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為什麼不抽煙喝酒
印度喝酒的人少,一個原因是部分邦是禁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酒非常非常貴!! 你在印度看到賣酒的店去問一下,一瓶本地產的啤酒在10塊到20塊人民幣之間, 其他酒就更貴了,以印度人的人均收入實在是有錢人才喝的起酒,貧民百姓就是想喝也捨不得買,消費不起,所以一個印度人跟你說,我今天喝了3瓶啤酒!那不是在向你炫耀酒量,而是在向你炫耀他有錢~!
再說抽煙,你又不了解了,印度人整體生活水平低,吸不起我們常見的盒裝過濾嘴香煙,那也是有錢人,至少中產階層才抽的起的,印度人抽煙的人很多, 但是他們大都吸嚼煙,你在印度大街小巷每個雜貨鋪里都能看到一個一個很小包裝的煙葉,連成一串買,像小包裝洗發水那樣一條一條的都是,我在印度工作時的老闆就是賣嚼煙發家的,每小包只要2盧比,最窮的人也消費的起, 在印度經常看到嘴裡老是嚼著東西的男人,然後把嘴裡的東西吐到地上,大多都是在嚼這個,他們買不起你說的那種香煙。
你最後一段說印度人告訴你印度不少人是錫克族,錯了,錫克教在印度人人口中只佔2% 而已,他們大多數確實不煙不酒,但不足以影響整個印度。
最後,印度人少喝酒是因為喝不起,煙不少吸,只是吃嚼煙,你不知道,所以請不要不了解情況就說「印度人意識到不抽煙、少喝酒是一種很好的習慣,所以也都不抽煙喝酒起來」。這樣的結論實在高抬印度,貽笑大方。
『貳』 印度的禮儀習慣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佔80%。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印度人喜歡把月亮比作一切美好事物。
印度人見面問候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通用語言。雙方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或者小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年長者的腳,這樣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印度男子是不能和婦女握手。現在印度社會還有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特別是一些有錢人家的婦女。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禮儀培訓4008 190088。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印度人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也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印度人太多數還是很保守的
印度人把牛當作是神物,印度人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牛在他們心中就是一種信仰。他們也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印度人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我們去印度旅遊或者學習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印度人的一些行為習慣,這樣在印度才不會和印度人的行為習慣起沖突。贏在舉手投足間。
你是要去印度玩兒嗎?我去年去的還不錯,空氣什麼的很好!
『叄』 印度禮儀常識有哪些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二。西方國家習俗禮儀.
『肆』 印度人飲食
印度人因宗教關系氣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葷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為主,絕不吃牛肉,但允許吃雞蛋、黃油、牛奶,也可以吃雞、鴨、魚肉。有許多印度教徒從不吃肉,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一個,因為在他們看來,雞蛋也屬於有生命的東西。特別是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他們認為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伊斯蘭教徒以食牛肉為主,絕不吃豬肉。其他教團,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對肉類無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菜餚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類、筍類及木耳。
印度人吃飯,與許多國家不同,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用刀叉,也不像中國人一樣使用碗筷,他們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飯是印度人的習俗,他們用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抓飯時,一般只用三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他們的三個手指不但能吃米飯,甚至還能把菜湯同米飯一起攪拌,然後一一送進嘴裡,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別具風格,無論是盆、壺、罐,還是盤、碟,不少是銅製品,富貴人家還有不少銀器。廚房的各種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銅製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所以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大多喜愛喝紅茶。他們把茶葉放人銅制或鋁制的壺里煮沸,再加入適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帶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營養。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狀,不像中國的茶水那樣清淡,兩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寧可不吃早點,也要喝上一兩杯奶茶。除飲紅茶外,印度人也比較普遍飲用咖啡、牛奶、涼水等。
『伍』 印度文化:印度人為什麼既不喝酒也不抽煙
首先,印度作為世界宗教發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響非常深遠,宗教在這個國家起著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條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煙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們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約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層面,印度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抽煙喝酒,印度的酒市場雖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對酒市場還是進一步加強規范,比如造假酒導致消費者死亡的,判處無期徒刑甚至死刑,並罰重金。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僅凈化了公共場所的環境,還給大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第三,電視禁止播放一切與宣傳煙酒有直接或者間接聯系的廣告。這樣一來,煙酒在電視等媒體上便失去了話語權。第四,在印度,並不是隨便一家商店都出售酒類的,即使是有權售酒的商店也有時間限制,何時該營業何時不能營業都有嚴格規定。以上種種做法,都是在營造一種好的環境,從宗教到法律到電視廣告再到銷售渠道上對煙酒的控制,從而影響人們的觀念,久而久之,人們頭腦中吸煙有害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煙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會上形成了不抽煙不喝酒的好習慣。可見,好的環境決定人的習慣。
『陸』 印度人很少抽煙和喝酒,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說中國是酒的故鄉一點都不為過。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無酒不成席」,中國人吃飯聚會的時候往往喜歡喝酒,喝酒在中國已經有了些許外交的色彩。而在印度,飯桌上一般是看不到酒的,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印度貧富差距大,窮人多,很多人日常吃飯的消費都成問題,更別提喝酒了;其二,印度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大國,政府每年都將大量的大米出口,換成外匯,而眾所周知,酒是用糧食釀成的,國內糧食少,酒也就少。
而再說吸煙方面,印度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印度人不會在公共場合吸煙,也不會在人多的地方吸煙,而且絕大多數印度年輕人也不敢在長輩面前吸煙。早在2008年,印度就出台過相關規定:不能在公共場合吸煙,這其中包括餐館、商場、學校等,一旦被發現,就會處以巨額罰款;另外,印度作為世界宗教發源地之一,宗教在國內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宗教中就有一條戒律是不抽煙不喝酒,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在這個時候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
在印度,一般在商店是買不到煙酒的,就算是有的商店有,也只有在固定時間內才能買到。
好啦,以上就是印度人為什麼好少抽煙喝酒的原因,你了解了嗎?
『柒』 為什麼印度人很少喝酒,因為印度是著名的大米輸出國
印度受佛教文化熏陶,當然很少喝酒,首先,印度作為世界宗教發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響非常深遠,宗教在這個國家起著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條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煙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們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約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層面,印度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抽煙喝酒,印度的酒市場雖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對酒市場還是進一步加強規范,比如造假酒導致消費者死亡的,判處無期徒刑甚至死刑,並罰重金。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僅凈化了公共場所的環境,還給大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第三,電視禁止播放一切與宣傳煙酒有直接或者間接聯系的廣告。這樣一來,煙酒在電視等媒體上便失去了「話語權」。第四,在印度,並不是隨便一家商店都出售酒類的,即使是有權售酒的商店也有時間限制,何時該營業何時不能營業都有嚴格規定。以上種種做法,都是在營造一種好的環境,從宗教到法律到電視廣告再到銷售渠道上對煙酒的控制,從而影響人們的觀念,久而久之,人們頭腦中「吸煙有害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煙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會上形成了不抽煙不喝酒的好習慣。
『捌』 印度人不能喝酒嗎
視其所信仰的宗教而定,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
由於佛教徒/印度教徒有其戒律,所以幾乎都是素食和戒煙酒的,耆那教更是嚴格戒律,100%的守戒。所以在印度社會自然而然產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注重守戒,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都喝。
所以女孩喝不喝酒,主要還是看她的信仰!
『玖』 急!!!!!!!!!!!!!!印度人習俗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拾』 為什麼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人都會說中文
主因是華人較多
但也不是人人都會的
這兩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 中文
英語 馬來西亞語(馬來語) 中文
像馬來西亞是 當地人學習英語 馬來語
華人學習 英語 馬來語 中文
印度人學習 英語 馬來語 印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