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直升機類型
中國的直升機類型有多種,除了自行研製的一些型號之外,還有包括蘇系<也稱俄系>,德系,法系,美系一些幸好。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
直-6多用途直升機是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在直-5基礎上改型設計的以空降為主的多用途直升機,1969年12月15日首飛。後由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負責,1970年轉至常州飛機製造廠和昌河飛機工業公司進行生產,1977年設計定型,共生產了15架,未能量產。
20世紀60年代,中國為提高部隊的空中機動作戰能力,提出研製一種可以裝載一個排的重型直升機,編號為直-7,該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4噸,載重3.5噸, 直-7採用兩台792渦軸發動機,旋翼為直-5主槳葉6片,為最大起飛重14400千克,有效商載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350千米,實用升限6000米。起初,中央對直-7的研製很重視,並寄予厚望。但由於當時國內經濟技術基礎薄弱,1979年6月28日,國家決定直-7重型直升機研製工作停止,直-7僅生產了兩架原型機就下馬了。盡管直-7項目下馬,但直-7研製的許多成果為後來成功研製出的直-8重型直升機打下了基礎,也填補了我國未研製過重型直升機(10噸級)的空白。
直-8是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法國超黃蜂直升機為基礎仿製的一款中型直升機,該機在最初的研製過程中,曾經歷過一些波折,但通過不斷改進,最終成為一款成功的中型直升機。但作為國產運載能力最強的直升機,直-8依然沒能填補國內缺乏重型運輸直升機的空白。1994年8月國產化率達到86%的直-8型直升機通過國家設計定型。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
武直-10計劃主要由中航工業昌河飛機製造總公司負責,於1992年責成全國四十餘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為陸軍「9.5」計劃重點攻關項目,得到軍方總裝部領導的重視。
武直-10型攻擊直升機的設計綜合了中外攻擊直升機的各方面優點,採用了國外流行的攻擊直升機布局,實行了5葉漿單旋翼、串列式座艙,其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實行了兩座艙間防彈玻璃分隔。縱列式座艙的布局非常接近A129,各由4面六角形整體擋風玻璃構成。水平視野和垂直視野也與A129基本相當,後者的水平視野為260度,垂直視野為-34~+56度。 直升機全約長14.15米(旋葉轉動時),高約3.84米,最寬處(註:包括短機翼)約4.35米,采國際流行的縱列式座艙布局,窄機身,後3點式防沖撞起落架;基本繼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系統。主槳由4片全復合材料槳葉構成,直徑約為12米,尾槳為11片彈性玻璃纖維寬葉。據稱,直-10型攻擊直升機的技術受到了義大利著名直升機廠商阿古斯塔公司的影響。電子戰系統綜合了國產「浴火」雷達、預警接收機分系統等多信息融合技術產品的特點。其前座艙配備了引進的俄羅斯卡-50型直升機的00式K-37型彈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過了歐美同類機型。而且,武直-10型攻擊直升機是一款具有第三代攻擊直升機特點的隱形攻擊直升機。武直-10不僅配備裝甲,外型被彈面小,而且採用了很多新技術,在戰鬥力方面與直-9相比有質的飛躍。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直-11的仿製原型為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輕型直升機。該機1989年批准立項,1992年進入全面研製,大量採用了我國消化的美軍標作為專用標准。1994年12月實現首飛。1999年9月份開始,直-11由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負責進行設計定型試飛,於2000年10月圓滿完成了試飛大綱所規定的全部設計定型試飛科目,其中包括數項風險科目。該機可用於教練、偵察、救護、緝私、消防、旅遊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直-11是我國第一個引進全過程適航管理取證而研製的機型,還是在部隊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機機種。
中國直-15直升機是中國新研製的中型通用直升機,歐洲直升機公司的編號為EC175,是中國哈飛和歐洲直升機公司合作研製的6噸級先進多用途中型直升機。直-15直升機採用常規氣動布局,雙發、寬機身、前三點可收放輪式起落架。中法雙方按照CS29/CCAR-29部適航條例要求研製,座艙空間可載14~16名乘客,主要用於近海石油平台作業人員運輸、長航程搜救、國土安全、緊急醫療救護、VIP運輸等用途。在設計過程中,中法雙方設計人員以「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機」為目標,在汲取現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出的勘為當代典範的優秀直升機。
米-6/米-22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設計的單旋翼帶尾槳式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吊鉤」(Hook),大概生產了800多架,1991年停產。該機於1954年開始研製,1957年試飛,同年秋季公開展出。當時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型別:米-6「吊鉤」A基本運輸型;米-6「吊鉤」B指揮支援型,裝背部繩狀天線;米-22「吊鉤」C改進的指揮支援型,尾梁前裝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線。
米-8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中型運輸直升機。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機製造聯合股份公司研製,由喀山飛機製作廠生產。米-8是一種雙發、五葉單旋翼的大型直升機。1964年米-8軍用型及民用型同時開始投產。米-8直升機,北約綽號河馬與米-17系列一起,是蘇聯米里設計局設計的世界經典通用直升機,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直升機(12500架以上),而且生產數量還在不斷上升,號稱直升機王國中的「卡拉什尼科夫」。中國於上世紀70年代與米-6一起引進了米-8直升機,並緩解了人員投送力量不的問題,現與米-6一起退役。
米-17直升機米-17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單旋翼帶尾槳中型運輸直升機,分別由喀山和烏蘭烏德兩家航空工廠生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它取的綽號為「河馬」-H(Hip-H)。 米-17於1981年在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展出,1983年開始出口。該機採用米-8的機體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動力裝置。在法國布爾歇展出的樣機(SSSR-17718)是與米-26一起由莫斯科飛往巴黎的。
米-26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現改名為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為「光環」(Halo)。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
卡-28艦載直升機為雙旋翼直升機,旋翼直徑為15.9米。槳葉用復合材料製成,上面裝有電-熱除冰系統和槳葉折疊系統,以便於在艦上停放。其機身很緊湊,有不可收放式的4點式起落架,以便在10級左右的海況條件下在艦船甲板上操縱和起降。卡-28直升機裝有1枚自導的魚雷,1枚火箭助推魚雷,10枚PLAB250-120航彈,2枚OMAB航彈,主要用於艦隊的反潛戰。該直升機可由各級艦船搭載,利用其航空電子設備和自動控制系統探測到深潛的先進潛艇和水上目標,並將目標數據傳送給陸上指揮所,同時飛向指定點由飛行員選用機載武器攻擊目標。
卡-31預警直升機使用E801M「眼睛」型空中和海上監視雷達,機腹裝有一座大型雷達天線,10秒鍾內可旋轉360度。可同時發現多達200個戰斗機類目標,並跟蹤其中的20個目標。 卡-31在對空中、地面、水面局勢進行監視時,直升機能在一小時內巡邏25萬平方公里的海面。它的感測控制系統能提供導彈實現最大射程所必需的目標指示距離,在保障艦載導彈武器達到最大設計射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卡-31預警直升機是和卡-29武裝直升機同時發展而來的艦載直升機型號,兩者均由卡-27雙槳共軸直升機發展而來。
「雲雀」III直升機是法國航宇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在「雲雀」II直升機的基礎是研製的輕型多用途直升機。到1985年5月1日,法國共生產了1455架「雲雀」III,交付給世界上74個國家和地區。羅馬尼亞也生產了230架,印度生產了300多架。我國早期引進的發制型「雲雀」Ⅲ直升機,陸航曾將其作為教練直升機使用。我國由空軍於20世紀60年代引進,後移交陸航用於訓練。該機為單旋翼帶常規尾槳布局,旋翼有3片全金屬結構槳葉。機身上部裝有―台「阿古斯特」ⅢD型渦軸發動機。機體下部為不可收放前三點輪式起落架。機艙內除駕駛員座椅外,其他座椅均可拆除,以便裝運貨物。
SA341/342小羚羊是輕型多用途直升機,1964年由法國單獨研製,1967年後由英、法兩國共同研製,1967 年4月首飛,80年代初開始逐步裝備英法兩國部隊。除英、法合作生產「小羚羊」。至1991年6月30日,已向41個國家交付民用型和軍用型「小羚羊」達1254架。
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運輸直升機系法國航宇公司設計製造,我國曾在1986年與西方關系較好的時候引進了6架「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運輸直升機,裝備單位是空軍航空兵第34師,也就是外界所稱的「專機師」。
HC120直升機原名EC120,由中、法、新三國聯合研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之一,迄今已取得歐洲聯合適航機構、美國、中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機構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已向38個國家交付400餘架。1993年,哈飛參與該機研製,當時只承擔機體結構的研製和生產。1997年,新加坡科技公司將其所承擔的尾部結構及艙門等項目的生產轉包給哈飛,哈飛開始承擔EC120直升機完整的機身生產。
EC155是歐直公司專門為民用市場研發的中型通用商務直升機,它是在原法國直升機公司「海豚」II型直升機基礎上通過換裝更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和五葉式主旋翼,並且對航電設備和機艙內飾進行改裝後研製的,主要面向民用直升機市場。
EC225是歐洲直升機公司面向21世紀研發的全新「超級美洲豹」中型運輸直升機,最大起飛質量大約11噸,最大業載可達4700公斤,具備優越的海上飛行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英文 Black Hawk helicopters 黑鷹直升機
「黑鷹」的基本型UH—60A長19.76米,機身寬2.36米,高5.13米,機身為半硬殼結構。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約10噸,最高時速292公里,航程603公里。「黑鷹」航電設備十分齊全,除各種先進的電子戰裝置外,機身上部還設有專門對付熱導的地對空導彈的AN/ALQ—144紅外干擾機。該機全部由美國西科斯基公司製造,是目前解放軍序列中不多的為大眾所熟知的美式裝備之一,也是迄今為止解放軍所擁有的高原性能最優秀的通用直升機。
貝爾206直升機是美國貝爾公
貝爾206直升機是美國貝爾公司在OH-4A輕型觀察直升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輕型多用途 直升機。該機於1966年1月首次試飛,1966年10月取得聯邦航空局適航證。這種直升機可用於載客、運兵、運貨、救援、救護、測繪、農田作業、開發油田,以及行政勤務等任務。直升機用戶稱它為最安全、最可靠的直升機。
貝爾212是美國貝爾公司在UH-1基礎上發展的軍民兩用通用型直升機。主要用於載客、救護、近海石油開發等任務。美國軍用編號 UH IN。民用型貝爾212,又稱「雙212」。
貝爾214是貝爾公司在軍用型UH-1H基礎上研製的中型通用直升機。主要用於運輸、救生、及近海石油開采等任務。
西科斯基S76是美國的塞考斯基飛行器所設計製造的多用途中型商用直升機。有兩具渦輪軸發動機為主要動力,以推動主迴旋翼及尾迴旋翼的四片旋翼運轉,S-76直升機的起落架是可伸縮的。
施瓦澤300CBi是美國西科斯基公司下屬的施韋策公司從60年代的269系列直升機歷經三十年持續設計製造改進發展而來,是當今世界用途最廣,性能最好的活塞式直升機之一。
美國羅賓遜R22直升機,世界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雙座教練直升機。機艙為乘客提供了兩個可移動的雙重控制座位。
R44雷鳥系列4座輕型直升機由羅賓遜直升機公司在原有機型R22的基礎上於1992年研製生產,並於1993年交付。R44是一台四座,主、尾槳雙槳葉,滑撬式起落架的輕型直升機,駕駛艙可容納1名駕駛員和3名乘客。
恩斯特龍280FX系F28三座輕型多用途直升機的四座改型。主要差別在於座艙面積加大,氣動力外形作了改進,尾部加裝了一個小垂尾,尾梁下面增裝了一個較大的尾鰭,為防止尾部觸地裝有尾橇,燃油容量加大。該型機於1978年1月開始設計,同年12月12日試飛。
麥道公司的 MD500直升機真是只名副其實的「小鳥」,它的空重不到7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6噸,可以說是最輕量級的軍用直升機了。但它小歸小,卻用途廣泛,在民間和軍界都受到極大的歡迎。
MD600N型直升機是一種輕型單發渦輪軸直升機,它性能高、營運能力強、用途廣且營運成本低,該機廣泛用於新聞採集、行政運輸、空中醫療救護、空中游覽及空中執法支援等飛行活動。
BO105是歐洲直升機德國公司生產的5或6座雙發輕型直升機,用於偵察、反坦克及聯絡,商業上可用於郵政快遞、資源勘探、電視電台 報道及森林防火。1962年開始初步設計,1967年2月原型機首飛。
EC135是一款由歐洲直升機公司(Eurocopter SA)製造的雙引擎民用直升飛機,它被廣泛的運用於警務與急救領域,同時也用於執行運輸任務。它具有按照儀表飛行規則(instrument flight rules)飛行的能力。
CA109直升機是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與義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合作,在中國景德鎮投資生產的直升機,其原型機是A109。A109是義大利阿古斯特公司研製的高速、高性能雙發軍民用輕型直升機,第一架原型機中於1971年8月4日首次試飛,1975年6月1日取得義大利航空注冊局和美國聯邦航空局的目視飛行規則型號合格證。
701直升機是由哈爾擯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一種多用途輕型直升機,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1月238首飛成功,後轉至濟南衛東機械廠生產。主要用途:在軍用方面,可用於邊防巡邏、觀測校炮、緊急救護、飛行訓練、通訊聯絡等;在民用方面,可用於噴灑農葯、播種施肥、牧場消毒、森林防火、偵察魚群、礦藏普查、水文勘測、鐵路公路選線、跨江越澗架線、空中攝影等。
延安二號是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並初步試飛成功的輕型直升機。該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湖江機器廠共同研製完成。該機體積小,操縱簡便可靠,振動較小,艙內噪音低,飛行穩定性和操縱性好。1975年9月首飛,沒有定型生產。
還有最新研製的直20。直-20,是網友對中國正在研製試飛的一款中型(10噸級)通用直升機(類似於UH-60通用直升機)的沿用名,暫非正式名稱,其正式名稱會在服役時公布。
⑵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最牛逼的武裝直升機是阿帕奇,原因如下:
1、數量最多。
阿帕奇美國自己就裝備了600多架,是所有的國家中數量最多的,俄羅斯(k-52、米24、米28)三種武裝直升機加在一起也不過300多架。
2、裝備國最多。
阿帕奇裝備了英國、埃及、荷蘭、希臘、日本、以色列等多個國家,還預計裝備台灣、卡達、印度等。
3、戰鬥力最強。
在所有的武裝直升機戰鬥力排名中,阿帕奇毫無意義,總占據占第一位。
4、其久經沙場,阿帕奇參加的戰爭有:
入侵巴拿馬
波斯灣戰爭
科索沃戰爭
阿富汗戰爭
⑶ 中國一共有多少武警直升機
新型的攻擊直升機和多用途攻擊直升機武直-10,解放陸航空兵目前裝備了超過1230架直升機
其中包括:
超過130架直-8運輸直升機
240架直-9多用途直升機
超過180架武直-10攻擊直升機
超過60架直-11多用途直升機
超過135架直-19多用途攻擊直升機
45架米-8運輸直升機
250架米-17多用途直升機
超過150架米-171多用途直升機
20架S-70C(UH-60**直升機民用版)通用直升機
12架雲雀-3多用途直升機
8架小羚羊(SA 342L)通用直升機
目前在生產的有各型的直-8運輸直升機還有以此基礎發展的新型直-18武警有多少不知道
我是陸曉辰 10-11 17:31
武警所使用的直升機一般為Z-9和Z-8直升機,並且裝備給武警的數量並不多 大約為50-100架左右,當然其中並未包括陸可以提供的特殊情況緊急調用的更多的M-17直升機。
Thomson1995 2012-6-20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4月8日刊文盤點世界**直升機市場中主要國家排名。排名顯示,美國直升機總數佔世界總量30%,高居榜首,而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僅佔5%。作為世界上率先研製直升機的國家,美式直升機佔到世界現役直升機總數的48%,其中最常見的型號是S-70(又名「**」),目前佔世界**直升機市場的18%。
據報道,UH-1型直升機是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4.6噸級直升機,在越戰期間被稱為「休伊」直升機。該型直升機目前仍佔有8%的世界市場份額,雖有升級,但是已停止生產。而其民用版5.6噸級貝爾212/412目前仍在生產,占**直升機市場份額的4%。
俄冷戰時期研製的直升機佔世界**直升機市場份額的16%,包括11噸級的米-8/17直升機,佔比11%,以及12噸級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佔比5%。雖然中國和印度也開始推出自主型號的直升機,但在剩餘的市場份額中,佔主流的還是歐洲型號。
據悉,美俄以外的世界**直升機份額中,中國和韓國各佔4%,日本、印度和法國各佔3%,土耳其、德國和義大利各佔2%。按起飛重量排名,美國以其數量龐大的中性直升機,約佔世界總量的一半。
377090518z 10-21 15:44
目前機動師除了新疆7師外其餘的好像還沒配備,另外各地方總隊也有配備,北京總隊就更不用說了
喀秋莎8722 2012-6-18
就總長都記不了,你讓誰來答啊?全中國你要按天算都時不時出來新的,也有可能回修還是撞壞的。怎麼算
⑷ 一個直升機中隊有多少架直升機
不同類型數量不同:
根據美國海軍航母上的直升機中隊來看,應該是一個中隊8架直升機,都是SH-60或MH-60;
美國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中隊各有4架偵察直升機和7架武裝直升機,運輸中隊有15架多用途直升機,觀察中隊有15架觀察直升機,中型運輸中隊裝備1架多用途直升機和24架中型運輸直升機,支援中隊裝備10架偵察直升機和10架多用途直升機;
印度即將裝備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每中隊10架;
解放軍的中隊比美軍的中隊小,美軍中隊相當於解放軍的團,而解放軍大隊比團還小,所以只有4-6架武裝直升機或2-3架運輸直升機。
⑸ LCH武裝直升機的介紹
印度LCH武裝直升機是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研製和生產的輕型武裝直升機,能夠在復雜氣候和天氣條件使用現代化武器執行作戰任務,該機裝備火箭吊艙、機關炮以及空空導彈,能夠擊落無人機和低速運動的飛行器、護送在特種作戰中運輸兵員的直升機,摧毀敵方防空、在城市環境中飛行以及炸毀坦克和其它車輛,LCH非常接近於歐洲的「虎」式和中國的Z-10武裝直升機。
⑹ 印度ALH直升機怎樣製造的
為滿足印度空軍和海軍要求從70年代中期印度就開始通用/攻擊直升機的設計,與法國航宇公司開展了技術合作,並作了大量的設計研究,由於單發方案不能滿足要求,在高級設計階段中止了研究。
義大利阿古斯塔公司、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也都先後參與了先進輕型直升機計劃的競爭。最後原德國MBB公司在競爭中取勝。1984年7月,印度政府和原德國MBB公司簽定了一項研製先進的裝有兩台渦輪軸發動機的輕型直升機合同。
先進輕型直升機技術設計階段於1984年11月1日開始,1987年完成了全尺寸工程模型,1991年4月開始地面試驗。共製造了4架原型機(兩架基本型,一架空軍/陸軍型,一架海軍型),首架原型機於1992年6月29日出廠,1992年8月30日正式首飛。
第二架原型機於1993年4月18日首飛,空軍/陸軍型原型機於1994年5月28日首飛,裝CTS800發動機的海軍型原型機於1995年12月23日首飛。
截止到1997年12月,ALH原型機的總飛行時間約為600小時。1997年開始生產,1998年取得型號合格證並開始交付使用。
由於美國制裁印度核試驗的緣故,該項目進度有所延緩。2002年3月18日,第一批兩架ALH直升機進入印度海岸警衛隊服役。當年有11架ALH裝備印度陸軍,兩架裝備印度空軍,兩架裝備印度海軍。
先進輕型直升機的基本型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原MBB公司聯合研製。原MBB公司在設計、研製和生產准備工作中提供各種支援,同時選派40名設計人員幫助工作。印度政府在班加羅爾生產這種直升機。
先進輕型直升機將用於通信聯絡、作戰、陸上和海上偵察、運送傷員、救援、運貨和訓練。海軍型將用於反潛、搜索與攻擊,以及海上垂直補給。該機部分型號將裝備有新一代先進電子監視雷達系統與馬可尼-多普勒GPS導航系統。
印度政府需要300架ALH直升機來替代現役的「獵豹」/「印度豹」直升機(陸軍需要110架,空軍需要150架,海軍/海岸警衛隊需要40架),1996年底簽訂了100架的采購合同。
1998年向空軍和陸軍各交付4架,向海軍和海岸警衛隊各交付2架。預計ALH直升機軍民用型的總訂貨量達650架。
印度陸軍對ALH較為滿意,把原計劃從國外購買138架武裝直升機的數量削減為35架,把預計4.4億美元的外購經費減少到8000萬美元。
整個項目的費用截止到1997年已達1.7億美元,單價(不包括設備)約450萬美元(1995年幣值)。
⑺ 武直十有多少架
參考資料:武直十的數量、產量以及裝備情況目前還未公開。所以媒體也只是估計,或者片面的「透露」:目前武直十隻是部分列裝了我軍的陸航及東南沿海的海航部隊。
⑻ AH-64武裝直升機的使用國家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AH-64D,10架; 希臘共和國:AH-64A/D,A型19架,D型10架;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AH-64E,10架(預); 以色列國:AH-64A/D,48架; 日本國:AH-64D,13架; 科威特國:AH-64D,16架; 荷蘭王國:AH-64D,28架;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AH-64A/D/E,82架; 新加坡共和國:AH-64D,20架; 大韓民國:AH-64E,36架(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地區):AH-64E,29架,30架(預);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AH-64D,28架;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阿古斯塔·維斯蘭特WAH-64,67架(生產數); 美利堅合眾國:AH-64D/E,756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