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大學生人口比例
印度本科(印度沒有專科)及以上人口為9400萬人(統計來源為印度注冊大學生數量推測),占總人口7.4%。
2020年世界高校聯盟統計:印度有8410所大學,排名世界第一,而人口相近的我國大學數量只有2956所,低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三,2020年印度的大學生有3500萬,中國有3800萬,按照這個比例算來,印度每年的畢業生數量應該在1000萬左右。
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❷ 印度人為什麼不吃雞肉
印度是種姓制度,規定高級種姓不能吃肉、魚和蛋類等。
最高貴的是婆羅門即僧侶,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其次是剎帝利即武士,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第三是吠舍即平民、地主和商人;第四是首陀羅即達塞人,從事耕種和各種手工業勞動,地位低下。
印度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又稱賤籍制度,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在印度,種姓不是姓,不是說說你改個名字就可以忽悠。它也不是膚色,長相。同一等級的人不同地方,如北印度婆羅門與西孟加拉的婆羅門長相就差異頗大。
它實際是一宗教等級,每個人的級別由當地的祭師集體劃定,而婆羅門們全印度又相互認可,是否有檔案的感覺?很多印度人到國外後都會慌稱自己的種性,但國內,本國人會問你的家鄉,通過人際網路查你老底,這就是調檔。
實際上從實利的角度,不是種姓越高越有利,因為要求越多,如不能吃葷,甚至不能出海。很多行業不能從事,嫁女兒不能要彩禮反而要嫁妝。而種姓低可以百無忌憚。
在印度,印度教不吃牛、穆斯林不吃豬。同時印度整體飲食風格是:越上等的人越吃素(或者換個角度考慮,有錢人都是高種姓),所以整體來說印度的飲食是以素食為主的。
拓展資料: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資源來源:網路-印度人
❸ 印度人不吃雞肉嗎印度為什麼不能在廚房做雞肉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所以不吃雞肉是為了不殺生。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
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3)印度苦雞族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
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人宗教信仰,世界各大總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 ,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
❹ 印度人到底是什麼人種為什麼不能算是黑人啊
1、混血種人。
2、因為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有100多個民族,所以不能算是黑人,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❺ 印度各個種姓、賤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餘為其他種姓,賤民佔百分之二十。
印度,人們第一印象就是種姓制度,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種姓制也在發生變化,種姓制對現代印度人的生產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古老的種姓簡介:
印度教把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梨俱吠陀》中寫道,眾神分割普魯沙時,婆羅門是他的嘴,可以傳達神意;剎帝利是他的手臂,代表軍隊,要手執武器。
吠舍是他的腿,他們從事商業,奔波勞苦,需要邁動雙腿;首陀羅是他的腳,只能處在社會底層,從事繁重的勞動。除了四大種姓,還有不可接觸者,又稱賤民,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之外,只能做些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之類的工作。
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歷史,經歷了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英國人的統治和殖民,經受了伊斯蘭教、佛教、西方人權思想的碰撞沖突,仍舊主宰著印度的主流思想。
❻ 印度人口和印度gdp是多少到印度旅遊好玩嗎
印三鍋人口和咱們一樣,一個字,很多!現在人口大約有13.04億,直追咱們的13.96億。當然了,雞屁股和咱們相差還是比較大的,咱們是11萬億美津,印三鍋是2.1萬億美津……作為四大文明古蟈之一的印三鍋,還是有很深的歷史底蘊的,而且三鍋家比較有特色,他們既是南亞大陸土著和波斯的混血人種,又被瑛國殖民200+年,既有豐富的佛教系印度教文化,又有多彩的伊斯蘭教文化。總的來說,不怕治安問題,值得一游,不過,去三鍋家玩真要注意,遠不同於咱們的治安哦!順便鄙視一下樓上的數據是N年前的……額
❼ 印度東部竟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啊
印度少數民族很多,有幾百個。據1981年統計,共5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人數最多的有貢德、桑塔爾、皮爾 、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人口在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達曼人,只有幾百人。少數 民族的分布不均,雖幾乎遍布於全國各地,但其中在9個邦少數民族的人數較多,人口超過1 0萬,它們分別是:中央邦(824萬人)、奧里薩邦(492萬人)、比哈爾邦(473萬人)、古 吉拉特邦(331萬人)、拉賈斯坦邦(306萬人)、安得拉邦(157萬人)。這9個少數民族超 過3293萬人,佔印度少數民族總數的86.66%。此外,那加蘭邦和梅加拉亞邦也是以少數民族 為主體的小邦,其人數分別佔全邦人數的88.6%(52萬)和80.48%(101萬)。�
由於印度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和自然條件不同,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生產發展很不平 衡,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他們的謀生方式可分為以下6種類型。�
(1)採集漁獵型�
這類少數民族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有柯欽的迦德爾人,泰米爾鈉 德邦的馬拉本特拉摩人、巴里揚人、巴尼揚人、伊普拉人、吉隆巴人、高亞人、貢達雷迪人 ,安得拉邦的金糾人、耶那迪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克達克利人,中央邦的克馬爾人、白伽 人 、阿布其馬利亞人,比哈爾邦的霍爾人、克利亞人、比爾吉亞人、帕拉西亞人和科爾瓦人, 北方邦的拉吉人,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馬拉潘塔蘭人、阿蘭丹人、庫龍巴人和安達曼群島 的昂吉人、傑拉瓦人、森蒂奈爾人、尼克里人、尚彭人等。這些民族至今還處在靠天然資源 維持生活的階段,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懂農業,或對此不感興趣。他們分許多群體,多數以家 庭為單位,有時狩獵也幾家合作進行。住在小山林里的民族靠採集野果、野花、塊莖、蜂蜜 、野菜謀生。同時也獵獲野豬、猴類和野雞等飛禽以及其他一些小動物。近年來,商 人們與他們有了較多聯系,他們開始吃大米和穿衣服了。因此,其生活發生了變化。�
(2)游牧型�
一些少數民族主要靠游牧為生。主要有南印度尼爾吉利地區的多達人、 喜馬偕爾邦的古賈爾人、北方邦的婆迪亞人等。他們幾乎完全以放牧為業。靠吃牛奶、奶制 品、野菜、野果為生,有的也吃各種肉食。他們的放牧有固定的范圍。夏季,全家帶著 牲畜和家中的財產用具,到高山地區和森林地帶放牧;冬季,再返回山下的平原地區過 冬。現在他們的放牧受到了一定限制,只能在森林局允許的地區放牧。�
(3)刀耕火種農業型�
印度有近5400多萬少數民族,其中80%以上從事農業生產。但不同 地區,不同民族所採取的生產方式不同,有的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耕地經常變動;有的采 用較先進的耕種方法,使用固定耕地。阿薩姆地區所說的秋摩或叫糾摩,奧里薩地區所說的 拉馬、達哈、達里、包都、迦馬納、高孟、古里亞和各加爾傑斯,都是指這種經常更換的刀 耕火種的方法,在阿薩姆、蒂里普拉和曼尼普爾地區的洛哈爾、安加米那加和古喀人,孟加 拉的莫爾巴哈里亞人,比哈爾邦的阿蘇爾人,奧里薩的沙奧拉和糾昂格人,北方邦的高拉瓦 以及中央邦的白伽人和貢德人中特別普遍。�
刀耕火種的農業由於多採取伐林造田的辦法,已嚴重危及到生態平衡和導致水土流失, 所以印度各邦政府開始採取措施,限制這種亂砍亂伐現象。�
(4)固定耕作型
印度大部分少數民族已跨過了刀耕火種階段,採用了固定耕作方法 ,如比哈爾邦和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奧朗沃人、霍人,北方邦的塔魯人、高拉瓦人,中央 邦的貢德人、皮爾人、皮拉拉人,拉賈斯坦邦的皮爾人,奧里薩和泰米爾納德的沙奧拉人和 尼 爾吉利的巴達迦人等,這些民族在農業耕作和管理方面已相當進步。他們使用牛、犁、耙、 鋤,犁田耙地,也用水渠和澆水灌溉了,因此,生活比較安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由於生產水平很低,大多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再加上高利貸商人對他們重利盤剝,所以 他們一般較窮。近年來,各邦政府為保護這些少數民族的利益而採取了一些措施,如給無 地人分土地,還幫助他們解決耕牛、種子、農具、住房以及其他同生產和生活有關的�問題 。
(5)勞工型�
有些民族之所以從事勞工,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喪失了土地,生活無著落 ,或者因他們的住區附近有了工業。一些原來從事農業的民族現在為人打短工,當農業工人 或在工業部門當雜工。據統計,約五分之一的工人為農業工人。有的做季節工,有的在林場 、牧場、漁場、茶園或果園中工作,不少人在礦山、工廠、鐵路、公路和建築行業中幹活。 在阿薩姆茶園做工的大多是從孟加拉、比哈爾、中央邦和奧里薩等邦來的桑塔爾人、奧朗沃 人、蒙達人、克里亞人、貢德人等,其中比哈爾邦的奧朗沃人最多。另外,在孟加拉、比 哈爾、中央邦、奧里薩、安得拉等邦工作的礦工基本上是少數民族。賈姆歇德普爾的塔塔鋼 鐵廠的工人幾乎全是桑塔爾人和霍族人,中央邦的大部分錳礦工人是少數民族,比哈爾的雲 母礦工中有上百萬工人也是來自少數民族。�
(6)民間藝人型�
有些少數民族專靠賣藝謀生,他們以唱歌、跳舞、彈奏、雜耍、耍 蛇等為生,生活並不安定。如安得拉邦的帕爾丹人、奧賈人賣唱;多馬拉人、比努盧人演雜 技;帕盧庫姆古拉人、帕丁提高拉人和巴胡魯帕人耍魔術;拉賈斯坦的卡爾拜里亞人耍蛇 ;北方邦的納特人、薩陪拉人等以彈唱、跳舞等謀生。
❽ 印度的文化,民族,宗教,人口,城市等人文特徵
全境很熱,宗教錯綜復雜,種姓制度等級觀念深入,人口眾多(12.1億2012年),沒有計劃生育,
印度IT發達,最牛的學習叫做「印度工學院」,在印度有這樣一句話:考不上印度工學院的才去麻省理工/耶魯。
家庭規模很大,男人可以有多個老婆。
信仰大不相同,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經常會有人不吃牛肉,不吃豬肉。導致很多印度人只吃雞肉,甚至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和中國有個很大的不同:語言眾多,互不通用。導致很多印度人去了其他地方都聽不懂。不像中國,盡管有方言口語,但也能聽出來是東北的,河南的,四川的。所以在印度英語是第一官方 語言。
印度的主要城市有:
1,孟買,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全國最大海港。 孟買人口約為1800萬(2010年),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鄰近郊區的孟買大都會區(MMR)人口約為2500萬。孟買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會區。
2,德里,首都
3,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
太多了,時間有限,請參考網路:
http://ke..com/link?url=FjWtP91JbOiwK
❾ 印第安人現在有多少人口主要分布在那些國家
現在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總數只有4000多萬,加拿大20萬,美國80萬,墨西哥有1000多萬,瓜地馬拉有500萬,哥倫比亞有200萬,秘魯有1100萬,智利有120萬,玻利維亞有500萬。巴西印第安人有35萬。
印第安人現約有600個部落,分布在美洲22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000萬,約占拉美總人口4.47億(1990年)的12%,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秘魯、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等國…...
阿茲特克人:
阿茲特克人又稱阿茲台克人或阿茲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主要分布在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瓦特爾語。
阿茲台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島上,11世紀開始遷移。1325年,他們在首領特諾克帶領下,在特斯科科湖的兩個島上建立了特諾奇提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
印加人:
印加人(Inca),或譯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使用克丘亞語。「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克丘亞族的一支,講克丘亞語,他們的「王」稱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與其接觸時,錯誤的把他們「王」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
因此,印加人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與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部族,他們在13世紀起開始向外擴張,並建立起歷史上習稱的「印加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