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最高權力者是誰
印度最高掌權者,為什麼不是總統,而是總理?
印度的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亦為國家元首,如英國女王一般,不過只是虛位元首。印度的實權掌握在總理和議會手裡,但總理往往是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或者是議會多數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領導人,如果印度的權力,確切的說掌握在政府首腦總理手裡。
印度總理和總統
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脫胎於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爭取獨立之後,如何建國就是擺在眼前的緊急問題。這時,英國人的議會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家鬧革命干獨立不都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嗎,那英國人這一套制度都運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穩的,看看也不錯,就拿來用用吧。
一部分國家繼續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任命一個總督最為自己的代表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島國等等。有些國家繼續尊奉自己的君主為國王,實行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制,比如馬來西亞,也有的實行君主制,比如中東的一些君主國,而更多的國家不想把英國女王作為自家的國家元首,但要實行議會制,那就再尊奉個國家元首出來,當時最流行的國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總統了,所以,一眾總統應運而生……
當然,除了「英聯邦」國家,德國、義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國家也採用這種議會制,有一個虛位的總統元首,尼泊爾在十多年前廢黜了國王之後,也設立了虛位的總統職。綜合來說,總統主要做一些接見外賓、參加活動、簽署文件等禮儀、程序性工作,而總理掌握實權,對國家一切事物負有實際許可權和責任。但是這些硬生生「造」出來的國家元首,相對那些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存在感還是太低了。
諸如英國王室、歐洲一眾王室等等,他們因為歷史、文化等千百年的傳承,他們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深受各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出鏡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國總統、還是印度總統,他們除了競選上任之時,能夠掀起一陣子輿論熱點,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種姓總統」,過後就石沉大海,幾乎再也沒什麼信息了,老百姓對他們的國家元首也不再關注了。
這個也好理解,總統就是個「橡皮圖章」啊,平時雖然也列席會議,但也只是聽聽,然後把議會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簽字蓋章,到需要他出現的場合講個話剪個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種「設計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觀印度總理,現任的莫迪總理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具權力」的總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連續幹了三屆首席部長,強勢推進各種改革,可以說是「說一不二」,包括後來作為印度總理,以突襲的方式強勢推進「廢鈔行動」,給印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震盪。
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總理比美國總統還牛,畢竟在議會制國家,總理作為執政黨或者多數黨領袖,幾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兩個系統,比只管行政的美國總統可強多了,如果執政黨有幸能控制議會的大多數席位,那總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幾乎無人可以制約,而這個時候,看似沒用的總統和上議院就起到了維護最後底線的作用了,避免總理權力過大而亂搞
『貳』 印度軍事力量與研究
(美)斯蒂芬·科恩 布魯克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楊曉波 編譯
印度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其軍事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冷戰結束後,隨著印度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從國外獲得先進軍事技術的渠道也大大拓寬,特別是印度近期與美國的接近,更激發了印度軍方對獲取最先進技術的渴望。然而,在一片樂觀表象的背後,仍是不容迴避的冷酷現實:雖然苦心經營三十年後,印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系統進口國之一,但印度的軍事和戰略地位卻並未得到顯著提升。國際戰略學者普遍認為,印度軍方和文官政府的關系還未理順,政府過於關注如何確保對武裝力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如何建立並部署一支高效的軍事力量。軍隊和文官政府間關系的不暢,導致了印度軍隊的現代化和改革進程長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目標和措施也不統一,而且武器采購和研發過程中腐敗現象叢生。
戰略上自我剋制的後果
自二戰結束、印巴分治以來,六十餘年過去了,印度在與這個面積只及其1/5的鄰國的對抗中,始終未能改善所處的戰略態勢;印度國內的許多反叛亂行動平均持續時間也長達二十年,這兩倍於世界平均水平。自1998年核試驗以來,與巴基斯坦的導彈差距不斷拉大的各種報道,也使得印度核威懾的質量遭到了質疑。印度軍隊歷史上唯一值得誇耀的行動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軍方在此次戰爭中成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國,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在提升軍事能力上的低效與無能。
由於印度憑借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立國,關鍵的政治人物大都奉行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信條,反對將武力作為政治工具,極力貶低軍隊的作用。這使得國家領導層對國防事務始終缺乏一貫的政治指引,導致印度的軍事現代化雜亂無章,充滿了隨意性,而這恐怕更是印度軍事現代化一直步履蹣跚的主要原因。
盡管印度自獨立以來,經常處於沖突和戰爭之中,但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卻一直堅持著反軍方的傳統。這導致在印度國內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印度各軍種領導人並不太受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重視,反而是軍事科技及研究部門更受關注,這也許是因為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對於印度更具有長期意義。尼赫魯曾邀請英國物理學家布萊科特對國家科學與防務的關系進行評估,布萊科特在最後遞交的報告中建議,印度的國防開支最好不要超過GDP的2%,推行有限的軍事現代化;他還建議由國家出資並控制軍事技術研發機構。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的國防開支不斷削減。在三大軍種中,印度海軍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並通過談判獲得了印度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印度空軍則獲得了二戰末期剩餘的「堪培拉」式運輸機;而規模最大的印度陸軍當時正在剛果執行維持和平任務,需要補充的裝備最多,卻幾乎被邊緣化了。當時在采購一批老式軍用吉普的過程中便暴出了印度的第一次國防采購丑聞,進而引發了軍方和文官政府之間的首次信任危機,陸軍領導人甚至以辭職相威脅抗議文官政府對軍方事務的政治干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於尼赫魯政府在中印邊境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最終導致准備不足的印度軍隊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丟盡了臉面。
印度政府從1962年中印戰爭中得到的最慘痛的教訓,就是不能再對軍隊屢屢被削減的情況聽之任之了。印度政府啟動了龐大的軍備擴張計劃,准備將其陸軍規模擴大兩倍,並提升空軍的戰鬥力。而隨著印度防務重心的北移,印度海軍則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重視了。不過,這場戰爭留下的另一教訓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政府應當減少對軍事事務的政治干預。印度軍方、特別是印度陸軍要求在作戰行動及人事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這在1965年和1971年爆發的兩次印巴戰爭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但這卻觸動了印度文官政府的敏感神經,政治領導層仍普遍對軍方坐大,甚至發動政變,充滿戒心。
此後印度文官政府與軍方的關系略有改善,在八十年代拉吉夫·甘地執政期間甚至還一度達到了比較融洽的程度。當時針對巴基斯坦的重整軍備及大力發展核能力,印度啟動了雄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時任陸軍司令桑搭吉還在1985年牽頭成立了一個研究核問題的軍種間秘密委員會,並在1986年組織了一次名為「布拉斯塔克斯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盡管此次演習的目的至今秘而不宣,但軍事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其目的是對巴基斯坦的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防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又退縮了,軍方建立統一核武庫的努力再次白費了。
這樣的行事方式對印度政府而言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印度不僅沒有把在東巴取勝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到西巴,反而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一個模稜兩可、沒有任何強制措施的協議。印度早在1974年就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卻要等到二十四年後的1998年才進行第二次核試驗,這樣的決策同樣令人迷惑不解。
其實,這些謎一般的決策,都是根植於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一貫傳統。印度領導人並不是簡單地將使用武力作為有用的政治工具。因此,印度的國防政策也充斥著這樣的矛盾心理,進而也影響了印度的軍事現代化及改革努力。誠然,在局勢復雜多變的南亞地區,印度在軍事上的自我剋制無疑是明智之舉,有助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崛起,但這對軍隊的發展規劃卻相當不利。由於軍隊與政府存在隔閡,各軍種間、各軍種與其他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也都存在分歧,加之軍方又難以求得至關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這些因素使得印度在戰略上的自我剋制無異於從政治上放棄了對軍隊現代化的指引。此外,不管印度的戰略克制多麼明智,其夙敵巴基斯坦根本不會信以為真,仍會將印度當成一個咄咄逼人的龐然大物嚴加防範,而這又會對印度的安全產生現實影響。
軍隊和文官政府各行其是,互不協調
表面上看,印度的軍事現代化計劃雄心勃勃,三軍的裝備采購清單動輒上千億美元;印度最主要的國防研發機構——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也不斷宣稱取得了所謂突破性進展(實際上大都名不副實)。然而,只要細究其落實的過程,就能發現問題所在。簡單地說,每當軍方提議獲得某些武器系統時,印度政治領導層及文官政府,特別是財政部,往往是只批准部分項目,而否決軍方的其他要求,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機制失調的問題。
首先,印度各軍種本身就是各取所需,所提出的計劃基本上缺乏協調。比如,一段時間以法制武器為主,一段時間又倒向俄制武器,再過一段時間又以英、美製武器為藍本。2002年初,印度因印度議會大廈遭襲擊而發動了「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但由於動員機制落後,印度陸軍花了兩周時間才完成集結,不僅延誤了最佳攻擊時間,而且使巴基斯坦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戰爭准備。結果導致兩軍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大戰一觸即發,由於擔心可能引發一場核戰爭,印度最後被迫取消了作戰計劃,印度陸軍為此在國內遭受了嚴厲的批評。「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使印度陸軍深切地感受到了落後過時的作戰理論,以及雜亂無章的軍事現代化所帶來的切膚之痛,這也成為觸動印度陸軍乃至全軍思想觀念的一個轉折點。戰後,帕德馬納班上將責成陸軍訓練司令部在吸收和借鑒美軍作戰理論的基礎上,擬制具有印度特色的陸軍新作戰理論。這樣,印度軍方的「冷啟動」作戰理論得以誕生,並成為軍方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
然而,印度各軍種傳統上的各自為政仍有可能使該理論大打折扣。比如,印度陸軍根據「冷啟動」作戰理論,將攻擊直升機、坦克和遠程火炮作為采購重點。但印度空軍卻仍將核威懾作為首要任務,緊隨其後的是奪取空中優勢和國土防空任務,而對陸軍「冷啟動」理論至關重要的近距離火力支援,印度空軍則遲遲不願接受,最終也只是將其列為排在最後的一項使命。印度海軍則想確保印度海上航線的安全,保護印度的能源供應和貿易通道,還想進一步充當印度海上外交的工具,並在馬六甲海峽及非洲之角地區的反海盜行動中發揮作用。至於印度海軍在未來的印巴戰爭中將發揮何種作用,目前也沒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印度海軍恐怕對巴基斯坦問題根本就不太在意,而是想謀求更宏大的計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翻新後的航母成了印度海軍最大的一筆采購訂單。
印度三軍對其在印度國家安全中應當發揮的作用也是看法各異,而且迄今也未見政府在政治上採取措施協調各軍種的立場。這樣一來所導致的後果是,「冷啟動」理論未來能否像陸軍想像的那樣發揮作用還很難說;印度的核威懾仍維系於單一的投擲手段——作戰飛機。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左翼反政府武裝的叛亂行動日漸活躍,印度陸軍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會被國內的反叛亂行動所牽扯。2009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後,印度政府似乎更想將軍事重心放在對付恐怖威脅上,而軍方則始終把矛頭對准西邊的巴基斯坦和北方的中國。這種對「誰才是真正敵人」的認識上的混亂,也從整體上妨礙了印度軍隊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盡管近年來改革高層國防體制、國防生產與采購機制的呼聲和要求不斷,但印度國家安全機構中存在的各行其是,互不協調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觀。政府和軍方只是在通過追加國防預算就能解決問題的改革領域取得了進展,但涉及調整機構和發展重心的改革卻仍未見起色。例如,相關的評估報告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只要是與新設立指揮機構、職能部門或部隊有關,往往最容易得到落實;而一旦涉及領導層級的調整,則得到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莫過於一直以來要求設立類似三軍總司令職位的呼聲,這樣就能解決印度三軍發展重心互不協調的問題,但是印度政治領導層卻因擔心軍方權力過大而一直拒絕這樣做,他們試圖建立一個聯合參謀部性質的協調性機構,但又不賦予其實權,因而收效甚微。
最後,印度國防部還設有一個代表印度財政部行使權力的財務部門,負責監督所有國防開支,哪怕是已經得到批準的也不放過。既然內閣會議都批准了開支項目,這樣的部門又有何權力壓縮,甚至拒絕軍方的需求?這樣的機構設置當然會引發是否正當、合理以及政策上的一系列問題,而在正常情況下,這應當屬於國防部長的職責范疇。
不合理的裝備采購體制導致腐敗叢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印度武器采購過程中存在的腐敗行為,一直是印度國內的一個政治問題。1989年,因在「博福斯」火炮、HDW潛艇以及其他武器采購項目中存在大量吃回扣的行為,導致拉吉夫·甘地政府在一片指責聲中被迫下台。自此以後,印度高層領導人為防止軍事采購中的弊案引火燒身,只得盡量放慢新裝備的采購步伐。然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僅不能解決腐敗問題,反而更不利於軍隊的發展。對此,一些印度防務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么多年過去了,軍隊拚命想要實現現代化,卻又將花不完的資金流回了國庫。
根深蒂固的腐敗也蔓延到了軍事研發機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啟動了不少規模龐大且資金充裕的防務項目,用以向印度軍隊提供先進的戰斗機、坦克和導彈。但幾十年過去了,這些項目錢花了不少,卻沒有一樣東西令軍方感到滿意,最後又得回到對外采購的老路上去。在這些項目中,LCA戰斗機和「阿瓊」式坦克的開發基本上算是失敗了,而被視為頗有成效的導彈項目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截至2010年,印度軍方手中還沒有一種導彈能夠改變與中國,甚至是巴基斯坦對抗時的戰略態勢。「大地」短程導彈由於射程過近且使用液體推進劑,根本就難以發揮作用;而射程較遠的「烈火」導彈還處於修修補補的試驗階段,離裝備部隊仍遙遙無期;至於其他改型導彈,如「阿什卡」等,其戰略作用也較有限。
國營機構實際上壟斷了印度的軍事科技研發,致使許多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仍難以進入印度國防工業領域。而在美國,大量中、小規模的防務承包商構成了研發與創新的主體,但印度顯然仍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管最近印度也通過各種計劃試圖引入一些私營部門參與軍事采購,但印度國防機構對這些私營企業仍充滿了不信任,來自國外的供貨商仍比印度國內的私營小公司更容易贏得印度國防部的合同。
幾十年來,由於秉承自力更生的思想,印度政府一直輕信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種種不實之承諾,為其提供了巨額資金支持,而事實上,印度在軍事科技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卻並非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功勞,而應歸功於印度原子能委員會,正是該機構建成了印度的核裝置。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願公開追究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責任,反而又讓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兼任了印度國防部長的首席科學顧問,這兩個職務(既是供貨方又是訂購方的顧問)本質上顯然存在著利害沖突,可這在印度卻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
造成體制性腐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國防體系一直無法擺脫對蘇/俄武器裝備的依賴。印度最初尋求蘇聯武器裝備的原因有目共睹,既然美國選擇了支持巴基斯坦,印度自然會倒向蘇聯。但是,印度做出這種政治決策還另有玄機:印度認為,屬於國營性質的蘇聯國防工業不會存在腐敗現象,而西方公司,特別是美國公司往往唯利是圖,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然而,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實際上蘇/俄供貨商和西方公司一樣也大搞腐敗,只是由於蘇聯實行封閉的體制,腐敗現象在蘇聯國內從未得到真實的報道。盡管俄羅斯自由媒體已對俄羅斯軍火貿易中的問題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批評,但印度仍在沿襲以往的傳統觀念。不僅如此,為蘇/俄供貨方服務的印度「經紀商」更是把俄羅斯人做生意的各種伎倆進一步「發揚光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近來會在引進俄羅斯「戈爾什科夫」號翻新航母的交易中遭受種種磨難,其實深思起來,出現這樣荒唐可笑的事一點也不荒唐。
這樣的思想烙印在印度與西方做軍火生意時也屢見不鮮。印度政界和文官政府機構普遍認為,西方公司都是唯利是圖,因此,新德里寧願以政府對政府的形式做軍火生意,也不願意和西方公司直接打交道,但這樣做往往又會招致軍方用戶的不滿,他們需要和供貨商簽訂較長期限的維護保養協議。也正是由於觀念作祟,印度與美國的政治關系雖然日趨密切,但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仍未有很大的起色。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印度與以色列日益密切的軍火供應關系。在印度市場運作最成功的以色列航宇工業公司就是一家國營公司,而且該公司迅速採用了俄羅斯的運作模式:以向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提供合作研發機會為誘餌,贏得采購合同。而美國公司則不太願意和一家國營公司打交道,更談不上轉讓高端技術了,他們寧願在印度成立一家子公司,以便繼續控制技術。
總之,近三十年來,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輸入國之一,但持續不斷的軍備采購卻未能顯著提高印度的戰略地位;印度軍隊迫切希望實現現代化,但軍方在關繫到改善國家安全處境的國家事務中卻沒有充分的發言權。軍方與文官政府間的機制不暢,使得多年來重整軍備的效果大打折扣。目標不明確的軍備采購對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溫和崛起當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將其作為籌劃軍隊發展的基本准則,否則印度軍事現代化的前景仍不容樂觀
『叄』 印度軍官在其國內地位有多高
印度的種姓制度十分苛刻,這種制度不只體現在平民社會中,也體現在軍隊裡面。雖然印度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但是由於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延續時間太長,導致印度人的觀念難以改變,並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印度軍隊也是這樣,官員的地位受種姓制度影響十分嚴重。
印度軍官階層的地位因為種姓制度就存在這么大的差異,更不用說普通士兵了。不過也正是因為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軍官空缺率極高。印度局勢不穩定,高種姓軍官不願意去為國賣命,而低種姓軍官又很難爬上去,就出現了這種矛盾的局面。
印度軍隊現在的戰鬥力不強跟這些因素都有關系,種姓制度也是印度軍隊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肆』 印度軍官在國內地位有多高,有怎樣的權利呢
印度軍官在本國內絕對是最安逸舒適的職業,但是僅限於高種姓群體,因為階級壁壘致使低種姓群體幾乎不可能做到高級軍官的位置,二類群體在軍隊中的待遇也是雲泥之別。
帶大傢具體來了解一下。
高種姓軍官:極高的薪資、補貼和完備的後勤保障
印度軍官的優厚的薪資待遇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印度打工者的平均月收入是295美元(1997.15人民幣)。
士兵食堂
為什麼印度軍隊會出現同是軍官但是待遇不同的情況
主要牽扯到兩個制度:低級委任軍官制度和種姓制度。
在17世紀,印度就被英國掌控,統治時間長達200多年,而低級委任軍官制度就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英軍招募印度人進入軍隊管理層,但印度人只能充當低人一等的“低級委任軍官”,主要職責是協助英軍軍官管理印度士兵。
在印度脫離英國統治後,“低級軍官委任制度”卻保留下來,並且結合本土種姓制度在軍營紮根,形成森嚴且分明的階層等級制度,從而形成今天這個局面。
『伍』 印度實際掌權人
印度總統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和許多議會制的國家一樣。總統是個虛職,不掌控實際權利。
美國總統身兼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統帥三職,是美國行政權力最大的人物。
俄國和法國都設有總統和政府總理。一般來說,總統統管全局並身兼武裝力量統帥。而總理主要負責國內經濟政治事務。總統的職權大於總理,在一定條件下有權解散政府,任命總理。
印度的總統和德國總統,奧地利總統,新加坡總統等一樣,只是個虛職。實際權力掌握在各自國家的總理以及議會手中。
『陸』 印度中央政府對地方邦政府的控制力有多強
印度是一個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的聯邦制國家,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不強,各邦的自治權很大,各邦都有自己的關稅和武裝部隊,能夠獨立頒布法律。
『柒』 莫迪政府和軍方到底是什麼關系,他可以掌控軍方的行動嗎
莫迪政府可以掌控軍方的行動,
想要了解莫迪政府和軍方到底是什麼關系,就必須對印度國防架構有個清晰的認識。印度總理跟印度的軍隊什麼關系?首先印度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是印度總統。第一公民。不過這個更多是象徵意義,總統只是一個吉祥物,其活動和權力更多是禮節性的這就好比軍隊都會說“忠於祖國,拱衛國防”總統就代表了國家,所以軍隊也就忠於總統。
印度的國防系統,綜上所述。可以說基本大多有總理和內閣統轄。印度軍方在平時並沒有統一的作戰指揮機構,由內閣總理通過秘書處協調國防部對三軍實施統一領導,戰時則由總理授權主要兵種和總參謀長具體負責實施統一指揮。遇到突發情況下,會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個機構分為“戰略策略小組”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秘書處”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戰略決策小組”,除此之外還包括三軍參謀長和總參謀長,不過他話語權很弱。印度的外交與國防戰略的決定權在總理手中。
『捌』 印度總統和總里誰的權力大
總理權更大。因為:
印度為議會制國家,總統僅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總理實際上承擔政府的各項職責。總理是印度議會下院即人民院多數黨領袖。
『玖』 在印度,是總統權力大還是總理權力大
在印度總理權力大,印度為議會制國家,總統僅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總理實際上承擔政府的各項職責,總理由印度議會人民院(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
印度總理在印國家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憲法規定,總理和部長必須是人民院(議會下院)或聯邦院(議會上院)的議員。
(9)印度軍方與政府哪個權力大擴展閱讀
職責許可權:
總理有權建議總統解散人民院。中央政府,即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是印度最高行政機構,由總理、內閣部長、國務部長和副部長組成,集體對人民院負責。總理在議會中答復議員質詢,做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總理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各部部長、國務部長、副部長及其他主要政府官員,總統按照總理的提名任命。
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由於總統必須按總理建議行使行政職權,總理又領導著議會的多數議員黨團。
『拾』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於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於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為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17,印度得分為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為4.3,印度得分為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為3.51,印度得分為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為5.04,印度得分為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於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路整備度指數(NRI)為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於中國,在軟體等產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於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於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於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於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歷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於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