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可樂怎麼樣

印度可樂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06 03:13:08

A.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哪個在印度將來會更有市場

個人感覺可口可樂會更加有市場

B. 印度thumsup可樂的競爭優勢

減少糖類攝入量。印度可口可樂近日推出了ThumsUp可樂的無糖版本優勢是可以使消費者享受相同的ThumsUp口味,同時減少對糖類的攝入量。

C. 如何評價百事可樂進入印度的成功之舉

在上個世紀,印度國內軟飲料公司反跨國公司,可口可樂公司被迫從印度市場撤離,此時,百事可樂就開始琢磨怎樣進入印度市場,他們明白要想佔領印度市場就必須消除當地政治力量的對抗情緒。
百事可樂公司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向印度政府提出申請,百事可樂提出要幫助印度出口一定數量的農產品以彌補印度進口濃縮軟飲料的開銷,並幫助印度發展農村經濟轉讓食品加工、包裝和水處理技術,從而贏得了印度政府的支持,迅速佔領了印度軟飲料市場。

D. 印度百事可樂飲料平均價格是多少

一大瓶可口可樂在印度的售價在55盧比左右,10塊錢可以買1.85瓶

E. 為什麼印度的可口可樂有毒

估計是他們自己生產出問題了
或者是儲藏出問題了
他們國家比較窮,也比較排外
他們之前就一直鄙視可口,有自己的可樂,大拇指可樂

F. 印度人為什麼和可口可樂勢不兩立呢

對於當前最迫切的公布飲料配方問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公司也許會採取一些拖延政策,以爭取更多的時間。

近日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兩大飲料巨頭再一次在印度遇到大麻煩:印度最高法院向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公開其飲料化學成分和配料細節。兩家公司必須在4周內做出答復,否則印度法院有權禁止這兩大飲料巨頭在印度銷售飲料。

兩巨頭這次的麻煩主要是因為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這家非政府組織。該中心8月初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兩家公司在印度12個邦生產的11種軟飲料的樣本中,林丹等3種殺蟲劑的平均含量比印度官方標准高出20多倍。

這份報告引發印度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印度政府也迅速介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再一次在印度面臨危機。

歷史是何等的相似。早在3年之前的2003年8月份,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就已經挑戰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其報告證明兩家巨頭在印度生產的飲料中農葯含量比歐盟的產品標准高出30倍以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破天荒地被迫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堅決予以還擊,那一次兩巨頭最終有驚無險地度過了危機。

也許是借鑒了上一次挑戰未成功的經驗,這一次印度高等法院使出了釜底抽薪的一招:要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公布其配方。要知道,配方可是可樂們在全世界賺錢的根本。以可口可樂為例,其配料的關鍵秘方保存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庫里,只有2名高級職員掌握,而且兩人不能乘坐同一架飛機出行,以防止發生事故導致秘方失傳,全世界知道這一秘方的人不超過10個。可口可樂公司只向全球合作夥伴提供半成品,卻得不到原漿的配方及技術。

對於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而言,配方是絕對不能公布的,無論以什麼代價。

為什麼兩大飲料巨頭屢屢遭到印度國內民眾質疑?印度國民究竟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懷有何種復雜情緒?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國內的軟飲料市場一直被兩大巨頭所瓜分,兩大飲料商的市場份額高達75%以上,而一些原先印度國內的知名品牌在逐漸消失。印度一些民眾對美國產品有天然的抵觸與抗拒,兩大軟飲料巨頭在印度經營多年,其所代表的美國形象已經對印度本國文化形成了較大沖擊,印度國內一些人士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上下疾呼,使得印度和「兩樂」之間的沖突麻煩不斷。

在2003的危機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認為自己一直使用印度當地地下水源生產,如果飲料中殺蟲劑含量過高,應該說與印度水源本身有很大關系,而印度政府一直沒有制訂軟飲料質量標准。正是憑借這兩條理由,兩家公司才最終平息了那場危機。但是,印度某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禁止兩公司的軟飲料在學校等教育機構銷售,而印度高院要求公布配方,也就是說,這一次印度方面動了真格,怎麼辦?

毫無疑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將會因為這次危機而再度聯合起來,去開展一場前途未卜的危機公關,他們最多隻有四周時間,但他們要做的事情卻太多了。首先,兩家公司需要向印度公眾證明其產品的安全性,需要向公眾解釋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的檢測結果的原因;其次,兩家公司需要盡快與印度政府高層溝通,求得印度政府方面的支持;第三,對於兩家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要在印度樹立一個正面、積極的本土化形象,而不是負面的美國產品形象。

對於當前最迫切的公布飲料配方的問題,兩公司也許會採取一些拖延政策,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兩家公司都已經意識到,目前的危機已經無法通過單純的商業問題,一定要藉助政治方式才能最終解決。針對印度政府方面的壓力,兩家公司也許會邀請美國政府官員前往印度游說,美印之間或許還會引發一次「可樂外交」。目前,美國政府方面尚未就此事件做出正面反應,「印度可樂門」事件的真正高潮還沒有來臨

G. 跨國公司在我國造成環境污染的具體案例

在《晏子春秋》中有一句被後世廣為誦傳的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很多在華的跨國大公司,顯然也發生了這種變異。
在很多國人眼裡,來到中國發展的跨國公司大多實力雄厚、運作規范、遵紀守法、自覺自律,有著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但不幸的是,有些跨國公司披著光鮮的外衣進入中國後,卻慢慢地發生了變異,頻頻患上一些富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毛病,比如行賄、比如逃稅漏稅、比如污染環境、比如違反勞動法、比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

這些跨國公司在國外為什麼口味純正、有著良好的口碑,為什麼到了中國後卻徒具其表、味道大異?我們不妨找來相關「患者」的病例,對它們好好進行一番剖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變異?

通過行賄進行權力尋租

通過行賄進行權力尋租,這是某些跨國公司患上的一種典型的「中國病」。

歲末年初,德國西門子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丑聞和動盪之中。2007年5月20日,公司突然任命彼得·羅旭德為公司下一任CEO,而現任CEO克勞斯·柯菲德將匆匆卸任。而此前的4月20日,前一任CEO馮必樂不得不宣布辭去監事會主席一職。

這一切,源自於西門子公司一系列的跨國行賄。早在2006年11月15日,德國警方就搜查了西門子公司在德國的近30間辦公室,並以涉嫌挪用和在其他國家行賄的罪名,拘捕了數名西門子員工。德國檢方確認的涉案金額達2億歐元,而西門子內部審計的結果則稱,可疑資金高達4.2億歐元。如此大規模的調查行動,如此高額的違法涉案資金,讓西門子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為驚人的一起公司賄賂調查案。

在一系列可疑行賄名單中,共有9個和中國業務有關的公司及個人被提及,涉嫌受賄金額從幾萬歐元到幾百萬歐元不等。檢方在調查中發現一個規律:通過簽署咨詢合同,向第三者支付咨詢費的方式進行間接行賄。在西門子電信部門前高管的問訊筆錄中,他特別提到中一個和中國業務有關的人,名叫Max Rennert,總共接收了來自西門子474萬歐元的咨詢費。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此人在幾年前曾幫助西門子、德國電信等獲得了中國一個移動通信項目合同。

而寶潔公司近來也陷入行賄丑聞之中。2007年5月11日有媒體報道,寶潔公司在1994年到1997年之間,曾陸續向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進行捐贈,其中800萬元仍在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賬戶上,其餘200萬元多用於口腔保健推廣工作。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讓人吃驚的,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是一個在全國幾乎沒有影響的社會組織,注重實效的寶潔公司,為什麼會對它如此慷慨?而且在捐贈後竟然不抓住這個機會做任何宣傳?

據媒體披露,這個所謂的基金會與全國牙防組的人員交叉率高達50%以上,全國牙防組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張博學同時又兼任牙防基金會秘書長,而牙防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卞金有教授,也身兼全國牙防組副組長。而在寶潔的相關產品上,赫然蓋著牙防組的「權威認證」。這就是秘密所在!

滑稽的是,所謂的中國牙防組,最終被發現連法人資格都不具備,根本沒權利進行認證。寶潔公司被媒體和公眾質疑,此舉有變相的行賄和利用假認證忽悠消費者的嫌疑。

對環境保護睜隻眼閉隻眼

不重視環境保護、造成環境污染,是跨國公司染上的又一項「中國病」。

2006年6月,有33家在華知名跨國公司並肩走上了一份榜單。可惜的是,這並不是一份任何與榮譽有關的榜單,還是一份全國各級環保局綜合2004年至2006年的涉及環保違規企業的恥辱榜。

登上這份恥辱榜的跨國公司有:上海松下電池有限公司(廢水處理設施未保證正常運轉致廢水超標排放)、長春百事可樂公司(超標排放污染物廢水)、上海雀巢飲用水有限公司(環保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擅自投入生產)、3M上海研磨產品製造有限公司(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擅自投入生產使用)、上海雀巢飲用水有限公司(環保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擅自投入生產)……

除了以上幾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外,其它涉及環保違規的跨國公司還有:日資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因「任意排放超標廢水」被列入上海「2005年第二批該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在這份名單上的還有「世界十大衛生陶瓷公司之首」的美國標准公司的在華合資企業,及美國百勝餐飲集團下屬的上海必勝客等;在福建,德國諾爾起重設備有限公司投資的一家公司,因「未建污染治理設施便擅自投入生產,造成嚴重污染」,被列為福建省掛牌督辦企業;在浙江,英國漂萊特集團在華下屬的公司被列為浙江2005年省級重點污染企業之一;在湖南,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的下屬獨資企業,因「電鍍生產線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成為株洲掛牌督辦的20家「污染大戶」之一……

據NGO「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上述名單只涉及有水污染的企業,其它諸如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的企業並未包括,所以只是在華跨國企業違規記錄的一部分而已。

到了2007年1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通報了82個嚴重違反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鋼鐵、電力、冶金等項目,全球最大輪胎企業——米其林公司在華投資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股份有限公司又位列其間。

被點名的米其林輪胎項目涉及四項問題:未按環評要求完成對三台鏈條爐進行脫硫除塵改造;輪胎廠無組織排放惡臭超標;未落實鍋爐在線監測裝置以及廠界雜訊超標嚴重。

公然漠視《勞動法》

盡管中國的《勞動法》中,對職工的權益有著種種明確的規定,但有些跨國公司對此公然漠視,已經是另外一種嚴重的「中國病」。

2007年3月29日,廣州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針對在廣東曝光的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知名洋快餐店用工涉嫌違反《勞動法》的一條條例證,正式對這兩個洋快餐巨頭發出詢問通知書。

自從媒體曝光後,洋快餐店的涉嫌違反《勞動法》的問題浮出了水面。廣東首個非全日制職工小時工資標准明文規定:廣州作為一類地區,非全日制職工的每小時最低工資標准為7.5元人民幣。但據了解,肯德基兼職工合同上的工資為4.7元人民幣/小時,必勝客為5.8元人民幣/小時,麥當勞最低,只有4元人民幣/小時——兼職工的時薪甚至連買一杯該店的中杯可樂都不夠,遠遠低於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

不僅工資低廉,兼職工超時工作的現象在這些快餐店也屢見不鮮。按照相關規定,兼職工在同一用人單位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5小時,若超出該條件,用人單位就必須按全日制用工形式與職工確定勞動關系,並承擔相應責任。然而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中存在大量超時工作的兼職工,有的甚至日均工作十餘小時,與全日制工人別無兩樣。

另外,大部分兼職的大學生與肯德基、麥當勞餐廳簽訂「勞務協議」後,卻無法准時拿到,甚至根本無法拿到「勞務合同」。即便是已簽訂的合同,餐廳也規定單方面可以進行修改,完全是「霸王條款」。

繼廣州發生麥當勞、肯德基支付給小時工的工資低於最低標准事件後,又相繼曝出太原、福州等10餘個城市的麥當勞、肯德基同樣存在違規用工問題。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在中國開設的餐廳共達3000餘家,聘用的中國勞工達20萬人,其中大多是非全日制工人(鍾點工)。業內人士估計,該三家快餐企業所聘用的勞工中,大約有80%約160000人是非全日制工。粗略計算,如果非全日制工每人每小時少發2元錢,按每人每天工作5小時,每月工作21天計算,一年下來,這三家餐廳企業每年至少少發中國勞工約4億元之巨,這比三家企業全年向中國交的稅還多。

《南方周末》也曾發布過一份「2005年世界500強在華最佳投資企業排行榜」。這份榜單表明:在利用人力資源方面,部分跨國公司很不光彩。在跨國公司集中的中國南方某些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初的工資水平基本上保持不變。跨國公司賺取利潤本無可厚非,但是這些資本巨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卻沒有做到讓中國工人共同享受一定的發展成果。

更讓我們感到不平的是,在這些資本巨頭所賺取的利潤中,很大一部分是以中國勞動者的健康為代價換取的。如在外資、合資企業遍布的珠三角地區,每年發生斷指事故個案至少有3萬宗,被機器切斷的手指頭超過4萬根,由此竟然使當地醫院的手外科異常繁榮與發達。在一雙雙被機器壓扁、切斷、血肉模糊的手背後,我們看到的是缺乏保護的勞動條件和對勞動者基本權利的漠視。

屢次陷入「質量門」事件

在產品質量問題上屢犯錯誤,也是有些跨國公司常見的「中國病」之一。

跨國公司被中國消費者投訴的案例變得越來越多,在近幾年達到了一個高潮。這輪高潮的「始作俑者」,是「蘇丹紅一號」。但「蘇丹紅」的風頭很快就被「SK-Ⅱ」、「雀巢風波」、「博士倫護理液事件」、柯達「質量門」事件等搶走。

曾幾何時,SK-II系列化妝品中有一款被標榜為「神仙水」的精華乳液風靡整個亞洲。SK-II自2004年以後一直保持者中國大陸高端化妝品市場銷售排序前三名的領導品牌地位。2006年9月份成了轉折點,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宣布,在SK-I中查出禁用物質鉻和釹。消息一出,寶潔公司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的專櫃和專賣店立即遭遇「退貨潮」,SK-II品牌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

2006年12月4日,343名消費者投訴柯達LS443型數碼相機存在質量問題,中消協隨後召開「聽證會」,該會議最終引發柯達與中消協及消費者之間的嚴重對立。此後,由維權消費者組成的神秘QQ群現身,表示拒不接受柯達提出的「付費升級」方案。

2007年1月,全球咖啡店連鎖店巨頭星巴克捲入「反式脂肪門」事件。反脂肪一般存在烹調油中,常用於製作餅干、麵包、蛋糕和薯條等食品。經常食用反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易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07年初,一個自稱為「揭批LG聯盟」的組織稱,LG電子從1998年開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秘密的、大規模的小作坊式翻修,並重新返回正常銷售渠道。該組織聲稱,這些在小作坊拼裝出來的LG產品包括等離子電視、液晶顯示器、空調、微波爐等等,涵括了LG在華銷售的大部分產品。有消息甚至稱,各地工商等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這件事情已經導致了LG在華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而知名的跨國零售巨頭家樂福,也屢屢在陷入「質量門」事件之中:據2006年1月16日《北京晚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15日公布瓶裝(小瓶)飲用水產品質量抽查結果,家樂福自有品牌曝出不合格產品,由北京領先飲食品工業公司生產的「家樂福」牌天然泉水,因為菌落總數不合格上了黑榜;據2006年5月11日新華社報道,上海家樂福曲陽店分3次購進超過保質期限的美國進口豬頸骨肉,共計3781.66公斤。截至監管部門進行查處時,已有1670多公斤過期肉被售出,銷售金額超過1萬元;據2006年4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上海家樂福超市銷售的廉價女包和「LV」女包極其相似,為此路易威登馬利蒂(法國)公司將家樂福超市經營者上海聯家超市有限公司告進法院,索賠50萬元;據2005年9月16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工商局通報了流通領域通信產品、家用電器、汽車配件等質量監測結果,家樂福馬連道店發現了不合格家電;2006年5月《華夏時報》報道,在一家家樂福店盛咸魚乾的玻璃陶里,竟然發現了上百條大小不一的活蛆……

如何防止「中國病」的泛濫

在跨國公司所患的這些「中國病」被媒體或相關部門曝光時,大部分跨國公司並不是虛心接受與改進,往往是採取了傲慢的態度。許多消費者不解,外國公司對中國消費者為何會採用「二等公民」的怠慢作法?為何當中國消費者對發達國家的名牌產品支付了昂貴的價格和預期的信任後,得到的卻是不那麼國際化的歧視對待?為什麼我們要引進的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式、尊重法規、尊重市場反應、對消費者負責的現代經營理念,到了中國就變了味了呢?究其根本,既有這些企業的自妄和見利忘義,也有國人的輕信和盲從,更有相關主管部門的忽視甚至縱容。

無利不起早。任何資本和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本性難移。前一段時間,在企業界,以跨國公司為首,颳起了一股企業講求社會責任的浪潮。很多公眾對這些企業的自律行為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但也有清醒之士指出:不能指望以盈利為最大目的企業自學遵守過多的社會責任,他們口頭上唱得這么好聽,其實從一定程度上麻醉了大家,從而讓自己脫離了政府、媒體等各方面的監督。

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淡薄和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知名品牌的扭曲營銷觀和危機處理方式。近兩年來跨國公司的丑聞和質量問題時有出現,但在短暫受沖擊過後,它們基本都能找回市場。在一些跨國公司看來,中國的企業、消費者並不成熟,獨立性還不足以與其進行平等談判、對話和要價。

大公司行為的「劣化」,從另一面說明了我國在守法環境上確實大有漏洞可鑽。因此,在中國,要使外國企業遵守他們在國際市場上遵守的規范,除了依靠企業自身出於長遠利益考慮的自覺外,還應該通過改革形成對企業守規的「硬約束」,「迫使」企業走入規范。

每當一個洋品牌被查出質量問題後,大多數跨國公司都會啟動危機公關。而他們找到工商部門,口氣最硬、講得最多的話便是「你們這樣搞會影響地方投資環境」。有的則具體介紹對中國做出了多少貢獻,有的甚至用為政府部門或為社會提供某些便利、贊助等條件,試圖換取監管部門的沉默。

跨國公司在產品出事後的「政府情結」,折射出的是我們在吸引外資方面的「政府情結」。一些地方和部門長期以來對洋品牌格外關照和優惠,無形中形成了對洋品牌的隱性保護機制。

政府部門在監管上應堅持原則,無論是公布結果還是最終執行懲罰,應更加公平、公正、公開,不要為小私而傷大眾,更不要讓尋租者找到空子鑽,這種時候往往是檢驗政府辦事能力的關鍵時刻;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一再失語和遷就,事態只會進一步惡化,而如果進行及時地干預和處理,對公司、消費者和政府形象都會更加有利。

另外,在中國還缺乏相關的法規與制度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有些國際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產品時,惟獨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國沒有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業內人士認為,我們在保護消費者方面缺乏像發達國家那樣的高標准立法,對什麼情況應召回和賠償,缺乏具體規定。

當然,進一步加強輿論監督也至關重要。事實表明,許多問題就是在媒體曝光後,才推動有問題的一方加大解決問題的力度。媒體信息的透明、公眾的看法和態度,不僅會對大公司形成壓力,也會對相關部門秉公辦事產生一定的推動力。

TAGS: 跨國公司

閱讀全文(117) | 回復(2) | 引用通告(0) | 圈子推薦(0) | 編輯

Re:跨國公司頻患「中國病」
編輯晨晨發表評論於2007-10-18 14:53:00
中國製造是給外國人打工,你覺的一個打工者有權利為產品的質量等問題提出異議嗎?我們只能照做而已!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 刪除

Re:跨國公司頻患「中國病」
八月驕陽發表評論於2007-10-18 11:34:00
中國製造屢次陷入「質量門」是在給我們提醒,想要告別質量門唯有做強做大品牌這樣才能把信譽做出來、

H. 請問可口可樂什麼時候退出印度的現在還在印度銷售可樂嗎

可口可樂多次退出印度

印度一直是可口可樂心中隱約的痛。1977年遭印度政府驅逐出境的「禮遇」,可口可樂公司並不甘心就此退出;16年後,於1993年10月重新登陸印度之後,卻一直麻煩不斷。

2003年印度的「科學與環境中心」首次公開調查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大公司在印度生產銷售的部分軟飲料中殺蟲劑含量超標;同年,印度衛生部門警告該國民眾,可口可樂含污染成份,切忌飲用;同年12月26日,印度當地法官判可口可樂敗訴,原因是在當地濫採用地下水,甚至還發生了當地農村婦女在企業大門口抗議;2004年2月17日當地婦女組織以保護國家利益之名向跨國公司訴訟,當地政府函令可口可樂廠關閉。

2006年,印度再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有毒」事件,印度最高法院下令要求百事和可口可樂公司公布它們秘方。

其實我覺得是印度在做自己的民族企業保護。。。。。。。由此可見,可口可樂應該已經退出了,就算是還在也應該很艱難。。。。。。

I. 聽說印度的百事,可口可樂含至癌物質,那我們國家

印度的可樂添加有蘇丹紅5號,是一種致癌人工色素,我國對可樂相關產品抽樣沒有發現有。
前兩年,我們國家食品監督局從肯得基里發現了,後來不了了之。

J. 百事可樂印度成功的因素反應了什麼營銷理念

百事可樂進入印度市場靠的就是代表美國文化,而融入印度市場靠的就是融入印度文化。

感覺好像整合營銷、關系營銷、文化營銷、綜合市場營銷溝通都有。

從行銷學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說,行銷分為先鋒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落期等五個階段,拓銷時需依策略需要及公司可分配的資源,結合不同生命周期的產品,以求降低拓展上的風險。
百事可樂在1990年初才進入印度市場,對於這個陌生且敵意的市場,百事可樂的行銷策略顯得比較實事求是,百事可樂在印度的做法是獨資經營,姿態放低,乾脆拋棄Pepsi全球品牌的光環,成立一家印度味十足的Leher Pepsi飲料公司。
Leher在印度話是波浪的意思,讓當地人覺得這是一家印度飲料公司,對爭取當地認同感十分有幫助,然後想盡辦法藉由民俗節慶的廣告讓Pepsi可樂本土化,並在板球、音樂、電影中投入廣告,以青少年為目標對象,爭取好感。
此外,在進入新市場之前,百事可樂的做法是先降價求售,等到市場穩固之後,再伺機調高售價。就整體的收益百事可樂也許不如可口可樂那樣下重本經營,不過就拓銷績效而言,百事可樂在印度的確比可口可樂要出色且成功得多。百事可樂的一位資深副總裁曾經說過:「也許我們都了解本身正處於各式各樣的企業競爭中,但卻未必可洞見完整的企業競爭全貌。」這也許可作為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間互相競爭所學到的教訓。

閱讀全文

與印度可樂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5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8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7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