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早的孤兒院產生在什麼時候
喬治·慕勒(George Müller,1805年9月27日—1898年3月10日) ,19世紀英國基督教弟兄會的教會領袖之一,在布里斯托開辦孤兒院,一生照顧的孤兒總數超過10萬人。他以對上帝的信心和為他照顧的兒童提供教育著稱,在這一點上,他被有些人責備將這些可憐人提高到了本不該屬於他們的生活水平。
1805年9月27日,慕勒出生在普魯士王國,靠近哈伯斯塔特(Halberstadt)的一個村莊克魯本司戴特(Kroppenstaedt),父親是當時國產稅局的一個收稅人。他原本是一行為荒唐的青年,與他後來聖潔的基督徒形象截然相反,他曾是一個慣偷、騙子和賭徒,曾幾次偷過他父親代保管的政府公款。在他14歲時他母親的臨終之夜,他正在和朋友玩牌賭博,然後喝得酩酊大醉。2年後(1821年),他在馬格德堡(Magdeburg)的教會學校就讀時,用謊言獲得導師的准許請假,與一名女子住在不倫瑞克的高級旅館幽會,直到耗盡所有,被旅館告發,因詐騙罪被送進監獄幾個月。
慕勒的父親希望供他去接受宗教教育,以使他能在國立的路德會中得到一個有利的神職位置。他在哈勒大學學習神學。這時慕勒仍舊習不改,當他債台高築,津貼不夠償付之時,便造成自己遭遇偷竊的假象,博取同學們的同情,騙取大家捐款補償他的損失。
就在這時,他遇到一個男同學培德(Beta),1825年11月中旬一個周六的晚上,培德和他一起參加了一個在魏格納(Wagner,後來加入普利茅斯弟兄會)家中舉行的基督徒聚會。他在那裡受到熱誠的歡迎,並開始按時閱讀聖經,和參加聚會的其他人討論基督教。他很快戒掉了酗酒和撒謊,並開始希望成為一名傳教士。他開始定期在附近的路德會教堂講道,並繼續和大學中那一群增長中的非國教信徒一起聚會。
1827年8月,慕勒開始熱心國外佈道事業,加入了不列顛大陸宣道會(Continental Society of Britain)。1828年,他接受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建議,於1828年3月19日抵達倫敦,進入神學院受訓6個月,然後在英國的猶太人中工作。但在1829年5月中旬,慕勒生了一場重病,當時他甚至都沒有想到能夠活下來。當他痊癒時,他奉獻自己服務於上帝的旨意。不久他離開了倫敦會,確信上帝會為他從事基督教工作滿足他的需要。他成為德文郡Ebenezer會堂的牧師,不久和瑪麗·戈洛弗(最早在都柏林開始「奉主名聚會」的A.N.戈洛弗的姐妹)結婚。在他擔任這所教堂牧師期間,他拒絕領取固定的薪水,相信那種實行會導致教會成員耗盡他們的責任,而不是出於自願。他還廢除了教堂長凳的租金,指責這給了富人不公平的顯赫。
1832年,慕勒遷居到港口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開始和革拉克(Henry Craik)一起,在伯賽大會所(Bethesda chapel)工作。他直到去世,一直在此講道,同時還獻身於其他工作。
1834年,他建立了國內和海外聖經知識協會(Scripture Knowledge Institution for Home and Abroad),目標是援助基督教學校和傳教士,以及分發聖經。這個組織不接受政府支持,只接受主動送來的饋贈,到慕勒去世時共收到並支付出去150萬英鎊($2,718,844 美元),這些錢主要用來支持孤兒院,並分發了將近200萬本聖經和宗教書籍。這些錢還用來支持全世界的其他傳教士,例如中國內地會的創始人戴德生。
1832年2月和1835年11月20日,慕勒兩次讀到法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的傳記,法蘭克從1696年起在普魯士的哈勒(Halle)創辦「孤兒之家」,並從不向人要求捐款。慕勒也產生了開辦孤兒院的心願。由於在1835年12月5日,他讀到聖經中詩篇81篇10節——「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而大受鼓勵,加上革拉克的贊同,於是在12月9日,經過眾人的考慮和禱告,終於做出了決定。會後陸續有信徒主動奉獻錢財和傢具。
慕勒夫婦照顧孤兒的工作開始於1836年4月11日,起初是在布里斯托(Bristol)自己的家中做准備工作,以容納30個女孩。同年11月28日,在同一條街又租房開始了第二間孤兒院。不久,又布置了2所房子,需要照顧的兒童總數達到130人。1845年,由於人數繼續增長,慕勒決定設計一所獨立的建築,以容納300個孩子。1849年6月18日,在Ashley Down 28,000 m²的土地上,建成了這所孤兒院。到1856年5月26日,又興建了第二院,可容納400人。到1870年,總共已建立了5所孤兒院,收容超過2,000名孤兒。最後全部孤兒人數達到10,024名。維持孤兒院開支的捐款總數,超過了150萬英鎊。
盡管這5座孤兒院開支浩大,僅建築花費總數就超過10萬英鎊,但慕勒的原則是,從不向人要求捐款,從不把任何孤兒院的需要告訴外人,更從不借債,他只做一件事:向上帝禱告,但每次的幫助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刻由各方自動送來,沒有一次叫孤兒們挨餓。許多次,他在離給孩子開飯的時間已經只有一個小時的時候收到主動送來的食物,進一步加強了他對上帝的信心。每天早晨進早餐後是讀聖經和禱告的時間,每個孩子在離開孤兒院時會得到一本聖經。孩子們的穿著和教育都很好,慕勒甚至僱傭了一名學校督學以保持高的水準。事實上,許多人聲稱附近工廠和礦山無法獲得足夠的工人,因為他為孩子們長大後離開孤兒院提供的職位是保安學徒、職業訓練和家庭服務。
這所孤兒院現在還是英國布里斯托城最大的孤兒院。不過在1958年,孤兒院的總部遷離Ashley Down,原址改為一所大學。孤兒院原址旁的馬路,仍稱作慕勒路(Muller Road),是布里斯托城最長的一條沒有酒吧的街道。
他的第一個妻子在1870年去世,1872年,他與慕姍娜·桑格結婚。1875年,他70歲,慕勒開始了一次17年之久的傳教旅程。在這段時間,他前往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其他將近40個國家講道。他的旅行里程總計超過20萬英里,這在航空時代來臨以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成就。他的語言能力允許他用英語、法語和德語講道,他的講道詞被翻譯成超過一打其他語言。
1892年,他回到英格蘭,1898年3月10日早晨,送茶給慕勒的人發現93歲的他已經安然離世。此前他一直身體強健,照常工作。
② 跪求印度尼西亞電影排行榜,【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https://pan..com/s/1etUk0LvchaFWg8tfNYcaFw?pwd=pb13
哈尼夫帶著妻小和幾個好友,打算回到幼時成長的孤兒院。
③ 斯里蘭卡修建世界第一所大象孤兒院
在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自古以來,以大象為圖騰的傳統一直深深根植於當地文化中。從阿努拉德普拉舍利塔下的石雕象群,到如今工藝品上無處不在、憨厚可愛的大象形象,大象在斯里蘭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甚至早在30年前,斯里蘭卡就為無家可歸的幼象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兒院」。
拯救失去父母的小象
從科倫坡乘車西行約3小時,我來到「大象孤兒院」所在地———品納維拉小鎮。盡管這里是為龐大的大象建立的居住地,「大象孤兒院」四周卻見不到任何柵欄,更沒有鐵絲網。在茂密的椰樹環繞中,耳邊不時傳來此起彼伏、高亢悠揚的象鳴聲,時刻提醒著這里的不同。
當地人告訴我,大象是佛教名城康提每年「佛牙節」盛會遊行的主角。屆時每頭大象的鼻子、身體和耳朵會被裝飾一新,頸上掛著聲音悅耳的鈴鐺。在萬人簇擁下,領頭象馱著裝有佛牙舍利的銀匣子,引領著遊行隊伍迤邐而行,非常風光。但這些大象只是象群中的「幸運兒」。因為在條件惡劣的叢林中,許多沒有雙親的大象從小就在死亡線上掙扎。
為拯救大象,斯里蘭卡野生動物局建造了這所「大象孤兒院」。目前,生活在孤兒院中的70多頭大象均受到精心照顧,有些還在這里生兒育女,准備頤養天年。為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孤兒院定時向遊人開放,一些經過訓練的大象還表演節目,以吸引遊人募捐。
孤兒院里不單有無家可歸的大象。建院30年來,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日益擴大,對野象的生存已構成嚴重威脅,入選「孤兒」的范圍不斷擴大。如今,那些掉入陷阱受重傷、脫離群體迷途、因戰火負傷及患病的幼象都有資格住進孤兒院。
暴躁的大象要戴鐵鏈幹活
在「大象孤兒院」里,遊人可自由地給大象餵食,與這些龐然大物進行「零距離接觸」。據介紹,斯里蘭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較為獨特的分支:它們不如非洲大象塊頭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後,象耳朵、臉和鼻子周圍的皮膚甚至還會顯出一塊與眾不同的粉紅色斑。
山坡下密林外,幾十頭「優哉游哉」的大象見到遊人也不怕生,旁若無人地打鬧、進食。幾名工作人員在河邊,用毛刷為一些大象洗澡。一頭受傷的小象被單獨拴在樹蔭下,「無辜」而「可憐」的眼神讓遊客們善心大發,趕快買上幾根香蕉,讓它大快朵頤。
④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印度的泰姬陵(Taj Mahal)
該景點介紹:
http://ke..com/view/28824.htm
下面是當時小男孩胡謅的搞笑介紹對白:
泰姬陵由沙·賈汗國王…
送給妻子蒙泰姬的禮物
她是世上最美麗的女人
因此她死時 國王決定建這座…
五星級大酒店…
給所有看望她的人來住
但他在1587年過世…
此時房間和電梯都還沒建好
但你們看到的這個游泳池…
卻按時竣工了 是頂級時尚設計
遊客夫婦:這些指南上都沒有啊
旅遊指南都是些懶惰 沒水準的印度乞丐寫的
遊客夫婦:哦
女士 先生 這就是蒙泰姬埋葬的地方
遊客夫婦:她怎麼死的
因為一場交通事故
遊客夫婦:真的嗎
多輛車連環相撞
遊客夫婦:我還以為她是分娩的時候死的
是這樣 先生 車禍是在她去醫院時發生的
⑤ 如同桃花源讓遊客流連忘返的景區在印度哪個位置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去斯里蘭卡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坐落在印度洋邊上的一個國度,這個國度有著不一樣的“魔力”吸引著人們, 比如很多歷史遺跡,風景秀美的島嶼,還有那遼闊的大海,青翠的草原,特別是一些在很多地方都見不到的稀奇動植物,在這里應有盡有。
因為這個錫蘭紅茶在當地被稱為“送給世界的禮物”,口感非常的獨特,在國際上都非常受歡迎,而且這個地方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紅茶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單是紅茶就銷往全球將近150多個國家,在這里你不僅能品嘗,還能參觀紅茶的所有加工過程,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到這些紅茶都是怎麼一步步製作而成的。所以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這個迷人的國度體驗一番!
攻略
貨幣:斯里蘭卡盧比,簡稱:Rs,人民幣不通用,當地可以兌換,或者帶少許美元。
物價:物價很低,旅遊很劃算,比如一份炒飯,當地只要差不多400~800Rs,住宿大部分價格在3200Rs至6500Rs左右。
時差:它是屬於熱帶氣候的一個地方,與我國北京時間相差兩個半小時的時差,比如:北京時間12點,那這里就是早上9:30分。
⑥ 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兒院在哪個國家拜託各位大神
在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自古以來,以大象為圖騰的傳統一直深深根植於當地文化中。從阿努拉德普拉舍利塔下的石雕象群,到如今工藝品上無處不在、憨厚可愛的大象形象,大象在斯里蘭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甚至早在30年前,斯里蘭卡就為無家可歸的幼象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兒院」。
⑦ 印度有一個城市產生三個諾貝爾獲得者,這個城市是
A 加爾各答
1 特里莎修女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特里莎修女1910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因受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影響,她18歲時離開家鄉來到印度,投身於慈善事業。1949年,特里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創立了慈善機構——「慈善會」,並且以此為基地,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老人和麻風病患者的慈善工作。
特里莎修女先後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50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她曾先後獲得印度尼赫魯獎金、美國約瑟夫·肯尼迪基金會獎金和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和平獎金,並獲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
1997年9月5日,特里莎因心臟病在加爾各答逝世,享年87歲。
2 泰戈爾 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R,(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 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 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 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 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 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集》。
3 拉曼 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⑧ 印度狼孩的事例沒有人性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狼孩的事例沒有人性的原因是的身心發展不完全。
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也並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
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
(8)印度孤兒院在哪裡擴展閱讀: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約七 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 ,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 1929年。
⑨ 印度的「狼孩」具有人的一切特徵,從本質上當然屬於人,正確嗎
生來就是人,只不過之後狼撫養過,當然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