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野牛是什麼樣子的

印度野牛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2022-08-09 12:47:12

⑴ 印度野牛的介紹

印度野牛(學名:Bos gaurus),體長:250-330厘米,體重:650-1000公斤,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馴養的野牛叫大額牛。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達2000米左右。一般在晨昏活動,喜群居,性情兇猛,以草、樹葉、嫩枝、竹筍和樹皮等為食。圈養印度野牛的壽命長達30歲。

⑵ 印度野牛主要棲息在什麼地方

印度野牛是野牛中最大的一種,它身高1.8米,體重1噸多。它們生活在森林地帶,只有在水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它們才分散離開賴以生存的森林,到草原上去覓食,但很快它們就回到森林裡生活,繁殖後代。

印度野牛(Bosgaurus)外貌似黃牛但體型巨大,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因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原始闊葉林中,常遠離人家住戶,主要晨昏活動,也有在夜間的。嗅覺和聽覺極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發現有人接近,會迅速逃走。以啃食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竹葉、竹筍等為食。在森林中,幾乎沒有動物可以傷害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級別。

⑶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是什麼牛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野牛:

多年前,我國西沙東島上的大規模野牛群,引起了很多人關注,為了弄清它們的來源,專家們還專門登島搜集資料研究,比如牛塘中沉積物的構成和年份。不過,結果顯示這些野牛並非真的野牛,而是三百多年前登島的家牛,只不過它們在野化以後出現了體態上的差異。

⑷ 野牛的形態特徵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300厘米,體高約2米,體重600-15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在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野牛屬Bison是唯一分布非洲和亞洲以外的牛亞科成員,包括美洲野牛Bison bison和歐洲野牛Bison bonasus兩種,歐洲野牛數量稀少,現處於半野生狀態,美洲野牛曾經是美洲數量最多的大型動物,但一度幾乎被捕殺殆盡,經過保護得到了恢復。

⑸ 白肢野牛有什麼特性

牛科動物中有一類叫做野牛。野牛又可分為歐洲野牛、亞洲野牛、美洲野牛、野氂牛、印度野牛等。在這些種野牛中,人們又習慣於將印度野牛直稱為「野牛」,甚至有的動物學書籍中也將印度野牛定名為「野牛」。這是一種不科學的、以偏代全的做法。它的直接錯誤影響就是使動物分類學知識較少的人誤認為印度野牛等於野牛的全部。其實「印度野牛」這一稱呼也未必很恰當,因為這類命名法會使人誤以為只有印度才有這種野牛。許多動物學家根據印度野牛的形貌特徵,稱它為「白肢野牛」,應當說這是一種不致使人產生誤解的科學命名,因為只有被稱為印度野牛的一類野牛,四肢下部是白色的,其他類的野牛沒有這種形貌特徵。

歐洲野牛在森林中以嫩枝葉和小灌木為生,北美野牛則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動物。白肢野牛主要產於亞洲南部,我國的西雙版納也產白肢野牛。西雙版納人根據白肢野牛的形貌特徵,將它稱為「白襪子」,這確是一種通俗、形象的稱呼。

白肢野牛被公認為是現代牛類中身軀最為魁偉的一種。一頭雄性白肢野牛肩高可超過220公分,一般在190至220公分之間;體長在260至330公分之間;體重大多在800至1000公斤之間,也有1000公斤以上的。而雌性的白肢野牛身軀要小一些。白肢野牛的角也很給人以力量感,雌性的白肢野牛角長70公分左右,兩角之間的寬度可超過90公分,已知的最高紀錄達110公分。角基部的周長將近50公分。整個角形向側後方彎曲,彎度比較大。雌性白肢野牛的角就小得多了。牛角呈淺綠色,角尖部顏色比較深,接近於黑色。

白肢野牛的體毛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區別。雄性的體毛為黑色或黑褐色,雌性的體毛為深褐色。未成年的白肢野牛體毛顏色比則要淺一些。但無論性別、無論長幼,白肢野牛四肢下半部都長著白色的毛。這就難怪人們要稱它「白襪子」了。

白肢野牛棲息在熱帶或亞熱帶森林水草豐茂的地方。它們有垂直遷移的習性,一年三季在海拔1000多公尺處活動,夏天就移向海拔兩千公尺左右的山林避暑。但具體的牛群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過著游盪的生活。白肢野牛每天清晨、傍晚出來活動,氣溫高的中午前後則隱藏在密林中休息或者反芻經過粗嚼存留在胃袋中的食物,它們的食物以野草、樹葉、嫩芽為主,但是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鮮嫩的竹筍或嫩竹,不論吃什麼,它們都從來不細嚼慢咽,而是大量吞食,粗粗地咀嚼一下就儲存在蜂巢狀的胃袋內,等到休息的時候再反芻到口腔里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最後輸送到重瓣胃和皺胃裡去消化。這兩個胃裡的豐富的微生物就把這些食物中含的纖維素加以分解,再合成為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樣它便有了魁偉的軀體。

白肢野牛喜歡結群生活,每群五六隻到二三十隻不等。每群都有一隻強壯的雌性牛擔任領袖,其餘雌性牛和幼牛跟隨活動。成年雄性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獨自活動,或者與兩三隻同性在一起,只有到發情期它們才返回到群體中去。

白肢野牛的發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受孕的雌性牛要經過280天左右的孕期才能生下小寶寶,每胎僅生一仔,少有兩仔的。野牛媽媽對自己的小寶貝真是護愛有加,它經常慈愛地親吻自己的孩子,並不時用舌頭舔,為它們清除臟物。野牛媽媽親吻孩子不只是表現親熱,它同時在給孩子哺喂自己反芻後咀嚼碎了的草末。因為幼牛的胃裡還沒有微生物,需要媽媽用這種方式給它輸送微生物。初生下來的仔牛並不大,但一個多月後就能長到四五十公斤。大約3至4年幼牛就進入成熟期,這時它就得自己獨自去謀生了。

「野牛」這個名字聽起來讓人感到這種動物很「野」。其實白肢野牛並不「野」,它從來不主動進攻人類或其他動物。只有當人類或其他動物傷害它的時候,它才被動反擊。白肢野牛的嗅覺很靈敏,在開闊地帶,順風時它能嗅到三四百米以外人的氣味,這時它就遠遠避開,而不是主動出擊。如果人把野牛惹急了,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就會向人猛沖過來,用它的尖角將人挑起來,狠狠地摔在地下。但是有經驗的獵人也有對付的辦法,當野牛沖來時,獵人就迅速平躺在地上,野牛的角就挑不到他了。而且野牛既不會咬人,也不會用它那有力的腳踩人,充其量在獵人身上拉一堆屎、撒一泡尿以示懲罰。野牛也會與人鬥智,當人傷害它時,有時它假裝逃跑,實際上跑了一段又迂迴到路旁的密林中埋伏起來,等人走到埋伏地點附近,它就立即沖過來報仇。

白肢野牛那對誘人的角非常值錢,它的肉可吃、皮可製革,招致許多當地居民捕殺它,因此它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野生動物,我國已把它定為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⑹ 印度野牛指的是大額牛(Bos frontalis)還是白肢野牛(Bos gaurus) 百度百科什麼的太不專業,非常混亂

動物學不是很懂,不過網路說的很明白,沒有什麼沖突的地方:
印度野牛(Bos gaurus)外貌似黃牛但體型巨大,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因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大額牛是一種半野生半家養的珍稀牛種, 有關其起源和系統地位一直存在爭議。通過PCR擴增、測序等步驟共獲得了11頭大額牛細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應用分析軟體, 對大額牛11條Cyt b序列進行了分析, 並結合GenBank中牛屬動物6個近緣種的同源序列, 以亞洲水牛(Bubalus bubalis)為外群, 分別採用鄰接法(NJ)和最大簡約法(MP)構建了牛屬動物分子系統發育樹。序列分析結果表明, 11條大額牛Cyt b序列1 140位點中, 共發現95個變異位點分(佔分析位點總數的8.33 %), 定義了6種單倍型, 表明大額牛群體的Cyt b基因遺傳多態性比較豐富。構建的NJ和MP分子系統樹均顯示, 大額牛研究群體明顯分為3支, 第1支與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與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與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統發育分析表明, 大額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養型或馴化種, 我國大額牛群體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種血緣的入侵。

⑺ 世界上15噸重的牛是什麼

世界上15噸重的牛是印度野牛。它也因為四肢呈現純白色毛發而被稱為白肢野牛,即便是幼年時期的白肢野牛體長也能達到2.8-3.3.米,站起來的肩膀高度更是足足兩米,相當於一個成年男性的身高,是成年黃牛的一倍重。

印度野牛簡介

印度野牛,又稱亞洲野牛。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南部,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類之一,體型與美洲野牛不相上下。目前印度野牛在全球的數量總共有3萬頭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後向後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又被叫做白肢野牛。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

⑻ 雲南普洱拍到了印度野牛幼崽,這種動物有什麼特點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物種的動物,尤其以野生動物種類最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野生動物有豹子,獅子、老虎、金絲猴、大象、犀牛、野豬等動物,但是野牛這種動物還是不太常見的,人類所知道的牛類動物也是以黃牛、水牛、奶牛、氂牛等飼養動物為主,最近,在雲南普洱地區就有紅外線拍到印度野牛幼崽活動的影響,據相關資料了解到,印度野牛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年生活在溫度潮濕的亞熱帶地區,普洱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到這也是第一次拍到印度野牛的活動照片。

⑼ 什麼是白肢野牛

牛科動物中有一類叫做野牛。野牛又可分為歐洲野牛、亞洲野牛、美洲野牛、野氂牛、印度野牛等。在這些種野牛中,人們又習慣於將印度野牛直稱為「野牛」,甚至有的動物學書籍中也將印度野牛定名為「野牛」。這是一種不科學的、以偏代全的做法。它的直接錯誤影響就是使動物分類學知識較少的人誤認為印度野牛等於野牛的全部。其實「印度野牛」這一稱呼也未必很恰當,因為這類命名法會使人誤以為只有印度才有這種野牛。許多動物學家根據印度野牛的形貌特徵,稱它為「白肢野牛」,應當說這是一種不致使人產生誤解的科學命名,因為只有被稱為印度野牛的一類野牛,四肢下部是白色的,其他類的野牛沒有這種形貌特徵。

白肢野牛主要產於亞洲南部,我國的西雙版納也產白肢野牛。西雙版納人根據白肢野牛的形貌特徵,將它稱為「白襪子」,這確是一種通俗、形象的稱呼。

⑽ 印度野牛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性

印度野牛為典型的熱帶種類。國內僅見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騰沖至瑞麗的西部邊境地帶);國外主要見於印度、緬甸和東亞諸國。

多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熱帶、南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低熱河沿岸,遠離人類住地。

印度野牛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印度野牛

動范圍較廣,過著游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只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炎熱的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鹼。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難免發生一場激烈的爭雌格鬥。在爭斗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4歲性成熟。

閱讀全文

與印度野牛是什麼樣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6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399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1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