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中國改革開放時印度在做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時印度在做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9 10:11:22

❶ 什麼時候原因讓印度和中國拉開差距的

中國四人幫倒台時,中國已經被文革折騰得不成樣子,每年的軍費之後二十幾億美元,到這九十年代中國的國民經濟終於與印度持平並逐漸的拉開了距離。到了2000年,中國的經濟終於與印度拉開的距離,現在中國的經濟是印度的四倍多,而且發展的速度早就超越了印度,我國追趕的目標是美國,這輩子印度也別想追上中國了。

❷ 為什麼說印度製造想要走中國製造的路子很困難

最近這一兩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了印度製造的概念,要發揮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製造業,積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道路,進而實現印度的崛起。但是印度復制中國模式真能成功嗎?我無法預言這種方式能否成功,但是從現實來看,印度的確有很多不適合採取中國模式的理由。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國有企業倒閉,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在承接西方國家低端製造業的時候,這些產業工人使新工廠能夠迅速行程生產能力,為投資者節約了大量人員培訓成本。但是印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產業工人緊缺,即使承接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也是最簡單的行業,短時間內難以擴大產業規模和種類。
第二,中國人的紀律性普遍較強,長期的社會主義教育使得全民都擁有基本的紀律性。這樣的紀律性使得新的工廠在管理上更容易,規章制度,技術標准等更容易實現和落實。印度在這方面差距較大,民眾普遍比較懶散,企業管理成本更高,制度更難落實。
第三,中國政府的執行能力明顯高於印度。無論是通過決議還是給予投資者優惠政策,或者建立產業園區等等方面,中國政府收到的干擾更小,而印度政府受限於政黨紛爭,人民示威,種族沖突等,顯然不容易創造優異的投資環境。
第四,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利於人口優勢的發揮。現代產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前中國人以小學文化程度可以從事的行業,現在可能需要有初中程度才能去做,但是印度在國民教育上,始終沒有脫離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維,普通群眾的受教育水平嚴重製約印度發展。
第五,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堪憂。基礎設施直接制約製造業的發展。印度現階段的問題不是基礎設施落後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不足,無法在短期內為印度製造的發展營建足夠水準的基礎設施。
第六,印度的國際競爭者太多。中國改革開放時,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比中國更合適勞動力密集型和低端的製造業。但是印度面對著越南等國的競爭。
總得來說印度想要通過發展低端製造業積累資本進而實現國家的富強,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政府也必須具有中國政府那樣的大魄力和大決心才能有所成就

❸ 1949年到1950年印度的經濟結構比中國還要先進其人均gdp高出中國多少

一、1952年:中印兩國GDP差距不大,中國稍稍領先

印度獨立於1947年,此前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號稱英國女王王冠上最明亮的珠寶!雖然是殖民地,但英國在印度身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為印度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代印度的工業體系、鐵路系統、郵政系統、社會管理體系,甚至是國家的統一都是英國給予的!剛剛獨立的印度就是亞洲強國,人均GDP比中國還高。

1952年中國GDP為304億美元,比印度高出37%,但整體發展水平比印度要落後大概10-15年,印度當時鐵路總里程達8萬公里,而中國不足1萬公里。工業實力印度也更強。最重要的是印度的國際環境遠遠好於中國,它沒有受到國際社會孤立,更是南亞次大陸的霸主。在1950年印度的發展速度也是快於中國的。

二、1963年:中印GDP旗鼓相當,相差僅3%,是最接近的一年

1963年中國GDP507億美元,印度為492億美元,幾乎相同。國際上也喜歡從這一年對中印經濟發展軌跡進行對比,同一起跑線,誰能成為最後的勝者?1960年代,中國由於社會動盪,外部環境嚴峻,經濟偏向重工業化,所以人們生活水平與印度相比差距很大,據專家估計,中國人實際生活水平只有印度的一半!

三、60和70年代:中印兩國比慘

60-70年代,中國經濟陷入劇烈動盪,但印度貌似也好不哪去,兩國經濟不約而同的進入比慘階段,都出現過GDP大幅衰退的年份,20年間中國有5年出現GDP大幅衰退,印度經濟也幾乎停滯不前,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

四、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印度經濟也突飛猛進

這十年,中印經濟都走出了70年代的陰影,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印度貌似發展的更快一些。比較巧合的是,中印經濟的大體走勢幾乎相同,中國發展,印度也發展,中國停滯,印度也停滯,這是很奇特的現象。

五、1990年代:中國GDP狂飆突進,印度望塵吃灰

到了1990年代,中國經濟像打了興奮劑一樣,進入超高速發展階段,中印GDP迅速拉開差距,從1990年的117%迅速擴大到2000年的251%!面對中國的突然加速,印度內心是憤怒的:你拋棄了我!

❹ 印度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什麼不同

1、印度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遺留下來的財產的基礎設施,尤其鐵路非常發達。而新中國則沒有那麼良好的基礎,除了東北的部分重工業和沿海少量輕工業外,整體工業水平比印度差。

2、印度的土地政策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雖然曾經實行過土地改革,但作用甚微,目前仍然實行著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國的土地政發生過多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分田到戶,後又實行集體公社制度,改革後實行分產到戶的土地承包制度,近些年又在探索實行土地的流傳與集中。可以中國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3、印度的私營工商業一直存在,大量家族企業長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建國初就開始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大量私營工商業轉變為國營或合營,改革開放之後,又恢得了私營經濟的運作,但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仍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中國較早的認識到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的拖累作用,從七十年代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計劃生育政策,著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徹底改觀,全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度長期以來放任人口的過快增長,全國人民的教育水平長期處於低水平上緩慢爬行,嚴重拖累了印度經濟發展。

5、中國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實行了漸近式的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繼日、韓、中國台灣之後又一個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典範。而印度雖然開放較早,但長期有低水平徘徊,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開放在九十年才真正開始,至今經濟開放程度仍然不高,外向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很低,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很弱。

6、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之後,全力提高基礎設施水平,使國內的投資環境大幅改觀,而印度雖然也希望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受制於體制障礙,全國基礎設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爬行。

7、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已經具有了很高的工業化水平,徹底擺脫了農業國的帽子,成為近工業化國家,而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

❺ 中國古代上下有五千年歷史,這個時候西方國家他們在干什麼

一樣,從部落到國家逐漸形成,並且論經濟、軍事和制度等等來說,落後了中華文明太多了,也許是他們的上帝感到了憤怒,西方一下子思想啟蒙,也許正是因為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不像我們的封建制度把思想把控的死死地,之後的幾個世紀當中他們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進而迸發出幾何式的生產能力,社會機器高效運轉,遙遙領先了其他文明,而當時我們的封建帝國的上層還在固步自封,導致中華文明出現了頹勢,之後的事情大概也清楚了,我們一直被入侵,而我們也一直在抵抗,直到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使我們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看到有很多的回答都在維護著西方的價值標准並詆毀著自己的文明,說我們一直在自吹自擂,只會自嗨,哈哈,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也不想想中華民族所能夠迸發出足夠讓世界顫栗的能量,中華文明以前能夠領先世界其他文明幾千年,之後一樣也能,就算不能,起碼也會平起平坐吧,而中間的出現的磕磕碰碰只不過是一時的。不過現在有些人骨子裡就能奴化了,還嘲笑著中華文明的歷史,看看賈湖骨笛和三星堆文明,如今又發現了良渚古城的遺址並且還申遺成功了,此時明明白白都有五千三百年了吧,外國人都沒說什麼,他們自己倒是維護起了自己的外爹主子,論起了各種國外專家說的標准,他們這么厲害怎麼國際標准不用他們的呢?題主覺得這種人還能站起來嗎?如果說有些外部敵對勢力可惡,但我想,往往最可怕的還是內部這種人。但我們大家也不要擔心,改革開放才多少年,中國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相信這種雜魚會湮滅在歷史當中翻不得一點浪花。

❻ 新中國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第一,兩國關系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印兩國都是長期被列強所欺負的國家,所以在反抗帝國主義這方面合作是很緊密的。印度當時搞了一個不結盟運動,自己做這個組織的領袖,中國也樂見印度發揮作用,中國也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第二,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從剛開始建國的條件來說,印度是明顯超過中國的。印度獨立沒有發生戰爭,是和平獨立的。而且英國殖民印度300年期間給印度留下了很多財產。比如印度建國時鐵路總長度達5萬多公里,而面積三倍於印度的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只有2萬公里。

第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開國領袖聖雄甘地在印度獨立後說,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搞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以崇高的精神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認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後,尼赫魯即聲明:印度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擴張,直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第四,尼赫魯所要求的土地是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是無效的。但是尼赫魯一口咬定要繼承英國過去的權利,所以和中國發生了矛盾。後來在英美等國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軍事援助,尼赫魯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由於印度軍隊厭戰,加之指揮落後,給人以雄壯威武印象的印度軍隊很短時間內全面潰敗。印度國內完全震驚,國際社會完全震驚。

第五,印度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長期不和,戰爭不斷。為了牽制印度,中國大力發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這使印度心懷記恨;而中印戰爭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領袖的形象毀於一旦,印度遭受戰略損失。從此印度對中國懷恨在心。

第六,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GDP已達50000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開展了「追趕中國」的運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效率過於低下,口號遠多於行動,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印度經濟規模在5年後可能不足中國經濟總量的10%,而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總的來看,印度這個國家既可憐,又可恨。

❼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❽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裡,是怎樣一點點把印度甩在身後的

印度1947年獨立,新中國1949年成立,當時兩國起點差不多,印度的條件比中國還好點,畢竟印度接收了大批英帝國遺產,不僅大量的槍支彈葯,相對比較完善的基建,公路鐵路機場等等。人均發電量和水泥量,人均GDP等等比中國還高點。而中國幾乎一直在打仗,打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接著繼續統一全國,進軍XJ和XZ,又打了中蘇戰爭和中印戰爭,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當時確實很窮,人均GDP排世界二百名,現在上升到70名,總GDP世界排名第二名,是印度是五倍,人均GDP是印度2倍。印度的情況比中國好太多,政治經濟環境比中國好太多,不僅有美蘇的扶持,而且跟世界多國關系也好,基本是想買啥就買啥。中國的急速發展,維持數年10%以上的增速,即使後來放慢到7%多,依然是一枝獨秀,97年金融危機,中國都依然保持穩定。中國和印度不同,有很清晰長遠的規劃,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努力發展工業,持續深化改革。經濟上來,大力投資科技,有雄厚經濟和科技支持,軍力也會大漲,政治影響力自然也大增。必須說明的是,為了發展經濟,不得不大規模裁軍,還裁掉很多項目,軍工業也差點垮掉。幸虧蘇聯入侵阿富汗,賣了不少軍火給美國沙特,支援塔利班。接著又爆發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都從中國大量進口武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經濟加速,開始真正走向全世界。中國公司和投資基本遍布全世界。中國軍火銷售額排名世界第三,主要銷往亞非拉等國家。中國不僅主導上合組織,也主導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目前正處於降速提質,產業升級,出口轉內需階段。幾乎可以說大部分方面都勝於印度。
印度表面看環境好很多,但由於畸形的民煮制度,互相扯皮嚴重,ZF威望和執行力不行,沒有長遠清晰規劃,政策混亂。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不強。自中印戰爭後,印度就深陷於戰爭, 爆發三次印巴大戰,還插手周邊小國內戰,常年把大量財政用於國防,軍費大部分都用於外購武器,國內恐怖主義猖獗,宗教tu殺頻繁,基建嚴重匱乏,臟亂差,而且對外資極不友好。但也必須說明,印度的整體經濟發展,僅次於中國,隨著中國降速提質,印度的GDP增速已經超過中國,印度的制葯、軟體、娛樂行業都相當強, 但硬體太差,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極不平衡,貧富差距極大。印度的軍工業比起中國差很多,一方面是由於ZF好高騖遠,朝令夕改,規劃混亂;二是外購太容易了,大部分經費都用於外購,沒有大力扶持國內工業發展。

❾ 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到中國學習,他從中國學到了什麼經驗

中國在七十年代末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印度向中國學習改革開放的經驗,但是他們內部不統一,直到90年代開始印度才真正開始了自我革新,慢慢的經濟開始好轉!

❿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開放時印度在做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
中國維族人口有多少 瀏覽:951
印尼巴士怎麼弄上面的字 瀏覽:464
英國的熊貓怎麼畫 瀏覽:508
英國音箱怎麼使用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