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唐僧去印度取的什麼經書

唐僧去印度取的什麼經書

發布時間:2022-08-06 10:30:38

㈠ 唐僧偷渡去天竺,帶回657部經書,他取的都是些什麼經

唐僧取經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西遊記》西天取經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根據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在小說中,唐三藏去西天是奉唐太宗之命,因為當時東土的中國人不識大乘佛法、成天享樂,如來佛祖派遣觀音菩薩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現如今的印度),將無上真經取回東土。所以其實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經書其實是抽象化的,更寶貴的是他翻譯出來的佛教經典。

㈡ 唐僧西天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唐僧西天取的經書分別是:《涅般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

《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祗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

(2)唐僧去印度取的什麼經書擴展閱讀: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西遊記》劇中唐僧所說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鄉,就是古印度天竺國。

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上下五千年》一書中提到:唐僧取經前,大唐的所有僧人修行的都是「小乘佛法」,後來唐僧到西天那邊取的是「大乘佛法」。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游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其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回國後為唐大宗、高宗所欽重,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官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75部,1335卷。

㈢ 玄奘去印度取的什麼經

唐僧,俗家姓陳,法號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的高僧,又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玄奘是洛州緱氏人,13歲在洛陽出家,因為感到當時佛教各宗派的說教不一,於是決心到印度取經,尋根究底。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出玉門關,遠赴天竺國(印度)。第二年到達天竺。他首先學習印度語,然後收集各種佛教經典,學經引道,歷時5年,終於成為博學的佛教高僧。 幼年出家 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西行求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瑜迦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念頭。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 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 )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 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㈣ 唐僧在真實的歷史上取回來的到底是什麼經書

玄奘法師,唐太宗時代的高僧,由於小說《西遊記》的緣故,我們將其稱為「唐僧。」

在《西遊記》中,唐僧率領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戰勝無數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經。」

那麼,歷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麼「真經」呢?他又為什麼要去取經呢?

玄奘大師在印度學習了十餘年,終於將《瑜伽師地論》全部融會貫通,圓滿畢業。

在他留學期間,他還通過辯論戰勝了不少向那爛陀寺挑戰的論敵,從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稱為「解脫天」「大乘天」,就連當時印度最有實力的國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當時戒日王與中國的皇帝李世民關系很好,兩國用公文交流時,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認為玄奘是大唐的驕傲。

所以說,歷史上的玄奘法師絕不是《西遊記》中那個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聰明絕頂,剛毅果敢的一代人傑。

玄奘法師在他心目中的「聖地」天竺取到了真經,但是,天竺同時令他有些失望!

在玄奘的想像中,天竺應該是金碧輝煌,人物茂盛,經濟發達,學術高超的國度。

然而,玄奘到了天竺才發現,這是一片四分五裂,佛教開始衰落,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混亂的思想,到處是小國戰爭的印度。

玄奘大師在取得《瑜伽師地論》真經後,毅然回國,將真經留在了中國。

後來,外敵入侵印度,那爛陀寺毀於一旦。現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還必須要求助於中國,去查找玄奘大師當年留下的記錄。

㈤ 唐僧取經都取來了哪些佛經,請大師詳細說一下.

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達京師西郊,道俗相迎者數十萬,人群擁擠,甚至進不了城。當時唐太宗在洛陽,玄奘將帶回的經像放在長安弘福寺,就去洛陽向太宗匯報。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見聞寫出來,又勸他還俗從政,前一條玄奘答應了,後一條卻難從命。玄奘要求譯經,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譯場。玄奘回長安後,組織了一套包括證義、綴緝、錄文、證梵、安字在內的翻譯班子,同年五月就開譯《大菩薩藏經》,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內專設譯經院,玄奘搬入此寺譯經。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為了存放經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內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顯慶之間,玄奘譯出毗曇類經典,晚年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翻譯為梵文,正因為這樣,持《起信論》為非中國撰述的學者,以玄奘此譯為論據。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華宮逝去,臨終前,命僧翻讀所譯經典名目,又囑死後不要葬在宮、寺附近,尋個山中清凈處埋掉。

玄奘回國後的近二十年內,共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等作品,一些表、啟、書等則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從玄奘澤籍來看其思想的組織,范圍很廣,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為主。這一系的經典,玄奘譯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門論》、《五蘊論》(此二為世親著)、《顯揚正教論》、《攝大乘論》(此二為無著撰)、《雜集論》(安慧集)、《辨中邊論》(彌勒頌,世親釋)、《唯識二十論》(世親著)、《唯識三十論》(世親著)、《大庄嚴論》(彌勒頌,世親釋)和《分別瑜伽論》(彌勒著)。最後兩論玄奘未譯。《唯識三十論》在印度注釋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和智月),玄奘依窺基的建議,以護法一家為主,糅譯十家,命名為《成唯識論》,此論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學思想。又譯有《解深密經》五卷(此經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師地論》引用)。

玄奘於瑜伽學的代表性觀點是三性說和阿賴耶識緣起說。三性,亦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在真諦譯作分別性、依他性和真實性)。遍計所執自性指「周遍計度」,即普遍地觀察和度量,產生虛妄分別,執著虛妄的如夢似幻的現象為實有。依他起自性說明一切現象都依「他」而起,這個「他」,指各種條件,特別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此而知萬法為「似有」。圓成實自性指圓滿成就萬法的真實性體,只要認識到萬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礎上遠離遍計妄執,而能體認到圓成實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歸結為種子,這是玄奘所認為的世界的終極原因。種子必須具有產生結果的功能,其來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種子具有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和引自果六種特徵。

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起萬法,阿賴耶識通過末那識的中介,由六識直接變現外境。阿賴耶識即真諦所譯的阿黎耶識,末那即真諦所譯的阿陀耶識。

為了說明識體的作用,玄奘又介紹了護法的四分說,即每一識體都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層次。相分是識體的認識對象;見分是識體的自身的認識相分的能力;自證分是能夠證知見分的認識能力的功能;證自證分是對自證分的再證知。阿敕耶識的最深層本質可以追溯到這個證自證分。

在修證方面,玄奘認為要通過轉依才能得涅盤,得無上覺,轉依就是轉掉依他起上的遍計所執,轉得依他起中的圓成實性。

在達到解脫的過程中,須歷五個階段,稱唯識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

因明也是印度瑜伽學派的思想內容之一,陳那對之闡發尤多,他著有因明八論,其中的《因明正理門論》,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譯出,陳那的弟子商羯羅主對此論之釋,為此論入門階梯而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則於貞觀十九年(645)先行譯出。古印度之因明,在其認識論部分立有現量、比量和聖教量,陳那廢除了聖教量,留現、比二量,又對比量作進一步的分析。玄奘創造了一個「真唯識量」,是在戒日王為他舉行的無遮大會上提出的。他採用宗、因、喻三支的邏輯方法,依照護法的唯識理論而說明境不離識的觀點。

小乘經典的組織,玄奘譯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一身是《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六足是《識身足論》(提婆設摩著)、《法蘊足論》(大目乾連著)、《品類足論》(世友著)、《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著)、《界身足論》(世友著)和《施設足論》(大迦多衍那著)。《施設足論》沒有譯出。又譯有解釋《發智論》的《大毗婆沙論》(題五百羅漢造)二百卷,譯有《俱舍論》。

大乘經典的組織,除了譯介瑜伽行派一系外,玄奘又譯出般若部的《大般若經》,該經十六會,二百七十五分,作為全經主要部分的第一會就有七十九分共四百卷。經中有六會與過去所譯的般若類經屬同本異譯,如第二會原有西晉無羅叉和竺叔蘭合譯的《放光般若》二十卷、竺法護譯《光贊般若》二十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二十七卷;第四會原有東漢支讖《道行般若》十卷、三國之吳國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六卷、苻秦曇摩蜱和竺佛念合譯《摩訶般若鈔經》五卷、羅什譯《小品般若經》十卷;第九會原有羅什《金剛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經》一卷。另外六、七、八三會也有舊譯本。對於舊譯,玄奘都加以重譯或改譯。

玄奘認為,「佛法大乘,般若為本」(《請御制大般若經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所以他對這部經典的翻譯尤為重視,而過去所譯,都未窺其全貌。玄奘專門在僻靜的玉華宮譯此巨制,有人曾建議他依照羅什的做法,刪繁就簡,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點省略。自顯慶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譯,至龍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譯完,這樣六百卷的著作規模,使中土學人大吃一驚。

但玄奘更為流行的般若部經典譯作則是集《大般若經》中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思想的各品而成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在譯完般若部後,玄奘又想譯寶積部的《大寶積經》,但只試譯了幾行,身體不行了。此經後由菩提流支譯出。

玄奘還譯出中觀部經典《廣百論本》,以瑜伽思想貫通中觀學派。

玄奘還譯出大乘戒律方面的經典《菩薩戒本》一卷,此卷是從《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錄出,稱為《瑜伽戒本》,可知玄奘對戒律的重視。

玄奘還譯有密教類經,《不空羂索神咒心經》、《諸佛經陀羅尼經》、《六門陀羅尼經》等。

玄奘於凈土則持彌勒凈土信仰,願生兜率天。他在國內時就有此信仰,到天竺後得知無著、世親都持此願,更加堅信。臨終之前,他默念彌勒佛,並命旁邊的人同稱:南謨(現譯南無)彌勒如來。據說他曾作《贊彌勒四禮文》,載《法苑珠林》卷十六。

閱讀全文

與唐僧去印度取的什麼經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5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8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7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