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在國內定居的印度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
這幾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也相繼涌現出一批經濟強市。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十分好奇,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見識中國的變化。
對此驢友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
2. 古代印度的北方和西面有哪些地理特點
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
3. 印度的南北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印度北部,尤其是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和其他南部地區歷史文化上差異簡直天壤之別。歷史的分叉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印度次大陸是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其西北部有一道沙漠,山脈,河流構成的天然邊界。這條邊界曾經讓亞歷山大大帝止步於此,保證了印度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
但是這條天然屏障在1000年前被伊朗的突厥王朝伽色尼王朝突破。伽色尼王朝占據了現在的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的旁遮普和古吉拉特地區,將伊斯蘭教,波斯語,波斯文化傳入這里。伊斯蘭教的傳入,又使印度北部的大邦德里皈依了伊斯蘭教。
伽色尼王朝統治結束後,印度西北地區又陷入諸侯混戰。緊接著印度西北屏障再次被攻破。這次還是來自伊朗的帖木兒帝國的突厥貴族建立的莫卧兒王朝。莫卧兒王朝短暫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其官方文化依然是伊斯蘭教+波斯語的組合。
4. 印度保持現狀勝過上躥下跳,為何說面對東北分離印度最好無為而治
因為現在印度的現狀是非常亂的。如果強硬的來不僅會引起反撲,而且各方勢力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平衡。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如果在上躥下跳,去做很多強硬的改變的話反而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強大反撲。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東北分離,印度最好就是無為而治。做到順其自然。
無為而治,即順乎自然以治,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創立的道家學派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國最早的治國理論。因其對我國古代盛世時期起到過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儒以守成,道已達變,佛以修心」,現階段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這就需要當今的領導者也必須同步進行「轉型」,完成從傳統的官僚制領導到具有新理念、新思維的現代領導的轉型,在領導理念、領導方式方法上實現「質」的飛躍。
5. 印度南北之間的差異為什麼會如此之大
眾所周知,印度南部相對富裕,北部則相對貧窮。印度南北方在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雖然在自然條件上,印度北方要優於南方,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北方要明顯落後南方許多。殖民因素,印巴沖突,人口素質等重要因素的影響都是造成印度南北方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南部受到殖民者的影響,英語程度普遍較高,民族成分也較復雜。北部人民的英語接受程度要低於南部很多,文化程度低於南部地區。人口素質較高的南部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以上所述的因素都造成了印度南部和北部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它們之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隨著南部的發展,南部城市化越來越高,又進一步拉大了和北部地區的距離。
6. 印度南北飲食差異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搬上,不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乳酪球、加糖水的煎餅、用乳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用一種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調製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過一般尋常百姓家用餐沒有上述復雜。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因為那兒靠近咖啡產地。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因為那裡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濕潤,所產茶葉量為世界之最。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印度的酒類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流行,在許多省,特別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區,旅館和飯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個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節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遊者可在簽證時申請一種「全印酒類許可證」,持有這個證件將會准許你在禁酒地區攜帶和消費酒類。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個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人所厭惡。就餐時常用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准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7.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雖然說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看,但是我們對於別的國家若不親身體會,是無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國對於我國也是一樣。那麼身為鄰居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他們又是什麼感覺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國總是很喜歡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於,從而進行各個方面的對於。
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其實對於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如何,這也是需要分差別的。那就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和沒有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對於沒有來過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大部分可能都是從網上所知道的訊息,所以對於中國經常是一種鄙夷的態度,認為中國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個人去印度孟買出差,感慨了一句孟買真漂亮,而那個人的印度客戶則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不用擔心,十年後上海也能發展成這樣。」emmmmm??估計無數上海人都想說一句mmp吧,這就是偏見時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但是若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觀的,能夠充分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順便偶爾感慨一些中國的物價比他們國家要貴上一些,這也是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之一。當然了,其實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對於中國一無所知。
大多數的印度人僅僅能通過報刊雜志和媒體了解中國,所知道的東西,甚至不多於諸如成龍、長城和中餐等。不過一些印度人看中國時,仍舊持有積極態度,或對中國傾向於中立的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十分可觀中立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國可觀的評價與對比
1、對中國人的印象:我們認為中國人是非常勤勞智慧且對工作一絲不苟的一群人。中國人非常樂於獻身於國家,且常常把國家置於優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會在一些節日遭遇諸如因為工資原因而引起的罷工或者是長時間的假期,這些因素都對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經濟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對中國多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表示贊賞。對印度的民主制度來說,想要重復同樣的經歷可能要用很多年。我們體會到中國文化是相當美麗的,當人們表演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時,他們展現了適時地同步性。我們發覺諸如武術、舞龍這樣的運動真的很美且令人著迷。
3、中國的產品:尤其是涉及到電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們在印多爾有Jail Road,同樣地,大多數的印度城市都有專門銷售中國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這樣的手機牌子在工程師當中也很受歡迎。但不幸的是,有時中國製造常常被認為是劣質、便宜、山寨的同義詞。
4、教育與娛樂:像成龍一樣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歡迎,中國的動作電影我們都喜歡~我們覺得中國對於各種體育運動「從娃娃抓起」的態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印度的教育從來不把目光聚集在學術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8. 印度人怎麼看待莫卧兒帝國的
Mowo』er Wangchao
莫卧兒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
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
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
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
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
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
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
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
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
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
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
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
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
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
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
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見彩圖泰吉·瑪哈爾陵)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
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
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
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
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
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
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
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
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
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
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
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
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
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
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見彩圖莫卧
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
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
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
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
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
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
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
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
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占
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
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
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
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
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
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
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
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
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
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
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
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
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
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
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
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
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
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
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
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
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
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
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
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
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
質的產業資本。
9. 印度將版圖的東北地區劃分成為了七個邦,曼尼普爾邦為什麼要獨立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將版圖的東北地區劃分成為了七個邦,不過這個七個邦對與印度來說是沒有什麼歸屬感的,尤其是曼尼普爾邦,甚至還產生了獨立的想法。在印巴分治之後,印度與北方的七個幫派之間就只剩下各條狹長的西里古里走廊了,這使得印度的這七個邦猶如飛地游離在了因對的主體之外,於是便產生了獨立之心。而曼尼普爾邦距離印度首都達到1700公里,而且人種也與印度的不同,這使得他們更想獨立了。1947年,曼尼普爾宣布獨立,建立曼尼普爾王國,1949年,曼尼普爾國王巴格亞昌德拉逼迫簽署協定將曼尼普爾並入印度聯邦。
時至今日,曼尼普爾邦的獨立運動依舊繼續進行著,印度軍隊經常在曼尼普爾邦遭受著來自統一陣線武裝力量的襲擊,曼尼普爾邦也成了印度最動盪不安的地區之一。
10. 印度北方人怎麼看中國
中國人有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