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印度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
2. 印度和巴基斯坦從地殼板塊分布上來說位於哪個板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印度大多屬於印度洋板塊,巴基斯坦大多屬於亞歐板塊。
求採納
3. 印度板塊
印度板塊以北、以東以雅魯藏布江—那加—若開縫合帶與拉薩—西緬地塊相鄰。
3.2.1.1 地層發育情況與組成特點
印度板塊的東北部邊緣自南而北存在下列構造帶:喜馬拉雅南坡震旦紀—古生代淺變質岩帶,大部分位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主脊前寒武紀結晶岩帶;喜馬拉雅北坡古生代淺海沉積帶,代表了印度大陸的北部大陸架,該帶北緣以拉軌崗日片麻狀花崗岩穹窿與以北的陸坡分開;藏南中生代復理石混雜堆積帶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馬文璞,1992)。
3.2.1.2 晚古生代以來區域組合及環境變化
石炭系、二疊系典型表現為發育岡瓦納型冰積岩和冷水動物群,這可能與印度板塊當時位於南極附近有關。位於岡底斯弧上的鈣鹼性火山岩屬中侏羅世,說明印度板塊北部的洋殼消減作用開始於中侏羅世前。羊卓雍湖等地蛇綠岩帶南側的晚侏羅世—白堊紀放射蟲硅質岩夾基性火山岩為碳酸鈣補償深度以下的細粒大洋沉積,說明消減過程中印度陸塊北側是有洋殼的。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中的早白堊世蛇綠岩殘片,則說明了新特提斯洋的存在。縫合帶附近,藏南浪卡子地區輝綠岩中鋯石SHRIMPU-Pb測年(江思宏等,2006),表明了新特提斯洋張開事件發生於侏羅紀—早白堊世的燕山期。至於關閉時間,緬甸西部的那加—若開帶早白堊世即開始活動(黃汲清等,1987),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南側海相地層的最高層位為漸新世—中新世紅色磨拉石建造的斷陷盆地及主邊界斷裂南側的中新世—上新世錫瓦利克群等,因此,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新特提斯洋關閉時代是在始新世及漸新世之間。
3.2.1.3 新特提斯洋關閉過程中的構造—岩漿活動規律
印度板塊自約90Ma與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地塊分離,年均向北漂移約15cm,大約移動了2000~3000km。印度板塊為已知板塊中移動速率最快的。
對於碰撞過程,根據構造、岩漿活動和沉積記錄,可分為主碰撞、晚碰撞與後碰撞三個階段(侯增謙等,2006):
第一階段,火山—岩漿作用與區域沉積記錄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的重要產物,記錄著兩個大陸自65Ma前後開始碰撞,並持續至41Ma(侯增謙等,2006)。
第二階段,40~26Ma,除岡底斯南帶斷續發育少量高鋁花崗岩外,岩漿活動主要集中於羌塘地體和青藏高原東緣,以鉀質火山—岩漿岩為主體,鈉質岩系次之,碳酸岩—鹼性雜岩也有發育。青藏高原東緣的大規模走滑斷裂帶,與陸內俯沖過程有關。
第三階段,時代為25~0Ma,對應於後碰撞伸展期。主要岩漿產物是高原腹地的鉀質一超鉀質岩漿岩、藏南的高鋁—過鋁花崗岩和高原東緣的基性火山岩系(侯增謙等,2006)。
3.2.1.4 構造演化階段與構造層劃分
從整個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時期,都處於構造相對穩定時期(馬文璞,1992),因此可將晚三疊世以前的地層均劃歸第一構造層(Pre T3)。
晚三疊世到古新世,為新特提斯洋發生、發展、消亡的旋迴演化時期,因此可將其劃歸第二構造層(T3—E1)。
始新世到上新世,為新特提斯閉合後青藏高原碰撞隆升、東南亞各個地塊發生逃逸、安達曼海及南海張開的時期,具有全區性,將其劃歸第三構造層(E2—N2)。
更新世到全新世,為印度板塊北部為碰撞期後伸展構造發育階段,發育出恆河平原、雅魯藏布江谷地、喜馬拉雅山、孟加拉灣等現代地貌,表現為鬆散沉積物,屬於第四系范疇(Qp——Qh)。
4. 印度的四大板塊
印度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印度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原來位於南半球,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歐亞板塊碰撞拼合,主要縫合帶在喜馬拉雅-雅魯藏布江一帶。這一時期,印度板塊移動了約二千到三千公里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5. 讀下面兩幅圖,回答問題.①從地殼板塊分布上來說,印度位於______板塊.②圖中圖示的農作物是______.③
讀圖可知,①從地殼板塊分布上來說,印度位於印度洋板塊.②圖中圖示的農作物是小麥.③E所在半島是印度半島.該半島的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C是喜馬拉雅山;中部B是恆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④圖中字母A、F、G、H所代表的城市中,代表的是該國的信息產業中心的是A⑤對印度農業影響較大的是西南季風.⑥印度與我國相比,在人口方面共同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在農業生產方面共同面臨的自然災害是旱澇災害.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①印度洋;②小麥;③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恆河、印度河平原;④A;⑤C;⑥人口基數大;旱澇災害.
6. 印度半島位於什麼板塊
印度半島基本上屬於印度洋板塊(Indian Ocean plate)為大板塊,又名澳大利亞板塊。
7. 印度半島屬於哪個板塊
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時期,印度洋板塊移動了約二千到三千公里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洋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7)印度位於哪個板塊上擴展閱讀
板塊的運動方式:
1、聚合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擠壓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海溝、火山島弧、褶皺山脈等。
2、張裂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拉張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裂谷、中洋脊等。
3、錯動型板塊邊界(保守性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的地區,轉換斷層發育,其運動方式類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斷層,面積無改變而稱之為保守性。
8. 印度位於什麼板塊
亞歐板塊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占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印度
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9. 印度屬於什麼板塊
印度板塊(Indian Plate)為5次級的大c陸板塊,屬於d印度澳洲板塊的一r部分1,包括印度次大b陸和印度洋。印度板塊形成於u九f千c萬e年以5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w達加斯加分6離,每年向北漂移78厘米,大z約在五g千b到五t千f五n百萬e年以8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l時期,印度板塊移動了v約二w千q到三l千p公1里距離,比0已p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歐亞板塊南緣,沿印度與b尼泊爾剪切3帶(orogenic belt),由沉積物擠壓凸起,形成了q青藏高原和喜馬e拉雅山k脈。印度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4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6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板塊每年被壓縮3毫米。 亞洲板塊也q是屬於g次級的大j陸板塊,屬於b亞歐板塊的一b部份,主要包括東亞、中5亞。 2011-10-29 16: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