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個朝代青銅佛像的特點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青銅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我國從唐代到清代各個朝代佛像的特點:
1、唐朝
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時期,盧舍那大佛就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此時的佛造像,面相豐滿,發型除了螺紋式,又發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感。
(1)印度的銅佛像怎麼樣擴展閱讀
青銅佛像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製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製作工藝
一般分為鍛造和鑄造。目前國內鍛造佛像方面最出色的要數杭州金星銅工程,鑄造佛像方面則是安徽銅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最為突出。
杭州金星是由目前國內唯一的銅雕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領銜,朱炳仁大師是百年銅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其獨特的工藝手法已被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銅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以弘揚佛文化為准則,不斷創新的製作工藝為基石,以成為銅佛像界新的領導者。
B. 印度的銅器有沒有收藏價值
印度的銅器有收藏價值!
銅器的收藏,要特別注重兩個方面,銅質、年代、工藝和保存完整程度。藝術沒有國界,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傑出藝術成就的過度,銅器在兩國的歷史上,都屬與舉足輕重的藝術品。
銅器,一般分為青銅器,黃銅器,紅銅器和其他合金銅器,無論哪種品類,對銅質均有極高的要求,合金比例必須恰當,是鑄造成品品質的基本保障。年代久遠的銅器,除了經濟價值較高,還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是收藏的首選。銅器的製作過程包括熔鑄,錐曡,雕刻,鑲嵌等諸多加工技法,工藝越高潮,相應的收藏價值也越高。保存完整度,是收藏中的重要一環,品相完好的銅器比缺損,殘損的銅器,收藏價值要高得多。
C. 鎏金佛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如何製作的有什麼文化意義
佛教始於古印度,漢朝時引入在我國。伴隨著佛教的傳到和發展趨勢,很多的佛教工藝品被製做,在其中鎏金銅佛像以其唯美的造型設計,絢麗多彩的紋樣,寶光四射的風采,在給大家藝術享受的與此同時,還具有慰藉內心的功效。
做為佛教的器物,製做精緻,紋樣絢麗多彩的鎦金銅佛不但具備宗教信仰實際意義,或是那時候社會發展,政冶,經濟發展,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此同時歷代王朝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分別不一樣的造型設計,加工工藝特性和獨特的時代特點,針對科學研究佛教在中國的進步也有著關鍵的參照實際意義。
D. 印度佛像
印度古老佛像 亟待妥善保護
印度北部的「卡吉爾」地區有許多古老的石刻佛像。考古學家指出,如果人們再不採取措施進行保護,這些佛像有可能面臨粉碎和倒塌的危險。
這些佛像就修建在卡吉爾邊境幽靜的山上。雖然它們不如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有名,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幾乎是和巴米揚大佛在同一時期修造的。
在過去印巴局勢劍拔弩張的時期,這里雖然地處戰略制高點,但是由於佛像的位置隱秘,並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反而是惡劣的天氣和缺乏維護,使它們目前的狀況岌岌可危。有的佛像上已出現長長的裂紋,有的已是滿目瘡痍,還有的早已面目全非。
歷史學家指出,這些佛像見證了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傳播,卻沒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保護,非常讓人心痛。為此,當地人開始呼籲人們承擔起保護佛像的使命。當地居民說:「 這些佛像是我們佛教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標志。在我們佛家弟子眼中,它們是非常神聖的。我們有責任來保護這些歷史遺產。」「 我們要好好地守護這些佛像。毀壞它們就是對神靈的不敬。」
雖然一些佛像的周圍已經被人們圍起了圍欄、豎上了指示牌,但佛教人士仍對佛像的未來感到擔憂。他們擔心,這些佛像會成為宗教沖突的犧牲品。
目前,為了加大對佛像的保護力度,印度政府已經宣布將這一地區劃為文化遺址,並打算在這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相信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佛像能得到妥善的保護。
E.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形像,有著什麼顯著特徵
帕拉時期有著許多各式各樣的文殊形象,而有些菩薩也是比較有名的,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形像,顯著特徵絕大多數為一面兩臂,偶見多面多臂的形象。一面兩臂的文殊像中,有坐像和立像,從存世數量來說,坐像多於立像。
從以上可以看出菩薩的形象都是多樣化的,也證實了古人們的手藝很強大,而這些菩薩也是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觸碰的地位的。是人們比較重要的信仰。
F. 印度那裡做銅佛像的技術是最好的,大家幫忙解答下。想了解下拉薩有沒有專門製作銅佛像的生產企業。謝謝!
印度做的沒有尼泊爾的好,尼泊爾做的仿古宗教金屬器幾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拉薩專門的企業沒聽說過,一般都是家庭式的工作坊,工匠們來自藏區的各地
G. 銅佛像的名詞解釋
◎佛像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釋迦牟尼佛的塑像 那麼銅佛像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有什麼宗教文化內涵呢?這還得從佛教建立說起。佛教創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度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後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佛教。
小乘佛教又稱「僧人之道」,其思想最接近佛陀的教導。小乘佛教在斯里蘭卡及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佔主導地位。公元初年,大乘佛教逐漸興起,其佛理更具包容性與改良性。大乘佛教下分禪宗、凈土宗等多種派別。密宗佛教於公元7世紀開始在印度出現,並逐漸流傳至喜馬拉雅雪域及遠東的許多地區。密宗佛教具有神秘特質的修行思想,擁有眾多神秘儀式和修行方法。這三大佛教派別顯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不能誤認為它們就是三個完全分離獨立的實體,因為它們的基本教義相同,並且都表現出對「佛教三寶」,即佛、法、僧的一致尊崇。
銅雕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製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按照製作材質的不同一般分為:銅佛像、金佛、石材佛像、玉佛、玻璃鋼佛像、樹脂佛像、脫胎佛像(大庄嚴佛像制)、木雕佛像等等。較為盛行的且保存時間持久的是銅佛像。
H. 什麼是古印度佛雕像特點
下面咱們就來區分區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羅風格
一般認為,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1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阿瑪拉瓦蒂風格佛像,圖自首都博物館編《古代印度瑰寶》
總之,古印度作為佛祖的老家,各種不同的佛造像風格最初在古印度產生,又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各地的佛教藝術都產生了影響。多多了解其不同時期的佛像造型,對於了解中國的佛教雕刻造型特點,也是很有幫助的。
I. 純銅四面小佛像值錢嗎有人認識這個的嗎他是四面佛像的,按照表情應該是喜怒哀樂!有懂的大神嗎
四面佛主要看年代了,目測你這個3000~8000元
國內現在四面佛大多慢慢變成千手觀音的形象,實際上四面佛本身是傳自印度的梵天神。
四面佛是華人地區民間對梵天的俗稱,「梵天」在佛教中亦稱造書天、婆羅賀摩天、凈天。原是印度教、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創造宇宙之神,梵文字母的創制者。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被認為是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之神;其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供信眾祈福。由於外形近似中國佛像,中文譯名多為四面佛,但事實上四面佛不是佛,所以准確而言應譯為四面神。
J. 中國雕像與印度雕像的區別
中印幾個典型代表比較:中國代表: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印度雕像代表;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護王(旃陀羅笈多)率軍趕走馬其頓侵略軍之後,便推翻了難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國,史稱孔雀王朝。"孔雀"據說是從其母名。首都建在巴特那(即史稱的"華氏城")。這個時期印度的雕刻是以動物為主。人物造像雖有,但不如動物雕刻來得生動,數量也少,這一尊《持拂葯叉女像》卻是一個例外。它反映著印度雕刻藝術在轉變時期的面貌特徵。
巴盧特的人物雕刻不能算是最好的,較為生動的雕刻還是動物形象。但有一些建築裝飾雕刻,卻別有一番藝術情趣。這一件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圓形建築裝飾浮雕即是一例。它可以算是印度民間建築雕刻的極好範例。這種裝飾浮雕最初發端於象牙雕刻,後來改在紅砂石上鑿刻。構圖很有想像力。在圓形的框內,描繪佛本?quot;購買祗園"的故事。由於構圖的局限,雕刻家採用多焦點透視法。樹木與房子,車馬與神龕以及各種人物動態,都各呈角度,或平視或俯視,或坐或站,極其生動。有的在祈禱,有的牽牲口,有的種莊稼,有的在修車,是一個繁忙的生活情景。雕刻家把佛傳故事世俗化了。這些人物也都纏著頭巾,表情單調,但人物臉部的各種轉側變化,處理得很協調。圓飾浮雕像上,完全採用平雕鏤空法,體現著以前象牙雕刻的民族形式。
桑奇大塔上的雕刻,是古代印度藝術家的獨特創造。西方美術史家常常把這種藝術說成是模仿波斯藝術與希臘藝術的結果。他們的主要根據是,桑奇石刻上有帶翼獅子與半鷲半獅的怪獸等形象。當然,古代印度藝術與上述兩種民族有密切的文化往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那時不少希臘匠師曾留居印度,波斯工匠也來到這里為宗教建築與陵墓工作過,這些外族工匠常常被聘請為主設計師,使大塔上有些雕刻具有西方風格,但這不能替代整個古代印度雕刻藝術自己的面貌。
諸神之靈:印度古代青銅造像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熔鑄著諸神之靈。
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64--225年)犍陀羅藝術中的青銅舍利容器上已出現佛像和婆羅門教神像。犍陀羅佛像開始確立了佛像的相貌、手勢(印)、立姿和坐姿(座)等造像儀軌。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創造了垂為典範的笈多式佛像,蘇丹甘吉出土的高2.25米的銅佛像,薄衣貼體的造型與同時代的石雕笈多式佛像雷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是青銅造像的繁盛時期,北印度的波羅王朝(750--1150)和南印度的朱羅王朝(846--1279)分別成為佛教密宗造像和印度教諸神造像的兩大中心。
波羅王朝信奉佛教,統治著北印度東部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在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的那爛陀寺,是印佛教的最高學府,也是佛教造像的作坊。13世紀初毀於兵燹。而今從那爛陀寺燒焦的斷壁殘垣的遺址發掘出土的300多件銅像,依稀令人回想起當年香花寶蓋雲集法會的盛況。波羅時期流行的金剛乘密宗佛教造像,多少沿襲著笈多式佛像的古典遺風,更多濡染了印度教藝術繁縟富麗的火焰式風格,出現了大量菩薩、多羅(度母)等女神和多面多臂的怪誕形象,造型與印度教神像趨同。東印度奧里薩地區同時期的佛教和印度教銅像也融合了波羅銅像的造型要素。朱羅王朝信奉印度教,繼帕拉瓦王朝(325--897)之後統治著南印度全境,也繼承了帕拉瓦銅像的鑄造傳統。朱羅銅像把南印度銅像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南印度銅像通常採用含銅比例較高的青銅以失蠟法鑄造。朱羅時期的蠟模製作得非常精確,鑄出的銅像幾乎不必再進行任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