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比較著名的事件
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義;1905-1908年的印度人民反英斗爭;1919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❷ 中國古代和印度有沒有過戰爭
有。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後),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❸ 二戰時期印度軍隊取得了哪些戰績主要參戰部隊有
二戰期間印度還沒有獨立,當時的印度軍隊沒有獨立參戰,而是以輔助部隊的形式在英軍中配合參戰,因此談不上什麼戰績。
克倫戰役的問題我保留意見。
我覺得北非首先就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整個北非戰場在二戰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它的歷史地位更多來自於政治影響和宣傳需要。況且在北非戰場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托普魯克,克倫戰役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當然,由於二戰是一個整體,克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間接的牽扯了整個戰爭的進程,這其實再正常不過了。要說起來,規模更小,而且僅僅打了不到10天的張鼓峰事件的重要性就遠遠超過了克倫戰役,畢竟它對於二戰中決定性的戰場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在1947年之前的歷史中從來就不存在「印度」這樣一個國家。印度在當時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所有殖民地的統稱。參加克倫戰役的是英印第4和第5師,軍官是英國人,而士兵多數是「印度人」(約60%)。那麼在這支部隊中出現的「印度士兵」到底屬於南亞次大陸上哪一個國家的居民呢?
是尼泊爾人,准確的說是「廓爾喀人」,世界著名的雇傭兵民族。
❹ 求世界著名戰役的名稱與時間
第一次希波戰爭(公元前490),
波斯入侵希臘,被雅典軍隊在馬
拉松戰役中擊敗。
第二次希波戰爭(公元前480——
公元前478),波斯再次入侵希臘
,經歷溫泉關戰役、薩拉米斯會
戰,最後波斯戰敗,雙方簽訂《
卡里阿斯和約》而告結束,波斯
帝國從此承認小亞細亞之希臘城
邦的獨立地位,並且將其軍隊撤
出愛琴海與黑海地區。
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
公元前404),是雅典與斯巴達為
爭奪希臘霸權發生的戰爭,中間
時斷時續,最後以斯巴達的勝利
而告終。戰爭摧毀了雅典的海上
霸權,同時也使斯巴達元氣大傷
,導致不久後底比斯取代斯巴達
成為希臘霸主。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英國為爭奪西歐霸權而進攻法國
。法國則是為奪取英國在法的所
有領地而發生的戰爭。著名戰役
有,克勒西戰役、阿金庫爾戰役
等。戰爭最後以法國奪取了除加
來以外的所有英國在法領地而告
終。戰爭使法國王權得到鞏固,
同時也使英國從此退出了大陸爭
霸,轉而向海外發展,終於成為
海上霸主。
十字軍東征(1096——1272),西
方基督教各國以收復「聖地」耶
路撒冷為名進攻中東,實質上是
西歐各國對中東地區的殖民運動
。漫長的十字軍東征在1272年最後
的據點阿克被攻佔而終結。這次
戰爭終結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
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拜占廷帝國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
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
王朝絕嗣,法國的波旁王室與奧
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
牙王位,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
份國家參與的大戰。最後法國波
旁家族奪得了西班牙王位。
三十年戰爭(1618——1648),第
一次歐洲國家的大規模國際戰爭
。這一戰成就了法國在歐洲大陸
的霸權,使神聖羅馬帝國徹底衰
落。
北方戰爭(1700年~ 1721),俄國
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而發動的
對瑞典的戰爭。
七年戰爭(1756~1763),由歐洲
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
英國與法國,以及普魯士的侵略
政策與奧地利和俄國的國際政治
利益發生沖突)在歐洲、北美洲
、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
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這一
戰使普魯士迅速崛起,成為歐陸
四大強國之一,英國成為擁有最
多殖民地的國家。
拿破崙戰爭(1879——1814)
普法戰爭(1870),德國統一進程
的最後一戰,普魯士獲勝,統一
德國。
❺ 印度在歷史上被那幾個民族征服過
1、雅利安人。原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2、古波斯人。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3、大月氏人。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4、突厥人。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5、英國人。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❻ 外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
提問
網路知道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外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
那些大型的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1 古代埃及與赫梯戰爭
2 亞述戰爭
3 美塞尼亞戰爭
4 希波戰爭
5 伯羅奔尼撒戰爭
6 亞歷山大東征
7 布匿戰爭
8 斯巴達克起義
9 高盧戰爭
10 羅馬內戰
11 猶太戰爭
12 羅馬波斯戰爭
13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14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
15 諾曼征服戰爭
16 十字軍東侵
17 英法百年戰爭
18 扎克雷起義
19 沃特·泰勒起義
20 胡斯戰爭
21 玫瑰戰爭
22 土耳其的擴張
23 義大利戰爭
24 德意志農民戰爭
25 伊土戰爭
26 胡格諾戰爭
27 荷蘭獨立戰爭
28 英西加萊海戰
29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30 30年戰爭
31 英國內戰
32 英荷戰爭
33 俄波戰爭
34 奧土戰爭
35 北方戰爭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3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38 七年戰爭
39 俄國農民戰爭
40 美國獨立戰爭
41 俄土戰爭
42 法國革命戰爭
43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44 拿破崙戰爭
45 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
46 博羅季諾會戰
47 第二次美英戰爭
48 希臘獨立戰爭
49 英緬戰爭
50 爪哇人民起義
51 英國阿富汗戰爭
52 祖魯戰爭
53 美墨戰爭
54 義大利獨立戰爭
55 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
56 克里米亞戰爭
57 印度民族大起義
58 法越戰爭
59 美國內戰
60 普奧戰爭
61 奧意戰爭
62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63 普法戰爭
64 巴黎公社起義
65 英埃戰爭
66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67 菲律賓獨立戰爭
68 美西戰爭
69 英布戰爭
70 日俄戰爭
71 意土戰爭
72 巴爾干戰爭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74 凡爾登之戰
75 日德蘭海戰
76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77 俄波戰爭
78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79 西班牙內戰
80 日本侵華戰爭
81 第二次世界大戰
82 德國閃擊西歐
83 日本奇襲珍珠港
84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85 諾曼底登陸戰
86 萊特灣大海戰
87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88 中東戰爭
89 朝鮮戰爭
90 古巴革命戰爭
91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戰爭
93 印巴戰爭
94 越南統一戰爭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
96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97 兩伊戰爭
98 英阿馬島戰爭
99 海灣戰爭
100 前南斯拉夫內戰
❼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7)印度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戰役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❽ 史上最史詩般的歷史戰役是什麼
七十多歲的士兵和他的長矛兵……1845年,在印度炎熱的陽光下,一位王公的兒子誕生了。他的名字叫普拉塔普·辛格。
男孩會成長為一個男人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引人入勝的魅力,利用騎馬和射擊課他作為一個孩子,在英軍服役後在第二個阿富汗戰爭,他決定組建一支軍隊為自己的本地焦特布爾的狀態。
這就是他所做的。在他父親的支持下,他為他的六十名追隨者安排了馬匹、武器和制服,於是,他自己的長矛團成立了。他們迅速擴張,壯大到300人,並在軍事歷史上鞏固了焦特布爾槍騎兵的地位。當1914卷和近七十歲的辛格給領導他的槍騎兵到法國去對抗德國人,但在陣地戰和機槍的時代,他的提議遭到質疑,被告知會有小的機會騎兵在現代的戰爭。
❾ 印度歷史
印度的歷史缺少文字記載
在12世紀穆斯林入侵之後,印度歷史的很多文字記載或考古證據,都被穆斯林毀滅了。
一般認為,比較有根據的區分和描述如下:
公元前3300-1300:印度河谷文明(Ins Valley Civilization),這個文明徹底消失的原因至今不明。
公元前2000-325年:雅利安人(Aryan,來自伊朗地區)逐步入侵。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
公元前324-前185年: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鼎盛時期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古代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在阿育王時代達到巔峰。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次大陸長期分裂為很多大小國家。
12-16世紀:在印度北部建立過五個穆斯林王國,均以德里為首都而統稱為德里蘇丹國(Sultan of Delhi),疆域都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但是不包括印度南部。
1526-1858: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基本統一印度。17世紀歐洲各國在印度南部建立貿易據點。
1858-1947: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 或者British Raj)。
1947- 至今:印度共和國,獨立主權國家,英聯邦成員國。
說明與名詞解釋:
英屬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前的狀況:存在600多個土邦,合計面積佔印度的45%,人口佔印度的24% 左右。印度的土邦的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幾平方公里,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
中文:土邦。
英文:Princely State。
日語:藩王國。
英屬印度:這段歷史採用British Raj(英國統治)的說法更為准確,領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等地。斯里蘭卡則直屬英國。早在1612年,英國就建立了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1857年印度起義(Indian Rebellion)以後,已經經營印度將近250年的大英帝國乾脆攻佔德里,終結了早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兒帝國。
印度聯邦:初為印度聯邦,後改為印度共和國。建立過程不順利。例如,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 當時擁有2.2萬軍隊和20 多萬民兵,不想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8 年,印度獨立第二年的9月13-17 日,3.5萬印軍發動「馬球行動」(Operation Polo),武力迫使其並入印度。由於面積多達20多萬平方公里,這場沖突雙方傷亡不算大:印軍32人死亡,97人受傷,土邦軍隊490人死亡,122人受傷,民兵1373人死亡。同一時期,印度獨立伊始,就與巴基斯坦爆發傷亡很大的激烈軍事沖突,雙方的爭端至今沒有結束。不述。
綜上所述: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偉大的統一的王朝,也是唯一統一過整個印度的王朝。
所以,阿育王的故事和形象,成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歷史楷模。
華氏城(Patna,舊譯華氏城,現譯巴特那),位於印度東部。長期的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
孔雀王朝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325年)的第二年起家的:這個王國擊敗了其他各個印度王國,趕走了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駐軍,統一了整個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
世界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延續長達1600多年的一所大學,就在華氏城(Patna)東南85公里處。這所大學的唐朝譯名為那爛陀寺,英語:Nalanda University(那爛陀大學)。詳見後述。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阿育王,確有其人,也有考古證據。
歷史記載:
孔雀王朝先後九個君王,阿育王是第三個君王。
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前340-?,在位時間:公元前320-298年),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耆那教,把王位丟給了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 到底是什麼時候在耆那教寺廟里去世的,至今是一個謎。
阿育王的爺爺和父親已基本徵服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但是,他們都多次征戰,沒有徵服羯陵伽王國。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前的形勢如右圖所示: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孔雀王朝的領域(藍色),只有右邊海岸邊的一小塊半圓形的土地幾十年中始終沒有屈服。
阿育王:Ashok 或Ashoka the Great
生卒:前304-前232 (秦滅六國統一之前)
在位:前269-前232年=37 年
他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王朝後,統一了印度次大陸。最後一次著名的戰役是公元前265年的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阿育王的軍隊經過殘酷的戰爭,征服了他的爺爺和父親沒能征服的羯陵伽王國,死亡的羯陵伽的軍民超過10萬人,戰後被驅逐的百姓超過15萬人,阿育王的軍隊也陣亡10萬人以上(各種來源的數據不一樣),屍橫遍野,羯陵伽都城附近的河水也染紅了。
阿育王自己也被慘烈的場面,深深震撼了。
史稱「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戰爭結果」:獲勝阿育王在羯陵伽戰爭之後沒有歡慶,反而宣誓不再殺生,不再戰爭,皈依佛教。他還雕刻了很多石刻的銘文,宣傳他的「不殺生不戰爭」的意旨。右圖是出土這種「阿育王銘文」(Edicts of Ashoka)的地點示意圖:黑色方框是大型石刻銘文,黑色三角是立柱形的銘文,白色方框是小型石刻銘文: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地。
阿育王大力推廣的佛教,從此流傳到其他國家。
佛教研究教育設施在印度很多,最大一處是首都華氏城郊區的那爛陀寺(Nalanda University),吸引了亞洲所有國家的留學生,包括唐朝的玄奘,詳見後述。
羯陵伽戰爭發生的公元前265年:
中國:春秋戰國,過了43年後,公元前221,秦滅六國統一。
羅馬:基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正在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
希臘化國家:這一年,阿基米德發明了提升水的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機(Archimedes sc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