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印度軍隊和石頭大戰

為什麼印度軍隊和石頭大戰

發布時間:2022-08-11 11:04:02

1. 為什麼一個擁有大量先進武器的印度,軍隊戰鬥力卻不高呢

印度軍隊戰鬥力其實不算弱了,周圍的國家都打不過他,而且還被印度佔領領土,錫金這個國家都被印度吞並了,我覺得說印度軍隊戰鬥力不高是沒有道理的。

有些人非要拿印度軍隊跟最厲害的美國和我們比,那沒法比啊,印度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大國,印度只是一個區域性大國,打不過我們是正常的,要是能打得過我們,那就是穩穩的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那就是超強了。

印度現在的地位,應該是跟日本,跟歐洲的一些國家對比武力,跟中美對比,那是自取其辱,這兩個國家不是其他的國家能比的,輸了是正常的。

但是除開中美,你看看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能跟印度硬鋼的,基本上是沒有的,印度現在就是世界上妥妥第三,穩得不行,世界第三戰鬥力還不高?

2. 印度軍事力量與研究

(美)斯蒂芬·科恩 布魯克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楊曉波 編譯

印度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其軍事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冷戰結束後,隨著印度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從國外獲得先進軍事技術的渠道也大大拓寬,特別是印度近期與美國的接近,更激發了印度軍方對獲取最先進技術的渴望。然而,在一片樂觀表象的背後,仍是不容迴避的冷酷現實:雖然苦心經營三十年後,印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系統進口國之一,但印度的軍事和戰略地位卻並未得到顯著提升。國際戰略學者普遍認為,印度軍方和文官政府的關系還未理順,政府過於關注如何確保對武裝力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如何建立並部署一支高效的軍事力量。軍隊和文官政府間關系的不暢,導致了印度軍隊的現代化和改革進程長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目標和措施也不統一,而且武器采購和研發過程中腐敗現象叢生。

戰略上自我剋制的後果

自二戰結束、印巴分治以來,六十餘年過去了,印度在與這個面積只及其1/5的鄰國的對抗中,始終未能改善所處的戰略態勢;印度國內的許多反叛亂行動平均持續時間也長達二十年,這兩倍於世界平均水平。自1998年核試驗以來,與巴基斯坦的導彈差距不斷拉大的各種報道,也使得印度核威懾的質量遭到了質疑。印度軍隊歷史上唯一值得誇耀的行動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軍方在此次戰爭中成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國,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在提升軍事能力上的低效與無能。

由於印度憑借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立國,關鍵的政治人物大都奉行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信條,反對將武力作為政治工具,極力貶低軍隊的作用。這使得國家領導層對國防事務始終缺乏一貫的政治指引,導致印度的軍事現代化雜亂無章,充滿了隨意性,而這恐怕更是印度軍事現代化一直步履蹣跚的主要原因。

盡管印度自獨立以來,經常處於沖突和戰爭之中,但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卻一直堅持著反軍方的傳統。這導致在印度國內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印度各軍種領導人並不太受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重視,反而是軍事科技及研究部門更受關注,這也許是因為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對於印度更具有長期意義。尼赫魯曾邀請英國物理學家布萊科特對國家科學與防務的關系進行評估,布萊科特在最後遞交的報告中建議,印度的國防開支最好不要超過GDP的2%,推行有限的軍事現代化;他還建議由國家出資並控制軍事技術研發機構。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的國防開支不斷削減。在三大軍種中,印度海軍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並通過談判獲得了印度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印度空軍則獲得了二戰末期剩餘的「堪培拉」式運輸機;而規模最大的印度陸軍當時正在剛果執行維持和平任務,需要補充的裝備最多,卻幾乎被邊緣化了。當時在采購一批老式軍用吉普的過程中便暴出了印度的第一次國防采購丑聞,進而引發了軍方和文官政府之間的首次信任危機,陸軍領導人甚至以辭職相威脅抗議文官政府對軍方事務的政治干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於尼赫魯政府在中印邊境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最終導致准備不足的印度軍隊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丟盡了臉面。

印度政府從1962年中印戰爭中得到的最慘痛的教訓,就是不能再對軍隊屢屢被削減的情況聽之任之了。印度政府啟動了龐大的軍備擴張計劃,准備將其陸軍規模擴大兩倍,並提升空軍的戰鬥力。而隨著印度防務重心的北移,印度海軍則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重視了。不過,這場戰爭留下的另一教訓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政府應當減少對軍事事務的政治干預。印度軍方、特別是印度陸軍要求在作戰行動及人事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這在1965年和1971年爆發的兩次印巴戰爭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但這卻觸動了印度文官政府的敏感神經,政治領導層仍普遍對軍方坐大,甚至發動政變,充滿戒心。
此後印度文官政府與軍方的關系略有改善,在八十年代拉吉夫·甘地執政期間甚至還一度達到了比較融洽的程度。當時針對巴基斯坦的重整軍備及大力發展核能力,印度啟動了雄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時任陸軍司令桑搭吉還在1985年牽頭成立了一個研究核問題的軍種間秘密委員會,並在1986年組織了一次名為「布拉斯塔克斯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盡管此次演習的目的至今秘而不宣,但軍事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其目的是對巴基斯坦的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防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又退縮了,軍方建立統一核武庫的努力再次白費了。

這樣的行事方式對印度政府而言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印度不僅沒有把在東巴取勝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到西巴,反而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一個模稜兩可、沒有任何強制措施的協議。印度早在1974年就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卻要等到二十四年後的1998年才進行第二次核試驗,這樣的決策同樣令人迷惑不解。

其實,這些謎一般的決策,都是根植於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一貫傳統。印度領導人並不是簡單地將使用武力作為有用的政治工具。因此,印度的國防政策也充斥著這樣的矛盾心理,進而也影響了印度的軍事現代化及改革努力。誠然,在局勢復雜多變的南亞地區,印度在軍事上的自我剋制無疑是明智之舉,有助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崛起,但這對軍隊的發展規劃卻相當不利。由於軍隊與政府存在隔閡,各軍種間、各軍種與其他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也都存在分歧,加之軍方又難以求得至關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這些因素使得印度在戰略上的自我剋制無異於從政治上放棄了對軍隊現代化的指引。此外,不管印度的戰略克制多麼明智,其夙敵巴基斯坦根本不會信以為真,仍會將印度當成一個咄咄逼人的龐然大物嚴加防範,而這又會對印度的安全產生現實影響。

軍隊和文官政府各行其是,互不協調

表面上看,印度的軍事現代化計劃雄心勃勃,三軍的裝備采購清單動輒上千億美元;印度最主要的國防研發機構——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也不斷宣稱取得了所謂突破性進展(實際上大都名不副實)。然而,只要細究其落實的過程,就能發現問題所在。簡單地說,每當軍方提議獲得某些武器系統時,印度政治領導層及文官政府,特別是財政部,往往是只批准部分項目,而否決軍方的其他要求,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機制失調的問題。

首先,印度各軍種本身就是各取所需,所提出的計劃基本上缺乏協調。比如,一段時間以法制武器為主,一段時間又倒向俄制武器,再過一段時間又以英、美製武器為藍本。2002年初,印度因印度議會大廈遭襲擊而發動了「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但由於動員機制落後,印度陸軍花了兩周時間才完成集結,不僅延誤了最佳攻擊時間,而且使巴基斯坦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戰爭准備。結果導致兩軍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大戰一觸即發,由於擔心可能引發一場核戰爭,印度最後被迫取消了作戰計劃,印度陸軍為此在國內遭受了嚴厲的批評。「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使印度陸軍深切地感受到了落後過時的作戰理論,以及雜亂無章的軍事現代化所帶來的切膚之痛,這也成為觸動印度陸軍乃至全軍思想觀念的一個轉折點。戰後,帕德馬納班上將責成陸軍訓練司令部在吸收和借鑒美軍作戰理論的基礎上,擬制具有印度特色的陸軍新作戰理論。這樣,印度軍方的「冷啟動」作戰理論得以誕生,並成為軍方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

然而,印度各軍種傳統上的各自為政仍有可能使該理論大打折扣。比如,印度陸軍根據「冷啟動」作戰理論,將攻擊直升機、坦克和遠程火炮作為采購重點。但印度空軍卻仍將核威懾作為首要任務,緊隨其後的是奪取空中優勢和國土防空任務,而對陸軍「冷啟動」理論至關重要的近距離火力支援,印度空軍則遲遲不願接受,最終也只是將其列為排在最後的一項使命。印度海軍則想確保印度海上航線的安全,保護印度的能源供應和貿易通道,還想進一步充當印度海上外交的工具,並在馬六甲海峽及非洲之角地區的反海盜行動中發揮作用。至於印度海軍在未來的印巴戰爭中將發揮何種作用,目前也沒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印度海軍恐怕對巴基斯坦問題根本就不太在意,而是想謀求更宏大的計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翻新後的航母成了印度海軍最大的一筆采購訂單。
印度三軍對其在印度國家安全中應當發揮的作用也是看法各異,而且迄今也未見政府在政治上採取措施協調各軍種的立場。這樣一來所導致的後果是,「冷啟動」理論未來能否像陸軍想像的那樣發揮作用還很難說;印度的核威懾仍維系於單一的投擲手段——作戰飛機。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左翼反政府武裝的叛亂行動日漸活躍,印度陸軍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會被國內的反叛亂行動所牽扯。2009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後,印度政府似乎更想將軍事重心放在對付恐怖威脅上,而軍方則始終把矛頭對准西邊的巴基斯坦和北方的中國。這種對「誰才是真正敵人」的認識上的混亂,也從整體上妨礙了印度軍隊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盡管近年來改革高層國防體制、國防生產與采購機制的呼聲和要求不斷,但印度國家安全機構中存在的各行其是,互不協調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觀。政府和軍方只是在通過追加國防預算就能解決問題的改革領域取得了進展,但涉及調整機構和發展重心的改革卻仍未見起色。例如,相關的評估報告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只要是與新設立指揮機構、職能部門或部隊有關,往往最容易得到落實;而一旦涉及領導層級的調整,則得到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莫過於一直以來要求設立類似三軍總司令職位的呼聲,這樣就能解決印度三軍發展重心互不協調的問題,但是印度政治領導層卻因擔心軍方權力過大而一直拒絕這樣做,他們試圖建立一個聯合參謀部性質的協調性機構,但又不賦予其實權,因而收效甚微。

最後,印度國防部還設有一個代表印度財政部行使權力的財務部門,負責監督所有國防開支,哪怕是已經得到批準的也不放過。既然內閣會議都批准了開支項目,這樣的部門又有何權力壓縮,甚至拒絕軍方的需求?這樣的機構設置當然會引發是否正當、合理以及政策上的一系列問題,而在正常情況下,這應當屬於國防部長的職責范疇。

不合理的裝備采購體制導致腐敗叢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印度武器采購過程中存在的腐敗行為,一直是印度國內的一個政治問題。1989年,因在「博福斯」火炮、HDW潛艇以及其他武器采購項目中存在大量吃回扣的行為,導致拉吉夫·甘地政府在一片指責聲中被迫下台。自此以後,印度高層領導人為防止軍事采購中的弊案引火燒身,只得盡量放慢新裝備的采購步伐。然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僅不能解決腐敗問題,反而更不利於軍隊的發展。對此,一些印度防務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么多年過去了,軍隊拚命想要實現現代化,卻又將花不完的資金流回了國庫。

根深蒂固的腐敗也蔓延到了軍事研發機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啟動了不少規模龐大且資金充裕的防務項目,用以向印度軍隊提供先進的戰斗機、坦克和導彈。但幾十年過去了,這些項目錢花了不少,卻沒有一樣東西令軍方感到滿意,最後又得回到對外采購的老路上去。在這些項目中,LCA戰斗機和「阿瓊」式坦克的開發基本上算是失敗了,而被視為頗有成效的導彈項目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截至2010年,印度軍方手中還沒有一種導彈能夠改變與中國,甚至是巴基斯坦對抗時的戰略態勢。「大地」短程導彈由於射程過近且使用液體推進劑,根本就難以發揮作用;而射程較遠的「烈火」導彈還處於修修補補的試驗階段,離裝備部隊仍遙遙無期;至於其他改型導彈,如「阿什卡」等,其戰略作用也較有限。
國營機構實際上壟斷了印度的軍事科技研發,致使許多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仍難以進入印度國防工業領域。而在美國,大量中、小規模的防務承包商構成了研發與創新的主體,但印度顯然仍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管最近印度也通過各種計劃試圖引入一些私營部門參與軍事采購,但印度國防機構對這些私營企業仍充滿了不信任,來自國外的供貨商仍比印度國內的私營小公司更容易贏得印度國防部的合同。

幾十年來,由於秉承自力更生的思想,印度政府一直輕信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種種不實之承諾,為其提供了巨額資金支持,而事實上,印度在軍事科技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卻並非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功勞,而應歸功於印度原子能委員會,正是該機構建成了印度的核裝置。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願公開追究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責任,反而又讓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兼任了印度國防部長的首席科學顧問,這兩個職務(既是供貨方又是訂購方的顧問)本質上顯然存在著利害沖突,可這在印度卻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

造成體制性腐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國防體系一直無法擺脫對蘇/俄武器裝備的依賴。印度最初尋求蘇聯武器裝備的原因有目共睹,既然美國選擇了支持巴基斯坦,印度自然會倒向蘇聯。但是,印度做出這種政治決策還另有玄機:印度認為,屬於國營性質的蘇聯國防工業不會存在腐敗現象,而西方公司,特別是美國公司往往唯利是圖,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然而,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實際上蘇/俄供貨商和西方公司一樣也大搞腐敗,只是由於蘇聯實行封閉的體制,腐敗現象在蘇聯國內從未得到真實的報道。盡管俄羅斯自由媒體已對俄羅斯軍火貿易中的問題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批評,但印度仍在沿襲以往的傳統觀念。不僅如此,為蘇/俄供貨方服務的印度「經紀商」更是把俄羅斯人做生意的各種伎倆進一步「發揚光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近來會在引進俄羅斯「戈爾什科夫」號翻新航母的交易中遭受種種磨難,其實深思起來,出現這樣荒唐可笑的事一點也不荒唐。

這樣的思想烙印在印度與西方做軍火生意時也屢見不鮮。印度政界和文官政府機構普遍認為,西方公司都是唯利是圖,因此,新德里寧願以政府對政府的形式做軍火生意,也不願意和西方公司直接打交道,但這樣做往往又會招致軍方用戶的不滿,他們需要和供貨商簽訂較長期限的維護保養協議。也正是由於觀念作祟,印度與美國的政治關系雖然日趨密切,但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仍未有很大的起色。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印度與以色列日益密切的軍火供應關系。在印度市場運作最成功的以色列航宇工業公司就是一家國營公司,而且該公司迅速採用了俄羅斯的運作模式:以向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提供合作研發機會為誘餌,贏得采購合同。而美國公司則不太願意和一家國營公司打交道,更談不上轉讓高端技術了,他們寧願在印度成立一家子公司,以便繼續控制技術。

總之,近三十年來,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輸入國之一,但持續不斷的軍備采購卻未能顯著提高印度的戰略地位;印度軍隊迫切希望實現現代化,但軍方在關繫到改善國家安全處境的國家事務中卻沒有充分的發言權。軍方與文官政府間的機制不暢,使得多年來重整軍備的效果大打折扣。目標不明確的軍備采購對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溫和崛起當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將其作為籌劃軍隊發展的基本准則,否則印度軍事現代化的前景仍不容樂觀

3. 中印沖突的戰爭結果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系的縱深發展。
2008年1月,辛格總理在訪問中國後不久,就到包括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開發的一攬子計劃。11月8日,印度外長慕克吉又在中國達旺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訪問時老調重彈,再次宣稱印度對達旺擁有主權。印度強化對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事實佔領」和「事實開發」的做法,不利於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不利於兩國在安全領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協議簽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戰略對話層次增信釋疑,可能也會阻礙中美關系提升的高度。
不論是東線的麥克馬洪線,還是西線的約翰遜線,都不具有法律依據,從來沒有得到過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承認。在中印邊界談判中,中國政府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則,在邊界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為解決邊界爭端做出了重大讓步。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並吞的,北京一直拒絕接受這一既成事實。這次簽署的邊界協定規定,中印兩國重新開放自中印邊境戰爭以後一直封閉的一個錫金邊界口岸,另外還准備在中印邊境再開放一個口岸。在中印邊界協定中,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
印度在邊界談判中頑固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在東線合理的領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還妄圖在西線阿克賽欽瓜分一片土地。鑒於印度的強硬立場,解決中印邊界爭端任重而道遠。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 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系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僱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制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系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一系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一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
第六,這場戰爭震懾了印度軍隊和政府,為國家謀求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和相處。

4. 印度軍隊疫情嚴重,為什麼印度還是有底氣和周邊國家發生沖突

印度最近捅的簍子可不算少,不僅國內疫情不出所料的沒有控制住。而且對外也是大打出手,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反而在三個方向被暴打。其實如果翻看印度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印度自從建國之後,經常對周邊國家發起騷擾,製造沖突。雖然印度軍隊內部都出現了疫情蔓延,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停的對外騷擾。這個中原因,我總結了一下。

上一個民族主義國家是二戰時期的德國,但是德國的下場我們都看到了。其實民族主義本來就是雙刃劍,莫迪因為民族主義而上台,所以他必須做出一副對外非常強硬的態度,不然民族主義就會反噬莫迪自己。但是莫迪心裡明白,打仗打不過的,所以只能通過不斷的挑事,轉移矛盾維持住印度不崩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印度軍隊內部明明有那麼多的疫情感染的例子,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斷的和周邊的國家發生沖突。

5.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損兵折將如此大敗

因為他們輕敵了。印度軍隊覺得中國的解放軍隊伍武力不強,是支不入流的軍隊。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會獲勝,既沒有戰略部署也沒有中方軍隊的詳細情形,兩眼摸黑地上戰場,輸是必然的。一味地輕敵自然只會造成戰爭的失敗。

看得出來,1962年印度軍隊的失敗是必然的。當他們從一開始就輕視對手,不去了解對手的軍事情況,沒有對作戰方略進行統一的部署,甚至連針對高原地區的相應措施都沒有,這就已經註定了印度軍隊的失敗。驕兵必敗,這句中國的古話適用於世界上所有的軍隊。而這一次的失敗也讓印度人耿耿於懷。

6. 為什麼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用石頭打仗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肯定是核武器的戰爭,整個世界都會毀滅,如果有第四次世界大戰,現代文明肯定也是消亡殆盡,留下的是滿目蒼痍的不毛之地,武器也只能就地取材,木材,石材之類

7.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度戰敗後,受到的打擊有多大

因為它們是輕敵人。印度軍隊認為中國的高原不強,不能支持軍隊。我總是覺得我會贏。中國軍隊的細節不是戰略或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失去戰場是不可避免的。盲目的敵人只會導致戰爭失敗。在一支難以忍受的中國軍隊中,入侵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已經開始了自衛反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軍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受洗。印度放棄了他的所有尊嚴,以獲得軍事援助。

印度軍事總部從上到下需要很長時間,沒有具體的策略,只能說出戰斗中“轉發政策”的順序。在供應方面,印度的基本冷衣服沒有基本的冷衣服,因為戰斗是在高原上。您可以看到1962年印度軍隊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當他們從一開始就看到敵人時,他們不了解敵人的軍事局勢,沒有統一制定戰略,甚至沒有對高原地區做出回應。這註定是因為印度軍隊的失敗。驕傲被擊敗,這座古代中國人適用於世界上所有軍隊。這種失敗使印第安人擔心。

8. 一代偉人愛因斯坦,為什麼說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將用「石頭」打仗

有名好事的記者問了愛因斯坦這樣一個問題:「下次世界大戰人類將用什麼武器?」愛因斯坦先是沉默了一會,接著輕描淡寫地說:「下一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我不知道,但之後的戰爭人類就會用石頭打仗了。

二戰結束後,愛因斯坦本以為世界將會回歸和平,但美國卻仍然將很大的精力投身於擴軍和研發武器中,甚至准備要研發氫彈,美蘇冷戰似乎不可避免。

所以,愛因斯坦的那番話,一是對日本遭受原子彈打擊的懊悔,二是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的擔憂。

9. 為什麼中印戰爭印度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戰敗

首先我不是專家只能談點自己知道的事情和見解。
第一是人的因素,我們的軍隊是經歷了抗戰和解放戰爭還有朝鮮戰爭過來的軍隊,我們和世界一流的國家大了個勝(ping)利(shou),朝鮮戰爭一下打出新中國的威武足以說明我們的軍隊戰鬥力之強悍,雖然印度方面有個一個所謂的特種部隊(二戰的時候還救過女王),但是兵員畢竟沒我們人數多質量好。另外我認為還與當時人們剛當家做主要保衛勝利果實的思想等等先進思想有關。
第二是國家的因素,我們在59年以前對西藏的控制力很薄弱,但是59年到62年之間我們還是加強了駐軍,雖然駐扎軍隊少,但是我們的戰爭動員能力遠遠高於印度。我們在短短半年時間集結了足夠多的軍隊到前線。
第三是軍隊戰斗思想和戰術方法不對等。一次戰役我們進攻敵守軍時,是一條河攔在中間,我們偵查了很多次才確認印守軍把一個團完完整整的沿河一字排開,而且居然還沒有二線部隊更沒有預備隊,這對我們當時的偵查兵和指揮官各種忽悠,一直以為我們自己偵查不力。。。。
第四是武器裝備。對印自衛反擊時的解放軍武器裝備應該是新中國建立後包括現在最接近世界頂峰的時代了吧,我們經歷了2個5年計劃的建設,蘇聯援助的各種武器都消化仿製,到62年軍隊已換裝完畢。以56全自動和56半為例(仿自蘇聯的AK47嘿嘿)一個班的班長副班長人手一個56全自動,其他戰士人手一個56半,印度當時是什麼?還有大量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
以上畢竟是本人的主觀看法,能力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指正。希望能幫助你。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軍隊和石頭大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2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