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印度洋板塊會和亞歐板塊發生俯沖
板塊運動,這次的地震是印度洋版塊向東南方向移動,與歐亞版塊摩擦引起的。在印度洋版塊和歐亞版塊的交接處,印度洋版塊是在歐亞版塊的稍微偏下的地方。當它這樣移動的時候,就相當是有一種鑽到歐亞版塊下方的趨勢,於是就會發生能量釋放相當大的地震。 印度洋板塊依然在向東北運動,太平洋板塊在向西北運動,而亞歐板快在對應向東南運動,但由於亞歐板快較輕,所以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快的下面,帶來的後果是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所以喜馬拉雅山的物質依然在向東運動,所以,四川盆地西部將來還會發生多次地震,並且將導致四川盆地的剛性地質發生破裂和變化,四川盆地有可能會向東運動並且面積會縮小,估計將來的若干萬年後,四川盆地很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高原地貌。同時太平洋板塊也在向亞歐板塊俯沖,與印度洋板塊的共同作用,使得亞歐板塊會象蹺蹺板一樣被抬起,作用的結果是亞歐板塊東部的隆起和造山運動,並且有可能使得渤海與東海和南海的不斷抬升,最終使得日本、台灣等島嶼與陸地接壤。所以亞歐板塊的陸地面積將會增大(溫室效應產生的海平面上升問題沒有考慮)。這時亞歐板塊中東部會形成兩大山系和高原,即喜馬拉雅山系的青藏高原和大陸東部沿海山系的高原。同時非洲板塊也作用於亞歐板塊,所以亞歐板塊的向南的分量由於其他三塊板塊的作用將會減弱,所以亞歐板塊將會逐漸向北偏西運動。最終結果,青藏高原緯度會升高,西風帶將會被阻擋,南支槽加強,北支槽冬季弱夏季強。同時中部的青藏高原和東部沿海高原夾縫中的平原地帶將變的十分不平靜,因為西風環流的減弱必將引起經向環流的加強,同時環流的波動性增強,所以中間的平原地帶將是冷熱交替的嚴重地帶,冬季嚴寒,夏季暴熱。(試想,如果現在的貝加爾湖以西有個高原和大的山脈,我國的氣候會怎樣?)感覺有點象美國的氣候,因為美國西部山脈的阻擋所以美國的經向環流很強。同時印度洋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北移,南支槽的加強,使得西南暖濕氣流旺盛。新的大陸特徵是,原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將變的象美國中部氣候,冷熱交替明顯,氣溫多變。西北地區就象美國西部一樣,乾燥寒冷。而西南、華南、東南地區將是暖濕氣流控制下的溫暖潮濕的地區,降水會很豐沛】
② 印度洋屬於印度嗎為什麼叫印度洋
印度洋不屬於印度。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印度洋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③ 印度洋為什麼以印度命名
因為15世紀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達·伽馬為了尋找通往印度的航線,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這個大洋,於是將之稱為「印度洋」。
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英語:IndianOcean,阿拉伯語:المحيطالهندي,法語:OcéanIndien),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根據NOAA數據,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264000萬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體積的19.8%。
④ 印度洋為什麼叫印度洋
15世紀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達·伽馬為了尋找通往印度的航線,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這個大洋,於是將之稱為印度洋。
印度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的第三大洋,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⑤ 為什麼印度洋的洋面上有一個窪坑
一次,科學家在觀察人造衛星在印度洋上空飛過時,注意到在某一海域衛星軌道稍稍向上隆起。這說明下面的地球引力較小。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海域的洋面上有一個深達90米的奇異窪坑。在寬1900多千米的洋面上,水面緩緩地下降。船隻經過這一海域時,難以發現這一窪坑現象。
水面上為什麼會出現窪坑呢?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因為誰都會說,水是往低處流的,直流到水面一樣平為止。然而,這僅是在地球引力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才如此。按照萬有引力定律,物體間引力的大小,決定於其質量和距離。汪洋大海的海底是起伏不平的,有的地方存在著海底山。局部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大,引力自然也要大一些;而在海底谷的區域,引力就相應略為減弱。地球物理學家對印度洋上出現窪坑的解釋是,在窪坑下面的海底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小,引力當然也小,使周圍引力較高區域的水不能流進去將窪坑填平。
大洋的洋面上既然會形成窪坑,同樣也會出現「山頭」。當水下有海底山脈時,那裡的水會將周圍引力較低區域的海水牽拉過去而呈隆起狀態。
⑥ 為什麼說印度洋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大洋
印度洋還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大洋。早在1.3億年前,北大西洋就從一個很窄的內海開裂擴大,它的東部與古地中海相通,西部與古太平洋相通,那時,南美洲與北美洲還是彼此分開的。隨後南方古陸開始分裂,南美洲與非洲分開,兩塊大陸開裂漂移形成海洋,但與北大西洋並未貫通,海水從南面進出,形成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一個大海盆。南方古陸的東半部也開始破碎分開,使非洲同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分開,於是就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⑦ 為什麼印度洋洋流有夏順冬逆的現象
夏季北印度洋洋流方向是順時針,
冬季北印度洋洋流方向是逆時針。北印度洋洋流方向與季風有關,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西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東流,呈順時針方向。
冬季盛行東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時針方
向。
⑧ 為啥印度洋叫印度洋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
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
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⑨ 印度洋為什麼叫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⑩ 印度洋為什麼稱「個性」獨特的大洋
印度洋位於亞、非、澳洲及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積7491.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處為7209米(爪哇海溝)。大陸架雖不算大,但也有317萬平方公里。印度洋是個「個性」獨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橫貫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體部分處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這些熱帶氣候區內,因而人們稱其為「熱帶性海洋」。這里的水面平均溫度可達到20~27℃,平均含鹽度達34.8‰。其中,紅海鹽度達41‰,為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個別地點曾測到270‰以上的鹽度值,幾乎達到飽和溶液濃度。印度洋在洋流運行上,還有個近似於「游戲」的奇特現象,即北部海隨著季節的不同。會產生所謂方向相反的獨特「季風海流」。其流動方向是:冬季受亞洲大陸高氣壓和赤道低氣壓制約,印度洋北部會吹東北季風,形成了反時針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變成低氣壓中心,夏季風由西南向東北輸送,又形成了正時針海流。這種隨季而變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沒有的。
印度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的最大產地。20世紀80年代,這里即有32個海底油田投入開采,產油量佔世界海底石油產量的1/3以上。從波斯灣到西歐、日本、美國的航線,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運輸線。海生哺乳動物中的儒艮,為印度洋的特產,由於這種動物形狀似人,又有「人魚」之稱。印度洋的東、北、西三面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繁多,構成一種奇特的海濱森林景觀。
印度洋的地質年代非常年輕,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洋,它是岡瓦納古陸破裂和解體的產物。但其洋底的地殼擴張形式,卻頗具特色:它不但有東西方向的擴張運動,還有南北方向的擴張運動。在大擴張運動中,同時又「套」著小擴張運動,如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主體的分離,就是一種特殊的洋底小擴張運動的結果。印度洋板塊北行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時,產生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喜馬拉雅山,並使山北的青藏地區,抬升為世界最高的高原。所有這些東、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擴張運動,總合起來,就形成了印度洋底復雜的地形結構。印度洋今日的「人」字型大洋的中脊,即為印度洋底地殼產生的地方。在大洋中脊的周圍還形成了不少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