前28年,被薩塔瓦哈那王國所滅。
同時期的東南,曾被阿育王重創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國王卡羅毗拉的統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敗了摩羯陀國,佔領王舍城;攻擊了印度西北的希臘人;橫掃了南部的潘地亞。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卡羅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薩塔瓦哈那所滅。
薩塔瓦哈那,中國古籍稱之為「安度羅」,是操泰盧固語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於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紀建國初期,在西穆卡和薩達加尼一世時期實力強盛。滅亡了甘華王朝和羯陵迦王國,薩達加尼一世去世還抗擊了北部入侵的希臘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後,他舉行「馬祭」,宣告強權帝國成立,但他死後不久,薩塔瓦哈那便衰落了。
但公元2世紀,薩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塞人,達到極盛。但在2世紀末,由於地方長官紛紛要求獨立,薩塔瓦哈那衰落,終於被婆臘伐所滅。
公元3-6世紀,伐卡塔卡崛起,於公元5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馬爾瓦、羯陵迦、安度羅、古吉拉特等地,此後迅速衰落,6世紀時遮婁其所滅。
三、泰米爾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來是泰米爾三邦稱雄,它們是朱羅、潘地亞和其羅,公元前3世紀,三邦就出現在阿育王的銘文中。其中朱羅位於泰米爾半島的東海岸,潘地亞在朱羅的西南,其羅在潘地亞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權。
三國中最強大的是朱羅,公元1-4世紀,國王加里加爾在文尼戰爭中取勝後,朱羅取得了半島南端的霸權,力壓潘地亞和其羅。但公元4世紀以後,朱羅遭到婆臘伐和潘地亞的攻擊,一度衰落。
公元9世紀,朱羅王國重新崛起,並達到歷史鼎盛,以後再詳細介紹。
四、西北外族
孔雀帝國滅亡後,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過印度,公元前2世紀,大夏人進入旁遮普,順印度河流域挺進三角洲地區。公元前175年,大夏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年後,北大夏亡於塞人。而南大夏則統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設於五河流域的奢羯羅,在米南德時期,南大夏打到恆河流域,進攻巽伽王朝,盛極一時。公元1世紀後,南大夏為貴霜帝國所吞並。
約公元前88年,塞人通過波倫山隘,擁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約公元前80年,進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國王毛伊斯在犍陀羅建立政權,此後他們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小國最遠達到臨近於德里的馬土臘,印度人稱他們為塞人州長。公元4世紀,笈多帝國將它們一一征服。
嚈噠人於約公元458年第一次進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羅打退。5世紀末,打敗了波斯人的嚈噠人卷土重來,佔領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噠人在印度以原來南大夏的奢羯羅為首都,對北印度大肆劫掠,過著富庶的生活。屢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終於攜手組成聯軍。將嚈噠人趕出平原,後來西突厥和薩珊波斯合計嚈噠人,公元565年嚈噠人徹底被打敗。
五、笈多帝國衰落到戒日王時期
從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紀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個主要王國:後笈多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達。
所謂後幾多諸王並非笈多王族後裔,實際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們見中央逐漸衰落而紛紛宣告獨立。他們先盤踞在摩揭陀地區,後被穆克里王國逐次逐出,遷至馬爾瓦地區。
梅特卡拉源出於伊朗,統治著古查特拉地區,直到8世紀中葉才屈服於阿拉伯人的攻擊。
高達位於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它後來一直是戒日王在東印度最強勁的對手,直到619年一仗後,勢力才削弱。
穆克里控制著以曲女城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坦尼沙占據著德里北方。這兩國建立聯姻同盟,穆克里的國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國王被高達擊殺後,坦尼沙王國的戒日王統一兩個國家。後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暫了北印度。
六、拉其普特時期
戒日王時期結束後,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7世紀後,拉其普特人占據了主導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紀隨嚈噠人進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強爭奪曲女城是這一時期北印度的主題。
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羅的後裔,公元8世紀,國王納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組織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後,就向東擴展,他的侄孫弗少王曾把勢力擴張到孟加拉,但後來被拉喜特拉庫塔擊敗。8世紀末,弗少王的兒子納加巴塔二世時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從波羅王朝手中奪過曲女城,但最終敗於世仇拉喜特拉庫塔的戈文達三世。納加巴塔二世的兒子波闍王時期,普拉蒂哈拉達到鼎盛,力壓拉喜特拉庫塔和波羅,擊敗了孟加拉的高達,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闍王死後,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滅。
波羅王朝位於恆河下游的富庶地區,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爾的大部分。8世紀末,達摩波羅征服了曲女城,雖然他的兒子提摩波羅丟掉了曲女城,但對鄰國的的征服也有所收獲,此後波羅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羅時,波羅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時,盛極一時的朱羅國王拉金德拉遠征孟加拉,將波羅王朝擊敗,此後,波羅王朝衰落,12世紀讓位於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庫塔於公元8世紀中葉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紀成為德乾地區的霸主。10世紀拉喜特拉庫塔進入恆河流域爭奪,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沖突中,拉喜特拉庫塔耗盡了力量,973年被後遮婁其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並非只有這三國,還有很多重要的小國,如迦濕彌羅、迦摩縷波、沙希亞,及拉齊普特族的帕里哈爾、喬漢、索蘭克、帕瓦爾。
七、中世紀南印度
6世紀中葉以後,位於巴達米的遮婁其和位於康契普拉姆的婆臘伐以德干高原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300年的沖突。6世紀中,遮婁其擊敗伐卡塔卡並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為基地,進而擴展到高原大部分地區。補羅稽舍二世擋住了戒日王的進攻後,向東征服羯陵迦,擊敗婆臘伐。但晚年卻被東山再起的婆臘伐重創,首都瓦達比被毀滅。之後遮婁其的超日王一世統一了王國,與婆臘伐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後來,超日王二世一雪前恥,攻入了婆臘伐的首都建志城。
婆臘伐和遮婁其都曾兼並對方,但都無法抱住對方的疆域,可見雙方軍事上是勢均力敵的。但8世紀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泰米爾半島的潘地亞加入了這場爭斗,並擊敗了一蹶不振的婆臘伐。
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羅闍羅闍一世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佔領了羯陵伽,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後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恆河流域,佔領恆河三角洲地區,把恆河聖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佔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
此後,朱羅被霍伊薩拉王國、卡卡提亞王國和亞達瓦王國聯軍擊敗,而這三國都是遮婁其的封臣,朱羅削弱了遮婁其而使它們獨立。後來潘地亞給予朱羅致命一擊。13世紀,潘地亞取代朱羅,成為泰米爾地區的支配力量。
八、德里蘇丹的北地方政權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對外圍地區常常鞭長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權中,較強大的有七個。
德里蘇丹奴隸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將伊克迪亞爾遠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時,孟加拉已建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後來德里蘇丹圖格魯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獨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亞斯王朝統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奪權。1493年,薩伊德·海珊奪權,並一度開疆拓土。他死後,孟加拉衰落下去,並最終於1538年被舍爾沙征服。
1301年,印度教王公蘇訶提伐建立了克什米爾統一國家,1339年,沙·米扎爾奪權,建立起伊斯蘭政權。克什米爾值得一提的統治者有兩個,錫坎達爾和扎因·烏爾·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爾全境完成了伊斯蘭化,後者減輕稅負、整頓治安、實行宗教寬容、發展文化藝術,人稱「克什米爾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爾最終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
古查拉特位於西印度,曾在艾哈邁德·沙、貝加爾哈、巴哈杜爾三位驍勇善戰的君主的統治下,開疆拓土,達到鼎盛。但後來被胡馬雍擊敗,最終被阿克巴大帝征服。
馬爾瓦被德里蘇丹征服後,趁帖木兒入侵印度之際獨立。1436年,馬爾瓦的王位被大臣馬茂德奪取,馬茂德在位期間,連年征戰,但鮮有勝績。馬茂德死後,馬爾瓦衰落下去,並最終為古查拉特所征服。
趁帖木兒入侵印度時獨立的,還有江普爾。在易卜拉欣沙統治時期,江普爾曾一度成為北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爾重新被德里蘇丹征服。
與上述國家不同,美華爾是印度教國家。這個國家有作為的君主有拉納·古姆帕和拉納·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築和文學作品,後者尚武,一度擊敗古查拉特和馬爾瓦,但最終被巴布爾所滅。
拉瓦爾建立的邁華爾也是印度教王國,在喬達國王時期一度強盛,後於1520年左右解體,最終都歸於阿克巴之手了。
這應當是印度最全面的歷史了。
❽ 古代印度國王是誰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❾ 印度總共有幾個王朝
共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蘇丹王朝、莫卧爾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死後,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年~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華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高原東部。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時期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佛陀笈多以後(約500年)發生經濟危機。嚈噠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滅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
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為中亞帝國,占據著伊朗大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佔領加茲尼,其子薩布克蒂金建立加茲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但名義上仍承認薩曼王朝的宗主權,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薩曼王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個地方。不過地方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對中央威權構成威脅,同時一些邊遠、偏僻地區由各個藩屬、附屬國、游牧部落頭人等代理統治。
4、德里蘇丹王朝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
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
5、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
❿ 求古印度著名君王
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 大多數見於中國僧人的記載 十個太少 你要多少 較為統一和重要的有
孔雀王朝: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賓頭娑羅:前297年 - 前272年 繼續擴張
無憂王(阿育王)(阿輸迦):前273年 - 前232年 不多說了信仰佛教 成為護法王 轉輪聖王
達沙拉沙:前232年 - 前224年
三缽羅底:前224年 - 前215年
舍利輸迦: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摩: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巨車王:前187年 - 前185年
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
覺護王(佛陀笈多)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即:那羅僧訶笈多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甘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73年,末於前26年,其創建者為婆藪提婆。甘婆王朝共歷4王,最後為南印案達羅王國的百乘王朝所滅。
[編輯]歷代君主
婆藪提婆(婆蘇提婆)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戒日王朝
戒日王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君主 短暫的統一 佛教的復興
莫卧兒王朝(這就不算古印度了,單算印度歷史近代部分)
早期代表六大皇帝:
巴卑爾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
阿克巴 (1556年-1605年) 由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提倡民族融合,推動信仰改革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1628年-1658年)
奧朗則布 (1658年-17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