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世界文明遺跡有哪些

印度的世界文明遺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14:40:26

⑴ 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印章文字、阿育王銘文、阿育王石柱、阿旃陀、《阿闥婆吠陀》等。

1、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

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

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2、阿育王銘文

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國各處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鐫刻的銘文,現在還有幾十個地方保存著這種石刻銘文,是古印度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文字。

銘文所用文字有兩種:一種是婆羅米文,肯起源於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去盧文,可能起源於阿拉美亞字母。銘文內容大多是他頒布的詔令及對其功績的贊頌,對研究當時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鍾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4、阿旃陀

阿旃陀(Ajant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

窟內石壁,各種壁畫琳琅滿目,有的以《本生經》為題材,有的以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為題材,其中1號窟中遮盧加王補羅稽舍接見波斯來使圖,尤有重要歷史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鳥獸的壁畫。後期作品多系笈多風格。

5、《阿闥婆吠陀》

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為巫術、咒語之匯集。計收贊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中已出現者。主要為祈福禳災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阿闥婆」(梵Atharva )或系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為遲。《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後期吠陀時期。

主要集錄了用於治療疾病, 驅除災害, 恢復和睦, 戰勝詛咒的詩歌, 符咒, 咒語等, 常被巫師們用於世俗的祈禱儀式, 如誕生, 婚喪, 任職典禮等。《吠陀》是婆羅門教的聖典,也是印度文學的源頭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章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育王銘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育王石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闥婆吠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旃陀

⑵ 世界七大文明古跡是那些

它們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七大奇跡」指的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七座宏偉的建築和雕塑。

這「七大奇跡」是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公元前3世紀指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01年),腓尼基(現在的黎巴嫩、敘利亞沿海一帶)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antipater)列舉出來的。

後世人反復沿用,也就流傳開了。不過現「七大奇觀」中有六個由於地震、火災、戰爭等因素被損毀,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

(2)印度的世界文明遺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新七大奇跡」分別是:中國萬里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羅馬斗獸場、印度泰姬陵。

該評選結果於葡萄牙當地時間2007年7月7日晚上21:30分(北京時間2007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曉,其中,中國萬里長城位居第一。評選結果揭曉後,活動組織者向「新七大奇跡」所在國家的代表頒發紀念證章。

該基金會於2006年初發起全球范圍內的評選活動,通過互聯網、電話及手機簡訊等投票方式,從21處世界名勝中選出7處作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⑶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⑷ 印度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文化遺產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兩個的很多文化傳承,都是經過長期的時間,而沉澱下來的。印度是一個很奇葩的國家,他們國家的火車是出了名的雜亂差,而且也是出了名的危險,火車不單坐滿了人,連車頂上也坐滿。

印度的貧富差距是巨大的,有錢人的地方,你難以想像他多麼的有錢而窮的地方,很多是難以想像的,特別是他們當地的治安也是出了名的危險,很多女孩子都不能夠自出門。

若跟中國一樣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我們都是人口大國,但是我們的信仰的宗教很多,但我們國家不會像印度那麼誇張。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⑸ 古印度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遺存了大量的精美古建築,目前印度共有36處世界文化遺產。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與泰姬陵隔河相望,但它有著比泰姬陵更為凄婉的故事。這里曾有過三位偉大的帝王阿克巴大帝、賈汗吉爾和沙賈汗,他們在城堡里度過充滿傳奇和榮耀、同時都有著浪漫憂傷的愛情故事的一生,更讓人唏噓的是他們都面臨兒子背叛兄弟殘殺的悲傷。阿格拉城堡的內、外兩層城牆均為紅砂岩建造,內部的宮殿最多時有500多座,白色大理石、彩色半寶石鑲嵌讓壯美平添了精緻。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內修有一處亭子,它主要是為吸收來自亞穆納河上的涼風而修建的。其他名勝包括漁宮、皇家浴室、寶光清真寺,還有婦女用品市場,在這里宮內的婦女可以買到絲綢、珠寶、織錦等商品。穿過慈特門是建於1568年的私人會客廳,這是國王會見王公貴族、國外使節的地方。
阿旃陀石窟群(Ajanta Caves)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由29座佛教洞窟組成,是印度最輝煌的佛教藝術傑作。阿旃陀石窟開鑿在Waghora河邊的一個馬掌形狀的懸崖之上,從東到西依次編號為1-29,必看的有1號洞 - 巨大地釋迦摩尼像、飛天仙女柱和佛傳史雕;17號洞 – 大乘佛教修道院,有著許多保存良好的壁畫;16號洞 – 壁畫上繪有Sundari公主在獲悉其丈夫即將出家的消息後暈倒在地情節。
阿旃陀石窟群第1號石窟建於7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米,從3個角度看有3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似沉思,左面看似微笑,右面看又似庄嚴凝視。拱門和6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500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於馬拉哈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至11世紀,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傑作。

埃洛拉石窟群先後共開鑿了34座石窟寺廟,其中16座印度教寺廟、13座佛教寺廟、5座耆那教寺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觀近似僧院窟,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土作施禮狀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內的舍利塔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面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面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恃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侍平。

⑹ 古印度早期的兩個文明遺址

古印度早期的兩個文明遺址是哈拉巴城和摩亨佐·達羅城遺址。
哈拉巴城和摩亨佐·達羅城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兩處。已經出現了市區和街道的劃分,城堡和街區之間有人工的溝渠,城堡內工事堅固且設有各類活動區域,出現了排水設備,功能齊備。城市中心設有公共浴池和集會大廳,整個城市有較強的實用性。

⑺ 古印度的遺址或文物有什麼

阿旃陀(Ajanta)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著平原。古跡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來。在12世紀前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⑻ 印度有類似中國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是

1、泰姬陵(TAJ MAHAL)—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巨大的大理石建成的陵墓清真寺,當時莫卧兒帝國的國王沙傑汗為了紀念他心愛的妻子於1631-年建造而成。泰姬陵是最完美的印度穆斯林藝術之室。他也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贊嘆的經典傑作之一。

2、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位於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高高陡峭的玄武岩岩壁上,是階段性地開掘岩壁,共由34個寺院構成,長達2K M以上,經歷A.D 600-1000年間持續開掘而成的紀念建物群。這個石窟群中稱的上建築奇跡的是16號印度教石窟,被稱作婆神居所的這一寺院寬45米、深90米、高30米,由一個巨型獨石構成。從開工到完工共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不論是技術方面還是建築所需時間都稱的上罕見的寺院。

3、阿格拉古堡(AGRA FORT)—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阿格拉堡具有皇宮和堡壘的雙重功能,城堡周圍的湖泊和長達2.5K M、高達20多米的城牆最能體現其作用。阿格拉的紅色古堡作為17世紀莫卧兒帝國的紀念物,有很多像JAHANGIR的美麗宮殿。

4、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歷經公元前2-公元7世紀建成的佛教石窟紀念物,阿旃陀的壁畫和雕刻是對佛教藝術具有相當重要影響力的巨作。這里間有僧侶居住的僧院和供奉S T U P A(佛塔)的大堂,牆壁上的繪畫主要是以佛教傳播為主體。作為印度繪畫史上史無前例的巨作,其樣式自中亞經中國傳到了韓國。

5、戈納勒克太陽神廟(SUN TEMPLE AT KONARAK)—198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戈那勒克太陽神廟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日出時、陽光如沐浴般照耀著寺院。此寺院作為表現太陽神蘇利耶駕駛戰車形象的寺院、是13世紀印度最著名的婆羅門神殿之一。

6、瑪哈巴利普拉姆古跡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198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神殿是7-8世紀間帕納瓦(PALLAVA)國王們沿柯羅曼德沿岸開鑿岩石建成的石窟寺院、其中尤以(戰車形態的寺院)和曼達帕斯而聞名遐邇。

7、帕塔達卡爾紀念石雕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PATTADAKAL)—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帕塔達卡爾紀念石雕群表現出完美地融合公元7-8世紀的恰魯家王朝時代南北印度建築形態的折衷主義藝術,共有9座印度教寺院,其中毗樓拔叉寺院是740年羅卡嗎哈德維女王為紀念丈夫鎮壓南印度修建的、堪稱傑作。

8、埃勒凡塔石窟(ELEPHANTA CAVES)—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是位於印度孟買海灣埃勒凡塔島嶺上的印度教石窟寺院。將對濕婆神的崇拜內容刻在岩石上的石雕藝術最能體現極高的宗教信仰,是印度藝術的代表。它建於8世紀前半期,受到世人矚目的石窟雖只有一個,但從建築、雕刻等其他領域來看不愧是印度教美術代表作。

9、克久拉霍遺址群(K H A J U R A H O G R O U P O FMONUMENTS)—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克久拉霍廟宇建於約1000多年前最為繁榮昌盛的昌德拉王朝時代。當時共有85座寺院,但是大部分都被伊斯蘭勢力破壞,只有22座被保存下來。分為東、西、南三個區的建築群牆壁上竟然刻有公開的色情場面。由於宗教和性的奇妙結合以及雕刻工匠們表現出完美的雕刻藝術。

10、法代普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I)—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作為阿克巴皇帝於16世紀建造的城市,又名「勝利城」10年間曾是蒙兀爾帝國的首都。寺院與紀念物均具有同樣的風格,其中賈瑪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1 1 、果阿的教會和修道院( C H U R C H E S A N DCONVENTS OF GOA)—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果阿是葡萄牙佔領印度時期的首都,那裡的教堂和修道院是當時亞洲傳播基督福音的歷史見證。鮑姆.耶穌教堂里有聖。弗朗西斯。伊格塞維亞的棺木。這一偉人是將基督教傳播到印度和日本人的聖人。這一遺跡對於基督教穩定發展的亞洲各國傳播及風格藝術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12、享比古跡群—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亨比是最後一個印度教王朝維查耶納加爾帝國最後的首都,這里有德拉威廟宇和宮殿。1565年被穆斯林攻佔,城市被洗劫一空,成了一個被遺棄的城市。

13、桑吉佛教遺址群(BUDDHIST MONUMENTS ATSANCHI)—198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是坐落在小山上可俯視著平原的佛教紀念群,建於2世紀或1世紀,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聖地,直到12世紀一直是印度佛教的中心地。這里保存著各時代很多堂塔,其雕刻在美術史上占據重要位置。

14、德里胡瑪雍陵(MUMAYUN』S TOMB DELHI)—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是莫卧兒帝國第二代國王胡瑪雍陵的陵墓。波斯出身王妃下令修建,由建築家建築而成。建築樣式與波斯相比更接近莫卧兒式,是印度第一座正方形花園陵墓,『田』字人工水路竄過庭院。生活在乾燥沙漠上的伊斯蘭教民可在此欣賞到莫卧兒國王的故鄉-中亞的美麗風景。

1 5、德里古都塔遺跡( Q U T B M I N A R A N D I T SMONUMENTS DELHI)—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融合印度教及回教色彩、高達73米的高塔,旁邊有印度早期的清真寺遺跡。之所以被稱為「勝利塔」是因為當年中亞穆斯林成功入侵佔領印度後為了慶祝勝利而建成的紀念碑。

1 6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 T H E D A R J E E L I N GHIMALAYAN RAILWAY)—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D a r j e e l i n g H i m a l a y a nRailway),是印度最早的鐵路之一。1999年以環山鐵路系統的經典之作被納入世界遺產清單中。總長約60-80公里,行駛一種迷你的爬山火車,昵稱為玩具火車。整個鐵路連接印度西孟加拉省的大吉嶺和西里古里。始建於1879年,1880年,長51.2公里的西里古里至K u r s e o n g段首先完工,公元1881年全線完工通車。

17、菩提伽耶的摩訶提寺(M A H A B O D H I T E M P L ECOMPLEX AT BODHGAYA)—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菩提伽耶位於比哈爾邦伽耶城南10公里。此寺院建築於菩薩領悟到至高無上的地方、是高52米的具有金字塔型屋頂的寺院、領悟到其真理後陷入對法度的狂熱中、七七四十九天在周圍度過而設定了各個場所。

18、比莫貝卡特石窟—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比莫貝卡特石窟位於中心印度高原南部邊緣的溫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在密林中大量沙石岩中,是五組天然石窟,裡面岩畫的歷史從中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古代。壁畫全部使用由動物油、水、草混在一起製成的天然顏料進行繪制,因而色彩依然鮮明如故。

1 9、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C H A M P A N E R &PAVAGADH)—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是一塊古老的土地,它具有無比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考古價值,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依然可以從中尋得根源。它的景緻異常優美,包括一些古代印度都城的高地堡壘,古老的軍事防禦工程、宮殿、宗教性的建築物,以及住宅區的排水系統。

20、查特拉帕第-施瓦吉車站(T H E C H H A T R A P A T I S H I V A J ITERMINUS)—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位於孟買火車站又以維多利亞車站而馳名。這個車站在全印度作為矚目的維多利亞風格哥特建築物、與印度固有的建築樣式相融洽。由英國的建築家F.W.STEV ENS設計建築的此建築物是『哥特都市』和『國際貿易港』孟買的象徵。

21、坦賈武爾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坦賈武爾的宏偉神廟--一座滿是壁畫、雕刻和雕帶的輝煌聖殿成為一千年前南印度日常生活的見證。朱羅泰米爾王朝最偉大的君主羅闍羅闍一世的統治時期(985-1014)標志著南印度歷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該神廟在他建立或修復的50個聖殿中是最雄偉的。

⑼ 古印度早期文明遺址

古印度早期文明斷滅
印度次大陸這個地方從地理與文明上說都算東方。從歷史資料看,印度次大陸也算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據說舊石器時代就有梭安文化和馬德拉斯文化。到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較為廣泛的分布。西歷前5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比較西亞前9000年到前8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要晚。比中國前10000年左右新石器與陶器已經出現就更晚。那麼,你就知道進入新石器時代又是東方之正中華最早的,帝出乎震的表現是有不同時代表現的。但是,總歸印度這個地方是有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的,文化發展還算有時間遞進層次。
一般所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指再後兩千多年,到前2800年左右,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命名的哈拉帕文明出現。這個時間大約也是中國良渚文明出現之後。鼎盛期在前2200年至1800年,相當於中國堯舜時代到夏代初期。
資料說哈拉帕文明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遺址有250餘處。但這應該不是見方的,大家看印度河流域,是個斜長的形態。文明遺址結構包括城市和村鎮,這更類似中國的邦國。這個哈拉帕文明,其中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為有規模和著名。兩個古城發掘出的古物很相似,好像兩個姐妹城。遺址顯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加貿易的,又可以證明古文明的起源農業是有重要經濟基礎意義的。
哈拉帕文明城市規模比較大,城市建設給人印象比較深。如摩亨佐-達羅,全城劃分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城內居民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用燒制過的磚塊建造的。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通向印度河、阿拉伯海的港埠。但是,不要以為這里在當時就那麼先進得不得了,文明形態是有差異的,據說這里的遺址顯示住房水準都一樣,沒有宮殿、神殿一類的建築,整個摩亨佐-達羅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
這里的燒磚是值得文明比較一下的。古埃及的建築物用的是石頭。兩河流域的建築物用太陽曬乾的磚,沒有經過燒制。印度河流域這個文明用的是用窯內燒的磚,而且尺寸一致,顯示了一定組織能力。說道這里,國人應該會關心中國那個遠古時代的建築材料。在考古挖掘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新街遺址過程中,考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幾件燒結磚殘塊與一件未燒制的土坯磚塊,材質為泥質紅陶,經檢測磚的年齡已經超過5000年。也就是說是目前發現的
世界上最早的燒制磚。檢測發現土坯磚塊邊緣整齊,推測應該是採用木製模具成形的。檢測燒結磚塊,燒成的溫度在850-900℃。另外發現一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磚,經檢測年代在西歷前2880年-前2490年時間范圍。
不僅有燒磚,還有瓦片。在寶雞市陳倉區橋鎮遺址,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筒瓦、板瓦、槽型瓦。專家鑒定這些瓦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建築陶瓦,堪稱華夏第一瓦。那也就是說比印度河流域文明更早中華已經有了燒磚,大約同期還有了不止一種建築用瓦。
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模是比較大的,據說面積達260公頃,周長約有5公里。之前或大約同期的中國古城有多大?良渚古城是290公頃,周長6.6公里。比摩亨佐-達羅時間還早。大約同期寶墩古城擴建最大時300公頃。陶寺,280公頃。石峁,425公頃。
大家看看,把印度河流域遺址叫文明,把中國二里頭甚至商朝以前都叫文化,合理嗎?專家們不講給大家,一概用文明一詞屏蔽,不是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掩蓋和貶低嗎?
對於印度河流域這個遺址一般都稱為文明,在這個遺址發掘出不少印章,印章上有刻劃符號,在天青石、陶土、象牙和銅製成的約2500件印章上說是共有文字元號500個左右。按說印章上的符號應該是不構成句子的,更不成文章。有的資料說不能確定是文字還是圖像符號,那麼,怎麼又有人說是文字了?為何不叫刻畫符號呢?中國7000年前的雙墩遺址630多個刻畫符號不是都叫符號嗎?這個叫法的差異是誰、怎麼定的?印度這些所謂印章文字,據說學者做了各種努力都未能解讀。這又給我們一個深深的思索和疑問。印章文字未能解讀,中國甲骨文還有不少文字未能解讀。那麼,古埃及、蘇美爾的所謂文字怎麼都解讀了?
哈拉帕文化遺址據說考古發現存在多種金屬冶煉,包括銅、錫、鉛、金、銀等。能用熔蠟法鑄造銅錫合金及銅砷合金。能製成斧、鑿、刀、矛、箭頭、鋸等工具。還能製成鏡子、燈、蠟台以及人物、動物雕像等藝術品。但我讀的書中未見有具體介紹。而且,這個介紹似乎又與有的資料說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有些許矛盾。該遺址有不錯的紡織業,哈拉帕人精通棉、毛紡織技術。懂得從茜草中提取紫紅色染料,發現有染缸,有紡織品染色技術。
哈拉帕遺址有制陶業。家用陶器已用陶輪成批生產。燒制工藝很好,但大多是素陶,造型缺乏美感。一些遺址中也發現有上秞彩陶。中國大地灣文化遺址已經發掘出距今7800年的彩陶。中國「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左右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年左右。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
哈拉帕文明似乎是不怎麼有發展的。據說它在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後的一千年中實際上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且據說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性破壞後,重建的新城市總是跟原來的城市一模一樣。這個說法給我們一個重要提示,就是印度河這個地方沒有受到與它比較近的兩河流域的什麼影響嗎?如果有,那麼為何長期不變?交流是一定有變化的。而如果印度河文明都沒有受到兩河文明什麼影響,那麼,有人說中國文化受到什麼西來文化影響,而且企圖說成長期的影響,那不是存心胡說嗎?
看印度史,可以了解到那一個地區不斷受到不同民族的入侵。似乎是那個地方的宿命,有書中說上古印度河流域這個地方似乎也是文化與族群有過變化、更替的。人類學家把居住在南亞次大陸的原始土著人稱為原澳型人,他們被描述為身材較矮,頭發捲曲,膚色較黑,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的樣子。新石器時代後期,新民族進入,就是達羅毗荼人。他們是一種身材稍高,膚色淺黑,圓顱鉤鼻的族群。據說創造哈拉帕文明的人種就是以達羅毗荼人為主的混合人種。這個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延續到前18世界滅亡了。滅亡的原因據分析一種可能是外族入侵,另一種可能是地質學和生態學因素。還有一種就是神話般的解釋,說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述的戰爭景象類似核爆炸,猜測哈拉帕文明類似這樣的因素被毀了。那很神奇,拍電影可以。據說雅利安人於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這個後來證明不斷有他族入侵的門戶之地,逐漸向南擴張。哈拉帕文明衰落後,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更為持久的文明。也就是說這個哈拉帕文明沒有形成印度文明的直系傳遞。印度次大陸的文明發展不是持續不間斷的。但也有一種解釋是說在印度中西部有一定印度河文明與後來的印度發展的文化銜接。但是,總歸還是主脈斷了。

⑽ 哪個古城印證了印度古老文明

18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和威廉兩兄弟,在印度德里西北修建從拉合爾至木爾坦的鐵路時,因鋪設鐵軌需要道碴而發現了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哈拉帕,但他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他們從這座古城廢墟中取走了大量的磚石墊在鐵軌之下,鋪設了長約160公里的一段路。直到1920年,考古學家才聞訊趕來發掘。同年,巴納傑在哈拉帕以南約650公里的「死人之丘」發現了又一處類似的古城遺址——摩亨佐·達羅。1922年起開始發掘,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印度國內均絕無僅有。這兩處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古老的文明,它與埃及、巴比倫、中國的文明一樣悠久和輝煌,故並稱為人類文明的四大搖籃。

根據最近20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兩國考古學界共同的調查結果表明,已發現的印度河文明遺址數量超過200處,其分布范圍東起新德里近郊,西抵伊朗邊境,南達古吉拉特邦,北止喜馬拉雅山南麓,東西長155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面積與英倫三島相當。

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內的「死人之丘」——摩亨佐·達羅遺址的重見天日揭示出,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好幾個世紀,這里就存在著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它具有規劃完善、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眾多的小型城市以及居民點,不僅有賴以生存的農牧業,而且還有相當發達的海外貿易。

曾幾何時,印度河文明沸沸揚揚,揚名四海,怎奈好景不長,它大約持續了750~1000年左右,便倏然消逝了。印度河文明的突發性產生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其忽然消逝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城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東岸,西南距卡拉奇海港約225公里。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人之丘」,遺址由東、西兩個土丘構成,高出周圍平原約18米,疊壓著豐富的文化層。雖然如今由於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已無法發掘清理到最底層,但是,鑽探資料表明,這座古城之下不存在一個前哈拉帕文化層。就目前已發掘的結果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9~10個依次疊壓的考古文化層,其中最低的一個文化層深達12米。鑒於各層中的出土物如偶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可能代表著大約500~1000年的人類連續居住期。

摩亨佐·達羅古城面積260萬平方米,鼎盛時期人口估計將近4萬人。城市分為城堡和市區兩部分,筆直如砥的街道在十字路口直角相交,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它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完善規劃的城市。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銅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

摩亨佐·達羅古城的建築物都是用火磚砌成。今天,當你漫步於這座城址中時,四五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舉目可見,街道水溝歷歷可辨。古城明顯地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建有設防嚴密而又堅固的城堡,是統治中心所在;東面地勢略低,是城市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生活區。

城堡建在一個10米高的人造平台上,有高而厚的城牆和防禦塔樓。城堡中心是舉世聞名的長方形大浴池,長10米,寬7米,深2.4米,周圍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築物,浴池底部的火磚用瀝青進行過防水處理,然後用石膏灰泥砌合,密不漏水,浴池南北兩側設有階梯,通到浴池的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達羅的典型遺跡之一。

緊鄰大浴池的西邊是一個帶有通風管道的糧倉,建在用火磚砌成的平台上。糧倉最初東西長45米,南北寬27.5米,後來又進行了擴建。專家們認為,大浴池是專供祭祀的場所,糧倉是聚集財產的倉庫,兩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部還有一組公共建築物,其中心是會議廳。

由此可見,城堡不僅是全城的統治中心,而且是宗教中心。統治者憑藉大浴池的威力和糧倉的力量行使著對廣大平民的生殺予奪大權。

古城的東面是居民生活區,有東西走向的幹道兩條,南北走向的幹道三條,或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幹道寬達10米,將城區劃分為12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又有寬1.5米至3米左右的小道與主幹道相通,將城區劃分成更小的方塊。街道下面,有磚砌的排水溝。整個城區內居民住宅建築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住宅主要用紅磚砌成,大小、高低和設備差別很大。有的只有兩間小屋;有的卻有許多房間和廳堂;還有兩三層的樓房,內設有廚房、盥洗室和卧室,顯然是富人的住宅。居民住宅的大門面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將污水排入小街的排水溝內,然後匯入主幹道的排水溝中,排水溝上設有許多檢查用的小孔,以防淤塞。而貧民的住宅根本沒有這些設施,反映出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如此復雜的城市排水系統不僅在歷史上無與倫比,即便在當今世界,也為諸多城鎮所望塵莫及。

史前時期的摩亨佐·達羅古城屢遭洪水肆虐,然而每次洪水消退後,很快城市又按原樣得到毫釐不差的重建,嚴格地維持了原有的城市規劃。這顯然與當時的強權政治統治著這座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關,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社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在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然而奇怪的是,迄今尚未發現神廟、宮殿或王陵之類象徵宗教或世俗強權的紀念物,而且出土的武器也很少。這種現象又表明,印度河流域不存在像兩河流域文明社會那樣的祭司和國王,是一個和平、安定、開放的社會。

這一文明的發展和綿延是建立在農業與貿易基礎之上的。從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獸骨材料來看,當時信德地區並沒有今天這樣的沙漠,在印度河東面流經信德省的河流還有一條,名叫麥赫蘭河。在大河的滋潤下,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農業發達。先民們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棗子,馴養的家畜有瘤牛、黃牛、水牛、綿羊、豬、狗、象和駱駝。在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派生出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之意即為「棉花」(一說意為海),據說當時印度河流域棉花遠近聞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把棉花稱為「信杜」,希臘人稱為「信頓」,其發音與今日的「信德」大體相近,因此,「信德」一詞可看作是印度河文明為植棉業鼻祖的有力佐證。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頗為發達。當時已出現了帶輪子的車,二進位制與十進位制計算數字的標準度量制度,並且製造紅銅、青銅和石質武器,以及金、銀、金銀合金、紅銅、青銅、釉陶、紅陶、象牙和玉髓等質地的裝飾品,但沒有鐵器。陶器絕大多數為素麵,也有鮮紅條紋上再飾黑彩的彩陶。金屬製作與石雕工藝嫻熟,尤其以小形石印章上的凹雕工藝最為突出,在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上不僅刻有牛、魚、樹木的圖案,而且還有奇異的文字。這種文字共有500餘個,自左向右讀,至今尚無人能夠破譯。

摩亨佐·達羅的青銅舞女,以及身著三葉紋飾罩袍服裝的頭像與哈拉帕遺址出土的紅色砂岩裸體軀士雕像和灰色雕像,這四件工藝品被看作是印度河文明城市中「傑出的精品」。

在農牧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摩亨佐·達羅的商業、貿易活動日趨繁榮。這里生產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和裝飾品被運往各地交換農副產品,與此同時,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收繳到當地的「糧倉」,然後運送到文明古都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鼎盛時期的海外貿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規模的貿易是經由海路與兩河流域古老文明的交往。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羅塔爾、馬克蘭、俾路支等各處貿易中轉站,它們在保護和促進貿易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流域獨領風騷起了媒介作用。例如在羅塔爾遺址中,出土有與波斯灣沿岸遺址中特徵相似的饅頭形銅鑄塊、波斯灣式樣的印章等,還有船塢遺址,同樣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也發現了印度河文明特點的發運貨物的印章和封泥。

在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畫面上可以看見「赭紅色的城牆內商旅雲集,燒磚制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過河之鯽。」考古材料證實,昔日的摩亨佐·達羅一帶鬱郁蔥蔥,水草豐茂。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世界文明遺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7
印度嬰兒夭折怎麼處理 瀏覽:462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60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25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7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9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80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309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1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7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11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