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莎士比亞與印度哪個重要

莎士比亞與印度哪個重要

發布時間:2022-08-07 19:51:31

Ⅰ 莎士比亞比印度更重要嗎

一個是名人,一個是國家,不具有可比性

Ⅱ 關於讀書節的資料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崖苦作舟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
讀書與做文章

古人有三樁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謂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就是講話和做文章 ,有名的講話記錄下來,即是語錄,從廣義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歸根結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經國之大事」,是誰也馬虎不得的。將文章提到這個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 場險惡而隱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視它的作用,有的更將著書立說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士之患在身滅而名不彰。要想使聲名彰明顯著,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他人代己立傳,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傳。自己替自己宣傳,也有兩種辦法,一是寫文章吹噓自己,一是寫彪炳的千秋的文章。前者不易為人承認,牛皮易吹破,做的是無用功;而後者則是所有讀書人所夢寐 以求的。所謂名山事業,使多少人為之而獻身;今人的著書立說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質。做學問只要敷衍得過,東抄西摘,七拼八湊,不久便能著作等身,以之誇耀同列,博一個學問廣 大 的名聲,至於其中的貨色是好是壞,誰也不去注意,於是作者便儼然以大學問家自居,順帶的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後,去指導更年輕的人去了。古人將學問、文章當作崇尚的事業,其 執著認真的態度是今人難以企及的。即如做學問、寫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讀書學習,也不易 為今人所達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說的是學習的快樂。荀子的《勸學》 ,頌揚的是鍥而不舍、循序漸進的學風。明代東林黨人顧憲成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將讀書當作賞心樂事來欣賞,其中滋味,又斷非 一般淺人所可知。明代華亭人陳繼儒作的《讀十六觀》,是談讀書的好文章,其中有雲:「 倪文節公雲:『 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 聲 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者矣。』 又去:『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 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讀書者當作此觀。」雖時移世易,此種心跡,於當今之世,雖不可說絕對沒有,但確實遠較古代為少。市場經濟時代,大家 只求溫飽、奔小康,讀書作人的事是很少顧及到的了,更談不到以純審美的方式去讀書、做學問與文章。如上所引諸多古人可謂書痴,做人做到痴,讀書讀到痴,其卓絕與快樂之處又 豈是常人所意想得到!�

作文、讀書的行為本身其實本無美惡好醜可言,即如藏之名山的文章與東拉西扯的文章其行 為的性質都是一樣:都是在做文章;讀書人讀書,有的讀儒家的四書五經,有的則讀內家經典,內容不一,而性質則同:都是在讀書。只是讀書人自己不加分別則可,卻萬不可不在乎 他人的分別之心,否要惹禍生,比如文革中古代的書都禁止人看,謂之四舊,即如現在,也有不讓人看的古書,如《金瓶梅》之類。這都是內容不「健康」的緣故,怕人看了照著書做 起來,毒害自身乃至妨礙他人甚至國家。古代也有許多不讓人讀看的書,清代就有不少禁毀的書籍。至於做文章,內容是更須看重的,稍一不慎,也許就有抄家滅族之禍,那真是「閉 門 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讀書人豈得不戒懼儆惕!所以從古到今,讀書作文都是雅人的事業或游戲、子弟上進的工具,並可以上長為仕途榮升的利器,但內容的選擇卻是嚴肅的、嚴格 的,甚至是嚴峻的。它可以趨利,也可以招禍,唯一的遠禍辦法即是:不觸時忤。至於讀書、做文章的目標是什麼,當官罷,經商罷,做學問罷,或做書痴罷,都可以由他去!

名言警句:

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了翅膀。

——莎士比亞

書籍的使命是幫助人們認識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對生活的認識。

——科爾查克

好書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類活動最豐碩長久的果實。

——史美爾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

——莎士比亞

書籍幫助我從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如果沒有書的幫助,我會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爾基

各種各樣的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作用下,彷彿烤在火上的紙一樣漸漸燃盡。

——雨果

喜愛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孟德斯鳩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

——普希金

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史美爾斯

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普希金

世界讀書日
10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月23日確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2005年4月23日是第10個「世界讀書日」。自1995年世界讀書日宣布以來,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機構、學校、圖書館、社區等各界人士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日慶典活動,把讀書日的宣傳活動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日。
但是,在中國,這個世界性的讀書節還未被社會公眾所知曉,更談不上是節日。據搜狐讀書網站2004年調查顯示:知道「世界讀書日」的人僅佔6%,27%的人雖聽說過但不知詳情,67%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日子。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6: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Ⅲ 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

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3)莎士比亞與印度哪個重要擴展閱讀:

英國著名遠程教育機構公開大學曾製作過一部《十分鍾英語史》,把上下1600年的英語史濃縮在10集的公開課中。每一集公開課都講述了英語史上一個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節點,而威廉·莎士比亞在這部語言學領域的公開課上占據了整整一集的分量。

在我們的印象中,莎士比亞沒有編纂過字典,沒有翻譯過聖經,也沒有研究過梵語,憑著他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和兩首長敘事詩,怎麼就成了英語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莎士比亞雖然從來不是英語的研究者,卻可以稱得上是英語最熟練、最優秀的使用者。英語的發展大致可以被分為古英語時期、中古英語時期和現代英語時期三個階段,莎士比亞處在承上啟下的早期現代英語時期。

那時的英語可不像現在這樣強勢又豐富,不僅在英國本土的地位低於拉丁語或法語,詞彙和表達還十分匱乏,拼寫和語法也很混亂。所以那一時期存在兩個主要任務:一個是建立起英語的詞彙,另一個是澄清英語的句法。回首歷史,我們會發現,莎士比亞身體力行,把第一個任務完成得極為出色。

Ⅳ 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從哲學中的個人價值來理解 最好是多角度的

這句話源自丘吉爾,意即寧可失去一個殖民地(財富,物質)也不願失去一個偉大的作家(文化,精神)。在丘吉爾看來:對英國而言,一個偉大的作家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和文化上的貢獻,遠大於一個富饒的殖民地所帶來的財富。

從哲學中個人價值的角度來理解的話,它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即他對社會的貢獻,並不能簡單地用金錢財富來衡量。一個人在精神文明上傑出的貢獻,雖然沒有直接轉變為或創造出龐大的物質財富,但仍然是無比珍貴的,難以替代的。

Ⅳ 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丘吉爾為什麼如此看重莎士比亞

不是看中莎士比亞,而是重視文化。
觀點:思想文化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
長期來看,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創始人,其提出的「仁」「禮」等思想影響深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個人行為的道德律,成為人類心中「自然道德」的基礎;仁政、民貴君輕、道德感化的政治理念,維護和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形成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圈;當今社會中,儒家的道德理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代表,在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彰顯出強大的思想力量,同時也大
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總之,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形象的重要代表,在促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崛起中發揮
不可替代的作用。

Ⅵ 為什麼丘吉爾說我寧願失去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而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突出反映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大國崛起中所發揮的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Ⅶ 莎士比亞作品有怎樣的地位

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亞全集》。1984年選舉世界十名偉大作家時,莎士比亞名列第一。這些都說明莎士比亞是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被譽為「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英國還有句諺語說:「寧可不要一百個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由此可見莎士比亞的影響力。

Ⅷ 為什麼莎士比亞的價值比整個印度還大

莎士比亞是個人,印度是個古老的國家,怎麼能相提並論的呢

閱讀全文

與莎士比亞與印度哪個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6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3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3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3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298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39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3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2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0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7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3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0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4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68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0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9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