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基準是以下哪個過程中產生的

印度基準是以下哪個過程中產生的

發布時間:2022-01-29 12:48:10

㈠ 地理小問題

1.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哪個大洋仍在擴張之中(b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位於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的是_北美___洲;位於南半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的是_大洋___洲。
3.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__太平__洋,緯度最高的是北冰____洋,輪廓形狀像"S"的是_大西___洋。
4.在北半球中,中間的是印度____洋,東邊的是_太平___洋。在南半球中,北邊的是_印度___洋,東邊的是太平____洋。
5.阿拉伯半島位於下列哪個板塊中( 不)。
A.亞歐板塊 B.非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

㈡ 印度種姓制度中以下哪一個種姓的等級最低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㈢ 佛教在印度是怎麼產生的其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㈣ 印度通天繩的原理,起源,發展過程分別是什麼

  1. 原理:利用人們的錯覺,就相當於視覺干擾的性質,讓人們誤以為繩子是梯子一樣的,可以通天,簡單來說就是障眼法。

  2. 起源:在中美洲的文明史中,繩子是神的象徵。在瑪雅人和墨西哥人的藝術作品裡,懸垂在天空的繩子,象徵神的種子從天上掉下來,使大地受孕生產。上述象徵意義在 墨西哥的舊歷中也有所見,雨季開始的月份叫托斯卡特勒,它的意思就是繩子。

  3. 發展過程:

    一、在《古蘭經》里,繩子也象徵上升,它使人想引薩滿或印度教徒用來攀登天梯的繩子。想靠自己把繩子扔上空中,那是多麼 不自量力啊!先知說到繩子的那些話里,有一種像是充滿了嘲諷的挑戰。天上的繩子只能來自天上,不管人類如何努力,它也不可能自動地從地上升到天上。換言之,升上天國只能靠神的恩寵。

    二、然而,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關於 印度通天繩(又名神仙索)的幻術記載,彷彿他們掌握了秘術之門的鑰匙,在天地之間有了生命循環更新和生命力交接傳遞的能力。

㈤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5)印度基準是以下哪個過程中產生的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㈥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觀是以下哪個關鍵詞

研究印度文化最好從印度人的世界觀—印度文化的心靈開始。

印度人善於沉思,古印度 ,表示「世」的詞語有「 路迦馱睹」(lokadhātu) 、「帷濕卧」(viśva)、「生殺日」(sansāra) 等,這些概念不但具有「世」(時間) 和「界」(空間)的意義,而且具有生命;人類的意義 。「生殺日」除了表示「世界」之外,同時還有(生命時空)輪回的意義,印度各宗教中的業報輪回即是此語。「路迦馱睹」包括「有為世界」和「無為世界」。


印度人的世界觀不但成熟很早,而且內容豐富、深邃。認識印度人的世界觀,對於了解其他民族的世界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人類學和比較文化學上的意義。

一元論世界本原說

㈦ 簡答題.1,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實質是什麼

種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是雅利安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不同種姓在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會生活方面也有嚴格區分.古代印度法律堅決維護這一制度,對印度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 在吠陀時代,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化,印度形成了兩種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體制,即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吠陀時代的瓦爾那,原指不同人種和社會集團,後來逐漸用來表示社會等級.印度瓦爾那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國家形成之後,劃分更趨嚴格.婆羅門作為第一等級,在社會上有首腦之尊;其他各等級包括國王在內的剎帝利,對婆羅們都應敬重禮讓.婆羅門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組成,日後成為婆羅門教的祭司,也可以經管其他行業,但只動口不動手,即作為業主和管理領導人員.他們不僅壟斷宗教文化大權,也參與執政,常作國王的顧問,以占卜、念咒等方術影響國王的行動,甚至隨軍出征.婆羅門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除這些剝削收入以外,婆羅門正式的補充收入是接受布施,來自國王貴族的布施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對戰爭虜獲和國家稅收的分配,往往表現為大量的饋贈.婆羅門也是最富有的階層.
剎帝利作為第2等級是由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集團組成,他們被視為社會之臂膀,即統治階級執掌國家機器的人員.在理論上,婆羅門優於剎帝利,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屬剎帝利等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個種姓之間的爭雄,因此有些文獻也出現過剎帝利優於婆羅門的說法,只是較少數而已.這種爭奪有時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出來.剎帝利同婆羅門一樣,是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的統治階級,甚至更富於婆羅門,因為戰爭掠奪物和國家收入是由他們直接佔有的.
第3等級吠舍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者和供養者,意即養活整個社會的工農勞動群眾.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員組成,日後用以包括從事農牧工商各行各業的平民大眾.由於小生產者分化也產生貧富的兩極,吠舍中有些少數發家致富之人,甚至從事高利貸活動.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統治之下,吠舍已無政治權利可言,只有交稅服役,供養統治者的義務.不過比起第四等級,他們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按婆羅門教的理論,吠舍與剎帝利、婆羅門都屬高級種姓,死後投胎可再度為人,因而稱再生族.第四等級首陀羅則屬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參加婆羅門主持的宗教祭祀和聽講教義,首陀羅則絕對不能.實際上,再生與非再生的界限就是過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異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員與非公社成員判然有別的反映.
首陀羅為第4等級,指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後來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他們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權利,處於不受保護,冤苦無告的低賤地位.他們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種種當時被人視為低賤的職業,其中有少數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數淪為傭工和奴僕.作為最低賤的等級,首陀羅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隸.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通過宗教、法律,社會習俗等種種手段為婆羅門、剎帝利兩個統治階層的瓦爾那披上神聖、高貴的光環,讓吠舍、首陀羅供養伺奉他們.由於種姓制度在以後各時代有變本加厲之勢,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鎖鏈.
【婆羅門教】 到後期吠陀時代出現有完整體系的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創造者,世界萬象不僅皆屬梵天所創,而且只有梵天是實,其他一切皆為虛幻.婆羅門開始以1種統轄萬有的梵天神性說,包攬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羅門教義提高到壟斷精神世界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把解釋、宣傳這一教義的婆羅門祭司僧侶,崇奉為人間的最高等級.此外,婆羅門教還利用原始的萬物有靈和靈魂轉移說,創造出一套靈魂投胎轉世的「業力輪回」論,認為人在死後投胎,也就是所謂輪回,是由生前造業好壞決定的,為善者得報,來世富貴,為惡者得報,來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羅門教強調尊法行善,要人民安於現狀,忍受一切苦難.婆羅門教視《吠陀》為聖書,只有婆羅門祭司僧侶才能閱讀了解,再加上瑣煩的宗教儀式和五花八門的祭祀,婆羅門教就成為1種異常神秘的宗教,對後來印度歷史有深刻的影響.

實質:

是維護雅利安人對當地居民的統治,是極其不平等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剝削制度。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重要特徵。它被蒙上一層神聖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創造出四個種姓的人。一二等級種姓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三四等級種姓要向國家納稅,想神廟上貢,供養一二等級種姓。不同等級的人不許通婚,不追竄某職業。種姓制度是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俗地位。

㈧ 印度的建國過程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不同分工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㈨ 印度洋板塊是怎樣產生的

原因一:
勒皮雄認為,阿拉伯半島、印度洋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與非洲陸塊、南美洲陸塊相互連接著,屬於岡瓦納大陸的東部嵌合地體。
古大陸分裂後,由於岡瓦納大陸的解體分裂和印度半島、澳大利亞陸塊的北上讓位,才形成今天的印度洋。
原因二:
勒皮雄根據今天的海陸結構,研究分析發現,在四大洋里,普遍存在著洋中脊。
勒皮雄認為:海陸結構和岩石圈已被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地殼斷裂帶分割開來。
於是,勒皮雄把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和地殼斷裂帶作為劃分海陸結構和劃分岩石圈的標准。
勒皮雄根據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的嵌合結構和岡瓦納大陸解體後,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的分裂運動、印度洋的形成,以及印度洋洋中脊的出現,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共同劃分為印度洋板塊。
所以,勒皮雄的板塊區域模型圖中,印度洋板塊集半島、大陸和海洋於一體。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根據了今天的海陸結構,而且依據了地史上的海陸結構,及其分裂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海陸結構。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包括了一種模型,而且包含了一種過程、一種形成,還包含了一種推測。
所以,印度洋板塊是板塊區域圖中,內含最集中,形成最豐富,思維最復雜的板塊,也是最扯蛋的板塊。
證據:
地球說,地殼運動由來已久!
你看:
澳大利亞陸塊先定居紅海,
後定居阿拉伯海,
再定居孟加拉灣,
將來還會定居北部灣-南海海域-台灣海峽,……
可見,相對今天的海陸結構和印度洋板塊而言:
在6.4億年前,只有澳大利亞陸塊;在6.4億年後,也只有澳大利亞陸塊。
可見,今天板塊區域圖中的板塊是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也會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消失。
這說明,板塊論也有一個產生和消失的過程,當然,印度洋板塊也不例外。

㈩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以下哪一民族創造的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閱讀全文

與印度基準是以下哪個過程中產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哪些地方有暴雨 瀏覽:56
印尼疫情主要出現在哪裡 瀏覽:471
中國的護照如何在越南辦理 瀏覽:380
英國人算數為什麼要畫線 瀏覽:781
英國革命的後果是什麼 瀏覽:745
南京到越南有多少公里 瀏覽:27
中國養殖貂的上市公司是哪個 瀏覽:258
衣服上有印尼怎麼處理 瀏覽:19
印尼舞蹈叫什麼地方 瀏覽:654
伊朗擊沉航母有什麼後果 瀏覽:758
印尼鹽倉煙多少錢 瀏覽:149
出口到義大利是什麼產地證 瀏覽:481
印度的白內障是什麼 瀏覽:35
義大利都靈電話號碼前加什麼數字 瀏覽:940
印尼的臟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6厘米印尼虎喂什麼長得快 瀏覽:193
中國有多少女死形九 瀏覽:51
從英國到希臘有多少人 瀏覽:193
禁買伊朗石油中國怎麼辦 瀏覽:974
伊朗石油產地在什麼地方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