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有哪些城市
1、孟買孟買,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2104萬,孟買是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孟買人口達到2100萬,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人口2500萬的印度首都新德里) 。2、德里印度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德里人口達到2500萬,位居世界第二,超過人口2100萬的孟買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地,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3、班加羅爾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約8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矽谷」。班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4、加爾各答加爾各答(英語:Kolkata / 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 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德里)。5、海得拉巴海得拉巴是印度第六大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位於印度中部。以其富饒的歷史和建築、清真教寺、廟宇而著名。它擁有豐富的藝術、手工藝和舞蹈的文化遺傳。6、巴特那巴特那是印度的宗教聖地,位於比哈爾邦東部恆河南岸。城市已有2500年的歷史,曾為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佛經里記載,稱為「華氏城」。比哈爾曾經是一個經濟和宗教方面都很繁榮的邦,被稱為聖人之邦。有著名的宗教聖地——加雅、哈爾曼地爾寺、天花女神廟等。(1)印度古老城市有哪些擴展閱讀:印度的文化1、語言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2、宗教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⑵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千年古城
第一個,是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傑里科。這座古城擁有超過3000年歷史。
第二個是我國的西安,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孤獨,擁有7000餘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第三個是,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建成至今有4000多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續居住城市。
⑶ 印度著名的城市有哪些
1、孟買
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印度第一大港口,棉紡織業中心,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⑷ 印度有什麼著名的城市
一、孟買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印度第一大港口,棉紡織業中心,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2016年的人口統計顯示,該地區人口大約2130萬。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孟買港是一個天然深水良港,承擔印度超過一半的客運量,貨物吞吐量相當大。孟買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擁有重要的金融機構--諸如印度儲備銀行、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和許多印度公司的總部。該市是印度印地語影視業(稱為寶萊塢)的大本營。
八、蘇拉特是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港口城市。在孟買北250公里,西距坎貝灣23公里,塔普蒂河口右岸。歷史悠久,物產資源豐富。2007年是蘇拉特鑽石加工業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印度加工鑽石出口產值達120多億美元。每年,全世界每11顆鑽石中至少有9顆來自蘇拉特。
九、齋浦爾是拉賈斯坦邦(Rajasthan)首府,印度北部的一座古城,在新德里西南250公里處,人口62萬,面積11117.8平方公里,為印度北方重鎮,也是珠寶貿易中心。
1727年始建,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高大、古老粉紅色的建築表現出印度建築藝術的優美,有「印度粉紅色之城」之稱。毛織品著名。有煉銅、機械、電器、絲紡織、棉紡織等工業。並以精製寶石和黃銅器著名。文教中心。
十、海德拉巴,特倫甘地邦的首府,位於印度中部。以其富饒的歷史和建築、清真教寺、廟宇而著名。它擁有豐富的藝術、手工藝和舞蹈的文化遺傳。
⑸ 古代印度早期城市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古代住在這個半島上的部落,還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不過在它的北部印度河與恆河流域,很早以前已經有相當發達的文化了。
在印度河谷所進行的發掘表明,這里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已存在著自成一格的文化。本世紀20年代,這里發掘了幾個市鎮型的居住地。它們都有許多相似的特徵。
這些居住地的文化稱之為哈拉帕文化。它是以旁遮普省一個居民點的名字而得名的。這些市鎮型居住地中的第一個,就是在它附近發現的。
哈拉帕文化居住地有高高的厚實的牆環繞著。它的面積可達幾百公頃。市內的大街寬而直,並附有布置均勻的房屋,它們互相以直角相交。
房屋一般為兩層,都用火磚砌築。它們沒有建築物上的裝飾物,沒有臨街面上的窗子,但是設施都相當完善。有的建築物竟佔地幾百平方米。
這些城鎮型的居住地無疑是奴隸社會初期的產物。我們從雄踞於高地之上的哈拉帕城寨可以看出,它有厚實的牆圍著,並在其中集中了規模頗大的行政建築物。這說明當時已有國家政權存在了。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有個城鎮還有設備完善的谷倉,谷倉附近還有麵粉加工作坊及其生產者的住宅。這說明當時生產力已有相當水平了。
此外,在這些居住地中還發現了大小不等、設備懸殊的住所,有的大的遺址甚至可推測為宮廷建築物或奴隸兵營的宿舍,這也說明了財產及社會地位的尖銳不平等。
對最古老的城市莫亨約達羅的發掘,可以使我們得到古代印度城市的完整印象。該城為古時達羅毗荼人所建,位於印度河下游,平面接近於長方形。
它有排列得很整齊的街道。主幹道是按照當地的主導風向而南北走的,由東西向的次要幹道把它們連接起來,形成近於方格形的街道網。在十字路口,拐角都是圓圓的,顯然是為了便於車輛的行駛。
城裡的房屋都用燒焙過的紅磚砌成,屋頂是平的。房屋的大小很不一致,有的有許多房間和大廳,有的只有兩間住房。分隔房間的牆不砌到天花板,為的是使各房間都有穿堂風。有的房屋是兩層的,居室都在樓上,樓下是廚房、盥洗室及儲藏室。
城市西部有兩座特殊建築物。一座是四方的大廳,每邊長28米,廳內有4排柱子,每排5根。這20根柱子都用磚砌,支撐著平屋頂。這座建築物可能是城市居民祭祀和過節用的大廳,也可能是作坊。
另一座則是大水池。它位於一個方形院子的中央,院於四周圍著廊子,廊子里有走道和房間。水池長32米,寬7米,深3米,有好幾個用磚砌成的下到水池中去的階梯。
水池的水由東邊廊子上一個房間里的水井及引水槽供應。建造者考慮了水的巨大壓力,把池壁砌到2~2.5米厚,而且稍微傾斜一點。池底鋪著幾層精製的磚,磚上敷不透水的樹脂,磚層上有方格形基礎牆,它們的兩端擱在四周走廊的基礎上。
這座古城在給排水上有突出的成就。它不僅在建築物和街道上有很好的下水道,而且已有了全城的排水設備系統。這在我們已經知道的古代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
那個系統有主渠、沉澱池、排除雨水的陰溝,所有這些都是設計周密,工程精良。在發掘時,還發現了許多人工挖掘、用磚砌築的水井。這證明它也有過設計良好的給水設備。
我們從古城莫亨約達羅的考察中,可以想像古代印度的城市建設是很發達的。據古代梵文記載,在以後的歲月里,還有巴費連邑、王舍城、華氏城,它們都有過壯麗的建設。
華氏城是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最有名的首都。它最初為公元前五六世紀哈爾揚卡王朝的第3代所建。因為位於恆河與桑河兩大河流的匯合處,使它具有商業及戰略上的重要性。
根據公元前4世紀一個駐節在孔雀帝國的希臘使節記載,華氏城是當時印度最大的城市,它長9.5里,寬1.75里,城的周圍有條寬闊濠溝,護城牆有54個城門及570座城樓。
當時執政皇帝護日王的孔雀皇宮激起了這個希臘人的贊嘆。他說即使是波斯大帝在蘇薩的皇宮也不能與它相比,在皇宮相連的花園里養著馴服的孔雀和野雞,有成蔭的小林和植樹的牧場。
我國的著名僧人法顯也在稍後時間里訪問過印度。他在華氏城住了3年,看到有2個大佛教院,它們吸引了來自印度各地的學生,還有1所很出色的醫院,大路上都有休息的場所。
⑹ 古代印度有哪些著名的古城或古建築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一位王後的陵墓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建築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石窟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史前被毀滅的印度古城
摩亨約.達路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拉爾卡納縣城南20公里處,距卡拉奇約500公里,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遺址之一。這座遺址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古代印度歷史的看法,從此,印度河河谷文明被公認為古代世界主要文明之一,並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提並論。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22年,一支由約翰.馬歇爾率領的考古隊在印度河谷下游一個名叫摩亨約.達路的土丘挖掘一座佛塔的廢墟。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發現挖掘出的一些古代石雕遠比佛教的時代更為古老。經過十年的挖掘,一座被塵土掩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城遺址破土而出。這時人們才想到,這里與哈拉帕發現的遺物屬於同一類型、同一文化的物品,便將其稱之為哈拉帕——摩亨約.達路文明,或曰印度河谷文明,並開始發掘哈拉帕古城的遺址。 考古學家在印度河谷地區共發現了5座古代城市,其中最大的兩座是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的摩亨約。達路和位於旁遮普省的哈拉帕。這兩個城市每座約有居民5萬多人,其他三個城市人口略少。 最使挖掘者們震驚的是,這兩座古城實在是太古老了,它們最初的建設始於公元前 2500 年,幾乎像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樣古老,比人們原來所了解的古印度文明向前推進了整整1000年。 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不但城市的年代異常古老,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兩座城市在建造之前,似乎就已經作了非常細致的設計。不論是公共建築、住宅、街道、商業區還是倉庫,都規劃得極有條理。 摩亨約.達路可謂上古時代城市設計的最佳典範,整座城市布局合理、規范,極端重視條理、秩序和計劃,頗具現代化城市特徵。每個城市都分為幾個區,每個區都有牆圍繞著。全城是四方網格設計的整齊街道,寬闊的街道呈棋盤式布局向四面伸延。兩條南北向和三條東西向大路縱橫交錯,四周築有城牆、塔樓、壕溝,均用燒制磚石砌成。人們居住的房屋設計風格基本相同,均是中間有天井的四合院結構。樓梯直接通往樓上或屋頂,窗戶上裝有活動的木格窗。
⑺ 印度曾經的首都德里和現在的首都新德里,有什麼區別
印度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地,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跡,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新德里位於德里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
德里是印度北部重要城市。一稱沙賈汗納巴德或老德里。 位於德里中央直屬區亞穆納河西岸,西傍德里山脈。面積1484平方公里,習慣上又常把新德里和德里兵營包括在內。其政治地位為直屬聯邦政府的直轄區,全稱為“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
⑻ 印度河流域有代表的早期城市
首先,網路http://ke..com/view/179640.htm介紹下
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萬以上。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衛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對其居民來說,這就好比是現在的中央銀行,發現了古代城市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⑼ 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早期的古代城市嗎
1922年的一天,人們在印度旁遮普邦的印度河畔挖掘出一座面積約85萬平方米,可以容得下數萬居民的古城廢墟?人們驚愕地發現:整座地市四周築有雄偉?堅固的高大城牆;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有一座方形城堡?城內住房大多是磚木結構的多層樓房?住房之間道路暢通,主街道足有10米寬?街道旁邊的人行道上,一根根路燈桿子像侍衛一樣直立在那裡,房內都有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通道?這些通道從樓上到樓下,再通入地下?考古學家發現,那一具具古屍都具有強烈的放射性?還有些因受過某種高溫而形成的玻璃物質,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古城的各個角落?
摩亨佐·達羅,又稱死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約於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於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一個早期的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
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米索不達美亞及克里特島文明?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位於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拉爾卡納縣,靠近印度河右岸?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區最早的文明是在肥沃的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到約公元前2500年時,這里已出現規模較大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摩亨佐·達羅?雖然摩亨佐·達羅的繁榮經歷了漫長的幾個世紀?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裡也只能是一瞬間的過眼煙雲?到了公元前18世紀中葉,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的很多地方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尤以摩亨佐·達羅為甚?
20世紀初,一個振奮人心的考古發現解開了長期以來歷史學家為之爭論不休的一個科學課題——誰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主人?隨著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古城的發現和發掘,迷霧終於撥開,歷史以其無可辯駁的真實向世界宣布:是黑色皮膚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印度古代燦爛的文明,而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無愧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摩亨佐·達羅未被毀滅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