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家怎麼裝修

印度人家怎麼裝修

發布時間:2022-08-06 15:29:22

『壹』 印度人家裡真沒有廁所它現在是什麼衛生狀況

印度人家裡不是都沒廁所,只是因為當地習俗的原因,所以一般不在家裡面建廁所,不過引度的衛生狀況實在差。


1.人們對於引度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過於貧窮,以至於當地人們的生活的很不好。另外一個就是會想到引度的女性的地位十分的低下,還會想到引度經常發生犯罪事件,實際上,這和引度人家裡一般不設廁所是有關系的。對於印度人而言,印度人的家裡一般不修建廁所並不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有錢,而是在引度的文化里,印度人認為人體的排泄物是一種不幹凈的東西,是一種不潔的象徵,倘若在家裡修建了廁所,家裡也就有了不潔的象徵了,加上印度人的思想有一定的束縛,所以印度很多人都不願意在家裡修建廁所。

4.印度環境這么不好,就沒人出來管一管嗎?當然管,印度政府意識到這種做法會讓衛生環境越來越差,所以印度征服曾經修建了很多公共廁所,只不過後來這些廁所都沒有人願意上,漸漸地變成了理發店、牛棚等。印度政府表示自己也沒有辦法,畢竟印度絕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回歸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時候有需要就什麼時候解決就好了。

『貳』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叄』 印度人送的,不知道放家裡好不好

印度有很多這種小的紀念品,很多印度人家裡會被供奉這些神像,表示吉祥的意思。

『肆』 印度裝修風格,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

一、色調和模式:印度裝修風格中的顏色充滿活力,色彩也是非常鮮明的。在室內裝修中,咱們常常看到採用明亮的橘黃色來映托倒掛金鍾,並通過各類小裝飾品穿接起來,如金屬的金絲線、小貝殼串珠、條紋和小鏡片貼花,構成為了一個色彩非常鮮明的天下。印度人對寶石情有獨鍾,所以在顏色的選擇方面也選用如翡翠色、藍寶石色、祖母綠色、紅寶石色和紫水晶色等寶石顏色。一個奶黃色的房間或者具有芒果色或橙色來誇大的牆。地板可用簡單的赤土磚或普通的木板,但一般是用有質感的地毯和竹席覆蓋。
二、裝修中的傢具及配件:印度的手工工藝發達,所以在裝修中的很多傢具一般是由實木和雕刻藝術構成,如繪修金畫、板面雕刻、瓷磚插圖、壁龕和手繪邊框和圖案。由於用了打磨過的五金和畫成深紅色的門,並再鑲上鈷藍色的邊條,一個簡單的木製衣櫃便成為一個藝術作品。印度人對顏色特別熱衷,咱們在印度的室內裝修中,可以看到隨處是顏色鮮艷的紡織品,散放的枕頭和各類富麗的擺設。在一個明亮的手繪牆上安排著印度式面具或一些提線木偶,或應用印度紗麗作為窗簾、覆蓋物或床罩。
三、硬裝設計:一個家庭內部可以採用大篷架床,在壁爐、窗戶、古式木刻門或金屬門上的石膏浮雕拱門。在其內部空間會有一個在木雕梁和瓦頂下的傳統的印度式天台。由石柱和混凝土長梁構成的門廊或進口。如在壁燈、工藝品或泥像的基座加之小型雕塑,顯示出一種庄嚴。

『伍』 印度人的生活習慣

印度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如下:

  1. 在日出之前起床。古人相信早起的重要性——西方甚至還有這樣的諺語:「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聰明.」東方人也認為人體在清晨的時刻功能較佳。在夏天和冬天,適合在6點起床。起床前先花幾分鍾計劃一下今天的行程,想想在這一天當中要完成些什麼;

  2. 起床後用水洗臉,清潔眼睛、鼻子與嘴巴。用特殊設計的銀質或不銹鋼的刮舌器來刮除舌苔。舌頭如果被臟物遮蓋住了,就無法完全品嘗到食物的滋味。用牙膏刷牙,再用漱口水漱口;

  3. 喝一大杯水以啟動身體機能,清潔膀胱與腸道。試著每天早上建立固定的排便時間。我們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有一定的習慣。當我們的身體建立起行事秩序時,身體功能就能運動順暢,便秘是由慢性疾病所引起,一個人如果在趕時間,就沒有辦法讓身體自然運作。這也是為什麼人要早起,好有充分時間完成一天工作的原因;

  4. 在東方,排便過後總是會清洗肛門,當然最好是能洗個澡或淋浴一下。把全身清洗干凈,保持新鮮潔凈感是非常重要的事。阿育吠陀醫生相信「潔凈清純使人親近上帝」,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衣服與家居環境。洗過澡後,應該塗抹阿育吠陀精油(依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精油),並用尼莉迪油(neelyadi oil)按摩頭部,可以預防頭痛、禿頭、白發、保持發質柔潤;

  5. 早餐前做一些運動。瑜伽適合每個人做(不只限於受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而且不拘於地點,也不需要特殊的服裝或工具。運動可以加強循環系統,保持督夏平衡,促進身心健全,完成一天的工作;對抗憂慮情緒也很有效;

  6. 早上8點以前吃早餐。飯前飯後要洗手,餐後要清洗牙齒及舌頭。如果可能,做一些輕微的運動,如散步15分鍾以幫助消化;

  7. 擦一些適合你的阿育吠陀香水,也建議戴一些適合你屬性的寶石。一般相信戴耳環能保護你避免受到行星與惡魔的侵害。比較時尚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穿著,搭配的色彩與風格,這樣我們的外表才能呈現內在的寧靜和諧。所謂特殊的顏色適合特定的人這種說法來自阿育吠陀,也就是說每個人應該依照自己的督夏(體質傾向性)來穿著,就像我們應該依照法規與章程來生活一樣;

  8. 將午餐當做一天的大餐。吃一定的分量(阿育吠陀相信一餐該吃的量就是你的雙手可以捧起來的分量),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頻率,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注意你吃的東西,專心致志地吃。如果可能最好安靜地吃,不要說話也不要笑,更不要爭執。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新陳代謝的過程順利進展;

  9. 吃飯時不要喝水(頂多喝一小口以滋潤消化液)。不過在一天當中要多喝水。避免喝可樂或其他加工飲料,也不要喝酒。一天當中頂多喝一到兩杯茶或咖啡。一天該喝多少水,依個人情況而定;

  10. 兩餐之間不要吃零食,因為零食會讓胃口變得不穩定。在吃下餐之前,要確定前一餐所持的食物都已經消化了(一般來說是四、五小時之後,依個人情況而定);

  11. 不要抽大做廣告的香煙。阿育吠陀建議抽一種有治療效果的煙草(含有葯草療效的香煙),這種葯草可以緩和肺病、咳嗽、打嗝、喉嚨痛、頭痛、鼻竇痛、牙痛、鼻痛、失眠與一般的症狀。用餐過後,刷過牙之後才可以抽葯草香煙。這種葯草香煙可以刺激腦部活動(廣告上的香煙卻會造成反效果);

  12. 早一點吃晚餐可以讓身體在入睡前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盡量在餐後或睡前散步約30分鍾;

  13. 晚十點該是睡覺的時候了。這是適合性生活的時刻。理想上,十點鍾就應該關燈了。不要俯卧,可以側卧,膝蓋微屈。

『陸』 印度人為什麼家裡有床不睡,晚上卻躺在屋頂上

印度人也很有“情調”,家裡有床不睡,晚上躺屋頂數星星看月亮

世界太大,有很多事物都值得我們去發現,有很多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去體驗,而“旅遊”便能幫助我們大開眼界,打開內心世界的大門,去經歷和接納世間萬物。盡管很多人和事都不為我們所理解,但所能見識一番,也算能充實我們內心。今天我們又要聊到印度,來說說他們可愛的一面,據說他們也很有“情調”,晚上不睡在家裡的床上,而爬到屋頂躺著,數星星看月亮,想想也是詩情畫意呢。

其實對於居住在炎熱地區的朋友應該很能理解他們的處境,若是酷暑天沒有空調或電扇,哪裡睡得著呢?印度貧苦人家都沒咱們這么好的條件,睡在屋頂也是理所當然了。只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真的在某些不眠夜,看著夜空發呆,去賞月數星星呢?或許也會想著要怎麼慢慢將生活改善吧!

『柒』 印度人用什麼裝飾證明地位

印度風俗和禮節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玫謀;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吃飯也只能用右手。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3、在印度,搖頭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車上有固定駐點的乞丐,他們以此為業,有人甚至會故意自殘博取同情,他們的收入大都不會低於田裡的農民,所以建議還是橫下心吧。
5、印度每個車站都有看起來相當美味的小吃攤,但請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騙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國差不多外,其他幾乎每一樣都非常辣。
6、印度每個車站月台都會有好幾個水龍頭標明"飲用水",幾乎每個印度人停站都會去裝水。但請千萬不要跟著做,除非你自認為有鐵胃,因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車站承襲英國式的作風,車站入口可以根本沒人查票,你可以隨意的進出各月台,但車上的查票員卻會查得非常緊,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罰。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國。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這么好的生活習俗。他們就世世代代流傳本民族的傳統習慣。
印地語是印度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凈的布,如手絹等。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恆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也有少數地方用牛牛做民間運輸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裡,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這么多的牛,成為國家的一個負擔。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進行商業談判時,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們的資本比我們的多,所以,這一筆費用該由你們支付」。外國商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時候,就常常因遇到這種場面而鬧得啼笑皆非,錢較多的人,或是較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計程車免小費。旅館、餐廳在帳單中己加小費10% 。其他服務每次付2或3個ROUPEE即可。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
一、國名淵源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
「印度」國名源於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原來這個詞指印度河流域,後來發展到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到印巴分治以後就單指目前印度這個國家了。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變印督為「印度伊」;我國從唐朝便稱共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它的西北兩側同巴基斯坦接攘。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交界,東與緬甸和孟加拉為鄰,東南臨孟加拉灣,西南瀕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為亞洲、大洋洲、歐洲和非洲上交通要沖。
三、主要概況
印度全國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7.6億(1985年)。其中主要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實行聯邦制。到1971年時,印度劃分成20個邦和8個中央直轄區,邦下設縣,縣下設區。首都新德里。貨幣為「盧比」。採用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 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七、飲食習慣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印度是個香料之國。印度菜的烹調也極重視對香料的運用,主要調料就有十幾種,幾乎做每種菜餚都離不開。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為拿手,一般的炮製方法是將雞肉、羊肉或其它肉類切成小塊,腌好後用鐵扦串起來掛在天多爐內,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別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他們一般都不愛喝湯,認為任何一種湯都無法與無色無味、冰涼爽口的白開水相比。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頗感興趣。
④副食 愛吃雞、鴨、魚、蝦和羊肉;蔬菜喜歡西紅柿、洋蔥、菜花、雞蛋、鮮辣椒、豌豆、土豆、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調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黃豆粉等。
⑤製法 對炸、烤、燴、燒、煮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蘇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咖喱雞、糖醋鱖魚、烤填鴨、干炸明蝦、燴雞絲、紅燒茄子、糖醋裡脊、青椒雞絲、炒辣椒、黃油炒豌豆、雞火煮干絲、番茄魚片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伊斯蘭教徒均戒酒,喜愛咖啡、酸奶、涼開水等。印度人最愛飲奶茶。有的則習慣加姜或小豆蔻的「馬薩拉茶」。
⑨果品 愛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乾果喜歡杏仁、花生米等。

『捌』 急!!!!!!!!!!!!!!印度人習俗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玖』 為什麼印度人有廁所都不去,喜歡露天解決

其實很多印度人都是會在室外的公共廁所去解決生理問題的,畢竟印度人覺得人體排出來的東西是骯臟的,他們家裡不設廁所都是在外解決。在印度人心裏面,排出來的東西是很骯臟,因此對於這些東西是完全地厭惡的,因此印度人家裡面都是沒有廁所,他們會選擇直接到室外的公共廁所或者隨地解決就算了,最重要是不需要自己清理。

印度人並非不去廁所解決問題,而是忍不住的時候就會接地解決,因此變成了印度的一道“風景”。

『拾』 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家怎麼裝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0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8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48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89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5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2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298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4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7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5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4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4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7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6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4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