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種姓如何發展

印度種姓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06 18:42:47

① 種姓制度是怎樣發展的

雖然印度——雅利安社會不以種姓為紐帶,但種姓的根源可追溯到這一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印度河谷文化。種族優越感無疑是社會不平等和社會隔離學說形成的一個因素,而這正是種姓制的基本原則。首陀羅地位的下降反映了征服者對與土著混血而導致雅利安血脈失純的恐懼。經濟專門化和勞動分工也在種姓制的形成中起了部分作用,但僅僅是部分的和不穩的作用。婆羅門,按定義為僧侶和學者,可自由地從事多種職業,只避開被認為是本質污濁的職業。婆羅門又分為許多種姓,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人才真正從事僧侶業。然而種姓又確與不同的手工業、商業或服務業相一致,他們的作用和在社會等級中的地位因地區而異。種姓起源的背景極為不同,其中有背離原有宗教信仰或改宗的,有與異種人混血的,或遷徙他鄉的等。種姓數字龐大,總計有3,000以上。印度北部稱種姓為提——字義為「種類」——反映了這樣一個信念,即這一制度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是神聖教義認可的,並且要從宗教義務的標准來接受它。通常是,在一個特定地區,每一個種姓都崇拜一個特別的神祇或一批神祇,並且種姓等級秩序和他們聲稱的內在純潔或不純潔程度與眾神的等級相一致。雖然其組成和排列各不相同,但種姓制度具體體現了一個現實的等級觀念,它在宇宙秩序和人類社會方面都適用。

② 印度種姓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其實質。

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種姓是一個身份的表示,代表著自己的出身、職業、信仰和母語。已經生成一個非常穩定的結構,滲透進每一個印度人的思想中。可以說沒有種姓的印度人,就不是印度人(穆斯林的群落也被視作種姓,現任印度總統就是個穆斯林)。同一種姓的認同感,不能簡單地類比為中國的本家或者同鄉關系,還要深刻得多,就如計算機中的「屬性」中的每一個參數的整齊劃一的認同。在樹立了人人平等觀念的現代社會中,這種頑固堅硬的小圈子意識,在印度是如此的天經地義,似乎不可想像。

種姓制度對印度的社會影響非常之深遠,在印度歷史上無論統一還是戰亂,整個都遵守這這樣的種姓制度,而對國家的概念並無清晰的認識。以至於古代印度很多時候都是鬆散式的類似於聯邦的政治結構。

種姓制度,在印度出現之初,是基於種族或民族的,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後,更多地具有了一種社會分工上的意義。這種世襲的職業種姓制度,在印度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建立起印度社會中嚴格而細致的職業分工。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離開不了經濟這個基礎,可以說印度教社會的職業分工結構,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也是最穩定的,由此產生了歷史最悠久、最穩定的經濟形態。這個經濟形態,完全是在一種無主的狀態中自發形成的,無論是馬茂德及其後繼者的突厥王朝,還是帖木耳家族的莫卧爾王朝,還是英國殖民政府,都是構建在這個最古老最穩定的經濟結構之上的。

種姓制度在印度經濟結構基礎上的強大力量,使得印度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之後,以一種強力膠的方式,牢牢地固化下來,幾乎沒有發展和創新地延續了千年。直到現在,談起印度的哲學,話題的下限還停留在公元1000年伊斯蘭教統治印度之前。這種文明的固化的作用和意義,有點類似中國的儒家文明的作用和意義,既有因其雄厚的基礎而成熟和強大的一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阻礙發展的一面。

進入20世紀,印度的社會發展,開始對種姓制度形成威脅。傳統價值觀在新的經濟技術的發展面前,新的生活方式面前,日益脆弱。我相信印度的老派人中,也有類似中國的「人心不古」的感嘆。在甘地主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他試圖沖破與不可接觸者的種姓壁壘的努力是非常失敗的。但是當寶萊塢、中產階級、印度籍世界小姐、軟體產業發達等等的沖擊到來,在印度的城市社會中,種姓制度已經開始淡化,這同時也體現出印度教文化在印度城市中的衰落。不過,印度的大多數人口還在鄉村,強大的印度教宗教勢力和嚴格的種姓制度以印度鄉村為基地,還將在很長的時期內,繼續發揮其在印度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③ 古印度文明中的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一直出現於公元前23至前18世紀,屬於印度河文明是古代印度文明最早的誕生地。而說起古印度文明,我們聽說得最多的就是種姓制度,它是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其四個種姓由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他們是掌握神權的,然後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政治權利,吠舍,從事農牧業和商業,首陀羅,從事最低賤的工作。那麼這種種姓制度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傢具體的說一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屈服於這種種姓制度,在古印度的歷史上,有很多的人奮起反抗過,但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才頒布說種姓制度廢除。

④ 種姓制度在印度是如何產生的全部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印度種姓制度雖然有嚴格的血統壁壘,但也並非不可逾越。比如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為妻,這被稱為順婚,低種姓女方家庭可以藉此提高社會地位。但是,高種姓女子則絕對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男子,這被稱為逆婚。比如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祖先是印度北部的婆羅門,歷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可是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卻與異教拜火教家庭出身的費羅茲結婚。如此一來,英迪拉和費羅茲所生的子女將世世代代成為賤民,會被印度人視為“不可接觸者”。好在關鍵時刻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出面,將自己的甘地姓氏贈給了他們。因此,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其實是尼赫魯的後裔,而並非甘地的後裔。

自從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就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⑤ 印度種姓制度的由來

種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被征服之後、征服者為了便於管理而創造出來的,征服印度之後,為了讓被征服者安於現狀不再造反,征服者把印度人分了等級。

征服者當然是最高一級,被征服者當然是最低一級,為了讓被征服者接受這種劃分,征服者有意識地毀滅被征服者的文化,並創造一種讓種姓制度合理的文化。

幾百年之後,被征服者淡忘了自己的文化,接受了征服者強加的文化,種姓制度因而形成。印度獨立之後,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文化,但僅僅是個形式而已,種姓制度依然附著在舊有文化上頑強生存著,影響著印度的方方面面。

(5)印度種姓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自從政府1950年從法律意義上廢除了種姓制度,種姓的影響力開始慢慢下降。然而種姓依然時時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不那麼發達的地區和農村地區。

2014年時,曾有一份調查27%的印度人事實上仍然過著「不可接觸者」的生活,而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承認自己拒絕「不可接觸者」進入自己的廚房或使用自己的餐具。種姓依然決定社會認同和個人認同,人與社會的關系,有時候僅僅取決於一個小小的姓氏。

幸運的是,幾十年的發展,社會還是在不斷進步。政府一直有給低種姓的人提供政府工作和教育的配額。

而且隨著城市化,在城市裡出現了一些不同種姓雜居的現象,跨種姓的婚姻也越來越常見。甚至在1997年到2002年間,「不可接觸者」K. R. Narayanan成為了印度總統,想必激勵了無數為廢除種姓影響而奮斗的人們。

種姓的枷鎖一直制約著當代印度的發展,大多數印度人依然需要為擺脫種姓而努力。進展雖然緩慢,卻也給人信心——意識已經覺醒,觀念可以改變。

不知道是否有一天,種姓真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只是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南亞次大陸,希望那裡的人們不用再負重前行。這一次,呼喚的不是愛與自由,而是平等與尊嚴。

⑥ 印度中古時期種姓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
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一般認為,種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⑦ 印度的四大種姓是怎樣產生的

由於雅利安入侵。

雅利安自己的社會形成了三個群體,第一個是戰士集團,稱為Rajayana,後來名稱改成了剎帝利,第二個是祭司集團,被稱為婆羅門,這兩個集團為爭奪雅利安的政治權利進行了斗爭,結果是我們熟悉的,婆羅門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個集團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他們就是吠舍,許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納入了雅利安社會體系,成為首陀羅,首陀羅的最初來源不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還包括雅利安人和當地土著生的混血後代。吠舍往往是農場主、商人、手工業主、地主,而首陀羅則是在農場工作的農民或者在手工作坊進行勞作。

在雅利安征服後,雅利安人逐漸建立了許多社會和宗教制度和規則,使得這種階層的區分被永久固定下來。種姓制度由此產生,種姓制度的最大特徵就是其頑固性和凝滯性,各個種姓之間不會轉化。不僅永久固定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地位,還固定了他們的職業,限制了各個種姓間的社會交往和婚配。

由於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淺色皮膚和當地人的深色皮膚對比鮮明,所以膚色是和種姓制度緊密聯系的因素。種姓其實被稱為瓦爾那(Varna),這個詞就是指膚色。隨著歲月演化,雅利安人的膚色也在變化,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種姓的皮膚也往往比我們東亞的黃種人的皮膚都黑許多。在西方,有一個侮辱印度人的詞彙,把印度人叫做「打磨過的黑人」,因為他們的膚色雖深,但是仍舊保留了白種人薄唇窄鼻等特徵,彷彿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寬鼻樑打磨精細了。

(7)印度種姓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亞非語系游牧民族、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和印歐語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亞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則進入伊朗高原地區,稱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在伊朗高原地區,他們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為一體,形成了後來的波斯人、米提亞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亞次大陸,他們往南部驅逐德拉維達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

參考資料:網路:雅利安

⑧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後,一批不明來路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印度區域。很快他們發現自己跟當地人長得不一樣,當地人黑皮膚、低鼻子、說著他們聽不懂的「邪惡語言」,而他們自己是白皮膚高鼻子「高貴的人」。

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其中也有人富有起來,成為高利貸者。吠舍是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布施(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儀禮,因而和婆羅門、剎帝利同樣屬於「再生族」。也就是有兩次生命。

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Sudra)。他們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內。首陀羅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但其中也有由於各種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由於沒有公社成員的身份,首陀羅不能參加宗教禮儀,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因此與前三個瓦爾那的再生族不同,他們是非再生族。因此他們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護的權利。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有人甚至淪為奴隸。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瓦爾那制度形成以後,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來決定,各個瓦爾那的人都世代地從事規定的職業,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瓦爾那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在實際生活中,瓦爾那地位較高的男子娶地位較低的女子為妾是被允許的,但嚴格禁止瓦爾那地位較低的男子

娶地位較高的女子為妻。不同瓦爾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爾那的人傷害了低等瓦爾那的人,處罰甚輕;在相反的情況下,處罰就會非常嚴重。

閱讀全文

與印度種姓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79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2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9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0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5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8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7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5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