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按種姓制度劃分,阿育王應該屬於哪一等級 A.
阿育王應該屬於剎帝利。
剎帝利(chà dì lì)是古印度四種種姓之一。略稱剎利。意譯土田主。即國王、大臣等統御民眾、從事兵役的種族,所以也稱「王種」,其先祖為來自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
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按照婆羅門典籍記載剎帝利主要職責是世代守護婆羅門。釋尊即出身此階級。在現代印度,剎帝利表示職業、統治和軍事階層。
(1)印度阿什麼王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1、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2、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3、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4、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B.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達到了全盛時代。阿姨,王是一位佛教徒,最終成為了護法明王,他是推崇佛教傳播的一代偉大的君主,在印度眾多的帝王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同時,對歷史的影響也是高據印度諸多國王之首。
阿育王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許多佛教的寺院和佛塔,並且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去附近的國家和地區傳播佛教。
佛教的創始歸功於釋迦牟尼,但是佛教的傳播歸功於阿育王,所以阿育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還有阿育王塔。
C. 古代印度阿育王是怎麼回事如題 謝謝了
阿育王也許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詳,也許是公元前300年。阿育王約在公元前273年登位。起初他沿著祖父的腳步向前行走,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他在統治的第八年中,勝利結束了一場對印度東海岸上羯陵伽國的征服之戰。但是當他認識到他的勝利使人類慘遭傷亡時,就感到心驚肉跳。有十萬人喪失生命,甚至有更多的受傷致殘,阿育王在驚愕和懺悔之餘,決定不再用暴力來完成對印度的征服,並且放棄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他採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努力實踐「達摩」規范,包括誠實、仁慈和非暴力。 阿育王放棄了狩獵,開始食素。更有意義的是他採用了各種人道的政治方針,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緩和許多粗暴的法律,建築公路,興修水利。他還任命特別的政府官員——達摩官吏——來教導人們要虔誠,要相互促進友好關系。在阿育王的國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許實行,但是他特別注重發展佛教,因而佛教的聲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傳道團體被派往許多國家,在錫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廣闊國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這些紀念碑有許多至今尚存,它們的地理分布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阿育王勢力范圍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們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來源。還提上一句,這些碑文也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品。 阿育王死後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復。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極時,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麻煩採納,謝謝!
D.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啊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阿育王統治的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被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E. 印度真的有阿育王這個國王嗎
有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F. 阿育王是什麼人物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統治幾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被許多人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他擴展了錢德拉古普(Chandragupta)的帝國,統治著一個從現在的西部阿富汗到東部的孟加拉國的領土,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區。
帝國的首都是Pataliputra(在今天的Patna位於Magadha),省會在Taxila和Ujjain。
現代印度共和國的標志是對阿育王獅子首都的改編。他的梵文名字「 阿育王 」的意思是「無痛,無憂愁」
G. 我想知道關於印度啊育王的事跡。
阿育王(As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268年 - 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即位之初
根據佛經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王逝世 ,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而採用佛法征服,並將佛教定為國教。
宣揚佛教
阿育王石柱頭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
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使佛教成為了印度全國性的宗教。他還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錫蘭的傳教,使斯里蘭卡至今都是南傳佛教的中心。
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的,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對於羯陵伽國的征戰雖然對其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除死刑。
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容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82%B2%E7%8E%8B"
H.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國王。
阿育王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之孫,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佛教護法明王,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他在行政、司法、軍事方面擁有絕對權威。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他的前半生都在為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統一印度而努力,因此他的前半生被稱作「黑阿育王」時代;後半生因信奉佛教,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且停止武力擴張,因此他的後半生被稱作「白阿育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