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㈡ 在後疫情時代,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前景是怎樣的
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前景自然是有很大提升的,但前提是他需要發展好本國的製造業。
當初印度總統莫迪在剛剛上位初期就提出了印度製造這個計劃,可是到如今也沒有什麼報告指出,印度的發展也有巨大的提升。但這並不表明印度的供應鏈在全球發展潛力不好,主要是由於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就意味著其有非常多的勞動生產力,所以印度只要有新發展製造業,那麼就並不缺人手。
所以印度的供應鏈自然有很大的前景,但是他們是否能夠全部發展出所有潛力,還要看印度的具體措施,畢竟如今印度的製造業還不發達,還需要憑借大量的進口來完成某些行業的供應。
㈢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㈣ 印度推出新「印度製造」計劃,這對於印度製造的發展帶來那些影響
印度推出來的這個印度製造計劃,當然是有利於印度製造業的發展,是根據印度人的尿性來看,這種計劃並不會完全的落實,而且不會100%的進行實施。印度製造業是以有一定基礎的,通過這次印度製造計劃可能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結果吧!
這樣來看印度推出的新印度製造計劃,對印度製造業的發展是有不小的影響的,但是對印度整體國家國民經濟綜合國力的發展影響並不大,還是需要創新和科技的發展,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快的進步和發展。
㈤ 印度造世界最高鐵路橋傑納布鐵路橋,為什麼建了十幾年還未完工
傑納布鐵路橋位於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傑納布河畔,它總長1350米,高359米,比法國埃菲爾鐵塔還高35米。總耗資9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設計使用壽命為120年,火車通行時速為100公里每小時。它也是印度設計的,安全性最高的橋梁。鋼梁可以抵抗-20℃的溫度以及超過200kmph的風速。據說,還可以抵抗8級地震。之前,印度的橋梁使用壽命都無法長久,安全性也令人堪憂。所以這座橋如果真的建成,對印度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進步啊。印度官方媒體一直以來也都在宣傳,這座令印度驕傲的橋梁竣工後,將成為世界奇跡。
2010年設計完成後,修橋的工地又開始熱鬧起來,這是印度又迫不及待地宣布印度將建造的是一個工程奇跡,稱傑納布大橋甚至可以抵禦導彈攻擊,同時印度鐵路部門負責人稱,這座橋將於2016年12月竣工。可是如今已經2019年3月了,印度一直要超過的中國卻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級橋梁,而印度規劃15年的大橋依舊只有幾個零零散散的橋墩。
㈥ 印度學者說印度製造業還未到巔峰,對此國際社會如何評價
首先從事實上來說,印度的製造業確實還沒有到巔峰,嚴格來說,印度的製造業還處於一個前工業化時代。首先印度絕對是有發展製造業的能力的,畢竟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其次就是印度本身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印度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
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從這方面倆看,印度其實就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宗教。在宗教內部,人和人之間是天生不同的。所以這種方式造成了印度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決定了它是什麼人,永遠無法上位。
㈦ 印度產業現狀
經濟: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小麥、油料、甘蔗、茶葉、棉花和黃麻等。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
印度資源豐富,擁有雲母、煤、鐵、鋁、鉻、錳、鋅、銅、鉛、磷酸鹽、黃金、石油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雲母的產量和儲量為世界之首,鋁土產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其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電力、礦業、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製造、軟體製造和航空等行業。
近年來,印度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
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㈧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
印度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其實我們判斷印度的經濟情況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官方公布的數據獲取,同時還要利用自己的觀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不管怎麼說,印度第二季度GDP的暴跌都預示其經濟狀況不好,當然這還是他官方公布的數據,具體真實情況是否含有水分尚不得知,不過通過對它們每日疫情增長的嚴峻形勢,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印度的經濟情況完全取決於對疫情的控制,這就像帶病工作,不僅沒有效益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首先要控制疫情,而控制疫情是需要經濟實力的,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具體實力如何,還沒有經過檢驗,這就像是一次大考,及格了才有資格談論經濟發展和恢復,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一個不拿人的性命當事的國家,經濟再發達也是沒有人性的。
對於印度來說,真實情況只有它們自己最清楚,而對於我們來說,處於人道主義當然希望他們的經濟不受疫情影響,但是具體還要看他們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為他們祝福吧!希望他們能盡快控制疫情,重新上路,開啟新的大國夢。
㈨ 數據顯示印度製造正在世界蔓延,印度能快速提升國內GDP嗎
印度人口多,相信印度在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之後會快速提升國內的GDP。
因為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始終呈上升趨勢,而且在過去的幾年裡,印度甚至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但從今年開始,印度經濟似乎又出現了下滑的頹勢:2019年第一季度,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5.8%,首次低於6%,進入第二季度後這一增速更是低至5%,放緩勢頭不減。但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印度製造似乎正在全球范圍內開枝散葉。以汽車製造業為例,印度去年的汽車產量為399萬輛,一度超越韓國和德國,而且諸如福特、豐田、本田、寶馬、賓士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也都紛紛落戶印度。
因此莫迪也認識到了這一短板,承諾要進一步提升製造業在GDP總量中的佔比,至少要達到25%的水平;此外,還要在2022年的時候為社會提供至少1億個製造業就業崗位,相信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最終落實,一定會極大的刺激印度製造業的發展。
印度一定會增長國內的GDP,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㈩ 印度也在建造國產航母,速度進程是什麼情況
一向視印度為印度洋盟友的美國人,對印軍的軍事策略感到擔憂。印方堅持從頭開始自主生產精密復雜的軍事裝備,這導致印度戰機戰艦的現代化進度嚴重落後,作戰能力也受到限制。
有鑒於此,專家認為「維克蘭特」號在防衛方面的缺陷恐將使得該艦未來只能在印度空軍防護區內作業,無法到達波斯灣或非洲東岸。至於研發進度,只能呵呵了。再遠一點講,交付都遙遙無期,形成戰鬥力,特別是艦載機的相關戰力,您跟我開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