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貳』 印度佛教人物
只是電視劇虛構,事實上並無此人又作阿依那伐,如來佛祖座前大弟子,是個佛門敗類。按照無天的法旨「協助」天庭 阿依納伐三太子哪吒逃出阿修羅界,阿依納伐是魔羅幻化的罪魁禍首,把靈魂出賣給了無天。由於幫助魔羅幻化成功,被無天封為阿修羅界的王。後來悟空為了拯救天庭眾神進入阿修羅界,阿依納伐兇相畢露,准備殺死悟空向無天請功,卻被悟空找到解葯反而被悟空要挾拯救眾神靈魂。但找到眾神靈魂後便將悟空等人關進了機關鐵門,被悟空的五雷法炸爆頭顱而亡。
『叄』 有哪幾位古印度高僧到中國傳經
攝摩騰,竺法護,安世高,白發祖,善無謂,金剛智這幾個是印度的。鳩摩羅什,康僧會是西域人。大概是這樣吧。
『肆』 印度有哪些有名的僧人(附上簡介)麻煩了,謝謝!
印度有名的僧人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伍』 列幾個印度高僧的名字
根本佛教時期:佛陀、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迦葉、富樓羅等人。
大乘方面:釋迦光、功德光(二聖)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 (六庄嚴)
『陸』 除了唐僧,還有誰去過印度取經
歷代至西域或古印度求取佛典傳本者甚眾,從公元三世紀後半葉到八世紀前半葉,中國漢地僧人到西方取經的共有105人,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有52人,隋唐時期有53人。除了玄奘,還有蔡愔、秦景、朱士行、竺法護、法凈、法領、法顯、釋智嚴、釋寶雲、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宋雲、惠生、道葯、法勇、僧純、寶暹、道邃諸師、智猛、慧叡、沮渠京聲、玄照、玄太、道方、隆法師、信胄、常敏、明遠、窺沖、智行、大乘燈、曇潤、道琳、慧命、靈運、智弘、義凈、慧日慈愍、釋悟空、法獻等人,可能還有其他人去過西天取經,但可能因為名氣太小,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被人遺忘。
『柒』 歷代高僧(菩薩)的法號
(1)攝摩騰.竺法蘭(生卒年不詳)圖:烈火真經
古印度著名經典學者,公元67年首次來中國洛陽傳佛法。當時中國社會信奉儒、道,對他們傳來的佛經,持懷疑否定態度。於是他們舉行了一次大法會,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滿城轟動。他們將儒、道、佛的書都放進火堆中。結果,儒、道經書皆成灰燼。而只有佛經反而變得更加新凈,二人又躍入烈焰中,做出各種驚人姿態。後來有個成語「烈火真經」、「不可思議」的典故即出於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圖:東行弘法
古安息國王太子(今伊朗),聰明絕頂,通鳥獸言,後將王位讓於叔父,出家為僧。公元147年,東越大漠輾轉來到中國。系統翻譯介紹小乘教義,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在中國20多年,先後翻譯了佛經34部、40卷。靈帝末年(189)避亂江南,經廬山到廣州,終於會稽。
(3)釋道安(312—385)圖:釋道安拒封
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人稱「印手菩薩」。12歲出家,24歲拜學高僧佛圖澄,主張僧尼悉以「釋」為姓,他在王重寺傳法授學僧眾數千人,影響很大。秦王苻堅除向他詢教佛法,還常向他詢政。當時北方的苻堅和南方的晉帝都高官厚祿爭請,他不為所動。對奠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師表。
(4)佛圖澄(232-348)圖:佛圖澄止殺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達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高數,弟子達萬餘人,117歲圓寂。
(5)慧遠(334—416)圖:虎溪三笑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他是佛教凈土宗的始祖,以超塵出世的「方外」姿態與社會各層交友。他深居廬山,從不過虎溪,即使晉安帝過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謝靈運等究考學問卻不覺送過虎溪,三人開懷大笑,慧遠極具政治眼光、活動手段和組織才能,是善於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稱為「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宋代謚為「國覺大師」等。
(6)法顯(約337—約422)圖:1、萬里西行 2、名垂千古
東晉人,是我國古代一位艱苦卓絕的偉大旅行家和傑出的佛教翻譯家,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里。歷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後人評說法顯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旅行是因為:一來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誠;二來他誠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三來他有膽識,雖臨必死之境卻能不顧安危,百折不撓,實為難能可貴,是為後人嘆服。
(7)鳩摩羅什(343—413)圖:通宵譯經
古龜茲人,中國佛教四十譯師之一。他7歲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對漢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譯的經,特別為中土佛經所樂誦。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功不可沒。他自公元401年到長安,先後譯經300餘卷。他所譯的經典對後來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並提供了開創「天台宗」、「凈土宗」等的根據。
(8)菩提達摩(?—528)圖:1、一葦渡江2、達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教。據禪宗史籍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國禪宗初祖。
他到金陵後同梁武帝談禪,語不投機,決意渡江北上傳教,據說達摩渡江時,西岸百姓想見識這位遠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開離碼頭。達摩便向一位老婦借了一根蘆葦放入江中,然後立足葦上,一會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婦施禮,並將蘆葦推過江去。
達摩過江後,落跡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對石壁,閉目參禪,日復日,年復年,終於在面壁9年之後,領悟禪機。傳說達摩結束坐禪時,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後人便將石洞叫《達摩洞》,壁石稱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詳)圖:頑石點頭
東晉僧人,聰明異常,15歲便能登座講法。從羅什游學多年,對佛旨已深達玄奧。依據「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此創見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守舊之徒便說他邪說惑眾,遂把他擯出僧眾,逐出建康。據說他到了蘇州堅信自己的學說沒錯,便在蘇州虎丘上豎立石頭作為聽眾,向石講道。當講到「闡提也有佛性」時,他問眾石「我說的是否契合佛心呢?」眾石皆點頭首肯。這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後來《涅盤經》傳到南方,內中果然稱「闡提悉為佛性」眾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見識。
(10)智顗YI(538—597)圖:夢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他弘法30餘年,所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奉《法華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天台宗也稱法華宗。他一生造寺36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赤山法華院屬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圖:縱達論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於金陵,是「三論宗」的創始人,一代宗師。由於「三論宗」開宗明義的講「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時代的帝王不接受這種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樣有影響,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學多識歷受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論宗後來由他的弟子高麗人慧灌傳入日本,在日本大興其道,被稱為日本三論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圖: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國律宗南山宗創始人。律,就是戒律,對於佛教來說,戒律是頗為重要的,由於他長期住在終南山,並在山中確立了他的律學規范。故世稱他為「南山律師」,他確立的「四分律」成為後世沙門規范。他同時還是一位佛史學家,著書頗多。
(13)玄奘(600—664)圖:1、孤行取徑2、威服眾賊3、豐碑
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法相宗創始人。13歲出家。29歲西越大漠,萬里孤征,歷盡艱險,往返17年,行程五萬余里,歷138國,取經回國後將西域見聞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受業弟子數千人。他在印度時曾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與到會的18位國王,四千餘僧眾及2千多外道教徒辯論,無人能對他的教判提出異議,名震全印度,回國後創立唯識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譯家,他一生譯經75部1335卷,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他是東方著名的高僧,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聞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國佛教史,哲學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玉華宮道場,唐高宗哀慟傷痛,為之罷朝。送殯者京城500里內達百餘萬人,京師道塞。
(14)開元三大士(713—741)圖: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創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他們都是唐代來華的外國高僧,系統地將印度密教傳到中國,故稱為「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原為天竺人,是釋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做了國王後不久便讓王位於其兄。自己出家為僧,到80歲他奉命來中國弘教,唐玄宗奉其為國師,九十九歲圓寂。在善無畏來中國後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剛智攜同弟子不空經廣州。直達洛陽,被玄宗禮為國師。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金剛智圓寂後,他奉遺命和唐朝國書,航海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精修密法,並搜集到密教經典一千多卷,天寶5年返回長安,一面譯經,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壽圓寂。不空一生共譯出密教經典七十七部,一百餘卷。他因此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釋經家」之一,並被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尊為國師。
(15)慧能(638—731)圖:法力制殺手
唐代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俗姓盧,原藉范陽,生於嶺南。三歲喪父,儀風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得以落發,承傳弘忍衣缽,成為禪宗六祖。在我國佛教史上創宗立派的宗師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國哲學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
(16)法藏(643——712)圖:華嚴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賢首,或號「賢首大師」,復號「康藏國師」。「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他於17歲從雲華寺學《華嚴經》,歷高宗、武則天、中宗,於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圓寂,年70歲。法藏一生為創立和弘揚華嚴宗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他的著作很多,系統地闡述了華嚴宗的思想體系。世稱法藏為「華嚴三祖」武則天還將《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
(17)一行(683——727)圖:夜觀天象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生於高宗弘道元年。於玄宗開元15年圓寂,年僅45歲。卒謚「大慧禪師」。
一行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代。幼即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21歲出家,參與善無畏譯場,並作《大日經書》二十卷。他還著有《大衍歷》二十卷,《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七政長歷》三卷,《易論》十二卷,《心機算術》一卷等。一行還製成了渾天銅儀和黃道銅儀。利用這些儀器,一行發現了恆星的移動現象。這比西方恆星自行觀點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發起在全國12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推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贊賞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一行在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將永載史冊。
(18)懷海(720——814)圖:百丈禪師度老狐
唐代禪師,因他在百丈山傳教授弟,世稱「百丈禪師」。以前禪僧多居律寺,懷海以禪宗和律宗習慣不同,創設禪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卒後,唐穆宗謚「大智禪師」。因懷海之力,馬祖一派遂形成為「洪州宗」,門徒眾多。由於他在傳教中曾與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後代的禪師他稱之為「野狐禪」。
關於「野禪狐」的來歷是這樣的。懷海每次登堂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老人混在眾僧當中聽講。有一天百丈禪師說完了法,眾僧也都散去了,只有這老人卻留在禪房不肯離去。懷海近前問道:「請問老施主有什麼指教嗎?」那老人回了一禮說:「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斷斷續續地說到:「我原本是一個修行者,只因有一個年輕道人向我請教問題:『一個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輪回當中,做一個沒有生死的長壽仙人呢?』我當時不假思索的告訴他:『大修行的人當然不會落入因果輪回當中了』結果我說錯了,剎時間天搖地動起來,在我坐禪的地方湧出一隻野狐!它拿著手銬將我銬住,粗聲粗氣的說「你是我們野狐國的一個了。」我成了野狐,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還不得超脫,我到底錯在哪裡,請大師指點,弟子感激不盡!」
「不是不落入因果輪回,而是不昧於因果輪回!」懷海毫不猶豫地說。
然後他解釋到:「聖者的偉大,不在他脫離因果輪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變萬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於因果輪回當中,卻又不受因果輪回的愚弄。所以說。聖者是落入因果卻不昧因果呀!」
「難道聖者不能超脫生死輪回嗎?為什麼還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滿臉狐疑地問。
「這是聖人之所以為聖者的地方!」就佛陀來說,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禪定自娛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為了廣度生死輪回當中的眾生,他寧肯忍受疾病與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間與我們同甘共苦。」
老人聽到這里,乾瘦的臉上透出一絲紅光,跪了下去,老淚縱橫地說:「感謝大師開導之恩,讓弟子從此脫離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時分,弟子就蛻化去了,懇求大師,能為弟子收屍,並以僧人去世的禮節掩埋。」說完,就消失在廟後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懷海召集全寺的禪僧,來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見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懷海命令眾僧以僧人逝世的禮儀,將他埋在古松下,後來還託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個名叫黃檗希運(後成為懷海門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來問懷海:「大師,那修行人如果當時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哪裡呢?」
「你過來,我告訴你!」懷海招招手說。
只見黃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給了百丈一個耳光!那懷海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著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兩人竟笑成一堆。
這則故事也就說明了他的禪門機巧和禪風,因為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佛是沒有形相的,因此也沒有方位,不能問他在哪裡。黃檗知道這點,卻故意問了師父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所以懷海說原本要給他一個巴掌。然而,正是因為黃檗已經知道問題的荒謬,也知道師父會給他一個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百丈一個耳光!禪門中雖有師徒間的峻厲,卻也有懷海、黃檗間的幽默。
(19)道濟(1148-1209)圖:濟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緣,世稱「濟公」。生於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壽61歲。佛教徒把他神話為羅漢,稱為「降龍」。由於他一生懲惡揚善,救濟世人,後人便將這位不守戒律的羅漢編寫成各種傳奇故事,現流傳於世的即有六七種之多,故濟公活佛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20)弘一(1880—1942)圖:以佛救國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個經法、書、畫、印、音樂、戲劇無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學日本,1910年回國後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門而忘記國家命運,他響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宗教界產生巨大影響,此後許多佛門子弟不僅宣傳抗日,有的還脫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殺敵的戰場。1942年,李叔同圓寂於泉州,壽66歲。佛門尊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
(21)鑒真(688—763)圖: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亦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於揚州江陽縣,俗姓淳於。自幼出家,45歲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由他授戒的門人達四萬之眾。唐天保元年(742)應日本留學僧之邀東渡弘法。這樣鑒真就以55歲高齡開始了他那光照史冊的東渡壯舉,並為此奮鬥了12年。12年間,鑒真一行六次東渡,前5次均遭失敗。其中第5次東渡時,因遇風暴,竟被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前後共有36人獻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離去,鑒真自己也雙目失明了,然而鑒真東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動搖。753年他又一次東渡,經過一個多月的漂泊,終於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島,把當時盛唐文明全部介紹到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使日本佛教界發生了根本變化,經鑒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進行佛教傳戒,首創日本律宗的始祖,並被日本天皇授以「傳燈大法師」位。為中日文化、醫學、建築,交流和友好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捌』 唐代西行印度取經的三藏高僧之名"玄奘"的來歷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yi),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