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度戰敗後,受到的打擊有多大
因為它們是輕敵人。印度軍隊認為中國的高原不強,不能支持軍隊。我總是覺得我會贏。中國軍隊的細節不是戰略或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失去戰場是不可避免的。盲目的敵人只會導致戰爭失敗。在一支難以忍受的中國軍隊中,入侵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已經開始了自衛反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軍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受洗。印度放棄了他的所有尊嚴,以獲得軍事援助。
印度軍事總部從上到下需要很長時間,沒有具體的策略,只能說出戰斗中“轉發政策”的順序。在供應方面,印度的基本冷衣服沒有基本的冷衣服,因為戰斗是在高原上。您可以看到1962年印度軍隊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當他們從一開始就看到敵人時,他們不了解敵人的軍事局勢,沒有統一制定戰略,甚至沒有對高原地區做出回應。這註定是因為印度軍隊的失敗。驕傲被擊敗,這座古代中國人適用於世界上所有軍隊。這種失敗使印第安人擔心。
❷ 印度在歷史上曾經三次挑釁我國,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印度的古代史是輝煌的。像古代中國,一樣,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也是許多印度人引以為豪的原因之一。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古代印度一直是一盤死沙,統一時期很少像中國,一樣,多次被外國民族侵略,而中國,作為鄰國,從未侵略過印度,中國沒有侵略過印度,這並不意味著印度沒有挑釁中國,歷史上印度,曾經挑釁過中國三次,最後的結果出奇的相同:印度,的挑釁以失敗告終
1962年,為了保衛祖國領土,我邊防部隊對入侵的印軍隊進行了猛烈反擊,徹底打敗了印軍隊,甚至徹底摧毀了印度軍隊的戰斗精神。印度的一些極端分子仍然認為1962年的失敗是國恥。
歷史上,好戰的印度三次挑釁中國,都以慘敗告終。好戰者必須先死是永恆的真理!
❸ 上世紀中國印度因何而戰
藏南領土紛爭
起因: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對入侵中國邊境地區的印度軍隊的反擊作戰。中國伺印度接壤的邊界線(傳統習慣線)共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北起喀喇昆侖山口,南至西藏阿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和印度喜馬偕爾邦三地交界處;從這個交界處到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的交界處為中段;東段西起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線而行,東到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1951年至1953年,印度軍隊越過中印邊境東段,侵佔傳統習慣邊界線以北、英國殖民者1914年非法所劃、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此後更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北侵犯。在中段和西段,印軍也侵佔了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部分中國領土。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的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拒絕。印度軍隊遂在東段朗久地區和西段空喀山口襲擊中國邊防人員,挑起邊境武裝沖突。中國政府多次提出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而不應訴諸武力。1960年4月,中國總理周恩來親赴印度,為促進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未能得到印度政府的響應。從1962年6月起,印度軍隊向中國推行「前進政策」,蠶食中國領土,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武裝挑釁。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視中國軍隊的忍讓為軟弱可欺,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軍隊大肆蠶食中國領土,至9月份,僅在西段中國境內就設立據點43個。9月下旬,印軍對駐防西藏山南擇撓橋、扯冬等地區中國邊防部隊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官兵47人。10月20日,印度政府命令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10月10日,向東段的中國尺冬哨所攻擊。印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在東段,部署了1.6萬餘人兵力;在西段,印軍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餘人,共計10多個旅共2.2萬人,在空軍配合下,從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同時向中國發起大規模進攻,而以東段為主要進攻方向。面對印度軍隊的猖狂侵略行徑,中國邊防部隊為維護領土主權完整和邊界安全,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❹ 在1962年中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雙方付出了多少代價,傷亡多少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斗都取得了勝利。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准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餘人,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了代價,傷亡1460人。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印軍「王牌旅」第四師第七旅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旅長達爾維准將被活捉,印度舉國震驚,總理尼赫魯痛心疾首。印軍第七旅原屬英國殖民主義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所屬的幾個營大都成立於18、19世紀,有著100多年的歷史,歷經百戰,功勛顯赫。然而,正是這位尼赫魯總理執迷不悟,才使「王牌旅」全旅覆沒。
戰爭後期,我軍先頭部隊推進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戰線上,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戰爭中的徹底失敗,使尼赫魯亂了方寸。他不與任何人商量,獨自向美國總統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轟炸機和軍隊與中國作戰。印度國民也從未經歷過如此失敗情緒的沖擊,全國陷入一片混亂。新德里城內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層領導人苦無對策,印度政府被迫臨時將總理府從新德里遷往孟買。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單方面宣布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後20公里,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他們認為中國軍隊的「懲罰」大大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和體面,並把中國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所繳武器和軍用物資也說成是陰謀。印度政府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並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
❺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❻ 對印度自衛反擊戰是那一年的事情
1962。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起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
(6)印度軍隊如何反擊我人民解放軍的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❼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損兵折將如此大敗
因為他們輕敵了。印度軍隊覺得中國的解放軍隊伍武力不強,是支不入流的軍隊。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會獲勝,既沒有戰略部署也沒有中方軍隊的詳細情形,兩眼摸黑地上戰場,輸是必然的。一味地輕敵自然只會造成戰爭的失敗。
看得出來,1962年印度軍隊的失敗是必然的。當他們從一開始就輕視對手,不去了解對手的軍事情況,沒有對作戰方略進行統一的部署,甚至連針對高原地區的相應措施都沒有,這就已經註定了印度軍隊的失敗。驕兵必敗,這句中國的古話適用於世界上所有的軍隊。而這一次的失敗也讓印度人耿耿於懷。
❽ 中印戰爭為什麼被世界稱為「屠殺性戰役」
這主要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印方損失慘重,而中方則只是輕微損傷,中國用極小的損失,對印方造成巨大打擊,幾乎是碾壓印方。
1、中方戰績:
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2、中方傷亡: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3、中方繳獲武器:
印方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
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4、中方消耗:
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8)印度軍隊如何反擊我人民解放軍的擴展閱讀: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印戰爭最為人注意的是戰斗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沖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雙方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和補給不易的問題。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印戰爭
❾ 解放後中國和印度的戰爭 是怎麼回事
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
你要詳細了解,去下面網站,那裡有詳細資料。
http://bwl.jschina.com.cn/war_cn/india.htm
http://www.militarycn.com/history/cnin/
❿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10)印度軍隊如何反擊我人民解放軍的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