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嚴格的種姓制度下,低種姓的人如果侵犯高種姓會怎麼樣
印度的文化來源於古印度,在古印度的制度下將人的等級劃分為四種,各個等級之間的關系非常嚴謹,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否則將受到嚴重的懲罰,據古典記載,古印度是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神權是大於王權,所以古印度的等級劃分就是這樣延伸出來的。
總的來說,在印度是不可能存在低種姓侵犯高種姓的,高種姓由於身邊常年帶有保鏢之類的護衛,想侵犯也不太現實。盡管現如今改觀了許多,但是那種刻在骨子裡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確實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消除的。
2. 印度人的見面禮節
雙手合十就是這樣
我還是相信星星會說話,石頭會開花,穿過夏天的木柵欄和冬天的風雪後,你終將會抵達。
3. 印度的種姓制度怎樣對待外國人,外國人對於印度人來說相當於哪個階層
印度的種姓制度源於千年前的印度教,他們根據姓氏來區分人的高低貴賤,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印度是沒有種姓制度,但是後來隨著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為了更好統治印度人,才出現用宗教來區分種姓制度。在印度人的認知中,種姓制度一般分為4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婆羅門,一般是宗教的長老和神職人員,他們神聖而不可侵犯;之後就是代表皇室貴族以及大臣的剎帝利,他們是可以和婆羅門互相通婚。
4. 印度為何不敢「招惹」緬甸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以來,大部分國家因為殖民掠奪而損失慘重,為此幾十年都無法振作,無法恢復。但是也有不少國家,卻因為殖民統治而受益。最典型的就是印度,不光獲得了廣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還成為了大國。甚至憑借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版圖,不斷擴大領土范圍。所以這也是印度在南亞不斷擴張的主要原因了,但是印度那麼強悍,為何印度卻始終不敢「招惹」緬甸呢?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三,忌憚大國。
緬甸這個國家,雖然國土和人口,還有經濟和綜合國力比印度小很多,所以長期戰爭還是印度強大。但是緬甸身後那是一直有大國的支持,尤其是北方鄰居,不可能願意看到戰火燒到緬甸,進而影響到西南邊界。如果招惹緬甸,無疑會引發大國的干涉,一旦如此,那麼印度那是不可能取勝的,這一點那是非常直接。所以印度不可能敢招惹緬甸,這是必然的。
5. 印度阿薩姆邦種族沖突的印度民族沖突
印度本就種族眾多,各個種族之間矛盾很多、認同程度很低,而印度政府的不當民族政策更是火上澆油。政府的政策提高了印度教和印度教教徒(尤其是說印地語的印度教教徒) 的地位, 而其他宗教信徒和「語族」的權益卻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害。無視多民族的客觀存在,不顧及少數民族的利益訴求, 人為地實現多民族共存到一個「印度民族」 的跨越, 不僅不能消除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反而會成為激化民族矛盾的根源。
6. 印度種姓制度有哪些嚴格規定種姓制度維護誰的利益
印度種姓制度主體為四大種姓:婆羅門,他們主要是從事宗教活動,是祭祀種群,掌握同神交流的權利,在古代印度神權高於一切,所以婆羅門是第一種姓,第二是剎帝利,他們是軍事、世俗貴族,擔當國王,武士,掌握世俗政治處分權,但受制於神權,第三種姓是吠舍,是普通民眾,從事農工商行業,第四是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和一些少數民族,印度人相信生死輪回,前三個種姓被稱為再生族,意思是可以輪回,而首陀羅為一生族,是 不可輪回的,種姓分離表現為職業世襲、種姓內婚、一生族與再生族區別、高種姓凈潔於低種姓,低種姓污穢於高種姓,如果種姓犯錯可能會被種姓除籍,變成賤民,稱為 不可接觸者,地位最悲慘,這種制度當然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貴族的利益,他們把握政治、宗教權利,而且代代相傳,不可違抗,否則是對神的不敬,會被打入賤民的悲慘境地。
7. 印度心福民族
沒有這個民族
印度的民族為:
印度少數民族很多,有幾百個。據1981年統計,共5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人數最多的有貢德、桑塔爾、皮爾 、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人口在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達曼人,只有幾百人。少數 民族的分布不均,雖幾乎遍布於全國各地,但其中在9個邦少數民族的人數較多,人口超過1 0萬,它們分別是:中央邦(824萬人)、奧里薩邦(492萬人)、比哈爾邦(473萬人)、古 吉拉特邦(331萬人)、拉賈斯坦邦(306萬人)、安得拉邦(157萬人)。這9個少數民族超 過3293萬人,佔印度少數民族總數的86.66%。此外,那加蘭邦和梅加拉亞邦也是以少數民族 為主體的小邦,其人數分別佔全邦人數的88.6%(52萬)和80.48%(101萬)。?
由於印度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和自然條件不同,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生產發展很不平 衡,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他們的謀生方式可分為以下6種類型。?
(1)採集漁獵型?
這類少數民族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有柯欽的迦德爾人,泰米爾鈉 德邦的馬拉本特拉摩人、巴里揚人、巴尼揚人、伊普拉人、吉隆巴人、高亞人、貢達雷迪人 ,安得拉邦的金糾人、耶那迪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克達克利人,中央邦的克馬爾人、白伽 人 、阿布其馬利亞人,比哈爾邦的霍爾人、克利亞人、比爾吉亞人、帕拉西亞人和科爾瓦人, 北方邦的拉吉人,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馬拉潘塔蘭人、阿蘭丹人、庫龍巴人和安達曼群島 的昂吉人、傑拉瓦人、森蒂奈爾人、尼克里人、尚彭人等。這些民族至今還處在靠天然資源 維持生活的階段,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懂農業,或對此不感興趣。他們分許多群體,多數以家 庭為單位,有時狩獵也幾家合作進行。住在小山林里的民族靠採集野果、野花、塊莖、蜂蜜 、野菜謀生。同時也獵獲野豬、猴類和野雞等飛禽以及其他一些小動物。近年來,商 人們與他們有了較多聯系,他們開始吃大米和穿衣服了。因此,其生活發生了變化。?
(2)游牧型?
一些少數民族主要靠游牧為生。主要有南印度尼爾吉利地區的多達人、 喜馬偕爾邦的古賈爾人、北方邦的婆迪亞人等。他們幾乎完全以放牧為業。靠吃牛奶、奶制 品、野菜、野果為生,有的也吃各種肉食。他們的放牧有固定的范圍。夏季,全家帶著 牲畜和家中的財產用具,到高山地區和森林地帶放牧;冬季,再返回山下的平原地區過 冬。現在他們的放牧受到了一定限制,只能在森林局允許的地區放牧。?
(3)刀耕火種農業型?
印度有近5400多萬少數民族,其中80%以上從事農業生產。但不同 地區,不同民族所採取的生產方式不同,有的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耕地經常變動;有的采 用較先進的耕種方法,使用固定耕地。阿薩姆地區所說的秋摩或叫糾摩,奧里薩地區所說的 拉馬、達哈、達里、包都、迦馬納、高孟、古里亞和各加爾傑斯,都是指這種經常更換的刀 耕火種的方法,在阿薩姆、蒂里普拉和曼尼普爾地區的洛哈爾、安加米那加和古喀人,孟加 拉的莫爾巴哈里亞人,比哈爾邦的阿蘇爾人,奧里薩的沙奧拉和糾昂格人,北方邦的高拉瓦 以及中央邦的白伽人和貢德人中特別普遍。?
刀耕火種的農業由於多採取伐林造田的辦法,已嚴重危及到生態平衡和導致水土流失, 所以印度各邦政府開始採取措施,限制這種亂砍亂伐現象。?
(4)固定耕作型
印度大部分少數民族已跨過了刀耕火種階段,採用了固定耕作方法 ,如比哈爾邦和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奧朗沃人、霍人,北方邦的塔魯人、高拉瓦人,中央 邦的貢德人、皮爾人、皮拉拉人,拉賈斯坦邦的皮爾人,奧里薩和泰米爾納德的沙奧拉人和 尼 爾吉利的巴達迦人等,這些民族在農業耕作和管理方面已相當進步。他們使用牛、犁、耙、 鋤,犁田耙地,也用水渠和澆水灌溉了,因此,生活比較安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由於生產水平很低,大多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再加上高利貸商人對他們重利盤剝,所以 他們一般較窮。近年來,各邦政府為保護這些少數民族的利益而採取了一些措施,如給無 地人分土地,還幫助他們解決耕牛、種子、農具、住房以及其他同生產和生活有關的?問題 。
(5)勞工型?
有些民族之所以從事勞工,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喪失了土地,生活無著落 ,或者因他們的住區附近有了工業。一些原來從事農業的民族現在為人打短工,當農業工人 或在工業部門當雜工。據統計,約五分之一的工人為農業工人。有的做季節工,有的在林場 、牧場、漁場、茶園或果園中工作,不少人在礦山、工廠、鐵路、公路和建築行業中幹活。 在阿薩姆茶園做工的大多是從孟加拉、比哈爾、中央邦和奧里薩等邦來的桑塔爾人、奧朗沃 人、蒙達人、克里亞人、貢德人等,其中比哈爾邦的奧朗沃人最多。另外,在孟加拉、比 哈爾、中央邦、奧里薩、安得拉等邦工作的礦工基本上是少數民族。賈姆歇德普爾的塔塔鋼 鐵廠的工人幾乎全是桑塔爾人和霍族人,中央邦的大部分錳礦工人是少數民族,比哈爾的雲 母礦工中有上百萬工人也是來自少數民族。?
(6)民間藝人型?
有些少數民族專靠賣藝謀生,他們以唱歌、跳舞、彈奏、雜耍、耍 蛇等為生,生活並不安定。如安得拉邦的帕爾丹人、奧賈人賣唱;多馬拉人、比努盧人演雜 技;帕盧庫姆古拉人、帕丁提高拉人和巴胡魯帕人耍魔術;拉賈斯坦的卡爾拜里亞人耍蛇 ;北方邦的納特人、薩陪拉人等以彈唱、跳舞等謀生。
8. 印度的文化習俗
語言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宗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服飾
男性包頭巾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禮儀
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w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元旦(New 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9. 印度國家禮儀有哪些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印度禮儀印度國民多「種姓」,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三、信仰忌諱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他們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表示內心的悲哀,習慣用百合花當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的圖案。他們把1、3、7視為不吉利的數字,所以總要設法避免這些數字的出現。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也不願見到有人使用雙手與他們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諱眾人在同一盤中取食,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也忌諱使用豬製品。由於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們也禁食牛肉。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10. 對於印度的十大少數民族來說,是印度的殖民統治好,還是英國的殖民統冶好
英國女王對甘地說「我們已經做出很大的讓步了,難道你們還想回到從前封建王朝時期嗎?」甘地說「很多人寧願被自己的殘暴政府的統治,也不願要外國的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