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大規模缺水,地下水資源不足,卻不把恆河水取來飲用
印度作為其他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原本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水資源,不論是分布在國內的各個洋流,還是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水資源,都是十分豐沛的。照理說這樣的一個國家不應該受到缺水的困擾才對,然而實際上他們不僅缺水,而且總共14億人中,竟然有1/2左右的人都沒有水喝,連印度這個國家的財政部長也曾經宣布過困擾著印度人民的問題,除了艾滋病之外就是缺水,不由得讓人感覺非常奇怪,印度株洲的河流都還不夠滿足他們的飲水需求的話,那麼流經國內的這條恆河水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他們的飲用水來源呢?
至於最大的河流恆河,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為什麼恆河的水不能直接取來飲用,因為恆河本身遭受著非常嚴重的污染,別人在裡面洗衣服都很困難,就更不要說飲用恆河的水了。去印度旅遊必去恆河,自然也會看到恆河嚴重的污染景象。有許多的印度人還在恆河的水中洗澡。污染的這么嚴重的水源,凈化成本也非常高,所以當地人幾乎不可能在飲用這條河流中的水。因此我們才會看到現在的印度出現如此嚴重的乾旱和缺水現象。
Ⅱ 怎樣尋找地下水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岩有水流」。
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
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里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
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5、「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
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層,因岩性的局部變異而成為隔水層時,它就能阻滯地下水的流動,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兩溝夾一嘴,下面有泉水」。
兩邊山較長,中間有一短山,在中間山的山嘴處,若是上有透水層,下有不透水層,在傾向低處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
大山連接得很遠,向一頭傾沒,在其傾沒端適當地形之處的含水層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頭,有水流」。
因山扭頭而造成的山灣低處,阻滯順山流來的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
一個山的形狀向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
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2)印度人怎麼尋找地下水源擴展閱讀:
一、地下水分類的原則
一種是根據地下水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另一種則是綜合考慮地下水的若干特徵進行分類。
二 、地下水的分類
1、按起源不同,可將地下水分為滲入水、凝結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岩溶水
滲入水:降水滲入地下形成滲入水。
凝結水:水汽凝結形成的地下水稱為凝結水。當地面的溫度低於空氣的溫度時,空氣中的水汽便要進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顆粒和岩石表面凝結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既不是降水滲入,也不是水汽凝結形成的,而是由岩漿中分離出來的氣體冷凝形成,這種水是岩漿作用的結果,成為初生水。
埋藏水:與沉積物同時生成或海水滲入到原生沉積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成為埋藏水。
包氣帶水:指潛水面以上包氣帶中的水,這里有吸著水、薄膜水、毛管水、氣態水和暫時存在的重力水。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之上季節性地存在的水稱上層滯水。賦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Ⅲ 尋找地下水的簡單方法
現在對大地物探最先進的就是:EH-4可控源變頻大地電磁測量!
EH4大地電磁系統是由美國GEOMETRICS和EMI公司聯合生產的採用最新數字處理器的連續電導率成像系統, 該系統是採用天然場源與人工場源相結合大地電磁測量系統, 其有效勘探深度為幾十米至三千米左右, 很適合於我國目前礦產勘探的現實需求, 與其他大地電磁系統如加拿大鳳凰公司生產的V系統、美國EMI公司生產的MT系統等電磁儀一樣, 其觀測的基本參數為正交的電場分量, 和磁場分量, 。通過密點連續測量, 採用專業反演解釋處理軟體可以組成地下二維電阻率剖面, 甚至三維立體電阻率成像。用來測量地下0-3000米深的地球電阻率的特殊大地電磁測深儀器。這套儀器即可以使用天然場源的大地電磁信號,又可以使用人工場源的電磁信號,以此來獲得測量點下的電性結構。大地電磁測深儀器是通過同時對一系列當地電場和磁場波動的測量來獲得地表的電阻抗。這些野外測量要經過幾分鍾;傅立葉變換以後以能譜存儲起來。這些通過能譜值計算出來的表面阻抗是一個復雜的頻
率函數,在這個頻率函數中,高頻數據受到淺部或附近的地質體的影響,而低頻數據受到深部或遠處地質體的影響。一個大地電磁測量給出了測量點以下垂直電阻率的估計值,同時也表明了在測量點的地電復雜性。在那些點到點電阻率分布變化不快的地方,電阻率的探測是一個對測量點下地電分層的一個合理估計。
主要用途:岩土電導率分層、地下水探測、基岩埋深調查、煤田高分辯率電探、金屬礦詳查和普查、環境調查、金屬礦詳查和普查、大壩、鐵路、橋梁等基岩調查、鐵路、公路路基、隧道勘查。咸、淡水分界面劃分、地震地質剖面、構造斷層劃分、水庫探測漏水點、探測找礦、各種鑽探前地下剖面平面三維成像。總之該設備用途廣泛!只要是想知道或者想了解地下情況的均可進行EH-4探測,可為工程的後期工作節約很多費用,如找水!可劃分出地層的剖面、儲水層位置及深度。礦山鑽探前先進行EH4,根據EH4二維三維圖及地質構造、走向、斷層等來布置鑽孔,大大節省了後期成本。EH-4是大地前期工作的首先!雲南省核工業二0九地質隊有相關設備、軟體及技術人員,在任何瀏覽器里搜索「核工業209打水井」可找到他們的聯系方式。
Ⅳ 找到地下水源的方法
1、從動物的活動情況尋找。螞蟻窩多、蛇多的地方.哈螟和蛇冬眠的地方.有地下水的可能性大。2、從植物生長的情況尋找。有馬蘭、蘆葦、沙柳、藻類、香蕉等喜水植物生長的地方.地下水淺而豐富。3、丘陵區地下水水量少,低窪的盆地區地下水要豐富一些。從埋深的角度,一般來說山間盆地的地下水埋深要淺一些,山區/丘陵區的地下水埋深要大一些。一般地勢低窪區的干河道向下挖更容易找到地下水。
Ⅳ 怎樣尋找地下水
要想找地下水首先要觀山勢,在高山地區,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自然儲存的水源。也就是在平時下雨的時候滲入地下而儲存起來的水。然而,這樣的地方是有特徵的,比如頂部環形的山勢,那麼在這山下或半山腰必然會有泉水溢出,當然,在遇到大旱時也會流量變小或乾涸。如果,那個地方還有一絲絲的流水或者潮濕,就有辦法讓儲存在山裡的水從裡面流出來。如果我只說用火能夠讓流出來,大家一定不會相信,而且還會說我是個瘋子。雖然,自古水火不相容,水火總是相剋的。但有些時候他們還真的可以湊到一塊兒來。我曾經見過山裡人燒炭時在新建的炭窯旁邊總會有水流出來。如果選擇的地方不是比較爽水的地方,就會一直有水從炭窯的旁邊流出來。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慢慢悟出了道理。
因為燒炭時,炭窯產生大量的熱,因而就會吸收周圍大量的水變成水蒸氣。因為它在不斷地吸收和蒸發,因此在地裡面的水就形成了流向狀態,漸漸地就搜通了眼前的通道。因此裡面的水就流出來了。這也是古代巫師求雨的原理。因為眾香客總在泉水的出口處燒紙和焚香從而導致地裡面的水的流向。
Ⅵ 為什麼印度大規模缺水,卻不把恆河的水取來飲用呢
印度有用恆河水來作為飲用水的,他們並不是沒有想到這一點,因為長期的缺水,即使是恆河水這樣臟的水,他們也有選擇去飲用。否則如果是只利用純凈的地下水,他們是很難生活的。
印度當地人對待恆河是特別虔誠的,他們認為這條河水是給予他們最好的財富。與我們相反,我們喝水是將水得到凈化之後,然後再進行燒開,將水中的細菌消除,才可以飲用。但是印度當地的百姓卻不這樣,他們直接飲用恆河水,也沒有經過任何的處理。
他們喝了恆河的水不生病也與他們的飲食相關,因為他們吃著可以抑制細菌的一些食物,所以將恆河水喝入肚中,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此看來,印度這樣大規模的缺水,他們也是會採用恆河水來飲用的。
Ⅶ 打井時如何找地下水
1.夏季時,地面溫度較低,久曬不熱的地方,水量一定大;尤其日久淤塞的水塘,挖深後可出水;
2.觀察地面排水情況。經常潮濕及排水最慢的地方,地下水離地面近。
3.四周受旱,只有中間一處潮濕,作物成熟最遲的地方有水源。
4.山腳下地面有潮氣,清晨、黃昏或冬季有水氣上升如霧,或岩石邊長有青苔,及下雨後經常有水流出來的地方,都會有水源。
5.春季解凍早,冬季結凍晚,下雪融化快的地面上,地下水源一般都好。
6.夏季的早晨或晚上,蚊子聚集成團的地方,地下可能水源旺。
7.秋季早晨霧氣直升的地方,地下水位高。
8.冬季結凍後,地面裂縫的地方凝有白霜,地下水位高。
9.觀察坡地上的草木,如春天發芽早,天旱又不枯萎,附近一定有水源。
10.在預備打井的地面上,挖出一些二尺左右深的小坑,可以觀測地下水的情況。方法是:(一)在春秋的早晨,太陽剛上升的時候,從這處爬到地面斜看,哪個坑的霧氣大,周圍的地下水位就高。(二)小坑裡扣一個碗,隔一天看碗里水珠多而且大,地下水源旺,水也淺。(三)在春秋或冬季晴天的時候,在坑裡放上容易生煙的柴火,點著後煙氣直線上升,附近地下水可能好。
Ⅷ 在野外求生存,有什麼尋找水源的技巧呢
水是野外生存最重要的東西。在野外環境中,一個人沒有食物還可以生存幾個星期,但是如果沒有水,一個人只能生存幾天。因此,要想在野外求生存,尋找水源是重中之重。
技巧要點:選擇吸水性強的材料。太陽出來前及時採集。
七、讓植物為你造水
在樹木叢生的荒野里,樹本不僅可以為你提供食物和黼涼,如果你會製作綠樹蒸謄袞,它們還可以為你提供水。
在白天有陽光的時候,可以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取水。
先找一個塑料袋,確保塑料袋上沒有小孔或裂縫,因為任何空洞都將導致這一裝置失敗。
再尋找一些綠色而又濃密的樹葉,將塑料袋套在上面。
注意,不要選擇乾枯的樹葉,它們不會提供任何水分。將塑料袋口扎緊在樹枝上,不要留下任何縫隙。然後靜置。
塑料袋內的空氣開始升溫,將樹葉內的水蒸氣逼出。水蒸氣凝結成水滴,滴落在塑料蒸騰取袋的底端。每天都要換一根新的樹枝,每天晚上要收集好袋裡的水分。
這樣採集水很慢很有限,因此如果塑料袋多,可以幾個袋子一起用。
當你將塑料袋罩扎在樹枝上時,注意塑料袋和樹葉之間要留出空隙,否則,樹葉會將滴落的水滴迅速吸收。你可以用樹枝撐開塑料袋。除了直接扎住樹上的枝葉,還可以砍下一部分新鮮的枝葉,把枝葉裝進袋子並扎緊,為了撐開袋子和枝葉的空隙,在扎住袋口之前,記得要像吹氣球那樣將塑料袋吹鼓
技巧要點:確保袋子是沒有孔洞的。袋子和樹葉間要撐開空隙。
Ⅸ 野外生存如何尋找水源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 它還有很多用途: 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