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說印度現在是四面楚歌

為什麼說印度現在是四面楚歌

發布時間:2022-08-10 12:44:43

Ⅰ 怎麼我感覺現在我國是四面楚歌

原因很多,日本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日本人多有擔心"日本沉默"等等到處搶島.印度一直以我們國家為競爭對象,加上我們和巴基斯坦的關系還有邊界等等,越南暫時還沒怎麼和我們國家有什麼毛病,美國就算了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看看內蒙古,韓國\日本\釣魚島\沖繩島\菲律賓\印度等,仔細一歸納發現我們國家被包圍了,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歐洲一直敵對,現在卻有點變術,因為美國和他們的關系存在隱患等等,這些都是隨便想像的,真正原因既復雜又多變難說的很,現在還不用那麼擔心,好好工作就是的了

Ⅱ 請問為什麼是"四面楚歌"而不是"四面漢歌"呢

詞目 四面楚歌
發音 sì miàn chǔ gē
釋義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 在這~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相關材料:
四面楚歌

漢王劉邦聽從韓信的計謀,從巴蜀出發,打敗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並吞了他們的封地,獨霸關中,並趁著項羽去平定齊國舊貴族叛亂的機會,向東進軍,於公元前二○五年夏天,佔領了霸王項羽的都城彭城。
項羽聽到這一消息,趕快親率二萬精兵,回救彭城。經過幾次戰斗,項羽打敗劉邦,收復了彭城。劉邦的幾十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被俘的也不少,連劉邦的父親太公、夫人呂氏也都做了俘虜。劉邦自己僅僅帶著幾十名騎兵逃到滎陽、成皋(今河南省鞏縣東)一帶地方,才站住腳跟,重新集結隊伍。
不久,霸王項羽進攻滎陽。劉邦剛剛吃了大敗仗,隊伍又缺乏糧草,派人向項羽求和。項羽知道自己的後方還不穩定,想要同意講和。亞父范增出來反對,他對項羽說:「徹底消滅劉邦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同意講和,放過他,將來一定會後悔。」項羽認為范增說得對,就派兵圍攻滎陽。
劉邦見求和不成,就採用了陳平的反間計,挑撥項羽和范增的關系。項羽派使者到劉邦軍營中去辦交涉,陳平先叫人大擺酒席,准備宴請使者。等到使者快要坐席的時候,陳平突然出場,故意裝作驚訝的樣子:「哎呀!差點弄錯了,我還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使者,卻原來是項王的使者!」說著,叫人把酒席撤下去,端來一些粗糙的食物給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項羽一報告,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懷疑,以為他私通漢王,就剝奪了他一部分權力。
范增見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生氣極了。他對項羽說:「如今天下大事已定,大王自己好好乾吧。我已經老了,請您放我國家養老去吧!」項羽一向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他聽范增說要走,覺得耳朵邊少一個人羅嗦也好,就同意了,派了幾個士兵護送范增回家。范增本想一心輔佐項羽奪取天下,現在卻落得個告老回家。他覺得自己的一番心意全部白費了,很是傷心,在路上得了病,背上長了個毒瘡,沒過幾天就死了。
范增一死,霸王少了個出主意的人,雖然憑實力他還能打敗漢王,可是要論鬥智,他卻不是漢王的對手。
漢王見霸王圍住滎陽不退,就採用紀信的計謀,叫紀信在晚上坐著漢王的車子,帶著兩千名披甲的婦女,打開滎陽東門出走,吸引楚軍;漢王自己帶著幾十名騎兵從西門突圍,逃往成皋去了。
公元前二○二年,霸王進攻成皋。漢王從成皋北門逃走。霸王佔領成皋。這時候,漢王派去進攻魏、燕、趙等地的韓信卻打得很順利,佔領了大片土地。漢王還要彭越的軍隊在霸王的後方騷擾,截斷霸王軍隊的糧草供應。霸王被迫回兵去打彭越。漢王劉邦乘機反攻,收復了成皋,進軍到廣武。
霸王剛從彭越手中收復一些地方,聽說成皋被漢王強占,款忙又回頭來對付漢王。他也進軍到達廣武,跟漢軍隔著一條溪澗紮下營寨。霸王向漢王挑戰,要跟漢王單獨廝殺。漢王不敢正面應戰,卻在陣前數落霸王,把霸王罵了一頓。霸王大怒。埋伏的弓箭手向漢王放箭,一箭射中了漢王的胸口。漢王怕軍心動搖,偷偷地拔出箭,彎腰摸摸腳趾說:「好小子,這一箭射中了我的腳趾!」他下令漢軍守住陣地,自己退到成皋養傷去了。
這時候,韓信和灌嬰又在齊地大敗楚軍,彭越也在梁地襲擊楚軍,截斷楚軍的糧道。霸王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漢王派人來講和,條件是:霸王把漢王的父親大公、夫人呂氏放回;楚漢雙方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屬漢,以東屬楚。霸王同意了這種楚河漢界的劃分,放了劉太公和呂氏,收兵東歸。
漢王見霸王退兵,也想往西回到關中去養傷。張良、陳平建議說:「如今咱們已經佔有大半個天下,諸侯都已經歸附咱們。楚霸王兵疲糧盡,不乘此機會把他消滅,等於放虎歸山,留下後患。」漢王採納這一建議,撕毀和約,派兵追趕楚霸王,並且派人去通知韓信、英布、彭越,叫他們配合作戰,答應在勝利之後,把臨淄、淮南、大梁這幾大塊地方分封給他們。
公元前二○二年十二月,漢王劉邦、韓信、英布、彭越等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設下十面埋伏,把楚霸王項羽引誘進來,予以重重包圍。為了動搖楚軍的軍心,張良派人把會唱楚國民歌的人找來,叫他們到各營去教漢兵學唱楚歌。
到了晚上,霸王剛剛睡下,忽然聽到四面漢軍營里全都唱起了楚歌。他猛地坐了起來,驚駭地說:「難道劉邦已經把西楚全都打下來了?為什麼漢營中有這么多楚人呢?」霸王悶悶不樂,再也睡不安穩了,只好起來喝酒解悶。夫人虞姬跟隨霸王南征北戰多年,見霸王不高興,就過來勸解。霸王的那匹烏騅馬,也在營帳外「蕭一蕭一」的嘶叫,象在勸霸王趕快沖殺出去。霸王叫人把馬牽走,那馬卻怎麼也不肯挪動一步,還是對著霸王的營帳不斷嘶鳴。霸王心裡難受極了,他情不自禁地唱起隨口編成的歌曲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聽霸王唱得傷心,勸霸王千萬不要把她放在心上,趕快突圍出去要緊,霸王拉住虞姬的手,眼淚簌簌地掉下來,左右的幾個人也都低著頭哭泣。虞姬為了讓霸王安心突圍,趁霸王一轉身的時候,抽出寶劍自殺了。霸王見虞姬已經死去,就帶著剩下來的八百個江東子弟兵,趁著黑夜,騎馬突圍。
天一亮,漢軍發現霸王已經突圍,趕快派兵追趕。霸王渡過淮河,手下的八百人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霸王想回到彭城,整頓兵馬,卷土重來,可是走著走著迷了路,被漢兵追上了。他手下的人,又被沖散了一半多,只剩下二十八個人了。
霸王看看追上來的幾千漢兵,再看看自己的二十八個子弟兵,覺得這一次是跑不了啦。他對二十八個子弟兵說:「我起兵到現在八年了,經歷過的大戰有七十多次,從來沒有失敗過,終於霸佔天下,如今到了這個地步,那是天數,並不是我不會打仗。現在我活不成了,但是我還要打三陣,勝三陣,沖破漢兵的包圍,殺死他們的將軍,砍倒他們的軍旗,使大家知道是老天爺要我死,並不是我不會打仗。」說罷,他把二十八個人編成四隊,分四個方向沖殺出去,約好沖過山的東面分三個地方會合。霸王大喝一聲,沖在前面。他很快斬了一員漢將,接著又斬了漢軍一個都尉,殺死殺傷漢軍數百人,突出了重圍,點點人數,二十八人又犧牲了二人。
霸王項羽帶著二十六個人來到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烏江浦)邊上,正趕上烏江亭長劃著一隻小船在那裡等待。亭長對霸王說:「江東地方雖小,可方圓也有一千多里地,幾十萬人口,您還可以在那裡稱王。現在這里只有我這一條船,請您快上船渡過江去吧!漢軍來了,找不到第二條船,就無法渡江追趕了。」霸王苦笑著對亭長說:「老天爺要我死,我還渡什麼江!當年我帶著江東子弟兵八千人,渡江往西去打天下,到如今沒有一個活著跟我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擁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去見他們?」他指著自己的烏騅馬對亭長說:「我知道你是個好心人。我騎這匹馬打天下已經五年多了。打起仗來,它只知道向前沖,決不往後退,它曾經馱著我一天跑一千里地。我不忍心殺死它,就把它送給你吧!」說完,霸王下了馬,叫其他二十六人也下馬,一起跟漢軍短兵相接。
雙方又廝殺了一陣,霸王手下的二十六個人全都陣亡了。霸王一個人殺死了漢軍幾百人,他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霸王一回頭,看到漢軍中的司馬將軍呂馬童很面熟,就喊道:「這不是我的老鄉呂馬童嗎?」呂馬童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就指著霸王對漢軍的另一個將軍王翳說:「這位就是霸王。」霸王對呂馬童說:「我聽說漢王出了千斤黃金和封萬戶侯的賞格,購買我的頭,現在我把這個好處送給你吧!」說完,拔出寶劍自殺了。死的時候他才三十一歲。
楚霸王項羽一死,劉邦就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因為劉邦建都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所以歷史上稱他建立的漢朝為西漢,又稱前漢或先漢。劉邦是西漢的第一個皇帝,歷史上稱他為漢高祖。

Ⅲ 中國的周圍有印度,俄羅斯,日本,韓國,越南,是不是四面楚歌

樓主多慮了,不會,現在中國的外交手段比較高明。
這幾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本就有分歧。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式以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
中國和印度、俄羅斯、越南在歷史上都有過邊境沖突。
韓國則與中國有著分離國家的世仇與文化沖突。
而日本則完全是上升到民族程度上的民族仇恨。
上個世紀,共和國建立以後,與韓印俄越四國均爆發過激烈的沖突,那是那個時代的背景,但現在也不同了。
一來,國際背景變了,全球化經濟使得諸如中日等「世仇」也在經濟領域展開了廣泛的合作。二來,中國的周邊國情及國際格局是不可能使上述幾國聯合起來反對中國。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況且如日韓等過也有著許多矛盾與沖突。現在的許多國家都變得比以往理智及富有外交技巧性。歷史上英國對待歐洲大陸的「均勢」政策在全球正發揚光大。
中國現在之所以如此隱忍,隱忍著發展經濟壯大實力,是為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壯大自己的實力,以物質文明的發展帶動精神文明的發展,再以精神文明的建設提高國家的軟實力,以此輻射到外交領域,拓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經濟方面的廣泛合作與發展是阻止各方戰爭的基礎。人類重視利益,當利益大到某種程度上時,便能阻止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試想,兩國交戰,但是交戰雙方的利益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下去無非兩敗俱傷。加之,聯合國框架下的雅爾塔體系並未完全崩潰,目前還是維護全球總的安全形勢的基石。
因此,中國對待鄰國的威脅,應該無所恐懼,應該以合理的方式對待,各個擊破,瓦解之。關鍵要打好美國和歐盟「這兩張牌」在戰略上與俄羅斯在上合組織體繫上廣泛以軍事合作與軍事技術交流為主,在政治上則運用中美俄政治、軍事三極關系,相互牽制。與日本則在經濟上廣泛合作與交流,協調好與歐盟、美國的關系。對待韓國,應該在對待日本的方式基礎上,加強國內文化事業的發展!減緩韓國對我國的文化侵略與掠奪!對待印度,除在經濟上加強合作外,更應該加強軍事交流,當然,邊境不能提防,因為印度人的心態是很嫉妒中國的,他們國內形勢再不濟,也要與中國搶奪「21世紀復興之超級大國」的地位。越南,不想說了,蚍蜉撼大樹!奈之我何!雖然是上述國家中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歷史上,越南人一直沒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盲目自大!中國對待它,應該以「胡蘿卜加大棒」待之!

Ⅳ 中國現在算是四面楚歌嗎

這到還不算,這類情況,一直有,不是越南就是非禮賓,不是日本就是韓國。關鍵是咱們國民怎麼看待,國民是否團結,政府採取什麼態度與手法,攘外必先安內。

Ⅳ 不丹為何後來敢切斷印度上游水源

不丹的高山積雪融化形成的河流流向印度東北部地區,是當地水源,兩國又合作一條灌溉渠來灌溉水稻,因為印度的疫情嚴重,不丹關閉了兩國口岸,也意外切斷了灌溉渠。

Ⅵ 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

這是別人的一篇 我貼在這里
http://..com/question/86601947.html
在這之前 我想說 並不是弱國無外交 強國有強國的外交策略 弱國有弱國的外交手段 但是弱國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恐怕要比強國花更多的心思 更多的手段 實際上 很多弱國通過外交取得了一定的輝煌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 盡管如此 沒有別的依靠 單憑外交 很多問題很難解決
畢竟這個世界是個優勝略太的世界 沒有資本 你說話誰會聽
另一方面 這個世界不斷向文明靠近 周旋於大國之間的弱國 小國 只要抓住要害 也會引起關注

美國學者唐德剛教授認為,中國自有外交以來,出現過兩個半外交家。李鴻章、周恩來算那兩個,顧維鈞則算半個。本人以為不然,顧維鈞應該算一個,而那兩位各算半個。
唐教授評論的理由是因為顧維鈞未曾有過決策權,而他認為李、周都有過決策權。其實這個理由並不成立。無論李鴻章或者周恩來,都必須聽命於一人,他們從來不敢違抗此一人的任何旨意,所謂決策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與之相反,顧維鈞卻行使過決策權,在巴黎和會上他和陸徵祥就決定不理會北京政府的命令,自行決定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1919年5月20日,北京政府電令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對於此項草約,大體應行簽字,惟山東問題應聲明另行保留,以為挽救地步」。當保留簽字的要求被拒絕之後,北京政府24日訓令:「如保留實難辦到,只能簽字。」但顧維鈞在因病住院的陸徵祥支持下,違抗北京政府訓令,拒絕出席6月28日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完成中國近代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無論李鴻章或者周恩來都不曾有過這樣的魄力和勇氣,因而也從未實現過類似的壯舉,於是只能留下「違心地」遺憾。
顧維鈞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中華民國外交史。其豐富與成就足以令世界刮目相看的。若細說起來,需要有一大批外交史專家方能夠完成,絕不是我們這樣的業余貨色所能概括的。於是只能選擇一個小小話題來談論,這個話題我選擇「弱國無外交」。如此似是而非的命題,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天經地義。其實它大謬不然。所謂外交,定義很多。無論西方的、前蘇聯的仰或我們自己的,都離不開「和平手段」四個字。也就是不必戰爭解決問題,卻要維護國家利益。如果「弱國無外交」,那麼弱國也就死路一條了!試想,只有戰而不能勝才有資格稱為「弱國」,如果連和平手段的外交也沒有了,又何以生存呢?只有亡國了事,別無它徑。
顧維鈞所生活的中國,被定論為「弱國」。這個定論應該不差,自清末以後,無論別人打上門來(如鴉片戰爭),或者自己向別人宣戰(如八國聯軍),中國都只有一個「敗」字可言。獨裁者便只好割地賠款,以保自己的統治得以延續。然而外交還是有的,否則李鴻章便不能稱之為「外交家」。他的外交即是努力使國家和民族的損失降到最低地步。到了顧維鈞這里,一批在美國、歐洲留學外交的專業人士進入外交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外交也才開始。
顧維鈞的成名,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這次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的外交活動,除開有辱國權的對德和約之外,其實還有許多輝煌。 1月27日中午,中國代表團接獲通知,次日下午三時出席五強決策會議答辯,以回答日本代表上午擬提出的佔領山東的要求。僅有24小時的准備時間,而且尚不知道日本代表會說些什麼,但顧維鈞以三十分鍾的精彩發言,致使「全場鼎沸,掌聲如雷」。以美國總統威爾遜為首,五強代表團紛紛離席,擁向前來與顧維鈞握手致賀。甚至日本首席代表西園寺公爵也心服口服前來握手,並鞠躬致意。一時成為當地以及世界許多地方報紙的轟動新聞。法國總理克萊蒙梭事後評論道:「顧維鈞之對付日本,有如貓之弄鼠,盡其擒縱之技能。」
日本當時屬五強之一,中國是弱國。能說弱國就沒有外交嗎?非也,弱國比強國更需要外交!因為強國外交藉助國家實力,多少都有以強凌弱的態勢,外交的姿態也就來得粗獷。而弱國只有依靠外交的成功,才可能維護自己的生存與尊嚴,它的外交必須細膩,必須技巧與嚴正結合。可以這樣說,日本在政治上勝利了,但在外交上卻失敗了。強國並無真正意義上的外交,只有弱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外交,盡管是被逼出來的。接下去,中國拒簽對德和約,不但維護了國家尊嚴,還首開拒絕簽字之先河。後來,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南美洲各國等國也學著中國代表的樣,採取了拒絕簽字的外交手段。如果說中國成為「第三世界」的榜樣,從此次和會就開始了,怎能說「無外交」?而顧維鈞等,除拒絕簽字對德和約之外,還以侵犯土耳其領土、主權完整為由,拒簽對土和約。中國又顯示了主持國際正義的形象,難道也算「無外交」?不光是拒簽,顧維鈞等外交官簽署了對奧和約,不僅成為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之首創,而且因此成為國際聯盟的會員國,後來還被選為國聯行政院六個非常任會員之一。首次進入並被承認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此前中國被認定為非國際社會成員,無資格適用國際法的!
此外,中國還簽署了對匈(牙利)、對布加利(保加利亞)和約,第一次以戰勝國姿態出現於國際社會。顧維鈞等還簽署了國際航空專約,使中國與其他國傢具有同樣的領空權。 巴黎和會除對德和約有辱中國主權外,其他都取得相當的外交成就。加入國聯以後,中國挫敗日本的反對壓力,入選國聯行政院意味著中國具有處理世界問題的資格,王寵惠還成為入選國際法庭的第一個中國人。所有這些,都是憑借外交活動取得的!怎能說「弱國無外交」呢?
當時的《東方雜志》報導:「被舉(選入國聯行政院-本文作者注)以後,驚駭者若而人,慶賀者若而人,華族寓公,人人色喜。記者目擊情狀,汗流浹背;思中華民國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起,在國際上所處之地位,已與列強同等矣。」英國駐北京公使艾思頓(Beilby Alston)在給英國外交部的年度報告中寫道:「盡管內部可悲的困難,中國贏得外國更高的尊敬;當中國拒簽凡爾賽和約時,國際尊敬的高潮開始湧起。日本雖然取得當時政治上的勝利,中國贏得道德上的勝利,並在贏得國際行政院席位時達到巔峰。」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外交勝利,在國聯中,顧維鈞不失時機地向國聯大會提交廢除二十一條、歸還山東權益的「魯案」,迫使日本表示只要日中開始單獨商議,願意歸還山東權益。顧氏不許有條件地歸還,拒絕單獨開議。最終於1921年11月12日由美國發起華盛頓會議,中國在會議上提出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日本迫於美、英壓力,終於在1922年2月4日與中國簽訂《中日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二十一條及山東問題的換文、對德和約關於山東的條款被推翻;並於6日簽訂了《九國公約》,強調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給予中國以自行發展的最好機遇。

華盛頓會議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是中國首次沒有喪失反而爭回某些權益的外交活動;也是世界列強首次全面而且具體地同中國討論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會議。為以後的廢除不平等條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上,全部是外交活動所取得的勝利,何言「弱國無外交」?
隨後,顧維鈞於1924年5月同蘇聯代表加拉罕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其附件,這不但是近代中俄第一次平等地簽訂條約,也是中國憑借外交途徑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開始。
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向各國政府發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照會,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確定的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同年10月26日,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共13個西方國家參加。11月19日會議第二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中國享受關稅自主之權利,允許解除各該國與中國間現行各項條約中所包含之關稅束縛,並允許中國國定關稅率條例於1929年1月1日發生效力。」
1926年1月12日,同是上述關稅會議的13國在北京召開法權會議,討論廢除治外法權的問題,中國代錶王寵惠正式提出廢除治外法權的提案。雖然此次會議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盡如人意,但同年8月31日《收回上海會審公廨暫行章程》簽訂,也收回了過去喪失的相當權益。
中國政府在持續不斷的外交努力之下,到1943年1月11日美、英兩國同時與中國簽訂平等新約,接著原來與中國有不平等條約的國家都與中國簽訂平等新約。中國到此可以說站起來了!而這些都是靠外交努力爭取到的,「弱國無外交」是說不過去的。
外交原本就是人類文明的結果。當人類處於愚昧狀態的時期,是無所謂外交存在的,那時的人類,依舊遵循獸性原則,弱肉強食,也就是戰爭解決問題。外交只能是文明進程發展到一定地步才有可能實現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世界上眾多弱小國家恰恰是因為外交才獲得生存以及發展的權利。
例如東帝汶。而且在弱小國家同樣出現了傑出的外交家,例如迦納的安南先生就成為聯合國出色的秘書長。毫無疑問,國家實力的強大必然會給它的外交帶來實惠,但這是文明進程的限製造成的暫時現象。也不能因此證明「弱國無外交」的正確。恰恰相反,弱國更需要外交手段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因為它們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手段。
二戰以後,以《大西洋憲章》為標識,特別是聯合國的成立,盡管強國優勢依然存在,世界畢竟快步邁向文明,外交的作用隨之愈加顯著。例如印度、緬甸都在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獨立戰爭的情況下,獲得了獨立。但相對於中國而言,他們都是弱國。
比如緬甸總理吳努就對周恩來說,在中國大象面前緬甸只是一隻羔羊。但他們都以外交手段取得了強大的英國無法獲得的利益。弱國外交成功的典型範例便是緬甸。它完全依靠外交手段,從強大的中國割掉雲南段麥克馬洪線以南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居然還始終同中國保持著「胞波」的友好關系。
中國外交部長還要做詩歌頌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羔羊割去大象身上一塊肉,還能使大象為它唱贊歌,強大的英國沒實現的夢,卻被這個「弱國」不費一槍一彈實現了。這個外交勝利堪稱舉世無雙!此外是印度。它雖然不如緬甸的外交手腕那樣高明,卻也以弱凌強佔了大便宜。
1949年以後,它一方面利用中國「一邊倒」的外交弱勢,主動充當中國對西方的聯絡人;另一方面趁中國出兵朝鮮之機,於1950年11月佔領了英國人不敢佔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雖然後來中國打了勝仗,但老毛顯然為了表現天朝大國的洪恩浩盪,命令撤退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印度立即卷土重來並全力紮根,憑借外交手段玩弄花招,利用中國與西方的對峙,至今霸佔著那塊地方,而且建立了「阿魯納查爾邦」,已經移民達700萬。雖然這塊西藏最肥美的地方尚無法律承認,但顯然不會再是中國的領土了!
此外,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北朝鮮、越南等弱國,個個都只憑借外交手段從毛的強大中國割了土地、得了錢財。即使遠在天邊的阿爾巴尼亞、尚比亞、坦尚尼亞、扎伊爾等貧弱小國,割不到土地也騙得到錢財,無非採用一點外交伎倆,暗示要擁戴老毛當第三世界領袖罷了。難道這些事例都是「弱國無外交」?
另外一個方面,弱國之所以成為弱國,不是沒有外交,而是沒有「內交」。當一個國家內部不會和平地、互利地處理各種民族、群體的政治與經濟關系時,只要這個國家內部有一些勢力受到壓抑,另一些勢力在壓抑別人,甚至內亂不已時,指望這個國家不弱,那才是咄咄怪事。
我們自己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由點,如今的世界仍舊有這樣的許多例證。最典型的莫過於巴勒斯坦。那個阿拉法特賴在領導位置上幾乎半個世紀,巴掌大一塊地方卻擁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望塵莫及的眾多武裝團伙,人民全靠國際施捨才得以生存。稍有頭腦的便逃往外國謀生,跑了的竟然是沒跑的三倍!乃至於它的忠實盟友約旦都不堪承受,只得封鎖邊界。剩下那些愚氓則繼續在那裡受人驅使,為薩達姆之類充當炮灰。鬧到現在,已經四面楚歌、煢煢孑立,惶惶不可終日的了。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崇尚武裝斗爭的阿拉法特,卻全憑國際社會的外交救濟才得以苟延殘喘。倘若沒有外交,他早就完蛋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外交已經是國家間交往的主流形式。無論強國、弱國,誰忽視外交,誰就站不住腳。所謂「弱國無外交」的悖論,早就該掃進歷史的垃圾箱

Ⅶ 四面楚歌的來歷

四面楚歌的來歷: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了五年的時間,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於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佔領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裡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里,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於烏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拓展延伸: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基本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近義詞 】八面受敵 八方受敵

【反義詞】 歌舞昇平 左右逢源

Ⅷ 你們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是和平解決還是武力解決的可能性大拜託各位了 3Q

和談還是打仗,自古都是兩國在解決領土問題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中印邊界問題能通過和談解決嗎? 一、 為什麼打仗為什麼談 一般來講,和談是理智的行為,戰爭是本能的行為。和談的優點是成本低,缺點的損失大。和談沒有不精打細算的,所以和談是理智的行為。戰爭的優點是收益大,直接獲得所需要的,缺點是成本高,或者巨額支付,或者喪土辱國。所以和談的核心是止損,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戰爭處於弱勢的一方通常要求和談。戰爭的核心是獲益,戰爭已經獲利就結束,或者付出大於所得就停止。通過和談獲益是不可能的,除非利益很小,而雙方要付出的戰爭成本很大。對中國來說,藏南問題和談並不是首選,除非中國確信除藏南外,中國還會喪失其他土地。顯然印度還不具備這個實力。 二、 必須要做較大的戰爭准備 無論中國是否選擇戰爭,戰爭准備確是必須要做的,我想這一點無論主戰主談,都不會反對。 1、 國內准備。應該說我們做了一些青藏鐵路之類的戰爭准備,但實際上遠遠不夠。國內准備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質准備,而是法律准備。根據我國政治體制,決定戰爭的權利在全國人大而非常委會。對印度作戰需要全國人大決定。目前人大代表中還沒有人提出戰爭提案,對印作戰是否能夠通過全國人大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么多階層的利益代表必然會認真考慮這件事情,他們可不是憤青的代表。因此,藏南問題我國主動發起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印度發起戰爭,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做出戰爭決定。如果是和談,國際條約經人大常委會通過即可生效。 2、 國際准備。這一點我們基本上就是空白。62年的戰爭我們面對的是整個國際社會,下一次戰爭我們面對的恐怕也是整個國際社會。而且歐美會很深地介入,俄羅斯賺兩邊。這次亞行貸款就凸現了我國在印度問題上的四面楚歌。論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最多佔半個地理。把藏南打個稀巴爛也是在自己土地上折騰。所以,小打還是虧自己,至於大打,整個世界局勢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一點,中國的預案更是少得可憐。 可見,無論國內、國際,我們的戰爭准備都差得很遠,換句話說,不要說打,連談判的基礎都沒打好,就算印度願意談,我們的功課都差得遠。 三、 對印度的關鍵:我們要動一動 目前,我們對印度,除了一點地利導致的部分軍事優勢外,政治、外交等方面都處劣勢,現實是處守勢。無論我們要談要收,都需要改變現有態勢。主要有幾個方向: 1、 保持整體優勢。目前我們的綜合國力優於印度,但這幾年印度也在努力追趕,中國需要綜合國力由於印度一個數量級,才能抵消藏南問題我國所處的戰略劣勢。而如果中印平行發展,中國不可能要回藏南。這就要求:(1)中國如果不在現在解決藏南,那麼就要設定未來一個最佳處理時期:比如中國經濟達到10萬億,印度為3萬億,顯然就比中國20萬億,印度10萬億好。也就是中印和平發展一個時期後,中國就要想辦法在印度在升級時果斷打掉其戰略機遇期。(2)我們在自身實力大幅上漲後,能夠有效使用自身實力。目前,我國國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在使用國力時,還不能得心應手,這是由於目前很多發揮國力的平台都不是以中國為主搭建的。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搭建新平台和深入老平台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力的優勢轉化為在藏南的整體戰略優勢。 2、 保持對印度的戰略壓力。(1)政治方面:轉變印度的政治優勢。由於西方對印度的支持,國際政治中印度雖然不是常任理事國,但其和西方一直保持較好的政治關系。我國則通常是西方政治的對立面。因此在政治方面消弱印度的政治優勢很有必要。(2)經濟上:雖然石油對中國很重要,但對印度重要性較低,這是因為印度的太陽能資源遠遠大於我們。印度的弱項是機械加工和電子裝備。而這又是日本的長項。所以經濟上我們不能小看印度的潛力,其自身優勢和外來優勢如果能夠互補,會很能發展一陣子的,核心缺點的教育和人口。(3)軍事上要保持至少三個方向的壓力,分別是海上、巴基斯坦方向和藏南方向。這里我們必須對「和平崛起」做個定義:和平崛起是指我們國家在發展中不會通過武力掠奪別國資源以資我國發展。它不包括我們使用武力維護我們的主權完整,藏南、南海、台海、釣魚島等領土領海主權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把和平崛起理解成為永遠不動武是不正確和片面的。 3、 要出奇制勝。保持整體優勢和對印度的戰略壓力並不能使我們收回藏南。最多是我們有一定優勢。要收復藏南,必須要出奇制勝。收回藏南不僅需要大智慧,而且需要大聰明。筆者認為,除了戰爭與和談之外,中國對藏南還要採取新措施。首先是不能允許印度對藏南進一步鞏固滲透。應在藏南設立中國的行政區,以地方政府的名義揭露和反對印度對藏南的滲透。目前,全世界都知道那裡叫阿魯納恰爾邦,但誰知道那裡中國的名字叫什麼。成立地方政府,哪怕是空運轉,也將向世人表明我們回首藏南的決心。其次是對藏南人口進行甄別,在藏南的人,應在中國地方政府辦理人口登記手續,享受中國國籍待遇,不辦人口登記手續的,視為非法入境,予以海關、簽證、國際交流處罰。第三是斷,根據藏南的地理特點,適時切斷與印度本土的聯系。第四是支援,以本次亞行貸款為例,中國既然早就知道印度的貸款企圖,就應以西藏政府的名義向亞行申請向藏南貸款6000萬美元,用途相同。不知亞行如何處理?反對是下下策,大失藏南民心! 總之,要收回藏南,首先立足大打,其次要廣征奇謀,在藏南都有作為,和談應基本上排除在正常解決渠道之外。筆者認為印度就是這樣准備的,反觀我國,基本策略是立足於談,立足於防,收回藏南的決心和策略都晦澀不清。應該改一改這樣的被動局面了。

Ⅸ 不管美國如何慫恿,為什麼印度邊境依舊十分克制呢

因為印度也有聰明的人。

印度前段時間,由於國內疫情的原因,不得不想辦法轉移國內的矛盾,他們的辦法就是四處碰瓷邊境,邊對尼泊爾動手,一邊又對巴基斯坦動手,甚至後面還跟中國產生了邊境的一些沖突。但是,根據外交部的一些新聞,印度和中國邊境的一些沖突並沒有上升到槍炮,而只是肉搏,那麼就足以說明硬度,並不敢過度挑釁中國。

Ⅹ 印度再次作亂。還搞什麼中國打擊軍。

就算中國扶植和培養巴基斯坦(尤其是在軍事上),那也必然是在暗中的,怎麼可能公開呢?~~

再說了,正是因為中國現在「四面楚歌」,所以首要的任務是消除次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不可能所有的矛盾都一次性解決)。

第三,中國之前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曾經積極插手「國際事務」,比如說當年支持北朝、北越,可到頭來又怎麼樣?越南一統一,就立馬跟中國翻臉。而朝鮮半島現在還沒有統一,北朝就自搞核武、抓扣中國漁民.....這些都可謂是中國政策的失誤,經驗和教訓不能不吸取。因此,在對於「培養」巴基斯坦方面更需慎重!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印度現在是四面楚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78
伊朗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瀏覽:302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愛情國 瀏覽:332
寄印尼什麼快遞最好 瀏覽:349
印度的葯價多少錢一盒 瀏覽:368
阜新縣在越南哪裡 瀏覽:947
英國首相鮑里斯住哪裡 瀏覽:852
印度無電人口多少 瀏覽:585
現在中國開發的城市有哪些 瀏覽:260
中國燃氣公司哪個好 瀏覽:529
中國哪個省太漂亮了 瀏覽:6
義大利的哪個市長是個盲人 瀏覽:364
烏干達對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273
印度格列衛葯哪裡能買到 瀏覽:480
印度和沙特哪個面積大 瀏覽:822
現在想要去印尼怎麼辦 瀏覽:81
越南沒身份證怎麼辦 瀏覽:527
希臘和義大利哪個國家大 瀏覽:131
義大利赫茲和詩芬尼哪個好 瀏覽:738
越南為什麼叫廣北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