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巴達維亞流行印度教

為什麼巴達維亞流行印度教

發布時間:2022-08-05 14:10:14

Ⅰ 雅加達的藝術

印尼的工藝品和紀念品花色品種繁多,各有獨特之處。其中有巴迪布、格里斯短劍、木雕、銀製品、銅或銅合金神像、皮影戲傀儡、木偶戲傀儡、景物模型如婆羅浮屠佛塔、甫蘭班南陵廟等、彩貝製品、丁香串藝術品、天然寶石、印尼風景畫如巴厘島等,裝飾扇、牛角制工藝品、果核小工藝品、龍目島瓷壺、都是外國遊客喜愛的物品。
印尼的銀製品分兩大類,一類是我們熟悉的純銀或銀合金製作的裝飾品,另一類銀製品則是用一條纖細的銀縷按圖案設計焊接而成的。其作品做工精湛,玲瓏剔透,十分美觀。銀制工藝品的造型很多,有一些小巧玲瓏的花形銀胸針、銀耳環、既美觀又便於攜帶,常成為遊客的首選之物。
巴迪布是一種臘染印花布,其特點是布上印有多姿多彩的彩色圖案,有幾何圖形的,也有各種花鳥圖案的,有對稱圖案,也有不對稱圖案。其色彩一般以黑、紅、黃為主色,鮮艷明快,也有以藍、褐、白為主的,看上去凝重深沉。這種布不僅深受印尼人民喜愛,而且早已世界聞名。用它製作的長袖男襯衣和女士沙籠已被定為印尼國服,適於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穿著。
遊客在選購巴迪布,道德要注意其製造工藝,用傳統手工繪制印染的巴迪布,做工精細,列具藝術價值,但因耗時費力,一般價格較貴。機制的巴迪布,由於產量高,價格相對便宜,更經濟實惠,但藝術價值遜於手工製品。
印尼的木雕,尤其是巴厘木雕,享譽國內外,到印尼旅遊的外國客人幾乎無人不買一二件巴厘木雕留作紀念品。巴厘木雕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它最初與巴厘人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
人們把自己崇拜的印度教諸神用石頭或木頭雕刻出來,供奉在廟宇、庭院、堂室內。後來代代相傳,便產生了無數能雕善刻的巧匠。巴厘木雕大都用質地堅硬、花紋細密的烏木、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態,有栩栩如生的神鷹、神牛、雄獅、雄牛等動物及各種禽鳥,有維妙維肖的巴厘漁夫、少女、有民間故事中膾炙人口的傳奇人物,也有當代各種抽象藝術形象。 印尼的土產聞名全球,首先會令人想到的是印尼花布(巴迪布),精緻華麗的圖案,表現印尼的特色。這是12世紀時從印尼皇家傳出來的技術,通過將布蠟染,把動物、人像排成幾何形,色彩則是傳統的藍色和茶褐色。
其次就是印尼的工藝品,種類繁多,富有南國風味。其中格里斯短劍、木雕、皮影戲傀儡、木偶戲傀儡、榕木手杖、銀製品等最具有收藏價值。
印尼出產各種香料,多種午香料的味道,再加上辛辣就成為印尼菜的特色。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沙爹,正宗印尼沙爹是將牛、羊或雞肉切成正方形的薄片,用紅蔥、辣椒、糖、酸果等調料腌兩小時再烤,喝一杯冰涼的印尼啤酒,吃一串沙爹,其樂無窮。「增多冰」是一道別致的甜品,用綠豆粉做成像布丁的菜凍,裡面有一顆顆的結晶,放了椰子漿和爪哇糖,就成為印尼的特殊口味了。
爪哇咖啡也值得品嘗,最主要是因為印尼式的飲法有所不同,在印尼是不喝熱咖啡的,稍微冷卻之後才是頂好的咖啡。 雅加達早在巴達維亞時代就是一個沿海重鎮,當時荷蘭殖民者利用人工河渠作為城市排水系統,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那種能乘坐10來個人左右的小船是那個時代人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人們每天都乘著這種小船走街串巷生活著。當時的雅加達被西方世界稱之為:東方的威尼斯。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路也不斷增加,如:高速公路,公車專用道(Busway)等,印尼這個全國最大的城市已經很少看到這種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的當然是現代交通工具—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了。過去被美譽為「東方威尼斯」的美名,如今已經成了過去,人們似乎完全忘記了以往的傳統習俗。
不過在雅加達至今仍有一些地區:順德區(Sunter)、海灣區(Ancol)、海口區(Tj.Priok)等,至今還能看到這種傳統的交通小船,不過這樣的公共交通小船已不再肩負主要的交通職能,而成為送人過河的渡船罷了。一些生活在舊時代的老人們還不時地回憶起往日的雅加達風情,不由得唏噓嘆息一番。
其實只要把貫穿全城的水渠治理干凈,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仍然保留著這樣地方傳統習俗,將會成為吸引遊客的雅加達特色的景點之一。就像泰國的「水上市場」為世界遊客到泰國旅遊時必到景點之一。

Ⅱ 巴達維亞的歷史沿革

巴達維亞建城
17-19世紀荷蘭人的東方商業殖民帝國立足於爪哇島,以巴達維亞城為中心。鼎盛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廣闊的商業和貿易壟斷權,向西遠至波斯、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向東延伸到馬魯古香料群島,向北抵達中國和日本。移居到巴達維亞城的中國人,是城市建設的開拓者,蔗糖種植和製作的生產者,還是中國商品的供應者,當地大米和燒酒的經營者,零售商業和沿海貿易的中間人,對巴城的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
1619年,野心勃勃的燕·彼德爾斯遜·昆開始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三任總督,正是他為荷蘭東方商業殖民帝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巴達維亞城正是在他的率領下襲擊和驅趕了萬丹軍隊後建立起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帝國的總部,是荷蘭統治爪哇以至整個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政治基礎。
永久佔領和管理巴城耗費了荷蘭人的巨資和精力。初期,該地人口稀少,缺乏糧食供應,沒有木材建造船舶和房屋,周邊地區是荒涼的沼澤地,罕見村莊人煙,雨季洪水泛濫成災,還常有老虎、野豬、犀牛等出沒,同時四周也面臨當地穆斯林王國的敵視和威脅。荷蘭人從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的石場運來巨石,從東爪哇的扎巴拉砍得柚木,從當地採集珊瑚石,並從中國招募來大批可靠又吃苦耐勞的華工,在廢墟上建立起巴城的雛形。巴城的主要建設工程, 如運河與排水道的挖掘、房屋和港灣的建造、城牆及防護要塞的修築大多由中國人承包興建。華工熟諳制磚和砌磚工藝,令荷蘭人甚為稱道。
在巴城建立荷蘭式建築是由安東尼·范·迪門任總督時(1636-1645)完成的,他是僅次於昆的荷蘭東方帝國擴張主義拓殖者。在他任職期間,荷蘭式運河、城堡、市政廳、基督教堂、拉丁語學校和市場區相繼出現。
華僑的社會
為了充實人口,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招攬中國人。在西方殖民者眼裡,中國人以「勤勉」、「愛好和平」、生性「懦弱」而著稱。因此,荷蘭總督用高額工資招引萬丹的中國人,而且對移居到巴達維亞的華商課以輕稅,並獎勵華僑招引同鄉來巴城。當然也採取了一些不體面的手段,比如在中國沿海地區綁架「移民」。這一政策極為成功,中國來的大帆船運來了大量中國移民,中國人一旦獲得能夠自立的資產,便在巴城安家落戶,並與被送到這里做奴隸的巴厘女子通婚。華僑人口不斷增長,而在巴城內的華僑多數從事商業活動,從流動小販到固定攤販,到零售商和批發商,形成了完整的商業網。
荷蘭總督昆創始了一種慣例,即把一切零售商業包括沿海貿易承包權交由華人甲必丹(首領)負責。他試圖採取「以華治華」的政策,通過任命華人甲必丹,對華僑社會進行控制和間接統治。1619年10月,科恩總督任命他的密友蘇鳴崗為甲必丹。此後,甲必丹是由華僑長老通過相當民主的方式選出和任命的,然而到了17世紀末, 巴城華僑有產階層的頭面人物把持了這一職位,甲必丹有時由家族世襲,有時甚至可用錢購買。
甲必丹被認為是華僑在荷蘭總督府里的利益維護人和聯系官方事務的中介人。每個華僑需按月到甲必丹府第交納人頭稅,並至少每年報到一次。17世紀30年代,華僑支付的人頭稅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城市徵集的人口稅和其他稅收所得總和的一半以上。到1644年,在巴城當局對賭博、零售業、貨物進出口、木偶戲等行業所徵收的21個稅項中,華僑承包了其中的17個。
1690-1730年間是巴城最繁榮的時期,荷蘭人把甘蔗種植引進爪哇,蔗糖在印度和波斯市場甚為暢銷。荷蘭總督把甘蔗種植業交給了被允准租賃土地的華僑承包。甘蔗種植業的迅猛發展導致了更多中國人的湧入,1710年巴城外鄉區共有130個甘蔗種植園,分屬84個園主,其中79個是華僑,4個荷蘭人和1個爪哇人。
中荷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也依靠與中國進行貿易鞏固和擴展其商貿帝國。
巴達維亞建城之初,荷蘭殖民者極力誘致中國商船前去貿易,以獲得大量的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等。這些商品運往歐洲市場發售,可獲豐厚利潤。如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生絲,「毛利達317%」。它們出入巴城海關時,又能增加其海關稅收。因此,昆不惜派船艦封鎖西班牙人所佔的馬尼拉、葡萄牙人所佔的澳門以及澎湖列島一帶的港口,又威逼利誘中國商船前往巴達維亞貿易。
中國商人把絲織品、瓷器、茶葉、干鮮水果、花錦、白棉布等物品運到巴達維亞,同樣可獲巨利。如明後期福桔「在國內每百斤僅5分,而運到海外,每4桔值2文。一位叫蘇和的商人,因本微不能置貴重物,僅販賣福桔一項就得千金」。
1655-1683年,清政府實行了嚴格的「海禁」,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通商受阻。直到17世紀末,中國重開海上貿易,雙方貿易往來才迅速恢復,到18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全盛。然而,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獲得更高利潤,不斷壓低茶葉等中國商品價格,同時提高胡椒等產品價格,華商覺得無利可圖,到巴城的中國商船逐漸減少,貿易一度中斷。
173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十七人理事會決定,由巴達維亞當局統一經營對華貿易。每年從巴達維亞向中國派遣一艘公司的船,在廣州貿易結束後,直接返回荷蘭。第二年,再從荷蘭出發,每艘船載有300000盾,其他裝載歐洲貨物。它們不再直抵廣州,而是先行駛往巴達維亞將歐洲貨物卸下,代之以印尼當地出產的錫、胡椒、蘇木及其他熱帶產品。然後,再駛往廣州,用銷售這些貨物的所得,購置茶葉等貨。以前由中國帆船商人承擔的「閩廣-巴達維亞」貿易,逐漸被東印度公司所取代。

Ⅲ 為什麼儒家文化沒有在東南亞傳播很快

東南亞在中國之南,且瀕臨海洋,所以古代把它稱為「南海」或「南洋」。「東南亞」這個名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出現的,當時,盟軍在這一地區設立了「東南亞最高統帥部」,戰後,人們感到這一名稱能夠正確表述它的地理位置,於是得到世界各國普遍承認。東南亞實際上是由海洋與陸地兩大部分組成,陸地包括中南半島(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群島(又稱「南洋群島」)兩個地理單元,而太平洋和印度洋被這些陸地分隔開來,又通過巴士海峽、巽他海峽、托雷斯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相互連通。中南半島上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和緬甸,馬來群島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和菲律賓,前者是所謂「半島國家」或「陸地國家」,後者則是「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處在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海運的沖要之區。在地質學上,亞、澳兩大陸板塊和若干海底板塊在這里輻合,又是連接亞洲大陸腹地與印度次大陸的鎖鏈,稱為「東南亞陸橋」。從人類學意義上講,來自亞、澳兩個大陸的不同人種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個民族大走廊。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亞、澳兩大陸動植物區系在這里交織混合,顯得豐富多彩。在文化學意義上講,這里是印度文化圈與中國文化圈交錯重疊的地方,又是中國通往印度、阿拉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的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陸橋」連成一氣,許多高山和大河向南伸延到中南半島,形成山河縱列、峻嶺與平原交錯的地形,並伸入海洋形成許多島嶼。中南半島的山脈呈由北向南的走勢,實際上是我國橫斷山脈的延伸。主要山脈有三列:聳立在半島東側的是長山山脈,形成廣闊的山地;中間一列向南一直伸延到馬來半島,入海後形成巽他台地的台基及邦加島和勿里洞島;西側的一列是阿拉干山脈,向南伸入海洋後,斷斷續續地形成蘇門答臘群島、爪哇島和努沙登加拉群島。奔流在這些山間的河流,大都發源於我國西南地區,如緬甸的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於我國的龍川江,泰國的湄南河上游在雲南,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上源為我國的瀾滄江,在越南入海的紅河上游為元江,它們都是國際性的河流,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天然水道。
由於特殊的歷史、地理原因,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文化上有諸多的「親緣關系」,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長期發展起來的水陸交通,把中國西南部與東南亞緊密聯結在一起;二、越南屬「漢字文化圈」,全面受到中國文化的薰染;三、華人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四、眾心的跨境民族,與東南亞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五、佛教的傳播,使中國與東南亞都進入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圈。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通發端很早,大抵有三途:一是南方絲綢之路,二是中國與南洋的海上交通;三是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近代以來則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及睦南關至越南河內的鐵路,還有海運與航空。
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隱藏在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的南方絲綢之路,它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它是一條民間開辟的道路,而且起點不在中原的京城。最先提到這條道路的是《史記》,是書《西南夷列傳》說:「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道便近。」據考,南方絲綢之路由三條路段組成:一條是由蜀地(成都)經bó@①道(宜賓)、漢陽(威寧)、味縣(曲靖)至滇池、洱海的「五遲道」,另一條是由蜀地經邛都(西昌)渡金沙江抵葉榆(大理)的「靈關道」,兩道合路後經永昌(保山)、滇越(騰沖)入緬甸的稱「永昌道」。這條道路長期是中國經緬甸達印度的古道。緬甸在漢代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甸,自漢以來便有使節與我國通好,獻大象、水牛、珍寶、驃國樂及幻人,以後又輸入棉花、象牙、翡翠、琥珀、玉石,而中國的絲綢、茶葉、食鹽、金銀首飾等也運往緬甸。在中印文化交流上,緬甸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雲南的阿A梨教和上座部佛教就是從緬甸傳入。
通往南洋的海路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雲:「自回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lú@②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齋黃金雜繒而往。」三國時吳國遣康泰等出使海南諸國,自晉代法顯從海道歸來高僧往來不絕,宋代海運至天竺國、獅子國,元明時期直航阿拉伯半島,途中必經東南亞各國。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產生了深遠影響,船隊到達占城、爪哇、真臘、舊港(印尼巨港)、進羅、滿刺加(馬六甲)、渤泥、蘇門答臘、阿魯等地,留下許多遺跡。
如前所說,溝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河流有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及紅河,這些天然水道很早便被利用,尤以湄公河為著。這是一條民族大走廊,許多跨境民族都居住在瀾滄江與湄公河流域,歷史上的哀牢國、真臘王國、瀾滄王國、南詔國、大理國、景龍金殿國、八百媳婦國都通過這一水道交往。它是中國通往東南亞陸地國家的大動脈,穿越緬甸、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寮國的首都萬象及柬埔寨首都金邊都在湄公河畔,沿岸有許多城市和港口,湄公河三角洲乃是肥沃之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是漢字在越南長期通行,因而有條件全面吸收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受惠國。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發士卒戌守五嶺以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便將越南北部和中部納入象郡,開始了越南史上的「郡縣時期」。秦漢之際,趙陀建立「南越」政權,推行「南北交歡」、「和集百越」的政策,在越南設立交趾、九真二郡。漢武帝平南越,將其地劃分為九郡,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內。東漢初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平定二征起義,「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進一步開發越南。及至隋唐,郡縣制達到高峰,在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下設十州,如同中國一樣實行租庸調和兩稅法,施行唐律,又建學校導之以禮,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唐末五代,中原混亂,安南土豪蜂起,經過一番醞釀,於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平定了「十二使君」,統一安南,建立大瞿越國,結束了郡縣時期。安南獨立以後,一如既往,繼續與中國和睦相處,仍然遵循中國的典章制度。安南的官制悉如中國,中央設六部、六寺、六科及御史台、翰林院、東閣、國子監、國史院、府尹、宮師府、同天監、太醫院、秘書監、中書監、華文監等機構,地方行政為路、府、州、縣幾級,官品與冠服飾物仿唐宋之制。李朝頒布的刑書及陳朝確定的刑律皆以《唐律疏義》為准,後黎朝聖宗頒布的《洪德法典》更加完備,《歷朝憲章類志》說:「洪德刑律,參用隋唐,斷治有畫一之條,輕重有上下之准,歷代遵行,用為成式」。安南歷代王朝,均以儒學為安邦治國之本,李朝興建文廟,陳朝創辦國學院傳習四書五經,黎朝以《四書大全》為科舉考試內容,阮朝刻印儒家經典頒行全國。從李朝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起以科舉取士,陳朝更仿中國「試定三甲之分」,以狀元、榜眼、探花迷三魁,至黎朝時朝廷重臣皆以科舉出身的人擔任。立國之初,兵制略仿唐朝的府兵制,以後仿宋朝設立禁軍和廂軍,又仿明朝「寓民於農」之制。安南的武廟,祀奉的是姜太公,東序配祀管仲、孫武、韓信、李靖、李晟、徐達,西序配祀穰苴、張良、諸葛亮、郭子儀及岳飛。由此看來,越南的體制,實際上是中國的仿造型。
漢語和漢字在越南頗為流行。從郡縣時期開始,便有大批中原移民和官吏進入越南,致使越南語吸收了大量漢語詞彙,據語言學家調查,現代越語中,漢族借詞超過50%。由於越南語大體屬於漢藏語系,又有大量漢語借詞,比較適合使用漢字,所以,自秦漢以來的千餘年中,漢字一直是官方正式通行的文字,稱為「儒字」。大約在我國的宋代,在廣西「方塊壯字」(即俗字)的推動下,越南也開始用漢字來表記越南語,稱為「字喃」或「喃字」,亦稱「俗字」。喃字最早見於1210年在永富省所立的《報恩寺碑記》,相當於南宋後期和越南的陳朝。喃字與壯字的結構大體相同,借義又借音的如文(文Van)、南(南nau)等,借義不借音的如馭(馬nqua)、鮮(鮮tuoi)等,借音不借義的如吏(來lai)、英(兄aub)等。喃字中還有一些是仿漢字創造的新字,創字的方法不外乎會意,形聲和簡化三種,讀音皆依越南語。用這種方法形成的喃字,字形仍然是方塊字,往往是借用漢字與自創新字夾用,有的借用漢字的音,有的借用漢字的義,絕大多數是以漢字越南語音。實行的結果,一音多字多義、一字多音多義、同字異形及重疊繁復的現象嚴重,所以,使用起來極不方便,雖有幾個短暫時期明令公布施行,但作為正式文字並不通行,多半是民間使用。喃字現存的讀物有千餘種,著名的如長詩《金雲翹傳》。自1884年法國佔領越南以後,改用拉丁化拼音文字,越南獨立後以拉丁文為法定文字,稱為「國字」。
越南受漢文化的影響是廣泛而且深刻的。同中國封建社會一樣,越南也是獨尊儒學,把它作為統治思想和教育、科舉的主要內容。越南的佛教,事實上是漢傳佛教的外傳。道教在隋唐即傳入越南,元朝尤為興盛,第一代君王阮潢自號「仙主」,以後又設立「道士道錄司」和「道士良醫司」。越南民間祀奉的「天後聖母」里供奉的是伏波將軍馬援,不少地方建有關聖廟。越南的文學以漢文學為主流,國君、貴族、文士大都能詩善文,按照中國詩歌的音韻格律創造了「六八詩體」和「七六八詩體」,早期的代表作家韓詮就是因為仿韓愈作《祭鱷魚文》而暢姓韓,越南的古典名著《金雲翹傳》、《玉嬙傳》、《蘇公奉使傳》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模仿中國文字的痕跡。越南的重要史籍,如黎文琳的《大越史記》、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潘叔直的《國史遺編》、張合桂的《大南實錄》、鄭懷德的《嘉定通志》及編年中《越史略》等,均用漢文寫成,而且史書的體例和編纂方法無不奉《春秋》、《史記》、《漢書》為圭臬。武將多習中國兵法,陳國峻的《兵書要略》是越南武庫中的珍品。長期借用中國歷法,元代的《授時歷》傳入越南後一直沿用到明初,以後又改用明代的《大統歷》,直到清代才參照《歷象考成》一書制定自己的《協紀歷》,干支紀時法在民間廣為使用。越南醫學是中醫的一個支流,稱為「南醫」,朝野都很重視,立先醫廟祀奉我國歷代名醫,仿中國設太醫院、廣濟署、濟生堂,學習中國醫書,進口中國葯材,以後則結合越南的情況編寫《本草拾遺》、《中越葯性合編》、《南葯神效》、《海上醫宗心領全帙》等書。中國的數學在郡縣時期即傳入越南,科舉加試「書算」,梁世榮所撰《演算法大成》有九九歌訣、九歸歌、歸除法等,廣泛使用算盤。造紙術在漢代即傳入越南,據《南方草木狀》載,東漢時交趾便有了「蜜香紙」。越南是東南亞最早接受中國印刷術的國家,最早的印刷品是陳朝元豐年間(1251-1258年)的「木印貼子」,官刻有國子監本、集賢院本、內閣本、史館本等,民間印本也仿中國題為某堂、某齋或某地某字藏版。絲綢、陶瓷、青銅、磚瓦、火葯、鑄錢等技術都是從中國傳入的。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徵崇尚其中的一德。此外,越南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古樂,戲劇的音樂、服裝、臉譜、道具如同中國戲曲,舊式衣冠如同中國,和中國人一樣用筷子,民間歲時節令有元旦、端午、七月半、中秋等(註:參見陳玉龍:《中國和越南柬埔寨寮國文化交流》,載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海水到處,就有華人」,這句話表明,海外華人分布很廣,散布到地球的每個角落。但華人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據1991年統計,共計2271.6萬人,大約要佔海外華人的70%以上。東南亞華人分布在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等十個國家。十國中,人數最多的是泰國(645萬人),其次是印度尼西亞(600萬人),再其次是馬來西亞(500萬人)。華人在當地人口總數中,所佔比例最大的是新加坡(76.5%),其次是馬來西亞(27.3%),再其次是汶萊(20.4%)。這種分布狀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密切的一個重要表徵。
華人移入東南亞是從唐代開始的,最早的旅居地可能是蘇門答臘,以南部的巨港人數最多,因當時唐朝的國際威望很高,故皆自稱「唐人」,其海外聚居地稱「唐人街」。宋代海外貿易興盛,但當時航行主要靠季風,錯過季節便只好留居當地,有的長往下來,生兒育女,稱為「駐蕃」。元明兩代與阿拉拍的海上貿易更加發展,東南亞是必經之地,所以沿途留下許多僑民,建起若干「新村」,如爪哇的麻諾巴歇、三寶壟,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加里曼丹、新加坡、越南的南圻、菲律賓等地。從明朝中葉到鴉片戰爭前的三百年間,南洋僑民劇增,大部分是閩粵一帶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有一部分是因政治動亂而避居南洋的人,巴達維亞(今雅加答)、檳榔嶼、新加坡、馬尼拉等地,僑居的華人均在萬人以上。華人大量出國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從1840年以後的100年間,每年平均10萬以上。出國的主要原因,是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進行資本輸出,開采礦產、興辦農場、修建公共設施,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於是以「招工」的方式簽訂契約,稱為「契約華工」,或者叫做「苦力」和「豬仔」。
移入東南亞的華人,為了謀生,各施其能,無形中把中國的生產技術傳到南洋各地,成為一股重要的開發力量。經過若干世紀的努力,華人在經濟上自立起來,有的還成了南洋富商,例如:在加里曼丹建立「蘭芳公司」開採金礦的羅芳伯,組織拓荒的「新福州港王」黃乃裳,「爪哇糖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華僑旗幟」陳嘉庚,企業家兼教育家李光前等。華人離鄉背境,飄泊海外,往往以家族宗祠、同鄉會館、同業公會等傳統組織形式保持聯系,相互支援,因而在東南亞出現「僑團林立」的局面,以後進一步以宗族、同鄉或方言群體為中心建立許多「幫」,如廣東的廣府幫、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福建的閩南幫、興化幫、福州幫,還有江浙和江西的三注幫等,把中國社會移入了東南亞。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漢語方言得以長期保存,文化習俗也一直傳承下來,並影響周圍的社會。隨著華人的大量移入,漢族詞彙也被東南亞各國語言所吸收,據統計,柬埔寨語中有300個漢語詞彙,泰語的漢語借詞達匯總數的30%以上,馬來亞語中有270多個漢語借詞,且多與移民的方言有關,馬六甲、檳榔山與和新加坡因土生華人數量眾多,還形成了漢語與當地語言結合的「巴巴馬來語」,印尼有「中華—馬來語」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東南亞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例如泰國就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泰譯本,寮國、柬埔寨、印尼也有譯本,這都與華人的傳播有關,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還仿《詩經》創作「馬來民歌」。福建、廣東的地方戲傳到泰國,閩台一帶的「布袋戲」也在印尼流傳,菲律賓人喜歡中國的鑼鼓,緬甸舞劇的表演方式與中國戲曲有相似之處。總之,由於「華人社會」的存在,他們通過民間交往、創辦僑校和僑刊等方式,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比其他地區更為廣泛和突出。
新加坡舊名淡馬錫,也叫獅城,原先是一個只有百餘人的小漁村。1819年英國殖民者萊佛士在此開埠,採取鼓勵外來移民的政策,人口迅速增加,到1901年時已增至20萬人,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其中,華人達16萬人,基本確立了華人佔大多數的格局。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胡璇澤、左秉隆、黃遵憲等先後出任領事,來取「護僑」政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最為典型,僑團林立,幫派特多,1906年結合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並涌現出陳篤生、胡璇澤、陳金聲、章芳琳等一批為華人謀福利的「先賢」。1942年遭日本侵佔,1946年劃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9月脫離馬來西亞建立共和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四種歷法,有英文報、華文報、馬來文報三種,學校也有英文學校和華語學校兩類。新加坡地處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在國際航線上佔有極重要位置,獨立以後,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大力引進和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條件,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又是東南亞海運、空運、貿易、加工製造、金融服務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與石油輸出港,同時又是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和第三煉油中心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註:參見巫樂華《南洋華僑史話》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出版。)

跨境民族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聯系的另一條重要紐帶。與華人的情況相似,都是以人為載體進行文化傳播。但又有兩點不同:其一是傳播的不是漢文化,而是少數民族文化;其二是這些跨境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移民的結果。由於中國與東南亞地理相連,歷史相關,許多民族長期居住在兩個以上的國度,或者是分別建立不同的政權,盡管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但他們在族源上、語言上、文化習俗上卻有天然的不可割斷的聯系。我國西南邊疆的雲南和廣西,與東南亞的緬甸、寮國和越南接壤,並與泰國鄰近,在長達4700公里的漫長國境線上,分布著16個跨境民族,他們是壯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僳僳族、拉祜族、怒族、獨龍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京族,還有在中國尚未確認為單一民族的克木人。從歷史上考察,這些民族都源於古代西南地區的四大族系,並與一定的語言系屬有對應關系。因為他們出自不同的族群,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徵。直截了當地說,跨境民族的文化,分別具有百越、苗瑤、氐羌和濮文化四種風貌。
壯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屬「百越」族系,其語言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與之相關的民族在東南亞大約有2700萬人。與壯族同源的有越南的岱族和儂族,合計160萬人,在壯族中亦有「布岱」和「布儂」兩種自稱。越南的布依、都依、布那和熱那四支,均出自我國的布依族,總數近3萬人。人數最多的是與傣語同源的民族,越南的傣族約90萬人;寮國的佬族約180萬人,另有傣族18萬人和泐族4萬人;泰國有傣族2000萬人,另加泐族8萬人;緬甸有撣族250萬人,總共2550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經濟以稻作農業為主,保留百越文化的若干特徵,如「干欄」建築、銅鼓、紋身等。
東南亞的苗族和瑤族都是明清以來由我國西南遷去的,其中,苗族約85萬人,瑤族約45萬人。越南的50萬苗族稱「赫蒙族」,分「赫蒙豆」(白苗)、「赫蒙都」(黑苗)、「赫蒙西」(紅苗)、「赫蒙冷」或「赫蒙佐」(花苗)和「赫蒙刷」(漢苗)五個支系;寮國30萬苗族分白苗、青苗、黑苗三支;泰國有5萬苗族,緬甸有7000苗族。瑤族主要分布在越南,有紅瑤、窄褲瑤、錢瑤、盧崗瑤、白褲瑤、青衣瑤、藍靛瑤等七個支系,共40餘萬人,寮國有瑤族2萬人,泰國約3.2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以山地農耕為主,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家族與村寨是主要的社會組織,婚姻、喪葬、服飾、頭飾、節日、禁忌、宗教等與國內苗瑤民族大同小異。
出自氐羌體系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民族較多,但人數不多,總計不過80萬人。彝族在越南、寮國各2000人,稱「倮倮族」。哈尼族在越南有萬餘人,寮國稱「卡果」、「依果」的亦有萬人,緬甸自稱「阿卡」的約6萬人,泰國有3.5萬人自稱「阿卡」或「卡果」、「依果」。僳僳族在緬甸有4萬人,在泰國有2萬人。拉祜族在緬甸有5萬人,在泰國有3萬人,在越南有2000人。緬甸有獨龍族千餘人,怒族近萬人。緬甸的「克欽」與中國的景頗同族,約56萬人。在這些民族中,除景頗族而外,其餘民族的主體部分均在中國,文化習俗是一致的。
比較復雜的是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京族和克木人。按其族源,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克木人的先民均出自「百濮」族系,即古代的「閩濮」、「鳩濮」、「裸濮」、「撲子蠻」之類,但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而我國濮人的後裔仡佬族、木佬族等的語言按張濟民先生的意見屬漢藏語系的仡基語族,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待深入探討。京族的語言在國際上習慣稱為越南語,系屬至今未定,但文化上又與百越和百濮有若干相似之處,其族源亦有待探索。佤族在緬甸有8萬人,泰國有1萬多人。德昂族在緬甸稱「崩龍」,人數為24萬。布朗族在寮國有分布,人數不詳。克木人在寮國稱為「老聽」或「卡族」,泰國稱「卡」,越南稱「摩依人」,總數不下40萬,以寮國最多,我國的雲南僅有2500人。京族在越南有4500萬人,我國廣西只有1萬多人。


佛教既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溝通的重要渠道,這是因為東南亞處於中、印兩大文化圈的幅射范圍之內。東南亞與印度和斯里蘭卡,無論海路與陸路交通都比較近便,而且又是中印航道必由之路,佛教很早就傳入這一地區,我國古代西行求法和一部分印度高僧也往來於這條道上,如唐代的會寧、義凈等。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情況復雜:有的原先盛行大乘佛教或者印度密宗,後來改奉小乘佛教;有的一度信奉佛教,以後又被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所取代,如印度印西亞、菲律賓等。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東南亞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但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散布各地的華人大都信奉漢傳佛教。雲南的小乘佛教與東南亞有密切關系,唐宋時期在雲南盛行的阿梨教乃是通過緬甸傳入的印度密宗。
釋迦牟尼逝世後一百多年,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人在吠舍厘城舉行「第二次結集」,再次統一經律,而以跋耆比丘為代表的多數派反對這一決議,另外組織了上萬人的「大結集」,從此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大部派。後來,大眾部逐漸演變為大乘佛教,上座部演變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最初從斯里蘭卡開始,以後傳到緬甸、泰國和我國雲南邊境,進而傳到柬埔寨和寮國,其間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最後才取代了大乘佛教與印度密宗。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兒子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揚上座部佛教,錫蘭國王舉族皈依。到公元前一世紀時在阿努寺舉行上座部第四次結集,用巴利語寫成上座部《三藏》,以後分化為大寺派和兼習大乘的無畏山派。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大師覺音用巴利語翻譯和注釋《三藏》,使上座部的教義得以徹底貫徹。但從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百年中,印度密宗在斯里蘭卡極盛。直到維A耶跋護王一世時,才重新建立寺院,供養佛牙,派僧人往緬甸延請上座系長老,從而勃興起來。緬甸與印度鄰近,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佛教,上座部佛教傳入部分地區,但八世紀時密教傳入後形成了阿A梨教,直到十一世紀蒲甘王朝才廢阿梨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將《三藏》譯成緬文,以後形成「僧伽羅僧伽」與「上緬甸」兩個教派,自此大興,有僧尼十萬餘人,有寺院二萬多座,佛塔十餘萬認,素有「佛塔之國」的盛譽。泰國原先盛行大乘佛教和密教,十一世紀由緬甸和斯里蘭卡傳入上座部佛教,十三世紀素可泰王朝將其定為國教,佛教徒占人口總數的95%,全國通行佛歷,每個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全國有寺院二萬五千餘座、佛塔十萬座以上,中央機構由十幾個高僧組成,法相應部和大部兩派皆有僧王,各級行政組織都有與之平行的僧伽機構。寮國在十四世紀時奉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十九世紀被法國佔領一度中衰,隨著寮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到來又開始復興佛教,國王、國家和佛教被視為寮國的三個組成部分,教派與泰國相同。柬埔寨古稱扶南,六世紀時已是東南亞的佛教中心,十四世紀以後在泰國的影響下改奉上座部佛教,兩派都有與政權機構平行的宗教組織,分設僧長、省僧長、區僧長和村佛塔主持,國家元首每年要在金邊召開兩派僧長年會,向他們作政府工作報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是從緬甸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先形成潤派和擺庄派,以後又有左抵和多列兩派。馬來西亞原先信奉佛教與印度教,八世紀盛行密宗,十五世紀馬六甲王國奉伊斯蘭為國教,十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復興,大乘、小乘兼有。印度尼西亞先是信奉婆羅門教,公元五世紀佛教取而代之,七世紀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之一,大乘與小乘時有興衰,八世紀盛行密教,十三世紀則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
大約從七世紀起,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於是大乘佛教便與婆羅門教的變種印度教相結合,廣泛吸收民俗與民

Ⅳ 西印度群島的重要產物及地位是什麼

翻開世界地圖,你准會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美洲東部的群島竟被稱之為印度群島。美洲東部的群島與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萬里之遙,兩處茫茫不相見,為什麼要稱之為印度群島呢?細細查究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哥倫布的「功勞」。當時的科學技術還不發達,地圓說還沒有為人類所證實。哥倫布是相信地圓說的航海家,他綜合前人的航行經驗,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達盛產各種香料和寶石的國家,並以此制訂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計劃。當時印度的概念包括整個遠東,中國座落在印度大陸上,日本是印度洋的一個島。當哥倫布經過長達70天的航行,多數隊員疲憊絕望,瀕於瓦解嘩變之際,他們從晨曦中望見了一個小島,並舉行了庄嚴的佔領儀式,把那個小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此後他又到達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宏都拉斯和巴拿馬附近。哥倫布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稱當地的居民為印第安人,這個歷史上的大錯誤就一直沿襲下來。當歐洲列強企圖占據這些地方而殖民時,都以當地的名稱來為其殖民貿易公司命名,故都稱作印度公司。然而這兩地相隔實在是太遠了,且風馬牛不相及,為了區分,把設在遠東的公司命名為東印度公司。把設在美洲的公司,命名為西印度公司。歐洲列強通過這些印度公司,把罪惡的殖民觸角伸向遠東、美洲乃至整個世界。
英國第一個成立即度公司英國在16世紀,特別是在英王伊麗莎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毛紡織業由初期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步過渡到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東部和西南部的諾福克郡的諾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頓和埃克塞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與此同時,采礦業、造船業也發展很快,出現一批採煤中心和造船中心。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發展,倫敦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對外貿易方面,過去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外國商人操縱著英國對北方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那裡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貿易。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范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有1581年成立的勃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沿岸的貿易;有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英國爵士追克率領海軍奉命阻止西班牙船隊,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盡量加以截擊,並阻止登陸。追克率領船隊在卡地茲,擊沉和焚毀西班牙船隻犯艘,並裹挾走了4艘補給的船隻;在卡斯卡斯灣使西班牙損失船隻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卡」;追克還在海上迫上了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聖菲立普」號,截獲貨物價值114000鎊。特別重要的是截獲許多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促使倫敦的商人在後來組成了東印度公司。
英國在都鋒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推行的對外政策是保衛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英國的主要敵人——西班牙進行斗爭。西班牙擁有最富饒的殖民地,商業上也是英國最危險的敵手。所以,戰勝西班牙是英國資產階級繁榮的必要條件。
英國人對西班牙無故艦隊的勝利,激起了一種在各個領域中大膽進取的精神,鼓勵一些船長從事東方海域的貿易航行,並已到達了印度,被稱為走向英國商業繁榮的第一個重要措施,是1600年女王伊麗莎白向東印度公司頒發的一張特許狀,授予它以15年東方貿易的專利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考察團團長蘭開斯特上尉與亞齊(蘇門答臘島)的蘇丹簽訂了貿易合同。他回來的時候,帶來了蘇丹呈交伊麗莎白的信和少量的胡椒,考察團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蘭開斯特在途中遇到並搶劫了裝運有900噸香料的一隻葡萄牙貨船,這船貴重的貨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考察獲得成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役在倫敦,由股東全體大會選舉出來任期一年的董事長1名和24名董事組成。
為了分享香料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初期的航向主要指向蘇門答臘、爪哇和摩鹿加群島。1608年英國試圖在印度建立商館。由於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東印度公司主要利用經濟的手段滲人印度。17世紀期間,東印度公司對大莫卧兒帝國主要採取派遣使節團、送禮、賄賂和幫助的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和經商的權利,以後又取得降低的、統一的關稅,最後就完全免稅,只是一年一反的要向莫卧兒王朝財庫納貢。英國人為了攫取當地商人的相當高的代價和賄賂,便賦予伊斯蘭教商人和印度教商人以在英國旗幟下不支付國內關稅進行自主貿易的權利,從而使當地商人集團和高利賃集團爭相投進了東印度公司的懷抱內。這些商人集團和高利貸集團後來成為英國奴役印度的幫凶。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免賒各種捐稅,在英國商站周圍建立起廣泛的土著中介人的集團。英國商人便通過他們來剝削廣大的小手工業者群眾。公司以租用村落來建立商站的簡單形式獲得最初的土地,然後以漂亮的借口把商站變成堡壘。
1603年,印度莫卧兒皇帝准許英國在蘇拉特居留。英國沖破了葡萄牙的阻撓,在蘇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站。隨後,英國人在亞格拉、艾哈邁達巴德、布羅奇布羅達建立商館。1668年英國又獲得了孟買。就這樣,英國人逐漸掌握了紅海諸口岸和波斯貿易的控制權,孟買也成為英國人在西海岸的主要殖民地。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積極將觸角向東南沿海和東北部伸展,不久就建立了設防的商館——聖喬治堡,並使之成為科羅曼德爾海岸英國殖民地的總部,管轄著東北部所有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等殖民地。鑒於莫卧兒王朝的孱弱招致的內憂外患,英國在印度逐漸推行「運用手裡的武力來經營一般的商業」。「建立這樣一種行政權和軍權的體制,並設法取得這樣大量的稅收以支持這二者……將作為未來任何時候在印度的一個廣大、鞏固和安全的英國領地的基礎」的政策。英國在其武力封鎖了孟買和西海岸莫恩兒王朝港口時受挫後,同意歸還俘獲莫卧兒船隻,賠償15萬盧布之後,獲得重新從事貿易的執照。1686年,英國和莫卧兒帝國發生戰爭。莫卧兒帝國擊敗了英國人的進攻,粉碎了英國海軍奪去吉大港的企圖,從而進人情和時期。在莫卧兒皇帝和地方政府的允許下建立商館,並在王公的默許下行使某種特權。根據英國的法律和特許狀,東印度公司在其殖民地區,擁有統治該地英國居民的權力;對印度居民則作一個柴明達爾(地方土邦主和部落領袖)行使權力。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奪

荷蘭人於1602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荷蘭轉口貿易的發展是和殖民掠奪直接相聯系約,東印度公司是個商業聯合組織,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某些行政權力。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通商壟斷權,並在其殖民領地把奴隸佔有制和封建生產關系強迫固定井保持下來,廣泛地利用政權機關凶暴地榨取波征服居民的各種產品。荷蘭公司使用一切手段堅決掠奪殖民領地,不讓半點出口產物落到競爭者手中。為此它規定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各島的一切海上交通,只准荷蘭船或獲得菏蘭許可(納過稅的)的當地船隻往來。對沒有許可證而擅自來到邦達群島上的帆船船員,一部分給帶上鐐銬,一部分活活打死。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權力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信念出發,在印度尼西亞竭力圖謀攫取經營重要貨物的壟斷權,排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丹麥人,強迫印度尼西亞各島的土王尊重它的壟斷地位。為了便於監督丁香的生產,荷蘭東印度公司強令印度尼西亞人在安汶島上擴大種植丁香的面積,而把安汶島以外的所有丁香樹一律砍倒。班達人未經荷蘭人的許可將肉豆蔻賣給了爪哇人、馬來人和其他非荷蘭人的歐洲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班達島的15000多名居民幾乎殺光,其中有800人被擄往巴達維亞作奴隸,殘酷的待遇,繁重的勞動和非人的生活,僅僅6個月內就有176人不幸死去。
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把班達島上的土地分給荷蘭的退伍軍人。其他被征服的各島上,土地也被分配(或賣給)公司職員佔有,但公司職員必須承擔起把全部產品按嚴格規定的價格借賃給公司的義務。企圖把產品賣給他人者將受到嚴厲懲處。這種「私人土地」(荷語稱一塊土地為「北勒克」,擁有這種土地的人稱為。「北勒克所有者」),由固定在該土地上的居民或奴隸耕種,因而對奴隸的需要量很大,侵略時俘獲的戰俘數目不夠,於是組織起了專門掠奪鄰近島嶼居民的行業,當其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就從非洲等地購買大量的奴隸。但是這些「北勒克所有者」並不把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而是悄悄地賣給其他歐洲人,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更有甚者,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迫使印度尼西亞農民毀掉其休養生息的作物,去種植世界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咖啡,並把全部力量投到咖啡樹的培植上面;當咖啡的價格在歐洲市場上跌落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強迫居民把他們千辛萬苦養殖起來的咖啡樹通通砍掉,當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又上漲時,他們便又強迫印度尼西亞人種植咖啡樹。荷蘭人依靠血腥的恐怖手段進行統治,只要印度尼西亞人民有一點反抗的表示,荷蘭人就將他們一整島一整島的殺光。荷蘭人就是用這種極端殘忍的手段壟斷了香料貿易,在幾乎聚集歐洲各國商人的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中,以驚人的高價出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香料。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成為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
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不僅成為對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而且把當地封建主變成自己掠奪印尼農民的代理人,這些封建主也以征稅的方法,向農民搜括供出口用的產品。荷蘭人在地方封建主所管轄地區內,從最初是簽訂一批商約來保證荷蘭人貿易自由和各種商業特權,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強,貿易自由就變為只能與荷蘭人貿易的義務。自從實行了強迫借貸制度,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東方諸國遭受不斷的掠奪,使他們的生產力受到了破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荷蘭人僅給封建主保留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其他權利都落人他們的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變成了真正擁有領土的國家。
攫取殖民地和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暴富起來。東印度公司的股息愈益增加,平均每年股息高上18%,據估算從1602年圭1782年,東印度公司總共交給股東利息232200萬盾,等於股本的36倍。貿易的發展使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也日益增多。開始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噸位只有800噸,後來增加到1000~1200噸。從荷蘭開往印度尼西亞的船隻(往返平均約需6個多月),1602~1625年間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間平均每年22艘,1671~1750年間平均每年29艘,1751~1780年間平均每年26艘。以規模為例,1659年,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51艘,其中荷載1000噸以上的有17艘,一個世紀以後,它擁有1000噸以上的貨船已達50餘艘。

法國姍姍來遲,也成立了商業公司

法國人很早就表示希望從事東方貿易,但他們在歐洲列強中,卻是同其他歐洲公司在東方從事商業競爭的最後一個國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重振王權,節約開支,減輕財政負擔,減低賦稅,招誘流散人口,加之物價穩定,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城市也隨之復興和擴大了。在此基礎上,亨利四世採取獎勵工商業政策,實行保護關稅,禁止羊毛、蠶絲等原料出口,資肋對外貿易商人,法國又重新獲得在內戰時期失去的地中海東岸、西亞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商業地位。法國於1664年在印度成立商業公司的同時,還在加拿大成立諾曼底商人公司,在北美聖羅倫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將殖民的觸角伸向了亞洲、非洲和美洲。
亨利四世被刺後,路易十三繼任,但由於年幼,紅衣大主教黎世留出任首相,實際上成為大權獨攬的統治者。黎世留實行重裔主義的經濟政策,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增殖財富,藉以鞏固專制制度。在法國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對外進行殖民。地貿易和殖民掠奪中,黎世留政府保護新成立的貿易公司,鼓勵航海和殖民。法國人在其政府的鼓勵下,移人加拿大的人日益增多,有的還佔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部分小島,並開始侵佔非洲的塞內加爾和馬達加斯加。
但由於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在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公司的活動受國王任命的行政長官監督,公司的董事不是由商人充當,而是由宮廷寵臣和顯貴充當,就是在公司的流動資金中,也是來自國王賞賜的要比商人認購的股金多得多。這些制度因素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性質和組織,法國東印度公司在財政方面完全依賴政府,因而受到官僚監督和國王官員瑣碎監督的束縛,它的殖民企業得不到國家的充分支援,經常感到資金不足。
法國東印度公司問機向東南亞擴張。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安南等大陸君主國家很少關心歐洲的貿易。十六世紀時這些國家僱傭葡萄牙的亡命冒險之徒當兵,這些雇傭兵企圖在下緬甸和柬埔寨篡奪政權,從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排外情緒。到了17世紀,由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徑和荷蘭人企圖壟斷逞羅的對外貿易,使仇外情緒更為增強。荷蘭和英國的殖民者先後侵入逼羅。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阿瑜陀那和北大年設立高館。1618年,英、荷之間在暹羅發生爭奪殖民利益的戰爭。殖民者不僅通過國王掠奪財富,還以武力干涉逞羅內政。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驅逐了葡萄牙在暹羅的勢力後,又嫉妒英國在暹羅的勢力。當荷蘭向國王拍那萊要求壟斷暹羅對外貿易道拒絕後,遂派軍隊封鎖湄南河口,迫使暹羅簽訂承認荷蘭壟斷獸皮出口貿易、荷僑案件只能由東印度公司審理等條款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對付荷蘭人,暹羅國王錯誤地要求法國人幫助。1687年,法國以援助逞羅為借口、派兵1400人來暹,法國軍官乘機竊取暹羅軍隊的指揮權,法國的傳教士力勸國王拍那萊改奉天主教,以便操縱暹羅內政。法國窺伺這個國家的勃勃野心,包括企圖在曼谷和墨克駐扎法軍,激起了公眾的強烈反對,結果導致反法起義,大殺天主教徒,並驅逐歐洲殖民者出境,法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縱觀印度公司的殖民擴張,可以看出,雖然壟斷貿易加快了母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礎。由於東印度公司不允許別的商人直接參予殖民地的市場,從而引起了眾多資本家的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廢除或者限制這種殖民地市場的壟斷貿易;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或印尼所使用的原始積累方法,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陷於崩潰的境地;把持這些壟斷貿易公司的一小撮富翁(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2000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500人)的貪得無厭,也使壟斷公司瀕臨破產。法國於1769年喪失了印度領地,法國東印度公司宣告結束,其1725一1769年的虧損高達17000萬法朗。荷蘭東印度公司到1791年的虧損為9600萬盾。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貫利用提出誇大的報告書的辦法來掩蓋自己的財政慘況,到18世紀下半葉終於被迫向政府請求借債來彌補虧損。18世紀末,各壟斷貿易公司已經到了垂死的階段,它們的結束己提到歷史的日程上來了。

印度歷史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自從公元前1世紀初,佛教通過西域開始傳入中國之後,中國同印度、西域之間的交通日益發展,東來西去的僧人日益增多。從東漢至隋唐時期(25~907),東來的僧人72人,就國籍講,後漢三國時以安息、月氏、康居人為多;西晉時以龜茲、□賓人為多; 南北朝時期西域諸國與印度人各半;隋唐時則印度人占優勢。中國從3世紀後半期開始有西行求法的僧人,盛於 5世紀和7世紀。從三國末年至唐中葉500年間,先後西行的僧人169人。從印度學成回國的僧人中,最著名的為東晉的法顯(約337~約422)、唐代的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法顯的《歷游天竺記傳》(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行求法高僧傳》成為研究古代南亞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古代社會的終結 公元3世紀,瓦爾納制度發展到最高峰,盛極而衰。3、4世紀,不同瓦爾納的人互通婚姻,瓦爾納制面臨崩潰的危險。與此同時,印度與羅馬帝國西部的貿易在3世紀中斷,金屬貨幣來源減少。5世紀起盛行授地制代替現金俸祿。6世紀中葉,印度與波斯及拜占廷的絲綢貿易中止,對中國及東南亞的貿易利益又多被阿拉伯中間商把持。6世紀印度城市衰落,工匠改行,農業的自給性加重,吠舍地位下降,等同首陀羅。授地制保持了婆羅門的地位,從而鞏固了瓦爾納制,加強了種姓制,結束了古代社會,推動印度社會進入中世紀。
中世紀印度 (750~1757) 印度封建社會的開端關於印度的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中國學者主要有3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公元前6~前5世紀,印度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到了阿育王時代,印度已經完全形成封建社會。其主要理由是當時已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現了地主階級,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地租是主要剝削收入。另一種意見認為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約始於公元1世紀,完成於4世紀笈多王朝的興起。其主要理由是隨著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封建地主階級,而笈多王朝是印度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統治地位的第1個王朝;第三種意見,認為印度的封建社會始於8世紀。這是因為中世紀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區域王國遍布各地。區域王國的形成與印度教對部落社會的同化、印度教勢力的強盛和區域語言的形成緊密相聯。這些基本因素大體上具備於8世紀。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

Ⅳ 爪哇島的人文地理

島上的特里尼爾(Trinil)是以1891年發現直立人,或稱「爪哇人」的化石而著名。這也表明早在80萬年以前爪哇島已成為人類活動的場所。爪哇的移民顯然來自東南亞大陸。早在西元前2500年爪哇已有家庭農業。
1.印度教和佛教時期
約在公元1世紀印度商人來到爪哇,其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勢力得到發展,8世紀,當時的馬打藍(Mataram)王國處於繁榮時期。馬打藍王國以爪哇中南部為其中心,由沙倫答臘(Shailendra)王朝統治。盡管最初是濕婆印度教的信徒,馬打藍王朝的後來諸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紀末和10世紀初,爪哇的婆羅浮屠(Borobur)、梅都(Ment)和其他許多地方均建立了巨大的佛教紀念物。
馬打藍的勢力衰落後,東爪哇有一個國家曾一度得勢,直到它與蘇門答臘島上的強大的室利佛逝(Srivijaya,三佛齊)帝國發生沖突,並於1006年被擊敗。國王愛爾朗卡(Erlangga,1019-1049年在位)設法重振這個國家,使之恢復元氣。當他在位期間,文學藝術欣欣向榮,印度史詩首次從梵文譯成爪哇文。由此開創了將印度教思想灌輸到普通人民的道路。愛爾朗卡將其王國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是諫義里(沿布蘭塔斯〔Brantas〕河)的統治者,較為強大。這一地區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直到13世紀(當時西爪哇仍由室利佛逝統治)。諫義里王國成為香料貿易的貿易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及中國商人都曾來到這里的各個港口作短期逗留。
後來爪哇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東爪哇瑪琅(Malang)高地的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國。格爾達納卡拉(Kertanagara,1268-1292年在位)是這個王國最偉大的國王,他統一了爪哇,並將其權力擴張到婆羅洲南部、巴里島及其他東部島嶼。隨著格爾達納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國也就瓦解了。隨後,在東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國於1293年建立。該帝國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甚至包括在蘇門答臘的前室利佛逝的領土。這一強大帝國的締造者是首相加查瑪達(Gajah Mada,1331-1364年在位)。14世紀末期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落,很可能是在16世紀初消亡的,此時伊斯蘭教徒摧毀了印度-爪哇統治的最後殘余。
2.穆斯林王國的興起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若干世紀以來,穆斯林商人都曾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群島,但只是在15世紀時麻喏巴歇王國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的競爭所產生的嚴重影響。當穆斯林國際貿易網在這一地區不斷發展時,沿海的爪哇人面臨兩種選擇∶與穆斯林戰斗或聯合。最後許多爪哇人與穆斯林聯合。16世紀初東爪哇的許多港口完全與垂死的麻喏巴歇帝國脫離關系。在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幾個穆斯林王國,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Sundanese)在較早的時期受印度殖民的影響較少,因而能較快地適應伊斯蘭教。16世紀時,帕姜(Padjang)、馬打藍、勃良安(Preanger)、切里博(Cheribon)、萬丹(Bantam)都成為在爪哇的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其中,馬打藍在1580年代曾控制東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後一個大爪哇王國。
3.荷蘭殖民時期
1596年荷蘭船隻首次訪問爪哇,荷屬東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若干貿易港口,並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市設立總部。該市於1619年被荷蘭控制。從1670年代起,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宣稱它控制了爪哇的各個穆斯林王國。17世紀的最後25年中,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國承認該公司的統治權,1743年爪哇中央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也照樣行事。1755年,馬打藍王國的剩餘部分被畫分為兩個荷蘭的屬國∶蘇拉卡爾塔(Surakarta)及日惹。在荷蘭人對當地的貴族施行強迫交付制度下,爪哇農民種植水稻、槐蘭、糖類、胡椒、咖啡等作物。荷蘭人殘酷的殖民統治激起了爪哇人民前赴後繼的反抗。
179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關閉,荷蘭政府接管爪哇的行政權。1811年-1816年爪哇曾短期受英國統治,後仍由荷蘭管轄。1825年-1830年發生了蒂博尼哥羅領導的的爪哇人大起義,荷蘭付出很大代價才將這次反抗鎮壓下去。整個19世紀,在全部荷屬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得到最集中的發展和受到最嚴密的統治。因而在20世紀初期爪哇很自然地成為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中心。從1903年開始,爪哇人在地方政府中供職的日益增多。1925年,印度尼西亞人在人民議會中佔多數席位。
荷蘭殖民時期,清朝稱爪哇為「噶羅巴」。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 聖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聖訓雲:朕訪聞海外有呂宋、 噶羅巴 兩處地方。 噶羅巴 乃紅毛泊船之所, 呂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處藏匿盜賊甚多。」徐繼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書,名《海島逸志》,乾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龍溪縣人,應試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繼畲說他「居噶羅巴十年,贅於甲必丹某之家」。「噶羅巴」泛指爪窪島:「甲必丹」,為Kapitan之音譯,荷語為Kapitein,漢語之意是上尉。
4.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1945年,爪哇為日本人所佔。1950年爪哇成為新近獨立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爪哇島同時也以爪哇猿人而著名,直立人於約公元前100萬年到達爪哇,在爪哇東部的布蘭塔斯河附近曾經發現過直立人化石。兩百萬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爾(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熱帶植物生長繁茂,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1.印度教和佛教王國
爪哇文化、語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亞次大陸語言文化的影響,很多歷史遺跡都證明了這一觀點,例如佛教聖殿遺址婆羅浮屠,和布蘭班南印度教神廟(Prambanan)。 二世紀東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131年)葉調國派遣使東漢。 「葉調」就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 Yavadvipa 的對音。 五世紀東晉義熙八年(412年)高僧法顯登陸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後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 唐朝稱為訶陵、闍婆 宋朝爪哇島上有三個國家:塔魯納國在西部,馬打蘭在中部,諫義里在東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東爪哇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遣使朝貢。當時穆羅茶王已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渤林邦、並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國交戰。但東爪哇-三佛齊戰爭結果,東爪哇國兵敗,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被殺。三佛齊勢力擴展入爪哇島。 13世紀爪哇島上信訶沙里國崛起。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Kertanagara)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 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Jayakatwang)殺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滿者伯夷被稱之為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曾一度統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Majapahit桔樹。到了16世紀,當穆斯林王國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轉移到了東面的巴厘島。 明朝稱為爪哇。 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到過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蘇魯馬益(Surabaya)、滿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在第六七世紀,很多海洋勢力王國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水域。同時,伴隨著與中國和印度興盛的海上貿易往來,這些王國繁榮一時。在此期間,不少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者翻譯了很多文學和宗教典籍。
2.穆斯林王國與荷蘭殖民統治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建立了「貿易和行政管理總部」。在殖民統治時期,荷蘭人將注意力集中在雅加達和其他一些海濱城市,例如三寶壟和泗水。荷蘭殖民者還通過一些歸順的本土勢力,間接對這個多山的島嶼進行統治,例如爪哇島中部的馬打蘭王國。
19世紀,荷蘭政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東印度群島,1830年荷蘭統治者開始實行所謂「耕種制」(荷蘭語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變相奴役制度,導致了大范圍的飢荒和貧困。隨即發生了各種政治和社會反抗運動,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蘭作家寫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說,以抗議當時的社會狀況。迫於各種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01年荷蘭國會通過倫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觀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觸到荷蘭式教育,在這些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且在二戰後的印尼獨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爪哇的居民屬於蒙古人種的海洋支系(或南方支系)。島上住有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即占優勢的爪哇人、巽他人和馬都拉人,還有兩個較小的種族集團:滕格爾人和巴杜伊人。爪哇人占爪哇人口的近70%,主要住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巽他人主要住在西部,馬都拉人住在爪哇東部和馬都拉島。這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都講馬來語,絕大多數人是穆斯林。 另外還有約200萬-300萬華人。
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770人。爪哇島的面積僅為全國土地的7%,而其人口佔印度尼西亞人口的大多數。爪哇的人口成長率一直很高;1815年人口約500萬,20世紀初則增長到約1億人。絕大部分人口仍在農村,但爪哇的城市已迅速增長。主要城市是雅加達、萬隆(Banng)、三寶壟(Semarang)、泗水(Surabaya)、蘇拉卡爾塔(梭羅)和日惹。在中南平原和北部平原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最高。 島上2/3以上的土地都已開墾,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幾百年來形成的一個由運河、水壩、溝渠、水庫組成的精密的灌溉網,大有助於島上水稻生產。其他作物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絕大部分種植在低地地區,由農民在小塊土地上經營。開成梯田的山坡和灌溉後的水稻田是農村景象中最常見的特色。生產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連果、柑橘和植物油供當地消費。出口茶葉、咖啡、煙草、橡膠、金雞納(奎寧的原料,種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種植在島的東部)和椰子。這些專供銷售的作物中,有幾種曾一度通常在大的家庭種植園中種植。飼養牲畜,特別是水牛,主要作為拉畜。輸入咸魚和干魚,但在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中也養魚。爪哇生產的奎寧佔世界奎寧產量的絕大部分。
西北海岸外的阿周那(Arjuna)油田是印度尼西亞石油的主要來源。有一條天然氣管道將這些油田和芝勒貢(Cilegon)連接起來。在芝拉札(Cilacap)、札普(Jepu)和泗水均有煉油廠。島上也開采少量的錳、硫磺、磷酸鹽、金和銀。小規模的製造業包括蠟染印花、鑄鐵、銀器加工、農具、鞣革、瓷磚及其他陶瓷製品的生產。較大的工業包括紡織、橡膠製品、汽車裝配、釀酒,以及生產鞋、紙張、肥皂、水泥、香煙的工廠。
普哇加達(Purwakarta)附近的賈蒂盧胡(Jatiluhur)水壩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水壩。一個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網連接各主要城市。雅加達有國家無線電網總部,還有一個國際機場。泗水和雅加達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priuk)是主要港口。 西元3-16世紀的印度-爪哇式建築包括婆羅浮屠的大型窣堵波(stupa,建於800年左右)和梅都廟;塞烏(Sewu)佛廟(建於9世紀);壯觀的濕婆廟普蘭巴南(Prambanan,建於9世紀);聖浴池賈拉通達(Jalatunda,建於10世紀末)和巴拉漢(Belahan,建於11世紀中葉);及圓形的印度廟加邦(Jabung,約建於10世紀)。
1.婆羅浮屠佛塔
在爪哇島中部的日惹市,西北約40千米處,有一群大約建於公元778年的婆羅浮屠佛塔,被稱為與金字塔、吳哥窟、萬里長城、泰姬陵、比薩斜塔等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這些建在丘陵上的石刻藝術,歷經戰亂、地震、火山爆發和宗教紛爭等等天災人禍,在漫長的歲月中,熱帶樹木繁茂的枝葉與根基,不僅裂開了浮屠的岩石,也掩蓋了這座丘陵上的寺廟。
所謂婆羅浮屠,按印尼土語解釋,它即指「丘陵上的寺廟」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婆羅浮屠的建築結構與式樣不同於一般的佛教寺院,據說從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築形成一個幾何形的曼陀羅,也就是下寬上窄階層式的塔形狀。在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確認後,從1973-1983年才開始大規模全面發掘、修復。
2.普蘭巴南
在建造婆羅浮屠相同的時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位於日惹東北方約16千米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擁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廟的龐大神廟群,命名為「普蘭巴南」。然而,普蘭巴南因為與吳哥窟建築如出一轍,其規模又遠遠小於吳哥窟,因此,知名度要遜於婆羅浮屠。 有泗水、雅加達、萬隆、三寶壟等。
在印度尼西亞13700多個島嶼中,面積僅占國土7%的爪哇島當屬首善之島。這里集中了首都雅加達、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萬隆、第三大港口三寶壟以及著名歷史名城日惹、茂物等全國的主要工商業、旅遊城市。從交通上看,爪哇島的鐵路長度佔全國的75%,由此不難看出爪哇島在印度尼西亞的重要位置。 爪哇島上約有200-300萬華人華僑。回顧歷史,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國人漂洋過海到爪哇島了。在爪哇島上發現了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綠釉龍勺。荷蘭考古學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國陶磁器得出結論,認為遠在2000年前中國人已漂洋過海踏上印尼國土,有的可能已在西爪哇的萬丹定居下來。
東晉時代高僧法顯自陸路去印度取經,在取海道歸國途中曾於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漂泊至耶婆提(即爪哇島)。法顯是我國史籍上提到的最早到過爪哇島的中國人。
唐朝末年(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部分居民因黃巢起義而逃至三佛齊的巨港。南宋(公元12-13世紀)印尼華人社會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印尼華人社會已十分繁榮。
15世紀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撰《瀛涯勝覽》爪哇條載:「滿者伯夷……國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這說明在鄭和抵爪哇之前,那裡已有一些華人,部分是華人穆斯林。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則使華人數量急劇增長。最多可能達到3000萬以上。
長期以來,華人與當地人民一起,辛勤勞動,友好相處。16世紀末以後,印尼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不斷遭到殖民者的干擾和破壞。從那時候起,尤其是近百年來,兩國人民在反抗殖民主義和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患難與共,互相支持。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斗爭中,他們並肩戰斗。1740年巴達維亞華人反荷起義(紅溪事件)就是一個光輝的例子。1945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後,華人也為維護印尼獨立和發展經濟作出了貢獻。1956年蘇加諾總統訪問廣州時,對當年支持過印尼人民斗爭的華僑領袖黃潔說:「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你們的幫助,讓我們再次表示感謝。」
在長期的文化和貿易交往中,華人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1955年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指出:「遠在我們兩國第一次通航有海上貿易以來,印尼便和中國一直是友好鄰邦。中國的航船不僅帶來了貨物,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中國商人、工人和手工業者,他們在我國定居下來,帶來了中國的技術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現在,我國許多島嶼上還保留著這些文化的精華。」
不過,自從1960年代印尼軍人執政開始,印尼政權便開始大規模地排華。他們以「清共」為名,屠殺了50多萬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遂與其斷交。到1998年,印尼排華騷亂又起,上千華人遇難,而爪哇島上的華人往往首當其沖。

Ⅵ 明朝中後期的巴達維亞是現代東南亞地區的哪一座城

是雅加達。
雅加達(Jakarta)又名椰城,是印度尼西亞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爪哇島的西北海岸,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雅加達被劃為首都特區,由印尼政府直接管轄,享有省級地位。多數居民為印尼爪哇人,少數為華人、華僑、荷蘭人,官方語言為英語,印度尼西亞語。
雅加達是印尼的經濟中心,經濟主要以金融居多,占該國生產總值28.7%,並擁有國內最大的金融和主要工商業機構。雅加達早於十五世紀已是重要商港,殖民時代曾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貿易遍及亞、歐、非三大陸。今雅加達仍有多處大型綜合市場和專業商場,每年在此舉辦雅加達交易會。

Ⅶ 雅加達的介紹

雅加達(Jakarta)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Jakarta)是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雅加達位於爪哇島西部北岸,在芝里翁河口,瀕臨雅加達灣,東經106°49′,南緯6°10′,人口有850萬。多數居民為爪哇人,少數為華人、華僑、荷蘭人等。絕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佛教,部分信奉基督教。國語為印度尼西亞語
土地面積
大雅加達特區面積為650.4平方公里,分為五個市,即東、南、西、北、中雅加達市,其中東雅加達市面積最大,為178.07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雅加達歷史悠久,早在14世紀就已成為初具規模的港口城市,當時叫巽他加拉巴,意思是「椰子」,華僑稱其為「椰城」。約在16世紀改名為雅加達,意思是「勝利和光榮之堡」。該港埠於14世紀歸屬巴查查拉王朝。1522年,萬丹王國征服該地並建城。1527年6月22日,改名為查雅加爾達,意為「凱旋城」,簡稱為雅加達。1596年,荷蘭侵佔了印度尼西亞,1621年把雅加達改為荷蘭名字「巴達維亞」。1942年8月8日,日軍侵佔印尼後恢復了雅加達的名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正式成立,定首都為雅加達。1950年1月20日,印尼成立聯邦政府後,把雅加達改為巴達維亞,1950年3月31日改名為大雅加達市,1961年改為大雅加達特區至今。雅加達建城日為6月22日,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大型紀念活動。
發展歷程
雅加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幾百年以前,就已經是輸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稱為巽達加拉巴,意思是「椰林密布之地」,或「椰子林的世界」。1527年,穆斯林首領領導印尼人民打敗了葡萄牙殖民者的艦隊,收復了龔達加拉巴,把這里改名為查雅加爾達,意思是「勝利之城」,「光榮的堡壘」,雅加達的名稱就由此演變而來。華僑稱它為「椰加達」或「椰城」。1596年後,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了印度尼西亞,換上了荷蘭的別名「巴達維亞」。1800年,印尼成了荷蘭的一部分,稱為「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成了荷蘭殖民者剝削、奴役印尼的大本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帝國主義又侵佔了印度尼西亞,直到1945年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以後,雅加達這個名字才得到恢復,並定為首都。
今天的雅加達,已經成為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陸交通的樞紐,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咽喉,也是亞洲通往大洋洲的重要橋梁。國內外的許多船隻都把雅加達作為一個停靠站,在這里加水維修。郊區的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航空站之一。

總體印象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Jakarta)無疑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富有與貧窮對比強烈的城市。一眼看去,它猶如一個由鋼筋水泥組成的雜亂叢林。從城區高處俯望下來,隨處可見低矮的瓦屋摻雜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柏油大道與青石小巷交叉縱橫,而金碧堂皇的高級酒店與高科技中心就坐落在嘈雜擁擠的村莊不遠處。這一切都使人感到雅加達在致力發展其經濟時也需要一個更好的城市遠景規劃。

城市劃分
雅加達城區分為兩個部分,北面濱海地區是舊城,為海運和商業中心。南面是新區,為行政中心。今天已聯成一片,難以區分。雅加達市中心的獨立廣場,綠草如茵,群芳爭艷。廣場東面是國家宮,原是荷蘭總督的官邸,現為印度尼西亞的總統府。廣場西面是國家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雅加達市的七大博物館之一,為東南亞最大的博物館。它是一座古老的歐洲式建築物,博物館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模型圖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有各民族的人物塑像,從模型圖上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全國的民族分布、語言及經濟發展狀況。還陳列著佛教和印度教的石雕像、古代錢幣、印章、大天平、木製用具和古典樂器等。在陶瓷館內,展出的瓷器形狀各異,大多是中國唐、宋、明、清時代的產品。有些古瓷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這些瓷器是千百年來印度尼西亞和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也是印度尼西亞社會文化的縮影。
雅加達是印尼三大旅遊城市之一,市內綠樹成蔭,街道兩旁遍植常綠樹種,世界著名的波格爾植物園及茶園坐落在此,還有獨立廣場公園、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安佐爾夢幻公園、千島群島、中央博物館、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等名勝古跡。科塔(Kota)是17世紀荷蘭古城鎮八達維亞(Batavia)的中心,其四周是由鵝卵石鋪成的塔門法塔西拉廣場(Taman Fatahillah Square)。從科塔這座精緻古老的荷蘭建築往北走,就會來到古老的帆船碼頭(Sunda Kelapa),在這里會令人回憶起當年世界各國各種帆船群聚的時代。

城市概況
擁有全國最大的金融和工商業首腦機構,數百個國內外公司企業辦事處,大型綜合市場和專業商場多處。每年在此舉辦雅加達交易會。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主要工業有造船、紡織、汽車、裝配、建材、輪船、化工、化肥、食品加工、製革、印刷等。工業向郊區發展。爪哇島上有6條公路和鐵路在此會合,是交通樞紐。外港丹戎不碌為全國最大港口。建有珍卡蘭機場,是歐洲和大洋洲之間國際海空航線的重要中轉站。設40家醫院、100多所高校,其中印度尼西亞大學最著名。還設有許多科研機構、體育場、水族館、動物園、蘭圃、表演中心、海濱游覽區。有全國最大也是東南亞最大的中央博物館。出版25種報紙,5種周刊,有國家廣播電台和國家電視台。名勝古跡有舊葡萄牙教堂、國家檔案館、總統府、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舊市政廳、伊里安國家紀念碑、碧娜麗雅海灘的大型娛樂場尋夢園、雅加達縮影公園、拉姑蘭動物園、芝板那士避暑勝地、芝保達士植物園等。城市布局頗具英國風格。首屆亞運會和東南亞運動會曾在此舉行。

氣候特點
雅加達地勢南高北低,有大小10條河流經市區,最著名的是芝里翁河。雅加達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7度。受赤道影響,11月至翌年4月為西季候風,5--1O月為東季候風。整個地區由更新世沉積層構成,南部地區為沖積層的一部分,土地肥沃,植物四季常青,鮮花盛開不衰。
主要工業
雅加達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部門有造船、紡織、汽車裝配、建築材料、化工和食品加工等。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雅加達的煉油廠逐年擴大,產品大部分通過外港出口.

商業貿易
5世紀出現最早居民點。15世紀成為重要商港,同占婆、巨港、中國等均有貿易往來。16世紀被萬丹王國佔領,易名查雅加達,意為「勝利之堡」。16世紀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商站 ,簡稱雅加達。1619年摧毀荷蘭人商站再建城市,稱巴達維亞,成為荷屬東印度首府,逐步發展成世界海上貿易聯絡中心,貿易擴及亞、歐、非三大陸,並成為印尼主要城市和行政中樞。1949年獨立後復稱雅加達,1966年定為首都特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佔領。人口增長很快,移民主要來自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就業人口中以從事商業、貿易、銀行居多,其次是服務業、工業及交通業。城市分新、舊兩區。舊區近海是商業中心,新區是行政中心。

城市象徵
市內的最高建築———獨立紀念塔,是雅加達的象徵。這座由蘇加諾總統所建的大理石碑,高137米,其頂端有一個用35公斤純黃金打造的火炬雕塑,象徵印尼的獨立精神。

旅遊資源
在雅加達,有一處別具一格的旅遊勝地,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印尼人親切地稱它為「美麗的印度尼西亞縮影」(又稱迷你公園)。這個縮影公園把印尼全國島嶼山川、都市港口、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按照印尼全國的地理位置,以縮影的形勢藝術地展現在遊人面前。公園坐落在雅加達以南10公里處,佔地120公頃,於1972年破土動工,1975年4月20日落成。在「印尼縮影」公園的大門口,登高望遠,鳥瞰全景,「千島之國」盡收眼底。一個個島嶼、一塊塊陸地,自東而西,似顆顆翠珠,鑲嵌在印度洋上、爪哇河畔。
在「縮影公園」內,印尼全國27個省的地勢景觀,風格各異的建築都照原樣興建。在這里可以欣賞蘇門答臘的熱帶風光,看到肅穆幽雅的白色寺廟和中爪哇島上世界聞名的婆羅浮屠的小佛塔,也可以漫遊伊里安查亞島上的「熱帶原始森林」,看到古老陳舊的獨木小舟,用樹干搭成的高層茅草棚以及椰樹叢中金碧輝煌的宮殿等等。縮影公園的大部分建築和人物都是泥塑而成,可謂集印尼泥塑藝術之大成。每座房舍、院落,每處森林、草場之中,都有人物、鳥獸的塑像,大小比例與真的一樣。形形色色,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彷彿置身於現實之中。在公園大門的一側,建有一座環形銀幕電影院。其外形象一隻金色的海螺,佔地600平方米,館內設有800個座位,銀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專供放映介紹印尼風俗習慣、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的紀錄片。當電影開映時,觀眾雖然坐在椅子上,但卻感覺到一會兒是乘飛機穿越印尼的大峽谷,一會兒是俯瞰噴射熔岩和灰燼的火山,可以看到馬都拉人賽牛,也可目睹伊里安人狂歡,可參加巴厘人的葬禮,也可出席爪哇人傳統的結婚盛典,還可以嗅到竹筒米飯的香甜。
新區的丹姆林大道,寬闊整潔,現代化的豪華建築參差林立。這里是銀行、大公司雲集之地,有印尼的「華爾街」之稱。

主要景點
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
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是印尼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於雅加達獨立廣場東北邊,建成於1979年。該清真寺佔地面積93.5公頃,建築面積93400平方米。屋頂上有一個漆成白色的巨大 半圓形頂蓋,十分醒目。
印尼重大的伊斯蘭教活動和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印尼總統及政府要人經常到這里作禮拜。
雅加達獨立廣場
獨立廣場位於雅加達中區,又稱莫迪卡廣場(Merdeka為獨立之意),有著天安門廣場的地位與規模。四周街道寬闊整齊,花草樹木點綴其間,綠意盎然。
廣場北為總統府,東北方有印尼最大的伊斯蒂赫爾大清真寺;西街上有國防部大院和中央博物館;東邊是火車站。廣場東南角上有一組根據《摩珂婆羅多》史詩中故事情節塑造的群馬拉車的雕塑,十分壯觀。在紀念碑西側的公園里有一座音樂噴泉。
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
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位於雅加達市區以東約26公里處,1975年建成。這里有印尼各地的民房、湖泊、公園、紀念塔、購物中心、露天劇場、纜車、火車、水上腳踏車等各種實物的模型,相當於印尼的縮影。
公園中央設有巨型印尼群島模型圖,四周園地劃分為27個區,代表印尼的27個省區,如中爪哇區、巴厘區、雅加達區等。每個區內有當地傳統特色的建築物,並種植當地特有的植物。遊客還可乘小船游覽「印尼各島」。
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內建有博物館、圖書館、影像中心、少年宮和兒童樂園,青少年可定期到公園學習傳統音樂和舞蹈。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建築物是金蝸牛全景式電影院,每天定時放映「美麗的印度尼西亞」等全景電影。
民族紀念碑
民族紀念碑是雅加達市的象徵,位於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公園中央。1959年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下令修建,1968年竣工。
這座石碑高137米,頂端有一個用35公斤黃金製成的火炬雕塑,象徵著印尼的獨立精神。碑身上的浮雕,反映出印尼人民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紀念碑旁還有噴泉、水池以及民族女英雄的雕像。
中央博物館
中央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獨立廣場西邊的獨立西街,建成於1868年,是印尼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座歐式的白色建築。館前草坪石墩上立有一座銅大象,為1871年暹羅王拉瑪五世來訪時所贈,故博物館又稱「大象博物館」或「象屋」。
博物館中設有金銀飾物室、青銅器室、貨幣室、古物展覽室、史前展覽室、木器展覽室、民俗展覽室、東印度公司陳列室等,其中包括30萬年前爪哇猿人頭骨化石、三四千年前中國青銅時代的鼎和鬲、中國古代的陶瓷器和古幣、爪哇島上的象首人身佛像、蘇門答臘島獨特的房屋模型以及皮影戲、木偶戲道具等。
安佐爾夢幻公園
安佐爾夢幻公園是印尼最大的游樂場所,位於雅加達市區北端,緊靠雅加達海灣。園中建有新型設計的大旅館、露天電影院、水族館、海豚表演池、人造波浪大型游泳池、網球場、海賓茅舍、藝術品展售亭、回力球場、高爾夫球場、保齡球場、跑車場、跑馬場、海灘、夜總會、蒸汽浴室、賭場、按摩院、兒童娛樂場等。
夢幻公園內還建有別墅區,具有典型的印尼民族特色。藝術市場中陳列印尼民間工藝品,藝術家還在現場為遊客製作繪畫和雕刻作品。黃昏時分,露天舞台上將演出巴厘、加里曼丹等地的土風舞

交通狀況
印尼交通十分便利,航空網以雅加達為中心,與國內外主要城市交織而成,火車以雅加達為始發站,來往於爪哇島和蘇萬答臘島間,雅加達高速公路情況良好,旅遊車、專線車行駛在環島間,市內主要交通工具是出租汽車、三輪車。
航空: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每周有中國北京途經廈門飛往印尼雅加達的航班,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每周有中國廣州飛往印尼雅加達的航班,印度尼西亞亞鷹航空公司每周有印尼雅加達飛往中國廣州的航班。
機場:
SoekarnoHatta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以西約20公里處。機場中央是三座航空大廈,一座是國際航線專用,其餘二座供國內航線使用。國際航線航空大廈一樓是入境廳,有錢幣兌換處及旅遊服務中心;二樓是出境廳,內有餐廳、免稅店、禮品店等。搭乘的士或巴士前往市區,約需半小時。國際航班機場稅15000印尼盾,內航班機場稅5500印尼盾。
火車:
以雅加達為始發站,環島的車次有:
Bima號:雅加達--日惹--泗水行駛16小時30分
Mutiara號:雅加達--泗水行駛:15小時30分
Parahyangan號:雅加達--萬隆行駛3小時20分
火車站:
市內主要車站有庫答車站(地址:J1.stasiunNO.1)及"Gam-bir"車站(地址:J1.MerdekaTimur)。
汽車:
旅遊車、專線車有綠、藍、黃和紅白相間四種顏色,分別行駛在不同的線路上,行駛在雅加達--巴厘間空調車由SariExpress公司經營。
餐飲美食
印尼的飲食文化已趨國際化。在首都雅加達,世界各國的風味菜餚,如中國菜、歐式菜、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朝鮮菜、印度菜,應有盡有。尤其是中國菜,印尼較大一點的城鎮都開設有中國餐館,遊客走到哪裡,都不必擔心吃不到中國菜餚。中國餐館中,粵菜、川菜、湖南菜、上海菜、山東菜餐館都有,但粵菜餐館最多。中國餐館供應的甲魚湯,價格比中國便宜許多,很受華人喜愛。印尼菜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菜餚相似,口味較重,菜餚中常加入椰漿及胡椒、丁香、豆寇、咖喱等各種香料調味,餐桌上常備有辣椒醬。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巴東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聞名,喜歡吃辣的遊客不妨試一試。
印尼人大都信伊斯蘭教,他們不吃豬肉,而是以牛羊肉為主。巴厘人正相反,他們信印度教,不食牛肉,而以吃雞肉、豬肉為主。印尼最常見的菜餚有雜拌什錦菜(gado一gado)、烤羊肉串(sate,即沙嗲)、烤魚(ikan panggang)、烤牛肉(sapipang-gang)、烤羊肉(kambing panggang)等。湯則常用牛肉湯(sotosapi)、羊肉湯(sotokambing)和雞肉湯(soto ayam)。因天氣熱,印尼人一般不喜歡吃熱飯、熱菜,不喝很燙的湯。飯後有喝咖啡或茶的習慣,喝時一般都加糖。印尼人都習慣喝紅茶,不少人也開始喜歡喝茉莉花茶和綠茶。印尼人喜歡吃甜食,餐後點心品種較多,常見的有炸香蕉及用米粉、糯米粉、麵粉、木薯粉、豆粉加椰蓉、糖等製做的各種糕點。東部地區的糕點則常用沙莪粉製作。此外,印尼人也常用香蕉干、炸香蕉片招待客人。
印尼市場上水果品種齊全。最受外國遊人喜歡的是當地產的各種熱帶水果,如有「水果之王」之你的榴槤,有「水果之後」之稱的山竹,以及芒果、紅毛丹、杜古、蛇皮果、木瓜、人心果、牛心果、西番蓮、香蕉、菠蘿、番荔枝、鱷梨、柚、橙等。蘋果、梨、柑桔、葡萄等水果,以從美國、中國、澳大利亞進口的品質為佳,深受當地人喜愛,但價格較高。在餐館或宴會桌上,也常用西瓜、白蘭瓜等作餐後水果。
作為餐桌上的飲料,常用的有各種酒、礦泉水、啤酒以及各種果汁。印尼產量最大的礦泉水,牌子為「阿瓜」(Aqua),在訂餐時若要礦泉水,說「阿瓜」即可。印尼國產的一種啤酒,牌子為「賓當」(Bintang),在國內享有盛名,大小飯店都有供應。中國的青島啤酒已開始進入印尼市場,但只有在少數中餐館才有供應。餐桌上常用的果汁有椰子汁、橘子汁、西瓜汁、白蘭瓜汁等。新鮮的椰子在印尼各地、各旅遊景點隨處可見,且價格便宜,是很受歡迎的飲料。
印尼市場上,除紡織品和服務外,一般商品的價格都不比中國便宜,大可不必花錢去買一般商品,而選購有印尼特色的工藝品和紀念品。

工藝產品
印尼的工藝品和紀念品花色品種繁多,各有獨特之處。其中有巴迪布、格里斯短劍、木雕、銀製品、銅或銅合金神像、皮影戲傀儡、木偶戲傀儡、景物模型如婆羅浮屠佛塔、甫蘭班南陵廟等、彩貝製品、丁香串藝術品、天然寶石、印尼風景畫如巴厘島等,裝飾扇、牛角制工藝品、果核小工藝品、龍目島瓷壺、都是外國遊客喜愛的物品。
印尼的銀製品分兩大類,一類是我們熟悉的純銀或銀合金製作的裝飾品,另一類銀製品則是用一條纖細的銀縷按圖案設計焊接而成的。其作品做工精湛,玲瓏剔透,十分美觀。銀制工藝品的造型很多,有一些小巧玲瓏的花形銀胸針、銀耳環、既美觀又便於攜帶,常成為遊客的首選之物。
巴迪布是一種臘染印花布,其特點是布上印有多姿多彩的彩色圖案,有幾何圖形的,也有各種花鳥圖案的,有對稱圖案,也有不對稱圖案。其色彩一般以黑、紅、黃為主色,鮮艷明快,也有以藍、褐、白為主的,看上去凝重深沉。這種布不僅深受印尼人民喜愛,而且早已世界聞名。用它製作的長袖男襯衣和女士沙籠已被定為印尼國服,適於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穿著。
遊客在選購巴迪布,道德要注意其製造工藝,用傳統手工繪制印染的巴迪布,做工精細,列具藝術價值,但因耗時費力,一般價格較貴。機制的巴迪布,由於產量高,價格相對便宜,更經濟實惠,但藝術價值遜於手工製品。
印尼的木雕,尤其是巴厘木雕,享譽國內外,到印尼旅遊的外國客人幾乎無人不買一二件巴厘木雕留作紀念品。巴厘木雕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它最初與巴厘人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
人們把自己崇拜的印度教諸神用石頭或木頭雕刻出來,供奉在廟宇、庭院、堂室內。後來代代相傳,便產生了無數能雕善刻的巧匠。巴厘木雕大都用質地堅硬、花紋細密的烏木、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態,有栩栩如生的神鷹、神牛、雄獅、雄牛等動物及各種禽鳥,有維妙維肖的巴厘漁夫、少女、有民間故事中膾炙人口的傳奇人物,也有當代各種抽象藝術形象。

土特產品
印尼的土產聞名全球,首先會令人想到的是印尼花布(巴迪布),精緻華麗的圖案,表現印尼的特色。這是12世紀時從印尼皇家傳出來的技術,通過將布蠟染,把動物、人像排成幾何形,色彩則是傳統的藍色和茶褐色。
其次就是印尼的工藝品,種類繁多,富有南國風味。其中格里斯短劍、木雕、皮影戲傀儡、木偶戲傀儡、榕木手杖、銀製品等最具有收藏價值。
印尼出產各種香料,多種午香料的味道,再加上辛辣就成為印尼菜的特色。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沙爹,正宗印尼沙爹是將牛、羊或雞肉切成正方形的薄片,用紅蔥、辣椒、糖、酸果等調料腌兩小時再烤,喝一杯冰涼的印尼啤酒,吃一串沙爹,其樂無窮。「增多冰」是一道別致的甜品,用綠豆粉做成像布丁的菜凍,裡面有一顆顆的結晶,放了椰子漿和爪哇糖,就成為印尼的特殊口味了。
爪哇咖啡也值得品嘗,最主要是因為印尼式的飲法有所不同,在印尼是不喝熱咖啡的,稍微冷卻之後才是頂好的咖啡。

東方水城
雅加達早在巴達維亞時代就是一個沿海重鎮,當時荷蘭殖民者利用人工河渠作為城市排水系統,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那種能乘坐10來個人左右的小船是那個時代人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人們每天都乘著這種小船走街串巷生活著。當時的雅加達被西方世界稱之為:東方的威尼斯。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路也不斷增加,如:高速公路,公車專用道(Busway)等,印尼這個全國最大的城市已經很少看到這種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的當然是現代交通工具—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了。過去被美譽為「東方威尼斯」的美名,如今已經成了過去,人們似乎完全忘記了以往的傳統習俗。
不過在雅加達至今仍有一些地區:順德區(Sunter),海灣區(Ancol),海口區(Tj.Priok)等,至今還能看到這種傳統的交通小船,不過這樣的公共交通小船已不再肩負主要的交通職能,而成為送人過河的渡船罷了。一些生活在舊時代的老人們還不時地回憶起往日的雅加達風情,不由得唏噓嘆息一番。
其實只要把貫穿全城的水渠治理干凈,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仍然保留著這樣地方傳統習俗,將會成為吸引遊客的雅加達特色的景點之一。就像泰國的「水上市場」為世界遊客到泰國旅遊時必到景點之一。

Ⅷ 雅加達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雅加達是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雅加達位於爪哇島西部北岸,在芝里翁河口,靠近雅加達灣,東經106°49′,南緯6°10′,有10187595人口。

大雅加達特區面積為650.4㎞²,分為五個市,即東、南、西、北、中雅加達市,其中東雅加達市面積最大,為178.07㎞²。

2、地形地勢

雅加達地勢南高北低,有大小10條河流經市區,最著名的是芝里翁河。整個地區由沉積層構成,南部地區為茂物沖積層的一部分,土地肥沃。



(8)為什麼巴達維亞流行印度教擴展閱讀

雅加達擁有全國最大的金融和工商業首腦機構,數百個國內外公司企業辦事處,大型綜合市場和專業商場多處。每年在此舉辦雅加達交易會。

外港丹戎不碌為全國最大港口。建有珍卡蘭機場,是歐洲和大洋洲之間國際海空航線的重要中轉站。設40家醫院、100多所高校,其中印度尼西亞大學最著名。

還設有許多科研機構、體育場、水族館、動物園、蘭圃、表演中心、海濱游覽區。有全國最大也是東南亞最大的中央博物館。出版25種報紙,5種周刊,有國家廣播電台和國家電視台。

在首都雅加達,世界各國的風味菜餚,如中國菜、歐式菜、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朝鮮菜、印度菜,應有盡有。

尤其是中國菜,印尼較大一點的城鎮都開設有中國餐館,遊客走到哪裡,都不必擔心吃不到中國菜餚。中國餐館中,粵菜、川菜、湖南菜、上海菜、山東菜餐館都有,但粵菜餐館最多。

印尼人大都信伊斯蘭教,他們不吃豬肉,而是以牛羊肉為主。巴厘人正相反,他們信印度教,不食牛肉,而以吃雞肉、豬肉為主。

印尼最常見的菜餚有雜拌什錦菜(gado-gado)、烤羊肉串(sate,即沙嗲)、烤魚(ikan panggang)、烤牛肉(sapipang-gang)、烤羊肉(kambing panggang)等。湯則常用牛肉湯(sotosapi)、羊肉湯(sotokambing)和雞肉湯(soto ayam)。

Ⅸ 「巴達維亞慘案」是航海史上最聳人聽聞的故事,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船上的341人進活下了122人。

航海史上聳人聽聞的事,“巴達維亞慘案”一定是第一名。這是現實版的:絕地求生。僅兩個月,341人僅剩125人,包括婦女,兒童,“巴達維亞慘案”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淡水,食物,只能捕捉海鳥和海獅為食。佩爾薩特意識到不找救援,都會餓死在島上。於是,帶領了公司的職員包括船長前往尋找食物和淡水。在大陸上,他們沒有找到食物和淡水。於是,前往雅加達尋求救援,33天到達目的地。又花不到一個月回到燈塔島,眼前的景象讓救援人員震驚。2個月發生了什麼?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巴達維亞流行印度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為什麼被稱為船佬 瀏覽:89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5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8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