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神猴里的羅剎是什麼

印度神猴里的羅剎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7 13:37:04

㈠ 修羅、夜叉、羅剎有什麼區別

修羅、羅剎、夜叉雖都屬於八部天龍,但排名前後不同:

1、修羅

修羅屬於天龍八部眾之一,其戰鬥力強悍極好殺伐,在天龍八部里排行第三。

阿修羅(梵文:Asura;巴利文:Asura),亦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直譯為「非天」,意思是「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也就是相對於「天人(即天眾、提婆)」的存在。

說它是天神,卻沒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處。說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說它是人,雖有人的七情六慾,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惡性。因此,它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界於神、鬼、人之間的怪物。

2、羅剎

羅剎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歸屬於天龍八部眾的排行第一的「天眾」分支。

羅剎,佛教中指惡鬼,指食人肉之惡鬼。《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雲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丑,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女則稱羅剎女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

此外,羅剎亦為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

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於佛典中,羅剎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騎白獅。

3、夜叉

在天龍八部眾里夜叉排行第四。

夜叉是梵文「Yakşa」的譯音,民間傳說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輕捷」、「勇健」。若從音譯上來看,他又被譯成「葯叉」、「閱叉」、「夜乞叉」等。中國佛教、陰間、民間傳說中的夜叉,也不盡相同。

有善惡兩類:愛吃人的是惡夜叉,護持佛法的是善夜叉。

夜叉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在其中是指類半神,財神俱毗羅的侍從,守護其在吉羅娑山的園林和山中的財富。夜叉與羅剎同根所生,或生於大梵天的腳掌,雙方通常相互敵對。

佛教所說,夜叉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1)印度神猴里的羅剎是什麼擴展閱讀

天龍八部(梵語:Aṣṭasenā;標准藏語:lha srin sde brgyad),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因八部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眾、八部神將、天龍八將等。

1、天眾

梵語Deva,亦可音譯為 提婆 ,意為「天」或「天神」,如護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即是。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諸神的領袖。

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最後再次進入輪回,轉世為人或其他眾生。

2、龍眾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

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

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

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歷本上註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㈡ 出現於印度神話,以猿的姿態現身的英雄,也被稱做是孫悟空的是以下何者

哈奴曼

網路名片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印度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

目錄

簡介
特徵
事跡經歷
地位
羅摩衍里的描述
與長尾葉猴
與孫悟空比較
卡通片展開

編輯本段
簡介

哈奴曼[1][2](梵文Hanuman),印度教神話中的神猴,風神伐由(Vayu)和母猴安闍那(Anjana)之子。相傳,哈奴曼可飛騰於空中,其面容和身軀可隨意變化,能移山倒海。又說,哈奴曼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動山嶽,可捕捉行雲。據說,哈奴曼剛出生時,見到太陽,以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為了使太陽免遭不測,因陀羅(Indra)急忙以雷霆擊哈奴曼之顎。哈奴曼因而又被稱為「其顎被擊者」。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公元前300年。其中講述了哈奴曼幫助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從魔王羅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葯草,救治羅摩的傷兵。羅摩為報答他竭力相助賜他長生不老。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亦有提及。據說,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間,怖軍(Bhima)一次在林中與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長尾正好擋住他的去路。他用盡全力,仍未能將他的長尾挪動分毫,這時,神猴告訴他:他們乃同胞兄弟(怖軍也是風神伐由之子),並向怖軍宣示了四種姓的不同職責及四瑜伽的學說。
哈奴曼被尊為學術的傳授者,農事的庇護者。其形象通常為一武士,手持碩大棍棒,腳踏楞伽城守護女神,或雙膝跪倒在羅摩和悉多面前,雙手合掌胸前,其神態虔誠恭敬。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Battle of Lanka)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被編成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
編輯本段
特徵

相傳,哈奴曼可飛騰於空中,其面容和身軀可隨意變化,能移山倒海。又說,哈奴曼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動山嶽,可捕捉行雲。
據說,哈奴曼剛出生時,見到太陽,以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為了使太陽免遭不測,因陀羅(Indra)急忙以雷霆擊哈奴曼之顎。哈奴曼因而又被稱為「其顎被擊者」。
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之妻悉多(Sita),與羅剎惡魔羅波那(Ravana)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大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編輯本段
事跡經歷

哈奴曼是風神之子,他的出世就有著其不凡的經歷,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他的武器虎頭如意金棍在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其來歷與去向既令人稱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他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義與勇武的糅合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他。哈奴曼率領猴子軍進軍楞伽島,殺死十頭魔王羅波那,救出大眼美女羅摩的愛妻悉多……全都是他的智慧、勇力、正義所取得的成果。
哈奴曼具有無邊的法力和變幻莫測的本領。他一手能擎山。一步能跨海,還能把太陽神挾在腋下,他幾次救羅摩兄弟生命和拔山倒河的故事令人感嘆不已;他善惡分明,扶正祛邪,除妖滅怪的故事。
編輯本段
地位

在新德里的兩尊巨大的哈努曼塑像,一尊是在廟群當中,有五六層樓那麼高,頂天立地;另一尊是在一條高架路旁邊,高架路才到他的腰部。如此高大的哈努曼塑像確實讓記者吃驚。新德里的高層建築並不多,街頭樹立的一些政治人物的塑像也就跟真人大小差不多,大多數居民都住在低矮破舊的屋子裡,然而哈努曼塑像卻如此之大,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人們為什麼對神猴如此虔誠供奉,又是如何表達對他的敬意和向他祈求保佑的?一位印度老者講述了一個故事,傳說在一個星期二的早上,哈努曼覺得餓了,他來找羅摩的妻子悉多要吃的東西。他看見悉多的頭發分縫處塗有紅顏色,便問其原因。悉多告訴他說,假如一個女人想要她的丈夫健康長壽,就一生都會塗紅顏色。哈努曼想,那我要是把全身都塗上硃砂不就能讓我師傅羅摩永生不老了嗎?於是他把自己全身都塗成了紅色,去見羅摩。
從此,人們就把硃砂溶解在油中向哈努曼進貢。給哈努曼塑像塗硃砂的儀式就叫做「給哈努曼穿衣服」。所以哈努曼總是渾身紅彤彤的。
人們供奉哈努曼,一方面是祈求本領高強的哈努曼幫助他們戰勝困難,一方面是由於羅摩曾經許諾過,只要向哈努曼進貢硃砂和油,羅摩就會保佑他的願望實現。
哈努曼不僅在印度受崇拜,只要有印度教存在的地方,普遍供有哈努曼的塑像或畫像。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有一座哈努曼多卡宮,在宮門一側,立著哈努曼神像,頭上罩著一頂紅傘遮日擋雨
編輯本段
羅摩衍里的描述

第三篇《森林篇》 描繪羅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處是羅剎。他們行凶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羅剎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羅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答復。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 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光逗引起羅摩思妻之情。他們兄弟倆在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羅摩助猴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復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伽城。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並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剎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為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復命。
第六篇《戰斗篇》 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他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過海投奔羅摩。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 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後加的。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追述羅剎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二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里,羅摩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他懷疑悉多不貞,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於野林中。蟻垤仙人收養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編輯本段
與長尾葉猴

印度盛產長尾葉猴,並被賦予神話色彩。長尾葉猴又名哈努曼葉猴、喜馬拉雅葉猴、普通葉猴,是印度最普通的一種猴,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葉猴。其體態修長,頭小面黑,雙耳尖聳,長尾高翹宛如旗桿。古典小說《西遊記》中提到猴王孫悟空變幻多端,卻常常忘記收起尾巴的情節,使人很容易的聯想到長尾葉猴。有人提出孫悟空的原型是金絲猴,但金絲猴之尾不善高豎,又不及長尾葉猴的尾長,且遠離塵市,隱居深山,所以被文人詳細描述的機會較小。
長尾葉猴恰恰相反,自古與印度人相伴左右,早在公元前五世紀,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神猴哈努曼,便是長尾葉猴的化身。
傳說神猴哈努曼為印度人民除暴安良立過大功,所以被奉為神,受到敬重。據考證,吳承恩的《西遊記》取材於《大唐西域記》 ,這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後寫的回憶錄。那麼,孫悟空的形象源於印度的神猴哈努曼,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印度的神猴不像中國僅僅出現在小說、戲劇中,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的花園中,黃昏的屋頂上,繁忙的公路甚至叫賣的市場,都會有長尾葉猴的身影。它們無處不在,又居無定所,來去無蹤,神乎其神。
編輯本段
與孫悟空比較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法。吳曉鈴在《〈西遊記〉和〈羅摩延書〉》一文對孫悟空受哈努曼影響說提出異議。
也有史學家表示,對於「孫悟空起源印度神猴」的說法,大家不必太較真,由於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傳播,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印度人把孫悟空稱為「中國的哈努曼」,中國人完全也可以把哈努曼稱之為「印度的孫悟空」。
許多佛經都有彌猴的記載,如:《賢愚經》卷十二,又出《彌沙塞律》卷十、《僧只律》卷二十九、《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唐西域記》卷四「彌猴獻密及釋迦等遺跡」事載:「在昔如來行經此處,時有彌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眾。彌猴喜躍,墮坑而死;乘茲福力,得生人和,成阿羅漢。」
PK孫悟空
在印度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神猴」 哈奴曼將首次在中國展出,它出現時間比中國的孫悟空還早了1000多年。(12月18日《京華時報》 )
雖然胡適、陳寅格二位先生提出孫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的說法已經很久,但很多視悟空為「國粹」的人仍難接受。人們會舉出諸如吳承恩是不是看過《羅摩衍那》這本書這樣的理由來反駁「原型」論,人們會毫不在乎敦煌壁畫中已有「猴行者」形象的事實,人們寧願相信魯迅的考證——孫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時降服的淮渦水神無支祁。
如果洋「神猴」與我們的土「猴頭」毫無瓜葛,那一切另當別論;但如果哈奴曼與孫行者真有血緣關系,那固守傳統文化陣地的國人會做何感想呢?
相對於線條「粗糙」的哈奴曼來說,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已經非常豐滿,這說明文學形象應該是不斷進化的。這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就如同沒有人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既然「神猴」哈奴曼可以被吳承恩塑造成孫悟空,那麼誰又敢保證明天不會有人從孫悟空身上提取出另外一個經典呢?
幾千年前的印度人可能需要哈努曼這樣的天神,幾百年前的明朝人可能需要孫悟空這樣的猢猻,但現在以及以後的人需要什麼呢?我們誰也不敢斷定。
既然吳承恩可以把印度「神猴」哈奴曼寫成齊天大聖、張藝謀可以在中國排演《圖蘭朵》,那麼日本人抑或美國人也照樣可以拍出他們眼中的《西遊記》,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編輯本段
卡通片

基本信息
《哈奴曼》(印度)2008暑期動畫電影展播影片
Hanuman
2005年出品
改編:胡查法·洛汗達丘拉
導演:薩曼特
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地球受到邪靈和惡魔的攻擊,天下不得太平。於是神猴哈奴曼就出現了,它的父親是猴王,母親是受過詛咒的仙女。
哈奴曼小時候非常淘氣,經常對周圍林子里的諸神搞惡作劇,甚至有一次肚子餓了,還把太陽誤認為果子,想把它摘下來。哈努曼還經常對高高在上的大神們搞惡作劇,偷他們的果子吃。於是諸神也和他開了個玩笑,就是讓他時不時突然忘記自己的超凡力量,在斗爭過程中處於劣勢,但最後它終會想起,化險為夷。
哈奴曼的職責是幫助主人羅摩,他是十車王國的王子,哈奴曼就是在羅摩的誦經聲中長大。一天羅摩和他的弟弟被國王流放,羅摩的妻子悉多也被惡魔羅波那搶走,哈奴曼奉命去尋找悉多。
羅摩讓哈奴曼前去幫助須羯哩婆奪回克里斯(聽歌)金達王國王位,而須羯哩婆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須羯哩婆奪回王位後國以後,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哈奴曼找到海邊,得知了悉多被囚禁在楞伽城羅波那的御花園里。羅摩將一枚戒指作為信物讓哈奴曼帶給悉多,悉多見到哈奴曼後告訴它,自己等著羅摩將親自將自己救回。為了試一試惡魔羅波那的威力,哈奴曼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復命。
羅摩在海神的幫助下,派那摩、尼爾修造了石橋,帶領著猴子和狗熊大軍跨過了大海,來到羅波那的王國楞伽城。但羅摩的弟弟被打傷,只有喜馬拉雅山的神草能挽救生命,於是哈奴曼來到了喜馬拉雅山,可到了那裡又分不出哪種葯是能治病的,於是哈奴曼就把整座山都搬回來了,挽救了羅摩弟弟的性命。
羅摩和弟弟被閻羅城的魔鬼帶到地下,又是哈奴曼前去營救,並在里見到了自己的兒子達丘,最後兒子被羅摩封為冪界之王。羅摩在哈奴曼的幫助下最終殺死羅波那,救回了自己的妻子悉多。而哈奴曼將永遠守在羅摩身邊捍衛地球!
精彩視點
該片取材於印度教長詩《羅摩衍那》,哈奴曼是《羅摩衍那》中的一位猴神,有智慧、又勇敢,他幫助羅摩大神從惡魔手中救出了妻子西塔。 為了創作這部電影,導演薩曼特帶著60個動畫師研究了兩年多關於猴神的經文。
影片《哈奴曼》在印度推出後獲得了滿堂彩,極大鼓勵了創作者們。現在印度動畫很多都取材於傳說神話(聽歌),已然成為傳播民族文化的一大載體,並帶動了印度動畫電影的整體製作。《哈奴曼》是印度第一部二維動畫片,總投資在8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有印度語和英語兩種版本。
哈奴曼是深受印度人民歡迎的一個神話形象,他是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妖魔鬼怪的剋星,與中國的「孫悟空」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奴曼的形象像極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㈢ 印度神猴哈奴曼和中國神猴孫悟空有什麼區別

《羅摩衍那》是印度著名史詩,對印度文化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羅摩衍那》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印度神猴哈奴曼,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面如紅寶石,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尾奇長,吼聲如雷,力大無比。

孫悟空則是拜菩提祖師為師,學會七十二變、筋斗雲和高超的武藝,他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與哈奴曼虎頭如意金棍很相似。史詩《羅摩衍那》有一段說的是,哈奴曼偷吃了無憂樹園的甘果,被女羅剎發現,結果哈奴曼搗毀甘果林,打死看守。

這一情節與孫悟空偷吃蟠桃,盜取仙丹,打鬧天宮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西遊記的部分篇章與整個羅摩衍那的整個故事情節十分想像,西遊記第六十九回「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施為三折肱」寫唐僧師徒在前往西天取經的途中路過朱紫國,看到其國王張貼黃榜,招攬天下賢士,為其治病,悟空揭了黃榜,並診斷出國王的病情,說國王得的是「雙鳥失群之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相思病。原來,數年之前,國王與金聖娘娘於端陽節之日在御花園遊玩,突然一陣狂風吹過,金聖娘娘被麒麟山妖魔賽太歲攝走。從此之後,朱紫國王由於日夜思念金聖娘娘,一病不起。悟空了解情況之後,先是為國王開了一機葯方,然後前往麒麟山,通過與妖魔鬥志斗勇,打敗賽太歲,救回了金聖娘娘,國王的病也因此而痊癒。

㈣ 婆羅門里的神猴原型是誰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風神和母猴所生之子。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之妻悉多(Sita),與羅剎惡魔羅波那(Ravana)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大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以神猴「哈奴曼」為主角,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公元前300 年。內容說,「哈奴曼」幫助羅摩王子從魔王羅波那手中放出王妃悉多,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葯草,救治羅摩的傷兵,等等。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Battle of Lanka)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被編成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

羅摩衍那裡的描述

第三篇《森林篇》 描繪羅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處是羅剎。他們行凶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羅剎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羅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答復。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 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光逗引起羅摩思妻之情。他們兄弟倆在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羅摩助猴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復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伽城。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並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剎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為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復命。

第六篇《戰斗篇》 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他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過海投奔羅摩。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 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後加的。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追述羅剎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二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里,羅摩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他懷疑悉多不貞,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於野林中。蟻垤仙人收養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羅摩衍那》 Rāmāyana

印度古代史詩。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被稱作最初的詩。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意譯為頌),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羅摩衍那》意思是羅摩傳。羅摩是印度古代的傳說中人物。後逐漸被神化。

作者和成書年代

這部史詩的作者傳說是跋彌,意譯蟻垤。對此學者雖有意見分歧,但統觀全書,盡管寫成的年代不同,新老成分並有,但基礎部分文體大致是統一的。因此很可能有一個作者對全書進行過加工,這個作者就是蟻垤。蟻垤生卒年代不詳。按照傳說,他原出身婆羅門家庭,因被遺棄,被迫以偷盜為生。後在仙人指引下修煉苦行,因長期靜坐不動,反復默念「摩羅」(「羅摩」的顛倒念法),以致全身埋在螞蟻築窩的土堆中,由此得名蟻垤。一天,他在樹林中看見一對麻鷸正在悄悄交歡,忽然一個獵人射中了公麻鷸,使它鮮血淋漓,母麻鷸聲聲悲鳴。蟻垤心生憐憫,脫口念出一首輸洛迦。後來,大神梵天吩咐他用這種詩體編寫羅摩的故事。因為這史詩都是漫長的歷史積累的產物,由歷代宮廷歌手和民間吟遊詩人不斷加工和擴充,直至最後定型。現在標明的作者已經籠罩在神話傳說的迷霧中,其歷史真實性難以考證,他們有可能是這大史詩原始形式的作者,也有可能是在這大史詩形成過程中虛構的作者。

《羅摩衍那》最初只是口頭流傳,增增刪刪,因人因地而異。寫成以後,仍無定本。大家公認在全書7篇之中,第1、7篇晚出,第2~6篇是全書較原始的部分。因此,這部包括24000頌( 現代精校本為近兩萬頌)的大史詩決不會成於一時,它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全書7篇按順序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斗篇》和《後篇》。

主要情節

史詩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表現了印度古代宮廷和列國之間的斗爭;因其間插入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小故事及描繪自然景色、戰斗場面等花費了過多筆墨,故而篇幅宏大。情節大體如下:阿逾陀城國王十車王有3個王後,生有4個兒子,長子羅摩。羅摩通過比武獲勝,娶了彌提羅國公主悉多。十車王年邁,決定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但他的第二個王後受侍女慫恿,竟提出流放羅摩14年和立她的親生兒子婆羅多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於十車王有諾言在先,必須應允王後的要求。羅摩為使父王不失信義,甘願流放。悉多為了夫妻之情,十車王的小王後親生子羅什曼那為了兄弟之誼,都甘願隨同流放。他們3人離開都城不久,十車王即抑鬱而死。當時,婆羅多不了解內情,被召回舉行父葬和繼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後親去森林尋找羅摩,讓他繼位。但羅摩堅辭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滿再回去。婆羅多隻得帶回羅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為攝政。羅摩3人在森林中歷盡艱險。楞伽島十首魔王羅波那劫走悉多,羅摩與猴國結盟,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終於戰勝魔王,救回悉多。但羅摩懷疑悉多的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從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證明了她的貞潔。夫妻團圓,流放亦期滿。羅摩回國登基為王,阿逾陀城出現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羅摩聽到民間又傳悉多不算貞女,為不違民意,忍痛把懷孕在身的悉多遺棄在恆河岸邊。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凈修林里,生下一對孿生子。後羅摩舉行馬祭,蟻垤安排孿生子與羅摩相會,並向羅摩辯明悉多的貞節,但羅摩仍認為無法取信於民。悉多無奈,向大地母親呼救,說如果自己貞潔無瑕,請大地收容她。頓時大地裂開。悉多縱身投入大地懷抱。最後羅摩兄弟都升入天國,復化為毗濕奴神。

全書寫的是羅摩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篇幅之所以這樣大,有兩個原因:第一,同印度其他古籍一樣,插入了不少的小故事;第二,描繪自然景色、戰斗場面等花費了過多的筆墨。

內容分篇概述

第一篇《童年篇》

開首是一篇類似楔子的東西,介紹成書經過和全書內容。接著講本書主要故事。十車王無子,請鹿角仙人舉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來到祭場。他們商議請大神毗濕奴下凡剪除羅剎王羅波那。毗濕奴化身為4,降生為十車王的4個兒子:羅摩、婆羅多、羅什曼那和設睹盧只那。大梵天為了幫助毗濕奴,要求眾神創造獼猴,助羅摩平妖。大仙人眾友來到十車王朝廷上請他派羅摩去降魔。羅摩和弟弟羅什曼那隨眾友出走,剪除了妖魔,來到遮那竭王朝廷上,羅摩拉斷神弓,同悉多結婚。悉多是遮那竭王從壟溝里揀起來的女兒。

第二篇《阿逾陀篇》

主要講十車王的宮廷斗爭。十車王年邁,決定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小後吉迦伊玩弄手段,脅迫十車王把羅摩流放,讓自己的兒子婆羅多即王位。羅摩是孝子,堅決執行父王的命令。悉多是賢妻,一定要陪羅摩流放。羅什曼那是好弟弟,執意陪侍兄嫂。於是 3人辭別父母,出發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波羅多也是好弟弟,無論如何不願登上王位。他率領大軍到森林裡去,勸羅摩回國。羅摩不肯,把自己的一雙鞋交給婆羅多,作為替身。婆羅多捧雙鞋回國,代羅摩攝政。

第三篇《森林篇》

描繪羅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處是羅剎。他們行凶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羅剎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羅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答復。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

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光逗引起羅摩思妻之情。他們兄弟倆在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羅摩助猴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復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伽城。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並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剎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為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復命。

第六篇《戰斗篇》

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他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過海投奔羅摩。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

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後加的。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追述羅剎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二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里,羅摩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他懷疑悉多不貞,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於野林中。蟻垤仙人收養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全部史詩除這個主幹故事以外,還插入不少小故事、神話和傳說。

思想內容

一千多年以來,對於史詩的主幹故事有各種解釋。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神,因而把史詩看成是聖書。西方學者認為該史詩影射的是農業技術從印度北方傳向南方的過程,因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壟溝,象徵農業技術。還有人認為它是一部戰勝艱苦和強暴的英雄頌歌。十車王宮廷上出現了矛盾,慶祝羅摩灌頂為太子的喜慶場面一變而為悲嘆離別的情景。解決矛盾的途徑只有自我犧牲,於是羅摩等3人甘心流放。作者通過這一宮廷陰謀的描繪,宣揚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倫理教條。在對與猴國結盟、滅魔復國、夫妻團圓的描寫中,作者歌頌了羅摩這個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權安定;他支持正義的戰爭,也考慮奴隸社會中平民的利益。另外也有人說,史詩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書中所宣揚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條。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恃以為生的是農業;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肉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婆羅門,是外來的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史詩歌頌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且通過大力宣揚一夫一妻制,強調女子的貞節,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

成就

作品的藝術風格雖樸素無華、簡明流暢,但已呈精雕細鏤傾向。它在印度一直被奉為敘事詩的典範,古代和中古的文學創作大多從中取材。其影響早已遠超出印度,特別是在亞洲廣泛流傳,而列入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故事早已隨佛經的翻譯而傳入中國。1980~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季羨林從梵文翻譯的8卷《羅摩衍那》全譯本。

藝術風格

《羅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以及世界文學史上有這樣顯著的地位,除思想內容以外,還有藝術技巧方面的原因。《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內容相似,文體也很接近,但是後者被稱做「最初的歷史傳說」,而前者則被稱做「最初的詩」,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藝術風格方面。《羅摩衍那》總的風格雖然樸素無華,簡明流暢,但已經呈現出精雕細鏤的傾向;有極少數詩篇甚至達到「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的地步,成為後來玩弄文字技巧的先聲。這同《摩訶婆羅多》是有顯著差異的。

《羅摩衍那》具有印度古代長篇敘事詩中必不可少的 4種因素:政治(宮廷斗爭或其他矛盾)、愛情(生離死別)、戰斗(人人之間、人神之間、人魔之間)和風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宮殿),而且描繪手法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從印度文學史來看,《羅摩衍那》描繪自然景色,可以說是開辟了一個新天地。首先是對於四季或六季的描繪,主要集中在第 4篇《猴國篇》中;對於夜景的描繪,對於宮殿的描繪,比如第5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宮闕,珠光寶氣,金碧輝煌。只是對宮殿中那一輛雲車的描繪就佔了整整一章,其鋪陳雕鏤之生動細致就可以想見了。對於印度的聖河——恆河的描繪,更是膾炙人口。這對於鼓舞印度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起了很大的作用。

影響

在印度國內的影響

兩千多年以來,《羅摩衍那》的影響有增無減。印度各階層人物無不熟悉這部史詩中的人物和情節,崇拜其中的英雄;特別是哈奴曼更變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對象,在農村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有人認為,印度很多地方,特別是在羅摩住過的奧烏德,那種驚人的獼猴崇拜是同哈奴曼緊密相聯的。連人民群眾嘴裡常說的一些諺語,也都能表現出他們對於《羅摩衍那》的熟悉與熱愛。宗教信徒力圖利用《羅摩衍那》的威名,來宣傳自己的教義。政治領袖也利用它宣傳自己的主張。至於文藝界更不必說。從迦梨陀娑一直到薄婆菩提都取材於《羅摩衍那》。12世紀,《羅摩衍那》被譯成泰米爾文。其後印度南北各種語言都有《羅摩衍那》的仿作或翻譯以至改寫。1631年前後,杜勒西達斯根據《羅摩衍那》改寫的《羅摩事跡之湖》(或譯《羅摩功行錄》),成為印度教的福音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在家中朗誦《羅摩衍那》,一些廟宇還利用擴音器播送梵文原文的《羅摩衍那》。根據《羅摩衍那》編寫的戲劇到處上演。印度著名的舞蹈學派迦塔迦利舞主要取材於兩大史詩。

在國外的影響

《羅摩衍那》在公元初幾個世紀內大概經過 3條路傳至國外:北路,從旁遮普和克什米爾出發由陸路傳至中國(西藏和新疆);南路,從古吉拉特和南印度出發由海路傳至爪哇、蘇門答臘和馬來亞;東路,從孟加拉出發由陸路傳至緬甸、泰國以及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傳播者有印度教徒,也有佛教徒。南亞和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有羅摩的故事。最早的痕跡是在南越發現的,南越古代是占婆王國的一部分。這里有一座蟻垤廟的遺跡。廟中有一塊公元7世紀時的石碑,講到蟻垤的詩和毗濕奴的化身。在北越也有羅摩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亞,羅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9世紀。在中爪哇有許多羅摩故事的浮雕。在馬來亞,羅摩的故事也在流傳,但攙雜了很多***教的成分。在柬埔寨,有蟻垤寫的和其他人寫的羅摩故事。在泰國,羅摩故事在13世紀以前即已流行。從13世紀起,泰國有幾個國王取名為羅摩。1798至1809年,國王羅摩一世(當前泰國王室的創始人)寫了一部羅摩故事的書。以後還有幾個國王都寫過有關羅摩的故事或舞劇,它們所根據的是蟻垤的《羅摩衍那》或其他傳本。寮國同樣有羅摩的故事。在緬甸,羅摩故事流傳很廣。

《羅摩衍那》與中國

中國翻譯《羅摩衍那》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不過它的書名和書中的故事,在佛經中已經出現。陳真諦譯《婆藪盤豆法師傳》說:「法師托跡為狂痴人。往罽賓國。恆在大集中聽法,而威儀乖失,言笑舛異。有時於集中論毗婆沙義,乃問《羅摩延傳》,眾人輕之。」馬鳴菩薩造、後奏鳩摩羅什譯的《大庄嚴論經》卷第五說:「時聚落中多諸婆羅門,有親近者為聚落主說《羅摩延書》,又《婆羅他書》,說陣戰死者,命終生天。」唐玄奘譯的《大毗婆沙》卷第四十六說:「如《羅摩衍拏書》有一萬二千頌,唯明二事:一明邏伐拏(即羅波那)將私多(即悉多)去;二明邏摩(即羅摩)將私多還。」這里所說《羅摩延傳》和《羅摩衍拏》,都是《羅摩衍那》。可見這一部史詩的書名早已為中國人民所熟悉。至於故事的內容,也已傳入中國。三國時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第 5卷第46個故事講到一個國王名聲遠揚。他的舅舅是另一個國王,率兵來侵。他為了不讓百姓受難,自動讓國,與元妃逃往山林中。路上有一條龍把元妃劫走。龍逃走時碰到一隻巨鳥。張翼塞徑。它發出震電,把鳥打倒,逃還大海。國王失妃,四齣尋覓,遇一大獼猴,獼猴也被它的舅舅驅逐失國。兩者就結成好友。獼猴終於幫助國王斬龍救妃,復國為王。這個故事只是《羅摩衍那》的一半。元魏吉迦夜、曇曜二人所翻譯的《雜寶藏經》第一卷第一個故事《十奢王緣》,提到十奢王(十車王)、羅摩、羅漫(羅什曼那)、婆羅陀(婆羅多)和滅怨惡(設睹盧祗那)等等,並且也提到國王的幾個夫人,婆羅陀的母親是第三夫人。她要挾國王廢羅摩而立婆羅陀,結果羅摩被流放12年,終於復國為王,但沒有提猴子、羅剎或龍。這個故事是《羅摩衍那》的另一半。兩個一半結合起來,就構成一個整體。此外,中國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形象,有人說是來自哈奴曼。1980年,《羅摩衍那》的中譯本開始陸續出版

㈤ 神猴哈努曼的傳說有哪些

描繪羅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處是羅剎。他們行凶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羅剎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羅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答復。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 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光逗引起羅摩思妻之情。他們兄弟倆在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羅摩助猴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復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伽城。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並親眼看到悉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剎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為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羅摩復命。
第六篇《戰斗篇》 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他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過海投奔羅摩。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 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後加的。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追述羅剎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二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里,羅摩從一個被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他懷疑悉多不貞,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於野林中。蟻垤仙人收養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㈥ 摩羅衍那的主要情節

全書寫的是羅摩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
故事。篇幅之所以這樣大,有兩個原因:第一,同印度
其他古籍一樣,插入了不少的小故事;第二,描繪自然
景色、戰斗場面等花費了過多的筆墨。全書內容大體如
下:
第一篇《童年篇》開首是一篇類似楔子的東西,
介紹成書經過和全書內容。接著講本書主要故事。十車
王無子,請鹿角仙人舉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來到祭場。
他們商議請大神毗濕奴下凡剪除羅剎王羅波那。毗濕奴
化身為4,降生為十車王的4個兒子:羅摩、婆羅多、羅
什曼那和設睹盧□那。大梵天為了幫助毗濕奴,要求眾
神創造獼猴,助羅摩平妖。大仙人眾友來到十車王朝廷
上請他派羅摩去降魔。羅摩和弟弟羅什曼那隨眾友出走,
剪除了妖魔,來到遮那竭王朝廷上,羅摩拉斷神弓,同
悉多結婚。悉多是遮那竭王從壟溝里揀起來的女兒。
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講十車王的宮廷斗爭。
十車王年邁,決定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小後吉迦
伊玩弄手段,脅迫十車王把羅摩流放,讓自己的兒子婆
羅多即王位。羅摩是孝子,堅決執行父王的命令。悉多
是賢妻,一定要陪羅摩流放。羅什曼那是好弟弟,執意
陪侍兄嫂。於是 3人辭別父母,出發到森林中去,流放
14年。波羅多也是好弟弟,無論如何不願登上王位。他
率領大軍到森林裡去,勸羅摩回國。羅摩不肯,把自己
的一雙鞋交給婆羅多,作為替身。婆羅多捧雙鞋回國,代
羅摩攝政。
第三篇《森林篇》描繪羅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
林子里到處是羅剎。他們行凶吃人,攪得大家惶惶不安。
居住在林中的人們懇請羅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羅剎
王羅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來到林中,愛上了羅摩。羅
摩把她轉介紹給羅什曼那。羅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
子和耳朵。她先求救於弟弟伽羅。隨後又逃往楞伽城,
慫恿羅波那來劫走悉多。羅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
開羅摩,乘機劫走悉多。羅摩兄弟在林中到處尋找悉多
蹤跡,遍詢樹木、小河、山丘、野獸,沒有得到確切的
答復。他們倆後來遇到了金翅鳥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
已經被魔王羅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鳥王力勸羅摩與猴
王聯盟,共同營救悉多。
第四篇《猴國篇》主要講羅摩與猴王結盟的故事。
羅摩同羅什曼那來到般波湖。爛漫的春光逗引起羅摩思
妻之情。他們兄弟倆在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並在哈奴
曼力勸之下同猴王須羯哩婆結盟,互相約定:羅摩助猴
王殺死其兄波林,奪回王位;猴王則幫助羅摩尋找妻子。
正在此時,波林來同猴王搏鬥。羅摩隱身樹後,用暗箭
射死波林。接著就給猴王舉行灌頂(加冕)禮。但猴王
復國以後,沉湎於酒色之中。羅什曼那罵上門來,他才
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將,到大地各處搜尋悉多蹤
跡。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鳥王的弟弟
僧婆底。僧婆底告訴他親眼看到羅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
城,羅摩於是率猴兵來到海邊。他派哈奴曼過海去偵察。
哈奴曼一躍過海。
第五篇《美妙篇》哈奴曼跳過大海以後,來到楞
伽城。他變成一隻貓,潛入城內,到處探視。最後來到
王宮的御花園,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並親眼看到悉
多堅貞不屈、抗拒魔王引誘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羅
剎女離開的時機走到她跟前,把羅摩的表記交給她。為
了想試一試魔王的威力,他大鬧楞伽城。最後他被魔王
擒住,尾巴被繫上了燃燒著的東西。他伺機逃脫,所到
之處,烈炎隨之,火燒了楞伽城,然後縱身跳過大海,向
羅摩復命。
第六篇《戰斗篇》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描繪羅摩
率猴兵與魔兵搏鬥的情景。聽說羅摩率領猴子大軍來到
大海對岸,魔王羅波那就召開軍事會議。他弟弟維毗沙
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趕走。他
過海投奔羅摩。羅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羅跨海造橋。猴
子大軍渡海,把楞伽城團團圍住。接著就展開了一場激
烈的搏鬥。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
方神山吉羅娑山去採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
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於是把整座吉羅娑山托在手中,
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癒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
托回原處。最後羅波那和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維
毗沙那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團圓。此時14年
流放期滿,羅摩得勝回國。
第七篇《後篇》是全書最後一篇,從內容上看是
後加的。這一篇結構龐雜,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
追述羅剎的來源和羅波那與哈奴曼的歷史,美化神猴;二
是講羅摩與悉多的第二次離合。在這里,羅摩從一個被
迫害的受難者一變而為封建專制暴君。他懷疑悉多不貞,
命羅什曼那將懷孕的悉多遺棄於野林中。蟻垤仙人收養
了她。她生了兩個兒子。蟻垤寫成《羅摩衍那》,教二
子演唱。後來到了羅摩朝廷上,覲父認子。蟻垤把悉多
領來,證明了她的貞操。羅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於地
母,大地開裂,她一躍而入。最後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全部史詩除這個主幹故事以外,還插入不少小故事、
神話和傳說。
思想內容一千多年以來,對於這個主幹故事有各
種各樣的解釋。印度教的信徒認為羅摩是神,因而不把
《羅摩衍那》看成是文學作品,而是聖書、善書。西方
的學者則認為這一部史詩影射的是農業技術從印度北方
傳向南方的過程。他們說,悉多原來的意思是田地里的
壟溝,它象徵農業技術。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一部對戰勝
艱苦和強暴的英雄的頌歌。十車王宮廷上出現了矛盾,
慶祝羅摩灌頂為太子的喜慶場面一變而為悲嘆離別的情
景。解決這個矛盾的途徑只有自我犧牲。於是羅摩等 3
人甘心流放。作者通過對這一件宮廷陰謀的描繪,宣揚
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倫理教條。在對與猴王結盟、
滅魔復國、夫妻團圓的描寫中,作者歌頌了羅摩這個英
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權安定。他支持正義的戰
爭。他也考慮到平民的利益。他在奴隸社會中是站在平
民一邊的。
也有人認為,《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
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書中所宣揚的道德教條,
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
他恃以為生的是農業;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
以吃肉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
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
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的雅
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那》歌頌的是新興地
主階級,而且通過大力宣揚一夫一妻制,強調女子的貞
節,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
羅摩和悉多及諸弟團圓
藝術風格《羅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以及世界文
學史上有這樣顯著的地位,除思想內容以外,還有藝術
技巧方面的原因。《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內容
相似,文體也很接近,但是後者被稱做「最初的歷史傳
說」,而前者則被稱做「最初的詩」,其最主要的原因
就在藝術風格方面。《羅摩衍那》總的風格雖然樸素無
華,簡明流暢,但已經呈現出精雕細鏤的傾向;有極少
數詩篇甚至達到「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的地步,成為
後來玩弄文字技巧的先聲。這同《摩訶婆羅多》是有顯
著差異的。
《羅摩衍那》具有印度古代長篇敘事詩中必不可少
的 4種因素:政治(宮廷斗爭或其他矛盾)、愛情(生
離死別)、戰斗(人人之間、人神之間、人魔之間)和
風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宮殿),而
且描繪手法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從印度文學史
來看,《羅摩衍那》描繪自然景色,可以說是開辟了一
個新天地。首先是對於四季或六季的描繪,主要集中在
第 4篇《猴國篇》中;對於夜景的描繪,對於宮殿的描
繪,比如第5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宮闕,珠光
寶氣,金碧輝煌。只是對宮殿中那一輛雲車的描繪就占
了整整一章,其鋪陳雕鏤之生動細致就可以想見了。對
於印度的聖河──恆河的描繪,更是膾炙人口。這對於
鼓舞印度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印度國內的影響兩千多年以來,《羅摩衍那》
的影響有增無減。印度各階層人物無不熟悉這部史詩中
的人物和情節,崇拜其中的英雄;特別是哈奴曼更變成
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對象,在農村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
到他的雕像。有人認為,印度很多地方,特別是在羅摩
住過的奧烏德,那種驚人的獼猴崇拜是同哈奴曼緊密相
聯的。連人民群眾嘴裡常說的一些諺語,也都能表現出
他們對於《羅摩衍那》的熟悉與熱愛。宗教信徒力圖利
用《羅摩衍那》的威名,來宣傳自己的教義。政治領袖
也利用它宣傳自己的主張。至於文藝界更不必說。從迦
梨陀娑一直到薄婆菩提都取材於《羅摩衍那》。12世紀,
《羅摩衍那》被譯成泰米爾文。其後印度南北各種語言
都有《羅摩衍那》的仿作或翻譯以至改寫。1631年前後,
杜勒西達斯根據《羅摩衍那》改寫的《羅摩事跡之湖》
(或譯《羅摩功行錄》),成為印度教的福音書,產生
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在家中朗誦《羅
摩衍那》,一些廟宇還利用擴音器播送梵文原文的《羅
摩衍那》。根據《羅摩衍那》編寫的戲劇到處上演。印
度著名的舞蹈學派迦塔迦利舞主要取材於兩大史詩。
在國外的影響《羅摩衍那》在公元初幾個世紀內
大概經過 3條路傳至國外:北路,從旁遮普和克什米爾
出發由陸路傳至中國(西藏和新疆);南路,從古吉拉特
和南印度出發由海路傳至爪哇、蘇門答臘和馬來亞;東
路,從孟加拉出發由陸路傳至緬甸、泰國以及寮國、柬
埔寨和越南等地。傳播者有印度教徒,也有佛教徒。南
亞和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有羅摩的故事。最早的痕跡是在
南越發現的,南越古代是占婆王國的一部分。這里有一
座蟻垤廟的遺跡。廟中有一塊公元7世紀時的石碑,講到
蟻垤的詩和毗濕奴的化身。在北越也有羅摩的故事。在
印度尼西亞,羅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9世紀。在中爪哇
有許多羅摩故事的浮雕。在馬來亞,羅摩的故事也在流
傳,但攙雜了很多伊斯蘭教的成分。在柬埔寨,有蟻垤寫
的和其他人寫的羅摩故事。在泰國,羅摩故事在13世紀
以前即已流行。從13世紀起,泰國有幾個國王取名為羅
摩。1798至1809年,國王羅摩一世(當前泰國王室的創
始人)寫了一部羅摩故事的書。以後還有幾個國王都寫
過有關羅摩的故事或舞劇,它們所根據的是蟻垤的《羅
摩衍那》或其他傳本。寮國同樣有羅摩的故事。在緬甸,
羅摩故事流傳很廣。
《羅摩衍那》與中國中國翻譯《羅摩衍那》是最
近幾年才開始的,不過它的書名和書中的故事,在佛經中
已經出現。陳真諦譯《婆藪□豆法師傳》說:「法師托
跡為狂痴人。往□賓國。恆在大集中聽法,而威儀乖失,
言笑舛異。有時於集中論毗婆沙義,乃問《羅摩延傳》,
眾人輕之。」馬鳴菩薩造、後奏鳩摩羅什譯的《大庄嚴
論經》卷第五說:「時聚落中多諸婆羅門,有親近者為聚
落主說《羅摩延書》,又《婆羅他書》,說陣戰死者,命
終生天。」唐玄奘譯的《大毗婆沙》卷第四十六說:「如
《羅摩衍□書》有一萬二千頌,唯明二事:一明邏伐□
(即羅波那)將私多(即悉多)去;二明邏摩(即羅摩)將
私多還。」這里所說《羅摩延傳》和《羅摩衍□》,都
是《羅摩衍那》。可見這一部史詩的書名早已為中國人
民所熟悉。至於故事的內容,也已傳入中國。三國時吳
康僧會譯《六度集經》第 5卷第46個故事講到一個國王
名聲遠揚。他的舅舅是另一個國王,率兵來侵。他為了
不讓百姓受難,自動讓國,與元妃逃往山林中。路上有
一條龍把元妃劫走。龍逃走時碰到一隻巨鳥。張翼塞徑。
它發出震電,把鳥打倒,逃還大海。國王失妃,四齣尋
覓,遇一大獼猴,獼猴也被它的舅舅驅逐失國。兩者就結
成好友。獼猴終於幫助國王斬龍救妃,復國為王。這個
故事只是《羅摩衍那》的一半。元魏吉迦夜、曇曜二人
所翻譯的《雜寶藏經》第一卷第一個故事《十奢王緣》,
提到十奢王(十車王)、羅摩、羅漫(羅什曼那)、婆
羅陀(婆羅多)和滅怨惡(設睹盧祗那)等等,並且也
提到國王的幾個夫人,婆羅陀的母親是第三夫人。她要
挾國王廢羅摩而立婆羅陀,結果羅摩被流放12年,終於
復國為王,但沒有提猴子、羅剎或龍。這個故事是《羅
摩衍那》的另一半。兩個一半結合起來,就構成一個整
體。此外,中國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
形象,有人說是來自哈奴曼。1980年,《羅摩衍那》的
中譯本開始陸續出版。

㈦ 羅剎又叫什麼

羅剎翻譯為英文是:

Rakshasa

網路 羅剎; 邪獸鬼; 羅剎; 戰勝惡魔;

例句:

Shannan ,,andRaksasawitch wishes Goddess of Mercywithinstructions from theland.

山南地區在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岡底斯山以南,是傳說中神猴和羅剎魔女奉觀音旨意結合之地。

羅剎別名:

羅剎婆

羅剎,佛教中指惡鬼,指食人肉之惡鬼。《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雲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丑,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剎女、羅叉私(梵Rākşasī,又作羅剎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剎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又羅剎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

滿意請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印度神猴里的羅剎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6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3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3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3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298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39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0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7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3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2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6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70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2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9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