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印共多少塊第四筆是什麼

印度的印共多少塊第四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5 22:13:50

㈠ 印字的第四筆是什麼

印[yìn]

部首: 卩

五筆: QGBH

筆畫: 5

筆順名稱 : 撇、 豎提、 橫、 橫折鉤、 豎
第四筆是橫折鉤

基本釋義:

1.圖章,戳記:~章。~璽。~記。~把子(亦喻政權)。

2.痕跡:手~。指~。~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錢」)。

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刷。排~。~制。~發(fā)。

4.彼此符合:~證。心心相~。

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象。

6.姓。

㈡ 繁是什麼結構的字,共多少筆,第4筆什麼,意

上下結構,筆畫17畫,第四筆是橫折鉤,一般用作復雜、多、興盛的意思。

基本字義:

1、復雜:繁雜。繁亂。刪繁就簡。繁難。繁囂。

2、多:繁多。繁重(zhòng )。紛繁。頻繁。繁星。繁忙。繁蕪。繁博。

3、興盛:繁茂。繁榮。繁華。

4、生物增生新個體:繁殖。繁育。繁衍。

組詞:

繁忙、繁華、繁茂、繁殖、繁密、繁瑣、繁體、紛繁、繁育、繁重、繁復、繁蕪、繁多、繁縟、浩繁、繁難、繁博、繁鬧、繁本、繁衍、繁禮、繁華、繁體、繁刑、繁稠、繁憂、繁奢、繁慮、繁屑、繁手、

(2)印度的印共多少塊第四筆是什麼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組詞解釋:

1、繁忙

事情繁多,不得空閑。

2、繁華

比喻容貌美麗。

3、繁茂

繁密茂盛。

4、繁殖

生物產生新的個 體,以傳種接代的過程。

5、繁密

多而密。

印度多少筆畫

印度兩個字14筆。

筆畫通常是指組成漢字且不間斷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如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等,它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

筆畫有時也指筆畫數,如字書前有漢字筆畫索引,]表示這兩種意思時「筆畫」亦可作「筆劃」,但目下規范作「筆畫」。此外,筆畫還指用筆繪制的圖畫,此義項一般用在古籍中,現時人們不常用或不用。

(3)印度的印共多少塊第四筆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字的字體分手寫體和印刷體兩種。手寫體是指文字的手寫形式,它靈活多樣,易於表現個人風格,現代漢字手寫體主要有楷書、草書、行書等三種。

手寫體的漢字筆形因書寫時使用硬軟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使用硬筆書寫的豎筆類筆形,用軟筆(如毛筆)書寫時還可分為短豎、長豎、懸針豎和垂露豎等筆形。

印刷體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現代漢字印刷體主要有宋體、楷體、黑體四種,其中宋體和楷體是最常用的印刷體。

㈣ 印共與印共毛的區別是什麼

1、政黨不同

印共指印度共產黨。

印共毛派是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Naxalbari」遂成為毛派的別名。

2、誕生時間不同

印度共產黨1920年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33年12月建立全國性政黨。

印共毛派誕生於1967年,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Naxalbari」遂成為毛派的別名。

3、影響不同

從1920年印度僑民共產黨成立之後,印度的共產黨內部就存在著關於黨的最低綱領和戰略策略之爭。黨內斗爭頻繁激烈,外部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也非常嚴厲,黨的命運多舛。

但是,印度共產黨還是參加了歷次的國會選舉,其政策也隨形勢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著調整,成為印度政壇上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印共毛派,隨著印共(毛)在國內持續的活躍,它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甚至形成了南亞國家的毛派與印度的毛派互動的局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共產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共毛派

㈤ 該字共有幾畫,第四筆是什麼

共有八畫 第四筆是橫

㈥ 世的第四筆是什麼

世的第四筆是橫。

世的筆順:橫、豎、豎、橫、豎折/豎彎。

關於「世」的構型和本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解說:

1、象形字

「世」與「枼」古本一字,像枝上的葉子,二字古音相近,用法相通。王孫遺者鍾「枼萬孫子」、王子鍾「萬枼鼓之」中的「枼」皆讀為「世」。前人早已指出「枼」即「葉」的本字,在金文中讀為「世」。從現知的材料看,「世」出現較早,「枼」出現較晚,「葉」出現更晚。

三個字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解:「世」本像枝葉形,為「葉」的本字,多被借作「世代」的「世」,為了區別,在表樹葉義的「世」下加了表意偏旁「木」,但「枼」也被借用為「世代」的「世」,於是在「枼」上又增加了「艸」以表示植物莖葉的「葉」。「世」、「枼」、「葉」別為三字,當是秦漢時代的事。

《說文》所謂「三十年為一世,從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雲雲,是據小篆字形立說。源自漢隸的「卋」字,見於遼僧行均《龍龕手鑒·十部》。戰國文字異體很多,字形14、15、16三種形體都是地域變體。

2、會意兼形聲字

金文是三個「十」遞相連接,表示延續,篆文則將三個點演變為三個短橫。隸變後楷書寫作世。「世,三十年為一世。從𠦃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意思是說將從𠦃的豎筆拉長連起來,並取曳聲,這就是會意兼形聲字了。

相關組詞

1、世代[shì dài]

(1)(很多)年代:那些格言不知流傳了多少~。

(2)好幾輩子:~相傳;~務農。

2、世紀[shì jì]

計年單位。一百年為一個世紀。如從公元1—100年為一世紀;1901—2000年為二十世紀。

3、辭世[cí shì]

去世:老人因病~。

4、閱世[yuè shì]

經歷世事:~漸深。

5、塵世[chén shì]

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現實世界,跟他們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相對。

6、出世[ chū shì ]

(1)出生:那年他還沒有~。

(2)產生:舊制度滅亡,新制度~。

(3)超脫人世,擺脫世事的束縛:~思想。

㈦ 印和逃第四筆是什麼

逃第四筆是豎彎鉤

㈧ 印度的紅色革命是指什麼

【軍武次位面】:楊樹
印度,其實已經打了多年內戰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誇下豪言:「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
為了實現這個「大國夢」,印度成了世界軍火市場的大買家,世界各大軍火商(除了中國)在印度身上真是躺賺。印度幾十年如一日的買買買,一要用來對付宿敵巴基斯坦,二要防備北邊的中國。
但這只是印度明面上的敵人,除了中巴,印度還有一個真正的心腹大患——反政府的「納薩爾派」(Naxalite)武裝。
▲納薩爾派武裝士兵
為什麼說他們是印度的「心腹大患」呢?咱們可以想像一下,無論是中國還是巴基斯坦,也許能把印度打成豬頭,卻不可能讓印度「滅國」,但「納薩爾派」可真的是要讓印度「江山變色」哦!
為什麼這么講呢?因為「納薩爾派」的主力,是印度共產黨!准確地講,是印共各派別中一直堅持武裝斗爭的印共(毛)派。
▲印共(毛)的旗幟
印共(毛)的黨綱指出:「我們是印度無產階級的聯合先鋒隊……以堅持持久人民戰爭和奪取政權為中心任務,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最低綱領是推翻新殖民主義間接統治和剝削下的印度半殖民地半封建體系……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官僚買辦資產階級……」
▲印度的「紅色區域」(2007年)
據公開資料顯示,印共(毛)武裝的活動區域包括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得拉邦的廣大地區,涉及20個邦,170多個縣,有2億人生活在這一區域,被外界稱之為「紅色走廊」,儼然是一大片「革命根據地」。
無論印度當政者是誰,看著地圖上這紅彤彤的一大片,要說不是心腹大患,恐怕是自欺欺人。
▲印共創始人之一馬納本德·納特·羅易
這種局面從何而來?這就得從印度共產黨的歷史說起了。其實,印度共產黨比「印度共和國」老多了,歷程也非常復雜。
1921-1922年間,當時印度還屬於英國殖民地,在加爾各答、孟買、拉合爾等地的知識分子群體中逐漸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小組。1925年12月26日,各小組代表在康浦爾召開了建黨會議,印度共產黨誕生了。
1933年12月,印共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全國性」的政黨。不過因為印度特有的民族和文化傳統,再加上一直受到殖民當局的打壓,使印共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持續不斷的分裂。
▲印共的黨旗,CPI是其英文名稱的縮寫
這種狀況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尤為明顯,殖民時期還有爭取獨立的共同目標,如今真獨立了,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加上印共在二戰期間快速發展壯大,於是內部就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有要學十月革命的,有要農村包圍城市的,有要與國大黨搞統一戰線的……
60年代,中蘇關系開始交惡,接著中印發生邊界戰爭,部分印共黨員認為印共已是「修正主義」,於是退黨另立了一支印共(馬克思主義),簡稱印共(馬)。
▲加爾各答支持納薩爾起義的集會
196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西里古里區納薩爾巴里爆發了持續4個多月的農民起義,即「納薩爾巴里起義」。
印共(馬)的部分成員在其中起了主導作用,而且非常明確的提出「不是為了奪取土地,而是為了奪取政權」的口號,從此他們就被印度政府叫作「納薩爾分子」了。
▲馬宗達因為搞「殲滅戰」(暗殺)
而遭到同志反對,後來被捕死於獄中
此事件又直接導致印共(馬)的分裂——因為對武裝斗爭的看法迥異,印共(馬)開除了許多支持起義的成員。於是,這部分人乾脆自立門戶,成立了印共(馬列),參加了起義的查魯·馬宗達被推舉為書記。
從此印共和印共(馬)堅持和平的議會路線,而印共(馬列)則走上堅持武裝斗爭的道路。
但印共(馬列)還在繼續分裂——1971年,因為對是否應該「殺害被稱為階級敵人的個人」有不同看法以及宗派沖突,該組織再次分裂為多個組織,其中實力最強的兩大組織是比哈爾邦的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集團)和安德拉邦的「印度共產主義中心」。
▲賈納帕蒂的真名叫馬帕拉·拉克什曼·拉奧
印度政府為他開出的懸賞為3600萬盧比(50萬美元)
這兩大組織雖然理念相近,但卻各自為戰。到了90年代,二者開始商量聯合,最後於2004年實現合並,建立了全國性政黨——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印共(毛),賈納帕蒂(化名)任書記。
這個新政黨認為,印度國情與過去的中國相似,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農村人口居絕對多數,而且大多貧困,所以要走「通過持久的武裝斗爭奪取國家政權」的道路,這也是他們要給自己的黨取一個「毛主義」名稱的原因——效仿中國。
▲印共(毛)的營地
印共(毛)的決策機構為政治局,由13或14人組成,政治局下有中央委員會,由32名委員組成,中央委員會又產生軍事委員會和邦委員會,還有「出版部」(相當於宣傳部)、「醫療單位」和「掩護組織」(青年團、學生會、工人聯合會、婦女組織等),非常嚴密。
至此,一直分裂的印共,終於有了一次「合」,而且效果顯著。
二者合並後實力大增,迅速從比哈爾邦和安德拉邦向鄰近各邦擴張,僅在合並後的一年內,印共(毛)的活動范圍從4個邦擴展到16個邦,「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受到印共(毛)活動影響的人數達到約1.8億」,幾乎相當於印度三分之一的土地。
▲印共(毛)武裝中的女戰士
2004年2月6日,奧利薩邦戈拉布德(Koraput)的武器庫被襲擊,528件武器被繳獲。
2005年11月13日,一支近千人的印共(毛)武裝襲擊了賈納巴德監獄,奪得數百槍支和大量彈葯,關押於此的印共(毛)成員被解救,「驚醒了一些邦政府和中央政府」。
2006年3月26日,奧里薩邦警察局的17輛汽車被繳獲。
2008年2月15日,奧利薩邦那訥亞格爾軍械庫100件武器以及價值20萬盧比的彈葯被劫掠。
更有甚者,印度恰蒂斯加爾邦的國大黨主席帕特爾和他的兒子,以及該邦前內務部長、「反納薩爾運動」領導人馬亨德拉·卡爾瑪等政要,都在印共(毛)的打擊下死亡,攻勢可謂凌厲。
▲辛格對反政府武裝態度強硬
印度政府當然要設法應對這個新情況,但由於執政黨的輪換,印度中央政府的策略搖擺不定,人民黨要求武力鎮壓,國大黨要求搞談判,再加上對外還要對付中巴,對內還有宗教沖突等各種爛事,印度政府無暇處理,實際上給印共(毛)提供了不少生存空間。
印度第13任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上台後,印度政府開始認真起來。
辛格反復強調,印共(毛)是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隱患」。內政部長帕提爾在向議會作證時說:「他們最初使用的是斧頭和弓箭,後來使用手槍,然後開始使用AK-47,現在是手榴彈和地雷,當然還有火箭彈……我們決不能妥協,也不能與之進行談判,除非他們放下武器。」
2006年4月,辛格提出了「兩條腿走路」,即用胡蘿卜加大棒,武力加「招安」、收賣、策反的方法,企圖對印共(毛)派武裝進行打擊和分化瓦解,這成了印度政府對付印共(毛)的基本策略。
▲由於不能直接動用軍隊
用來圍剿的武裝實為印度二三流水平
2009年5月,印度投入大量警察、准軍事部隊,發動了「綠色狩獵行動」,在「紅色走廊」的5個邦展開了對「納薩爾分子」的全面圍剿。印度出動的各種武裝力量加起來超過30萬,還有印度空軍的10架直升機和從以色列進口的12架無人機提供支援——印度政府把圍剿行動稱為「2.5線戰爭」。
情報方面,印度政府設立了專門的「特種情報局」,利用收買和卧底的方式打探情報。除了中央政府,印度各邦也組織突擊隊,甚至是民團,展開對「納薩爾分子」的攻勢。
▲按照印度政府立場拍攝的電影
《紅色警戒·內心之戰》
輿論方面,印度官方大力宣傳「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不需要革命,印度政府十分強大,反政府力量沒有機會取勝。並且把「納薩爾分子」稱為「恐怖分子」,通過影視節目,大力進行宣傳。
相比之下,印共(毛)較正規的武裝力量不到2萬,外圍的輔助力量也不超過4萬,武器裝備更是無法相提並論。懸殊的對比之下,印共(毛)損失慘重,政治局成員有6人被殺,中央委員損失一半,地盤也大為縮水,印度官方甚至宣稱要在2022年前「徹底消滅游擊隊」。
面對圍剿,印共(毛)一方面收縮力量,一方面針鋒相對地發動了一系列反擊。
▲被地雷炸毀的印度警察車輛
2010年4月6日,在恰蒂斯加爾邦的丹特瓦達地區,號稱世界上最大准軍事安全部隊的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和該邦的警察被打了埋伏,80多名官兵死亡。
2013年2月22日,比哈爾邦警察部隊的汽車中了「地雷戰」,至少3名警察死亡。
2014年12月1日,包括副指揮官B.S Verma和助理指揮官Rajesh Kauria在內的14名中央後備警察,在南恰蒂斯加爾邦的蘇格馬縣遭伏擊身亡。
2017年4月24日,印度恰蒂斯加爾邦蘇格馬縣,300名印共(毛)武裝人員發動襲擊,25名警察身亡。
「納薩爾分子」的斗爭也引來了印度內外的關注,瑞士左翼作家簡·米爾達(Jan Myrdal)曾於2010年前往「游擊區」采訪16天,寫出了《紅星照耀印度》一書,對印共(毛)非常贊賞。一位領導人拉奧(C.R.Rao)甚至還很樂觀的表示,「要在2025年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為什麼印共(毛)如此頑強?
首先,印共(毛)的群眾基礎牢固。
印共(毛)的支持者多為貧苦農民,而印度的貧農又實在太多了。
印共(毛)影響比較大的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是印度最貧窮的地區,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40%,表列部落的人口佔印度表列部落總人口的49%,占貧困表列部落總人口的63%。
其次,是土地問題。
窮人為什麼這么多?根源在於沒有土地。
印度也搞土地改革,但是很不徹底,至今仍有近2億人沒有土地,導致農民陷入貧窮。例如,比哈爾邦是印度人均佔有土地最少的邦,67%的小土地持有者僅佔16%耕地,而4.1%的地主卻佔有25%,還有400萬以上的貧民地寸土地也沒有。
▲2004年,溫鐵軍教授在印度農村調研
農民要獲得土地,如果走合法途徑,非常不容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業專家溫鐵軍曾親赴印度考察,他在比哈爾邦看到大片土地撂荒,因為土地訴訟案件數以萬計,在判決之前不能開墾,只能荒著……多長時間才能判決呢?10年!
農民們為了保住土地經常抗議,卻又招來警察的棒打,再加上嚴重的種姓歧視,貧苦農民苦上加苦,紛紛投向反政府武裝。
▲印度警察的武器——彈弓!
第三,政府力量不足。
印度法律規定,軍隊只能對外,對內只能用警察和准軍事部隊。印共(毛)的根據地,多在偏遠的深山密林,人煙稀少,政府鞭長莫及。2007年12月,印共(毛)偷襲了查蒂斯加邦的一座監獄,放走300多名囚犯,而獄警僅有3人!
▲印度警察的防具——藤牌!
印度警察的缺員率最高可達35%,裝備低劣,人手不足。人員素質更加很糟糕,許多警察酗酒成癮,業務能力差。據2005年的一份調查,在賈坎德邦的一個警察訓練中心,395個警察中竟有235個不會用槍……
其實,這些現象都指向同一個根源——印度政府和司法體系的腐敗和低效,這大抵符合「官逼民反」的普遍規律。
印度行政體系分為6級,中央、邦、地區、分區、鄉鎮、村。邦相對自治,邦政府和議會都由選舉產生。這套體系在印度特有的國情下導致兩個缺陷:
一是中央與邦的垂直關系復雜。某個黨在中央是執政黨,在邦卻可能是在野黨,或者反過來,治理效率大受影響;
二是邦及以下的黨爭嚴重。比如在克拉拉邦,即使是由信仰接近的印共和印共(馬)輪流執政,雙方還時常互相攻擊對方是「替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其它政黨就更不說了。
所以,無論中央和地方,還是在邦各黨,嘴炮互黑者多,為民請命者少,低效的司法體系又指望不上,陷入惡性循環。
▲「人民法庭」的執法
相反,印共(毛)相對集中統一,執行力強,治理倒是頗有成效。
他們以武力迫使地主減租一半,迫使貪官污吏交出贓款用來救濟貧民,部分用於自身。到他們地盤上施工和經營的企業,會被收取10%的「稅費」,實質上等同於接管了這個地區。農民得了實惠,自然會倒向反政府的一方。
印共(毛)的司法體系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人民法庭」。法庭的依據並非成文的法律,而是類似於「約法三章」那樣的「規矩」——強奸?遊街!殺人?砍頭!叛變?槍斃!
的確簡單粗暴,但在那些貧窮落後的地區,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印度很多地區,婦女遭遇的暴力和犯罪非常嚴重,在印共(毛)控制區卻由於這種近乎於不講理的執法而大幅度下降,這又吸引了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婦女積極參加地下武裝。由於其群眾基礎牢固,政府和警察很難搞到情報,即使佔領某地也難以鞏固軍事打擊的成果。
而且,印度的打擊力量中,還有反過來幫倒忙的——各邦政府僱傭的民團多由死於「納薩爾分子」之手的警察或卧底家屬組成,並非正規武裝,復仇情緒強烈,不擇手段。
▲印版強拆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切蒂斯格爾邦(Chhattisgarh)的「特別警務隊」,這支民團採用放火、殺人、強奸的手段來對付印共(毛),在掃盪中燒毀了644個村莊,把幾十萬老百姓驅趕到「戰略村」圈起來,企圖孤立對手——太像當年的鬼子了。
這些惡行遭到印度社會和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譴責,印度最高法院於2011年判定「特別警務隊」違憲,要求邦政府收回裝備並調查其罪行,邦政府馬上劃清界限,宣稱這些都是「部落民」乾的,跟我沒關系……
像這樣的清剿,不僅沒效果,反而還給印共(毛)鞏固了基礎,製造了大批潛在對手。
▲2013年,印共(毛)的活動區域小了很多
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印共(毛)已經漸漸扭轉頹勢,雖然地盤少了,但基本盤未損,形成了僵持局面。
但印共(毛)也存在很多問題,使得他們能夠自保卻難以壯大。
一是基礎不夠廣泛。
貧農雖然數量多,但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思想覺悟低,只能在「農村根據地」活動,在城市就不靈了,「奪取全國政權」更是無從談起。此外,包括印共在內的許多左翼政黨也認為印共(毛)走極端,紛紛與之劃清界限,在國際上也得不到任何支持。
▲印度政府也會爭取人心
二是印度政府的非軍事手段在漸漸擠壓印共(毛)的空間。
2004年上台的辛格政府更加重視公平和社會底層的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印度的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綠色狩獵行動」進行的同時,印度政府也實施了諸如修公路、建設通訊設施、救濟貧農等配套措施,以圖爭取人心,產生了一定效果。
▲辛格交班,莫迪上台
三是莫迪政府的態度更加強硬。
相比之前的歷屆總理,莫迪雄心更甚,務實且強硬,並因此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優勢。
莫迪要實現印度的「大國夢」,鐵定要「攘外必先安內」,在之前的基礎上,以超過前任的強硬態度,在軍事、經濟、民生領域發動更加切實有效的攻勢——鑒於印度政府總體上強大許多,印共(毛)或許將會被進一步壓縮。
▲印度低烈度內戰的根源:土地兼並嚴重
貧富差距太大,窮人太多
這場較量已經持續幾十年,誰能笑到最後?還是要看誰能爭取到民心了
如果印度政府越來越爛,難保「納薩爾分子」不會發展壯大,甚至把紅旗插到新德里;如果印度政府能夠不斷改善民生,確保老百姓大多能過上好日子,再施之軍事高壓,則印共(毛)也將失去存在的土壤,難保不被拔除。
其實,這可能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天上不會掉餡餅,權利只能通過斗爭得來。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以「印度內戰」為題材的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豆瓣評分8.4,質量還是不錯的。相信大家看慣了寶萊塢的鶯歌漫舞,唱唱跳跳,一定會對這部角度獨特,也有思想性的電影留下深刻印象,前面的幾幅動圖,即出自這部影片。
關於印度的「心腹大患」,你有什麼評論?請在留言中寫下你的感想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印共多少塊第四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0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8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48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89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5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2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298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4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7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5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4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4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7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6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4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