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印度文明發源於什麼時候
古代印度文明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經過考古發掘推測印度河文明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印度河文明出土的雕塑反映了印度本土文化中強烈的生殖崇拜傾向。印度河古城遺址的每間房子里都發現一件高約10至20厘米赤陶女裸體雕塑,有學者認為這是母神和大地母親女神。這些母神鵰塑的造型相當古拙,通常是裸體,只在腰間系一根簡單的腰帶或纏腰布,她們的乳房和臀部豐滿。陰戶刻畫鮮明,這些母神的形象同交感巫術有關,即藉助女性分娩生育的神秘機能來乞求土地的豐產和增加人口的繁殖。而在這些文明遺址中發現的數量眾多的赤陶公牛與公羊小雕像,據推測是為促進動物的繁殖而獻給神的祭品。印章雕刻是印度河文明特有的微型雕刻,是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與文化思想的神秘記錄。印章雕刻多採用凍石,也有瑪瑙、燧石、象牙、銅、赤陶等材料。印章雕刻多數的尺寸在1.27厘米到16.35厘米之間。這些印章上的雕刻多是各種動物,包括公牛、瘤牛、犀牛、山羊、羚羊、鹿、野兔、大象、鱷魚等等,還有許多幻想的神怪動物和復合動物,如獨角獸、象鼻牛、牛角虎、多頭獸等等。這些動物的造型既有高度的寫實性,又有濃厚的裝飾性和奇特的想像力,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感。
Ⅱ 古代印度誕生於哪個老文明國度
古代印度就誕生於古代印度文明這個國家。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時候就產生了。
Ⅲ 古印度指的什麼時期到什麼時期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
古印度金幣
古印度金幣
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
吉祥天
吉祥天
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Ⅳ 古印度是在什麼時候建立起來的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Ⅳ 古代印度的產生時間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公元前2500-前1500年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早古國。
Ⅵ 古印度文明始於什麼時候
很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碼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們很難看到它的真實面目!
公元前443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哈利卡爾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告別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來到義大利南部的新城圖里奧伊。他一踏上這塊美麗安靜的土地,就暗暗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願過四處飄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研究寫出來,以「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風和亞平寧半島燦爛陽光下,希羅多德文思奔涌。自30歲起,他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游歷和考察,足跡遍及希臘、義大利、埃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每到一地,他都潛心鑽研當地的歷史、傳說,認真觀察古跡文物。現在,是到了該把它們都記下來的時候了。
在書中,希羅多德寫道:
有這樣一條印度河,這條河裡面有許多鱷魚,據說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印度人有許多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他們中間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邊的沼澤地帶並以生魚為食,這魚是他們乘著一種藤子做的船捕捉來的,每一隻船都是用一節藤子造成。這些印度人穿著燈心草的衣服,他們從河上把這種燈心草取下來,然後把它們組成席子樣的一種東西,再像胸甲一樣地穿起來。
看起來,世界上最邊遠的那些國家卻是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彷彿希臘的氣候是世界上最溫和宜人的一樣。……印度位於世界上最東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天空中飛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馬(印度的馬比美地亞的所謂內塞亞馬要小);此外,那裡的黃金,不管是從地里開采出來的,還是河水沖下來的……都非常豐富。那裡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
希羅多德自己並沒有親自到過印度,他記下的是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因此有些荒謬內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這里的人民栽種棉花(長在野生樹上的毛),人們穿著棉織品:他還告訴我們,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調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後,征服了這塊土地,將這里分割為一個行省和另一個行省的一個部分,並要求這里的居民繳納黃金。希羅多德雖然沒有記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確時間,但卻提示後人,早在波斯帝國興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富饒之國。
10世紀時,一位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到達南亞次大陸,他發現,眼前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了過去所能見到的文字記載的繁榮程度。這一切大大激發起他探索這一文明源頭的慾望,可是在經過一番尋訪賢者、探查古跡之後,他悲觀地寫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視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喜歡講故事。」他的看法成為後來許多接觸古印度文明的學者的共識,文明之源的探索便這樣長期停留在希羅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嘗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系,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恆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恆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
Ⅶ 古印度建立國家和統一時間
古印度最早的統一的時間是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
古印度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阿育王在位時,孔雀帝國正處於最強盛的時期,他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7)古代印度在多少年前出現的擴展閱讀: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Ⅷ 印度從什麼時候起源的
史書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陸。包括現代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 希臘人將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侵佔的印度成為India,這個名詞源自雅利安人給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譯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稱為Hind。注意下面幾個同根詞: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過一種有讀寫體系的城市文化,並且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這就是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人們對該時期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發現的城市遺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賈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達羅三處。三地共有近200個同一時代的較小城鎮或村莊的遺址,這些遺址都緊靠於印度河及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們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個不同符號。但即使經過幾代密碼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譯。從語言上看,他們可能是當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敗的原因推測為河流改道、匪幫劫掠、過度開發(?)、乾旱導致的土地鹽鹼化等等導致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衰敗。 古印度河文明崩潰後,印度北方在幾百年裡不斷遭受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的入侵,盡管他們與本土居民通婚,但從此他們逐漸成了印度北方的優勢民族。 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閃族人遙遙相對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往來於裏海和多瑙河(Danube)間的草原上,這就是後來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為他們的語言同屬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稱為雅利安族。約於公元前1800年後雅利安人便開始一波一波地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幾處山口進入印度。他們操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盡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較落後,但他們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他們在到達印度前不僅掌握了帶金屬頭的武器,還擁有馬拉的戰車。他們的文化崇尚戰爭。《吠陀經》中將雅利安人描述為高貴的、純潔的種族,而被征服者為不信教的賤人。約於公元前1000年,好戰的雅利安人已經征服或同化了溫迪亞山脈以北大部分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開。雅利安語從未在南方流行過,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系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 印度民族此後逐漸分為四「種姓」(castes):以婆羅門(Brahmans)最尊,專掌祭祀;其次為剎帝利(Kshatryas),掌軍國大事;再次為從事工商業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級屬雅利安種。最下層為首陀(Sudras),他們是印度原有的土著人。各階層絕對不可通婚。這種等級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會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創的宗教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羅門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為主神。以天堂和輪回為主要教義。教徒專以苦行和懺悔為主,求得靈魂脫離輪回之苦。主要經籍為《吠陀》(Ve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