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國民對投資什麼感興趣

印度國民對投資什麼感興趣

發布時間:2022-08-10 23:47:05

1. 談談印度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中心的優勢,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國借鑒.

1.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比較好。例如,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 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一)軟體業方面。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產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相比之下,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的起步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機構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三)企業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四)人才和教育國際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國際交流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體系方面。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二、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印兩國雖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各自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這種「似與不似」的關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基礎。目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但從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大力發展服務業,變過度工業化為適度工業化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競爭性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大量的製造資本,成為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被發達國家禁止的、或者是設置了較高門檻的污染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現在不僅僅是過高的製造業比例,還包括被污染的空氣、水源和土地,都顯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過度工業化的特徵。暫且不管印度以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是欠工業化的結果,只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近年較快的增長速度、以及吸收的就業人數,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務業確實發展得非常成功,特別是它的軟體產業及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外包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總結印度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對於軟化我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例如,印度軟體業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軟體產業新引入印度之際,政府通過國家投資或者強制進入印度市場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而當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國際市場又正在迅速發展之際,印度政府又以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軟體企業的出口。此外,通過立法加大了對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更多的來自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外包項目流入印度創造條件。印度通訊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則與政府開放國內市場有關。私人資本流入原來由國有資本壟斷的電訊業,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現在印度一些主要電訊服務項目的價格,包括國際話費、英特網接入費用等,都低於中國。這位印度普及和推廣信息技術創造了條件。

2、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流向,為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競爭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印度也越來越重視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兩國政府都對FDI提供稅收優惠,但印度的稅收優惠分類更細、限制更嚴(包括特定的領域與特定的時限),往往強調的是投資的流向,而不是來源,因而對相同領域內的內資、外資少有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印度的外資企業都與印度本土的企業負擔著相同的公司所得稅率,有時甚至還要高一些。但在中國,FDI承受的實際稅率大約只有國內企業稅率的一半,而且由於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一個政治目標來對待,對外資的產業流向不加選擇,使得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發生直接競爭,並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擠垮民族資本。這顯然與引進外資的本意相違。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鑒印度引導外資流向先進技術及優先發展行業的具體政策。

3、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企業所處的微觀環境包括很多內容,而對印度來說,它的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值得中國借鑒。佔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四分之三的印度國有銀行,呆帳率只有5%,而1992年以後陸續建立的私人銀行,它們的呆帳率還要更低一些。隨著政府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開放國內的銀行業,競爭促使印度銀行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資產回報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證券市場歷史悠久,在包括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市場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機制、清算制度等幾乎所有領域,很長時間以來都一直保持與國際標准接軌。這也是印度能夠吸引大量機構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專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從那時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以後的三十年隨著知識產權概念的不斷擴大,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在不斷完善。印度軟體產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都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2. 如果印度成為一個對投資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這對中國有利還是有害為什麼

有害,如果那樣世界的焦點便是印度了,而中國會會很難已躋身於世界

3. 印度吸引外國投資的環境在哪些方面要優於中國,原因何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相對我國印度是有優勢 但是請看下面的報道 印度的投資環境已經不利於投資了
3月23日,印度西孟加拉邦至少有14名農民因不滿政府為設立經濟特區採取的征地行動,死於和警方的沖突。在巨大壓力下,當地政府不得不於18日宣布擱置經濟特區計劃。印度政府這一史無前例的行為給外國投資者信心以不小打擊。

盡管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矚目,其外國直接投資卻一直是各項指標中的滯後因素之一。

為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印度政府計劃在國內設立眾多經濟特區,依靠低稅收和現代化基礎設施吸引外國投資者,帶動當地製造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還希望那些沒有從以往經濟發展中受益的農民能夠在外資投資浪潮中得到就業機會,分享經濟果實。

然而讓印度政府始料未及的是,經濟特區計劃遭到失地農民的激烈反抗。他們拒絕出讓土地,與警察屢屢發生暴力沖突。印度政府已經被迫於今年1月凍結了63個已經批準的特區計劃。農迪格拉姆農民傷亡事件發生後,西孟加拉邦政府更是史無前例地做出讓步行為,擱置了經濟特區計劃。

對此,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印度政府的退讓對於外國投資者釋放出了一個讓人不安的信號。在已批準的63個經濟特區計劃中,14個業已開始運營,外國投資者已經為此撥付上百億美元資金。但是西孟加拉邦政府前所未有的舉動令外國投資者心懷恐懼,擔心其他地區拒絕出售土地的農民會由此得到鼓舞,或是向政府索要更高的土地價格,或是直接與外國投資者就土地討價還價。

4. 印度政府計劃未來投資1.4萬億美元辦基建,這會對印度帶來什麼改變

印度此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增加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旅遊收入,對印度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印度是個比較貧窮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人多,而且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落後,所以此次印度政府計劃未來投資1.4萬億元辦基建,對於印度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基礎建設設施上來了,會給國家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對外可以提高本國的旅遊收入,這對於拉動印度經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拉動旅遊收入。印度本來是一個風景十分優美的國家,然而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很多遊客提到印度就望而卻步,如果基礎設施上來了,旅遊收入會大大增加,不僅增加了印度的知名度,也增加了收入。

5. 都說印度人窮,那他們買武器的錢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的GDP總值在世界上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要知道在印度的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印度的高種姓人都能夠接受非常好的教育,和世界主流是接軌的,他們一生下來就註定不會貧窮。但是低種姓人生活的環境不但沒有公廁,甚至就連平時的供水、供電等都很難被保證。

當然,很多人都說印度窮,其實印度的土豪並不少,因此印度用國民的收入來壯大自家的軍事力量,而且印度也是農業大國,它還會多賣一點糧食,所以,印度經濟緊張的時候就將賣糧食的錢用來購買武器裝備,很多人也會說這也不夠,但是印度經常會賒賬去買各國的武器,看來印度也是打腫臉充胖子,說真的有這個錢還真不如把自家的技術搞起來。

6. 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做基建,基建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基建所表示的就是基本建設,主要指的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了發展生產全面進行的一個鞏固資產的擴大再生產。也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增加固定資產進行的建築購置和安裝工作的總成,就比如說公路鐵路橋梁和各類工業以及民用建築等等這些方面。


所以對於印度在未來五年的規劃,做基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收益。其實對於印度來說,本身他們就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是同樣也被稱之為戰斗民族,所以能夠做好這些基建設施,那麼對於今後他們國家的發展也會帶來很多的好處。

7. 印度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印度自獨立以來在社會經濟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同其他多數國家相比,發展速度不算快。再加上人口增長過快,所帶來的人口壓力是十分沉重的。:

(1)人均收入增長緩慢 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如1965~1989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l.6倍,但人口也增多了69%,因此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增加了53%。印度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人口增長過快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經驗表明,在印度這樣每年人口增長2.l%的發展中國家裡,新投入資本的2/3要用來供養新出生的人口,以便維持原來的人均收人水平,只有剩下的1/3才能用於提高收入;而在每年人口增長不到1%的國家裡,後一部分可多達3/4。

由於人均收入增長緩慢,多年來印度廣大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改善不大,按其本國的統計,60年代初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數39%,70年代初佔45%,80年代初又增至50%。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速度,下個世紀初上述比重將升至80%。

(2)消費多,積累少,致使生產力發展不快印度人均消費水平雖然很低,但由於人多,消費總量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是很高的,這就必然減少積累,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如80年代印度平均每年新增1530萬人,僅僅為滿足其最低需求,每年就要增加300萬噸糧食和2億米紡織品的消費量,還要增加大量的學校和教師,在住房、醫療、交通、娛樂等方面也需要大量投資。結果政府每年預算的大部分都只能用於非生產性開支,用於發展生產的只佔一小部分。印度學者指出,過去的30年內人口增長速度若降低一半,國家僅在住房和教育這兩個方面節省的開支就可以建設近30座年產百萬噸的大型鋼鐵廠。

人口增長過快在食品供應上壓力尤其顯著。1960~1990年間印度食品產量增長1.39倍,但人均佔有量只增加了不到四分之一,加上生產的波動和分配上的不均,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始終沒有得到明顯的減緩。雖然累計進口了1億多噸糧食,消費水平仍然很低。近20年來每人每天平均攝入的熱量始終比生理需求量低4~6%,始終有40%左右的人口處於半飢餓狀態。隨著今後人口的繼續膨脹,解決糧食問題的前景確是不容樂觀的。

(3)人口的經濟結構一直沒有明顯變化,失業問題十分嚴重 自本世紀初期以來,印度的經濟活動人口中從事農業的始終佔70%左右,迄今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在世界上還是少見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致使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無法向其他經濟部門轉移。由於勞動力的大量過剩,結果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1951~1980年間官方統計的失業人數就猛增了46倍,此外還有更多的人經常處於半失業狀態。目前,過去二三十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兒童已經或即將大批進入勞動市場,問題看來還要進一步趨於嚴重化。

印度政府在人口問題上採取的對策 印度作為世界上第二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上又十分貧窮落後,人口壓力早已有目共睹了。對此,印度政府也是有所認識的,例如在1956年擬定的第2個五年計劃就曾明確指出:"在印度這樣的條件下,人口的高增長率必然對經濟發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不利的影響"。但在實踐上,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致這項工作在一段很長時期內沒有取得任何顯著的成效。 其次,是政府低估了人口的增長潛力以及控制人口增長的困難,按照官方的計劃推算,1951~1981年間的人口增長幅度僅為45%,實際上卻高達90%,整整超出了1倍,以致歷次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都落空了

8. 為什麼印度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投資基礎設施

印度之所以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的投資基礎設施,就是因為印度對於基礎設施不能夠盡心的去投資,而且印度在領域的發展是不同的,印度還是多黨執政,他們不同的政黨擁有不同的目標,這就使得他們的分歧非常的大。

印度最近幾年已經加大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雖然過程比較的漫長,但就目前來說,也是在一點點的發展。

印度也加大了引進外商的投資,可以說印度現在已經在港口和機場,逐漸的增加了貿易進出口比例,這也使得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在基礎設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9. 有誰知道印度的投資政策是什麼樣的嗎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政府修改有關工業政策,簡化政府審批手續,削減對外國投資的諸多限制,以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近年來,印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與中國相比,差距還很大。據統計,2001至2002年度(印度財政年度為當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實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61.3億美元,2002至2003年度為46.6億美元*。為實現「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九五期間僅為5.35%)的目標,印度計劃2002至2007年間年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5億美元。

《1999年外匯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業政策》是印度外國投資指導性法規。以後根據《外匯管理法》制定了《外匯管理(外國人轉讓或發行股票)規定》。稅收和合資企業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稅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相關政策和審批程序可到儲備銀行網站(http://www.rbi.org.in)和商工部工業政策和促進司工業援助處網站(http://dipp.nic.in)上查詢。

10. 印度為什麼有那麼多錢到處買軍火,卻不買美國國債呢

印度其實很窮,他們賣軍火的錢是必須通過財政系統收上來的稅收,而這些印度盧盧比要在外匯管理部門換成美元,然後才可以向全世界買買買。

關鍵是這些錢必須是印度聯邦的錢,不能是印度老百姓的錢,這段話也意味著,印度用來購買國債用的錢,要求是這些國家出口企業買東西賺回來的美元,然後還得在外匯管理部門換成盧比。

不過,印度也有優勢,很多印度佬到美國打工,賺來的美元郵寄回印度,形成了印度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這一點,和菲律賓、埃及一樣,都是有"僑匯"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國民對投資什麼感興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MSP公司怎麼樣 瀏覽:596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78
伊朗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瀏覽:302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愛情國 瀏覽:332
寄印尼什麼快遞最好 瀏覽:349
印度的葯價多少錢一盒 瀏覽:368
阜新縣在越南哪裡 瀏覽:947
英國首相鮑里斯住哪裡 瀏覽:852
印度無電人口多少 瀏覽:585
現在中國開發的城市有哪些 瀏覽:260
中國燃氣公司哪個好 瀏覽:529
中國哪個省太漂亮了 瀏覽:6
義大利的哪個市長是個盲人 瀏覽:364
烏干達對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273
印度格列衛葯哪裡能買到 瀏覽:480
印度和沙特哪個面積大 瀏覽:822
現在想要去印尼怎麼辦 瀏覽:81
越南沒身份證怎麼辦 瀏覽:527
希臘和義大利哪個國家大 瀏覽:131
義大利赫茲和詩芬尼哪個好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