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幾乎全民皆瑜伽,為何瑜伽在印度會如此興盛
瑜伽之所以在印度如此興盛,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首先是由於瑜伽起源於印度,在印度已經有了數千年歷史;其次是由於在印度瑜伽還被賦予了一層宗教意味,對於印度人來說,瑜伽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印度文化的組成部分;另外就是由於瑜伽確實能夠給人的身心帶來很多的好處,因此印度幾乎人人都會練習瑜伽。
瑜伽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都如此風靡,正是由於它確實有著科學性,而且很多人通過瑜伽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瑜伽可以減肥美容,完善體態同時還可以平靜內心,改善睡眠,舒緩壓力,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項非常有幫助的運動,而且大多數瑜伽在室內即可完成,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也十分方便,像這樣一個可以給人帶來好處的運動在印度自然也是將它發揚光大。
2. 為什麼印度的瑜伽可以影響中國人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阿拉伯國家,崇尚苦感文化
他們認為人來到世間就是受苦的,只有受苦靈魂才能得到升華。
瑜伽在印度不是什麼人都能練的,只有婆羅門階層男士才能修煉。
瑜伽是印度哲學的一種,雖然不是宗教但深深的影響著印度人的思想。
對於外來的太極很難打入印度人的生活。
中國是一個思想開放,文化百花齊放的國家
崇尚享樂,認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是一種樂感文化,中國人大多數沒有執著的宗教信仰,接受新鮮事物快。
瑜伽起源於印度通過歐美傳到中國,由於其簡單易學
健身減肥效果明顯很受健身愛好者的推崇,很快就被中國的城市女性所接受
印度的瑜伽不僅影響中國人,還影響了全世界熱愛生命的人
作為曾經的英國殖民地,英語不僅是印度官方語言
也是印度瑜伽走向全球的重要原因,印度人思維活躍,性格偏執
普遍的印度人都有信仰,宗教派別之間的沖突不斷
迷信、執著、虔誠的信仰形成了特殊的行為習慣
例如:吃飯用手抓,阿三認為食物是神靈賜與的
必須用手親密接觸,切菜不用菜板,認為食物都有生命,不應該遭到殺戮,
極源於道教瑜伽是印度教的標志也是印度教眾的苦修方式目前中國道教式微
太極更多是以健身的形式被人們認知而印度教排他性較強而且在印度受眾廣泛
所以對於傳自異邦異教的太極本能具有排斥。
而瑜伽作為健身方式強調柔韌性和體型塑造
受到國人尤其是女性的歡迎並不意外畢竟中國比印度包容性強太多了
3. 瑜伽的發源地及文化都有哪些
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瑜伽的起源是和人類的歷史的進步同時孕育的。最初的形成不是某個或幾個人所能完成的,是有以下三部分共同交流的解惑,一個是有渴望長生不老的奴隸主和祭祀,巫師,第二個是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平民階層,第三個是反抗奴隸主的奴隸,三個部分成為了最早的修行者。
這些最早的修行者,通過對日出如落,雲舒雲展,觀摩飛禽走獸積水中魚蝦等生命的活動,觀察大自然賦予動物,植物的本能及自愈能力,,從而結合出種種治病,預防,強健的瑜伽健身術,也根據當初身體狀況,所根據環境的不同,創造出8600組體位法,86000個動作,為人類健康和長壽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行者長年累月的發展,成為了印度文化的理論基礎,成為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法,還有保持健康長壽的方式!
隨著印度和文明的發展,形成與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文明一隻發局出來最早關於瑜伽的記載。一個由頭三面,男根,獸主,行瑜伽等濕婆造型特徵,這就是後代婆羅門教大神濕婆!這就是濕婆的特徵,濕婆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婆羅神認為這三大主神實際是三位一體的,濕婆的三面相,中間顯示瑜伽禪定,右邊顯示恐怖,表示破壞,左邊顯示溫柔,表示創造。印度河文明是人類早期文明之一,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愈加來源應該在8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是有土著人創造的,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河文明有民主制生活進入階段分化,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這三個階級是:執掌宗教的僧侶貴族,被稱為婆羅門,執掌行政事務與軍事大權的世俗貴族,被稱為剎帝利。從事生產活動的平民,為稱為:吠舍。其他不是雅利安人的外族和被征服的達薩,統稱為首陀螺!婆羅門的核心和最終解脫所要追求的目標,即為梵我一如的境界。婆羅門認為實現上述四大人生目標,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四行:1,學習期 2,家居期 3,林棲期 4,遁世期
《吠陀文獻》是印度史上古典籍的匯集,是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奧義書》的主要理論是:梵我如一 《迦羅迦澳義》里講:「五知根與意 活動俱靜止 菩提覺不動 此稱最妙境 念此即瑜伽 安穩持諸根是時離放逸 瑜伽來又去 」
也就是說,但進入瑜伽境界是,不但眼耳鼻捨身五個感覺器官一律停止活動,而且第六識:意識也趨於精緻,與瑜伽統治了身心的注重活動狀態,是修持者達到內在靜溢境界!上段文字論述了修持瑜伽的場所應該具備的條件,論述了修持是如何掌握具體的正確姿勢,如何控制意識,如何勻息,如何調御雜念,論述了修持瑜伽可以使身無老病,健康顏悅。乃至最後脫生死輪回,梵我一如。
從而產生了佛教,。佛教的產生與瑜伽密不可分,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之前修持的既是瑜伽苦行,而釋迦牟尼當初的禪定並最終將其定位於佛教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瑜伽在佛教初始階段可以歸乃為如下三個方面:1,通過與家裡年建立佛教世界觀,爭取解脫。2,通過瑜伽理念建立和發展佛教理論。3,通過瑜伽觀念得到神通。瑜伽作為一種哲學理論,在《薄珈梵歌》中得到重要的體現!在《薄珈梵歌》時代,印度余家已經形成四大主流形勢,即:
業瑜伽:強調行為,工作,學習。即所有人將他譯為行為瑜伽或有為瑜伽
智瑜伽:只研究,發明,創造,的意思
信瑜伽:梵文的意思是誠信,虔誠。
王瑜伽:梵文是國王的意思,主張通過對心理活動的控制與修持,從而實現解脫。是所有的余家中最高級,最機密的瑜伽。
隨著發展,《瑜伽經》最初應產生於公元二世紀左右。隨著婆羅門教的復興,婆羅門教系統的各種哲學開始形成獨立的派別,這期間以缽顛闍利的《瑜伽經》為代表。《瑜伽經》開宗明義,對瑜伽定以:瑜伽是對新的變化的抑制。他的主要的修持方法為:修習與離欲
《瑜伽經》對修持提出八大支:1禁制:是修持者遵守的戒律,稱為,偉大的誓言
2勸制:是情景,滿足,苦行,學習,敬自在天
3坐法:是說徑行瑜伽修持時候身體的姿勢
4調息:對呼吸的調整與控制
5制感:對身體的感覺器官進行控制
6執持:心注一處
7靜慮:觀念的持續
8三昧:僅僅對象發出光輝,本性似乎不存在
與古典瑜伽同期的佛教已經是大成佛教,其中佛教有個很有名和影響力的學派:瑜伽行派。他們有無著,世親兩個兄弟創立,他的理論是主張唯識無境。世親創造了《瑜伽師地論》。當時唐僧西天取經,所取得就是《瑜伽師地論》
隨著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以印度民間素心相結合產生了密教。產生密教發展的三個階段是:早期密教,中期純密,後期左道密。也可以把密教分為四部: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密教緣起大乘佛教。達成瑜伽行派主張:境無識有,密教則主張:空有統一
最後產生了柯陀瑜伽,也稱為:力愈加,他重視訓練,偏重通過對人體的各種訓練達到修持的目的。最後達成梵我一如
最這1757年的「普萊西戰役」的爆發,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十九世紀後,隨著印度資本主義的產生發脹,印度社會也進入一個新的大動盪,大變革時期。近代的瑜伽有三個特徵,第一個是以舊的形式為新的目的服務,提拉克提倡《薄珈梵歌》中的也瑜伽理論號召印度人民積極投入反對英國殖民地注意的斗爭中。而聖雄甘地借用信瑜伽來傳播。辨喜則認為修持智瑜伽,信瑜伽辨析認為所謂的信瑜伽努力就是罪與巴情緒轉化為強烈的感情,把一般的愛轉化為神聖的或者支高的虔誠。強調證誤,覺悟。也瑜伽認為一個人該像主人,而不應該像努力那樣工作,一個人允許自己或利己的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強調行為,工作。王瑜伽即通過對肉體與精神的抑制與調控實現解脫的方法。
第二個特徵是把近代科學思想引入古老的印度宗教哲學與瑜伽,對瑜伽理論進行改造與發展。代表人物奧羅賓多。他認為王瑜伽僅僅把心思當作工具,僅把理智與心思當成工具,也瑜伽是以人的工作意識為工具,信瑜伽則是以感情和愛美的功能為工具。這些雨夾在實際上也有內在的統一,即每種余家都是喚醒心靈,需要把這些綜合起來清開拓方法制領域,即綜合瑜伽。
傳統的瑜伽都是把物質構成的語體看作是束縛靈魂的牢籠,,採取一切方法來一直人的行為,感官追求與心理活動,他認為只有在三昧狀態,即意識活動安全停止的狀態中。個我才能阿餘罪個我相結合。整體與家人偉人的整體,生命和心思與內在的靈魂或心靈不是對立的,不主張氣絕身體,而是強調這三者的整體上升和超心思的下降。不主張毀滅意識活動。而主張在慶幸的意識狀態下,即意識不停止的狀態下,不停止活動情況下,人就可以與世界本原結合。他只是一種進行精神轉化的內部瑜伽,強調克服私心以促進心思,生命與身體的整體轉化,這種瑜伽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實踐的!整體瑜伽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整個人生就是瑜伽。
第三種類型則是傳統與加繼續保持其原有的形態,繼續在民間發揮強大的影響。
4. 瑜珈是印度的國寶嗎修煉究竟有什麼作用
可以說算是,因為瑜伽是印度人祖先的智慧結晶。
修煉瑜伽,除了可以強身健體,也有提升心靈的作用。
在修煉瑜伽的過程中,除了強調身體的柔軟度,也要求心靈的放鬆。
5. 印度人為什麼發明瑜伽
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6.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詞原意是結合、和諧,古印度人修練瑜伽術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紀,派坦伽利(Patanali)撰寫《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niyama純潔的操守;Asana身體姿態;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傳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於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堪稱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資質的瑜伽教練60%以上都到瑞詩凱詩修行過。在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城裡,有100多家瑜伽學校,成千上萬名不同膚色的瑜伽愛好者每年不辭辛苦地趕到這里,為的就是得到當地瑜伽大師的指點,尋找心靈中的至純之地。
7. 瑜珈與印度
瑜珈在印度已經流傳五千年或更多,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結晶。瑜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五千年來,它一直是體現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時代多次變遷,在各階層流傳,甚至於在12世紀末徹底滅亡.在7世紀開始轉入我國西藏後,自12世紀開始,中國西藏成為瑜珈的新的搖籃,練習者秘而不宣.19世紀以來陸續輸入世界各地,包括印度,美國的喜馬拉雅瑜珈學;瑜伽一直充滿了活力。
肯定印度的特別牛
8. 比較中國太極,日本相撲,印度瑜伽三國文化談談你的認知
中國太極和日本的相撲印度的瑜伽其實有共同之處,比如說他們都需要人修煉心態,保持平靜,泰然,寬容,謙讓。
太極講究的是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是一種動靜結合,柔中帶剛的運動,講究心神合一。
日本相撲是一種看似強大,卻又靈活的運動。雖然像的身體都非常的強大,將對方摔倒在地需要的是反應,速度與技巧,所以相撲也被稱為是靈活的胖子。
印度瑜伽鍛煉人體的柔韌度,要求心神合一,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耐力和毅力,要想更好地完成必須達到心神合一,而要心神合一就一定要先靜下心來。
9. 印度瑜伽文化是怎樣的
印度瑜伽是源於古老印度的一種強身術,通過肉體和精神的修持達到身心和諧統一、強身健體和開發人體潛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