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種姓制度分別是什麼人

古印度種姓制度分別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2-08-03 18:10:59

1. 古印度有四種種性制度,分別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其次是剎帝利,他們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他們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1)古印度種姓制度分別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政治上,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視,缺少團結;社會等級分明,四分五裂。當外敵入侵破壞家園時,印度人民因種姓制度相互仇視,不能團結一致反抗外敵。

所以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當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時,種姓制度又將人們嚴格地劃分為十分鮮明的等級,造成選舉過程中難以化解的矛盾。

經濟上,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種族制度的影響下,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人們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社會的分裂與不和。

種姓制度還造成人們確信與生俱來的宿命,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從事的職業都是前生已定。

2. 進入古代印度後建立種姓制度的是什麼人

一般認為,種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3.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哪四個等級各由哪些人組成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拓展資料:

受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耆那教創始人大雄,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采坦耶、賽古魯奈安涅希瓦、阿克那斯、羅摩奴闍與杜卡拉姆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

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達立特。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虔誠派運動。

資料來源於:在線新華字典網頁鏈接

4. 古印度的誰把人分成什麼什麼什麼什麼這種制度嚴重的什麼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四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提倡眾生靈魂平等,認為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但因眾生各執妄業,故受種種不平等。

5.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種姓制度的來源

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穆魯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而經歷過許多調整,並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6. 印度的種姓制度持續至今,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

種姓制度是以統治階級為中心,由此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不同種姓。

而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更是毫無地位可言。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他們落後的文化形成的,印度的貴族可以主宰一切,所以說這種種姓制度註定了印度它只能是一個小國。

7. 古印度四個種姓是怎樣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在古印度人看來,婆羅門祭司掌管著祭祀大禮,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精通各種知識經典,其職責是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施禮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創造和傳習文化知識都脫離不了婆羅門的領導,自然而然,婆羅門一開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

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階層演變而來。剎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實權,且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屈居於婆羅門之下並時時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了吠陀時代的後期,剎帝利的權威已經超過了婆羅門,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剎帝利是最高貴的,僧侶也只不過是國王的侍從。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農工商庶民組成的階層,社會地位遠低於兩個高級種姓,而略高於首陀羅種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認為是不潔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觸過的東西會使祭典不潔,獻神的祭品他們是不準接觸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羅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抵制來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剝削壓迫。

最低等的第四種姓被稱為首陀羅,意為不可接觸者,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羅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們是奴隸種姓。首陀羅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組成,隨著雅利安人的不斷爭戰,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種性制度不僅與社會地位有關,而且與經濟狀況、政治權利息息相關,所以說它不僅是階級制度,而且還明顯具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由於嚴格的種姓制度的隔離,古印度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禁忌,這些禁忌是包括婆羅門在內所有的人們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污染。如果首陀羅犯了禁,可能會被痛打或處死,而婆羅門犯了禁也不會好過。在《佛本生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青的婆羅門外出學習,他整整一天糧水未進,又累又餓。後來遇到了一個首陀羅,後者看到他飢餓的樣子,由於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飢餓的婆羅門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已餓得幾乎連思考的氣力都沒有了,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進了肚子里。吃完後,這個婆羅門才想起該問清楚施捨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羅如實相告。一時婆羅門青年只覺如睛天霹靂,他翻腸倒胃地把剛吃進去東西吐光,仍覺自己骯臟不堪,最後直到把鮮血也吐了出來。他悲不自禁,獨自走進密林深處,不再見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傷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許在同種姓內部之間通婚;一般還允許「順婚」,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級種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堅持,高級種姓的人會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連最低等的種姓也不會接受她。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權利地位,這對於古印度社會來說再正常不過。顯然,婆羅門權位最高,享有種種特權,其中「戴沃錫風俗」就是典型的婆羅門特權的例子,它起源於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習俗。在《訶利世系》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雅萬國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爾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師)引到自己宮中做客,並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並留宿宮中。一夜風流後的大仙與國王妻子的結晶,就是後來稱雄一時的迦爾雅萬。「戴沃錫風俗」雖然說是雅利安人遺留下的野蠻文明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貴血統人的特權,就連集權力於一身的國王也擺脫不了它的禁錮,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在種姓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古印度,一個人的職業也是與其種姓相應是固定世襲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與神靈的對話,是萬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這樣的職業只有婆羅門的人才能勝任,並世代相傳。凡是那些「骯臟」的工作都應由下賤的人來完成,故低種姓的人只能世代從事掃地、洗衣織染之類的工作。為了維護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級種姓極力限制和反對各種姓的人改行從事別的種姓的職業。

印度的種姓制度發端於吠陀時代,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極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卻持續了數千年之久,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只能驚嘆於宗教對整個印度社會及印度人民的影響是如此之深,相對於種姓制度,也許就與婆羅門教的宗教影響,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有密切的關聯。

8. 古印度社會等級制度是什麼此制度分哪些等級,各等級包括哪些人

古印度社會等級制度是種姓制度,此制度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婆羅門包括僧侶,剎帝利包括國王、貴族和武士,吠舍包括商人和農夫,首陀羅包括奴隸.

9. 印度種姓種姓制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10.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

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界之祖婆羅赫曼以口、雙手、雙腿、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種姓制度分別是什麼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58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21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7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9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80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305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7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7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09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92
怎麼炒黑胡椒義大利面 瀏覽:814
為什麼印尼的快餐有腳臭味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