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第一大姓多少人

印度第一大姓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08 03:40:09

㈠ 印度十大姓氏排名是怎樣的

(一)婆羅門,是凈裔。
(二)剎帝利,是王種。以上兩種是貴族。
(三)吠舍,是做生意的商賈,什麼叫商賈,商是行商,賈是坐賈;行商坐賈,是指做生意的。
(四)旃陀羅,是最低賤的,是屠夫、殺豬宰羊的那類人。在印度,屠夫不可以和一般人一起走,要單獨走一邊;若碰到貴族,更不能和貴族同一條路走。他們身上有標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旃陀羅,這是很低賤的行業,所以是最微賤的姓。

㈡ 印度的姓氏有哪些

印度的姓氏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印度前三大種姓都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屬於高加索人種,也就是白種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我國以外,都是雅利安人所創造,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埃及。

印度的文化

服飾,男性包頭巾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

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㈢ 印度的第一種姓什麼

是婆羅門,真的

㈣ 印度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大概有多少人佔多少比例

婆羅門:5%左右。剎帝利:10%左右。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傳播經歷:

其實婆羅門教到中國後,隋以前並非曇花一現。來自婆羅門教的音樂、繪畫、雕塑、醫葯、天文、數術、占卜術、咒術等等,對中國文化起著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響混淆在一起,但還是能夠分得清的。

如石窟或寺廟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是源於婆羅門教,雖然後來是以佛教的名義出現,至於我們在《隋書·經籍志》中所見到的婆羅門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幾百年後的《宋史·藝文志》里,我們還可以發現諸如《婆羅門僧服仙茅方》一卷這樣的書籍的存在與流傳,證明婆羅門教還頑強地保持著它的一些特性。

婆羅門教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當時道教並未興起,婆羅門教深刻影響了道教的教義,道經中充斥著關於梵的論述,三清的形成也與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關,道教儀軌也有明顯的婆羅門色彩。《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由東晉後期葛巢甫所「造構」,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響,位於《道藏》之首的位置。

《度人經》中有明顯的外來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將之歸於佛教影響,實際並不確切。《度人經》的外來成分主要來自婆羅門教,如以大梵為主神,宇宙經歷劫運的演化圖景,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來自婆羅門教,或是從中引伸、訛變而成的。其中「大梵隱語」之類對諸天的贊頌之辭,譯自婆羅門經典,但經過了濃縮改寫。

㈤ 世界有多少姓氏

幾十萬個.
中國共有4100個姓
以姓氏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為序,新編成當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等。
日本到底有所少個姓?難以確切統計。據姓名學研究者說,大致有10萬到30萬個。
1
鈴木
佐藤
2
佐藤
鈴木
3
田中
高橋
4
山本
田中
5
渡邊
渡邊
6
高橋
伊藤·伊東
7
小林
中村
8
中村
山本
9
伊藤
小林
10
齋藤
齋藤·齊藤
11
加藤
加藤
其他國家也很多
如:約翰遜、威廉姆斯,布朗、瓊斯、米勒、戴維斯、加西亞、羅德里格斯和威爾遜等

㈥ 印度姓氏等級排名

四大種姓源於宗教,顯然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和經濟地位而推廣的社會等級體系。種姓其實主要體現在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和權力上。具體如下: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雅利安高價貴族)。作為神權統治,與神進行交流的祭祀們也自然地位崇高。他們主要是從事腦力勞動的,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個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雅利安貴族階層)。這些人都是掌握著實際權力的,他們受婆羅門的教導和指引,從事著軍事、行政等工作,壟斷著財富和生產資料。主要目的是為了守護婆羅門。
第三個等級吠舍,他們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要是從事一些生產經營性活動,基本都是一些工商業者、手藝人、小地主。他們沒有政治地位,或者的目的就是供養前兩個階層。
第四個階層首陀羅,他們主要都是那些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他們都是無產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一般都是干一些伺候人的職業,傭人、長工、苦力等職業。他們活著的意義就是去服侍以上三個階層。

㈦ 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嗎

不是,現在網傳消息都是編造的。真實情況與之不符

㈧ 印度姓氏排名

印度沒有姓氏排名,只有社會種姓分類,也就是我國封建制度時期的社會階層。印度社會種姓大致分為四類:

一、婆羅門
婆羅門是指印度宗教階層。當然,並不是只要加入宗教就能夠位列婆羅門階層的,這個階層是指宗教中的高層。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國家,在印度犯了王法或許還有地方可以逃,像梁山一群人犯了法,就揭竿而起。可是在印度,如果觸犯了宗教的律令,那麼基本上就與地球告別了。

因為印度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原因,所以在印度中宗教的首領才是他們實際上的首領。宗教首領掌握著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其社會地位就像中國古代的皇帝。而宗教中的高層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皇室,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二、剎帝利
剎帝利則是印度中代表著世俗權利的一個階層,也就是帝王將相們。雖然印度的皇帝沒有中國的皇帝過得那麼滋潤,可是相比之下印度的官員已經十分的幸福了,因為他們的頭上雖然有一個宗教信仰存在,可是壓力也由宗教來承擔了。這就使得這些帝王將相們變成了過得最舒坦的一群人。

三、吠舍
吠舍是百姓階級,和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百姓差不多。在社會上有人權,可是也只具備基本的人權,不具備太多的特殊權利,生活能夠保持基本的生存就已經十分的滿足了。

四、首陀羅
首陀羅則是印度的奴隸階層。中國古代雖然很早就廢除了奴隸制度,可是在百姓下面也仍然有著一個階層,那就是失去了人權、只相當於一件貨物的「奴才」。

綜合而言,現代的印度整體上的社會制度仍然是十分落後的,也怪不得他們國家如此落後了。

㈨ 打開印度種姓之首「婆羅門」有多牛

2020-08-08


魏晉以後,國家推行門閥制度,朝廷注重在豪門世族中選用官員,豪門世族和皇族一起執掌政權,所以當時的豪門世族擁有極高的地位與聲望。雖然南北朝時期王朝更迭頻繁,但是門閥世族仍有市場,依舊是社會的主導力量。



而且就算首陀羅中有人做出了最高的成就,在國外獲得人們的尊重,只要他回到印度,依然被高種姓的人們瞧不起,可見種姓制度已經刻在了他們的骨血之中,短時間根本不可能作出改變,因為低種姓的人不敢反抗高種姓人的決定。

㈩ 印度主要姓氏列表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2]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但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廢除多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觀念之中,而觀念這個東西,是會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經濟上的發展,正在迅速的摧毀種姓制度在民間的根基。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此舉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然而這項規定卻堅持了下來。[3]

閱讀全文

與印度第一大姓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2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66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0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7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401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3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8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7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6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9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8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3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