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盂蘭盆節又稱「鬼節」,其時間是什麼時候
中國的盂蘭盆節正式形成於公元502年至公元527年之間,當時屬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崇信佛家學說,在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辦盛大法會,至於民間將這一天稱為鬼節的說法則是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有了,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節點。
除了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之外,七月十五還是道教的中元節,道教認為這一天為地官赦罪日,也會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道教成型於東漢時期,興盛於魏晉南北朝,由此可見中元節的形成時間比盂蘭盆節差不太多。古代宗教為了信仰傳播,都會吸收民間熟知的習俗和理念來改變教義,一次來迎合信眾的精神需求,所以中元節和盂蘭盆節其實和中國傳統的祭祀活動息息相關。
2. 伊斯蘭國家鬼節有哪些
伊斯蘭國家鬼節有很多種,下面簡述幾個:
1、印度鬼節
印度鬼節3年一次,當地人會將其祖先從墳墓中挖掘出來,通過精心的打扮這些遺體,來緬懷他們已故的祖先。而這種方式的紀念活動,並非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接受。等到夜幕降臨,家人會在樓梯、走廊、陽台以及屋裡都安放上點燃的一根根蠟燭,為死者祈禱,並期盼亡靈保佑家人平安。
2、泰國鬼節
泰國的鬼節每年都於六月中旬在黎府舉行,非常受當地人民的重視,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
泰國鬼節不但沒半點驚悚,反而洋溢著一份歡樂和熱鬧。遊行途中,「眾鬼」不但會向圍觀的途人扮「鬼臉」,還狂歌熱舞一番,期間的歌曲甚至以搖滾音樂為主,有時更有樂隊現場伴奏。更有意思的是,眾「鬼」在遊行途中有時還會手持木製假陽具,因為當地人視假陽具為土地肥沃、產量豐富的象徵,寓意來年豐收富足。
3、墨西哥鬼節
每年的10月31日,墨西哥鬼節,當地民眾迎來一年一度的鬼節。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台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4、巴西土著「誇諾普典禮」
8月14日,巴西庫庫諾土著居民在亞馬遜地區舉行誇諾普( Kuarup)紀念活動。在活動中,當地土著居民首先在場地中央搭起一座木頭支架,用以代表死者的精神及靈魂。在第一天的紀念活動中,土著居民將祭祀他們的祖先,第二天則開始舉行摔跤比賽。
5、菲律賓鬼節
菲律賓人有4.5%信奉伊斯蘭教,也過鬼節,菲律賓民眾認為「鬼月」要多穿紅衣,避免穿黑色衣服;不要在半夜吹口哨,以免招鬼引魅;宜在鬼月期間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東西祭拜;不宜結婚、開張、買房、喬遷、出遊、動手術等。
另外,美國有萬聖節,中國有鬼節等。
3. 有關鬼節的說法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 參見 「 清明節 」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游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游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4. 鬼節又叫什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5. 鬼節的來歷和日期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鬼節是那天
第一種說法: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中國鬼節
在中國,鬼節的日期是農歷7月15 。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農歷七月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6. 誰知道鬼節故事
鬼節緣於一個印度的傳說。相傳,在印度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名字叫做目連。他的母親叫做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不讓母親殺生。母親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親時候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
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個故事是在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西晉的時候,這個佛教故事從印度傳到中國,流傳十分廣泛。
7. 七月十五(鬼節)為什麼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亡人節、月半。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農歷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 中元之意由元宵節延伸而來。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圓稱為上元(故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七月為歲中,七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稱為中元,因以為節名。
中元節又稱為盂蘭盆節,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於是益加普及。
民間普遍流傳著「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傳沿襲成為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賀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8. 印度尼西亞鬼節叫什麼
印尼鬼節時間是幾年舉辦一次?
每3年舉辦一次的「鬼節」。
印尼鬼節習俗介紹
「鬼節」祭典大約都是在八月舉行,由於當地多山,死者遺體大多在入殮後,將棺木置入石壁上鑿開的墓穴中,由於石穴內較為乾燥,屍體與棺木不若土葬般容易腐爛,若保存得當,大多數屍體會成為乾燥的木乃伊。
「鬼節」當天,全體村民出動,一早就把先人的棺木從石穴中請出,接著撬開,依照當地習俗,棺木內會擺放許多往生者生前喜歡穿的衣物、使用的隨身物品,趁此機會加以整理,並替先人擦亮皮鞋、抖去身上的塵土,若屍骸狀況許可,就替先人換上干凈衣物,否則將干凈的衣物放入棺木內,若屍骸狀況良好的,在世晚輩們就會將先人「請」出棺木,換上新的衣物,並像帶人偶一般,帶著先人的骨骸遊街,直到祭典結束,才封好棺木送回石穴中。當地獨特的下葬方式,在石壁上鑿洞擺放棺木。
小結:沒想到,在國內聽說鬼節時已經是嚇的不行了,沒想當國外還有更嚇人的。膽小的朋友們估計現在已經嚇傻了吧!
9. 4.10是印度的什麼節日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為「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節日之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為「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節日之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這些妖魔鬼怪十分嚇人,他們非常怪異、神秘和可怕。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更不是什麼鬼怪。在中世紀的城鎮里,他們中許多怪物曾經被賦予了真正的恐懼。當時民間傳說一度盛行,人們就很容易對這些怪物產生恐懼了。以下是《生活科學》總結的10月31日出現的十大最令人恐怖的怪物:妖怪在神話故事裡很有名,一種面貌醜陋的小精靈般的動物,多是搞惡作劇而不是嚇人。傳說稱小妖精躲在森林裡,成天搞惡作劇,有時還會把自己的低能兒換成人類的孩子。不像這里提到其它怪物那樣,因宗教信仰不同,小妖精形象在中世紀城鎮里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