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代表名園有哪些

印度代表名園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1 13:05:57

❶ 印度的古代園林有哪些特點

印度的古代園林並沒有原物保存下來。人們是根據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的記述和印度兩大文學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來推斷,後來又參考中國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

❷ 泰姬陵是什麼園林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庄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整個建築富於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所有遊客都把印度人民的這一非凡傑作稱為印度的奇珍。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也可稱為「阿拉伯式園林」。

❸ 世界著名園林有哪些|

園林一般和建築師分不開的。古埃及:德爾.埃爾.巴哈里神廟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古羅馬:維迪府邸、勞倫提努姆別墅西班牙:阿爾罕不拉宮、獅子院印度:泰姬陵義大利:朗特別墅近代國際風景園林:法國攝政公園紐約中央公園德國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美國迪肯森公園 我是學園林設計的,新手上路,多多指教哦

❹ 著名的西方園林有哪些

黃石國家公園(美國)
紐約中央公園(美國)
洛杉磯迪斯尼樂園(美國)
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美國)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美國)
大霧山國家公園(美國)
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美國)
紅杉樹國家公園(美國)
白沙國家公園(美國)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美國)
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美國)
美國死谷國家公園(美國)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美國)
雷尼爾山國家公園(美國)
班夫國家公園(加拿大)
艾伯塔省恐龍公園(加拿大)
蒂卡爾國家公園(瓜地馬拉)
冰川國家公園(阿根廷)
伊瓜蘇國家公園(巴西與阿根廷)
達連國家公園(巴拿馬)
托雷德裴恩國家公園(智利)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智利)
卡奈馬國家公園(委內瑞拉)
倫敦海德公園(英國)
英國湖區國家公園(英國)
牛津大學植物園(英國)
邱園(英國)
尼斯鳳凰公園(法國)
樂高園(丹麥)
蒂沃利公園(丹麥)
格雷梅國家公園(土耳其)
加拉霍艾國家公園(西班牙)
貝希特斯加登國家公園(德國)
柏林大萊植物園(德國)
比亞活維耶扎森林公園(波蘭、白俄羅斯)
普西羅芮特地質公園(希臘)
布里特威斯湖國家公園(克羅埃西亞)
帕多瓦植物園(義大利)
頤和園(中國)
天壇公園(中國)
北海公園(中國)
蘇州古典園林(中國)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國)
香港海洋公園(中國)
九寨溝地質公園(中國)
廬山地質公園(中國)
黃山地質公園(中國)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中國)
玉山國家公園(中國)
偕樂園(日本)
岡山後樂園(日本)
沖繩海洋博覽會紀念公園(日本)
日光國立公園(日本)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尼泊爾)
奇特萬皇家國家公園(尼泊爾)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菲律賓)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印度)
烏蒂植物園(印度)
楠達德維國家公園(印度)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孟加拉國)
新加坡動物園(新加坡)
克魯格國家公園(南非)
阿多大象國家公園(南非)
克斯騰伯斯國家植物園(南非)
約翰內斯堡植物園(南非)
科莫多國家公園(印度尼西亞)
洛倫茨國家公園(印度尼西亞)
旨尼亞山國家公園(肯亞)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肯亞)
納庫魯湖國家公園(肯亞)
察沃國家公園(肯亞)
維多利亞瀑布公園(辛巴威)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坦尚尼亞)
布溫迪國家公園(烏干達)
卡蓋拉國家公園(盧安達)
維龍加國家公園(剛果)
大堡礁國家公園(澳大利亞)

❺ 印度古庭院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卧爾帝國的創建者巴卑爾建造的「誠篤園」(1508~1509年),可惜今已不存。這個園林是方形的花圃,以十字型的水渠將花園分成四塊,交叉點的中心有噴泉。花圃種有樹木和花卉。以水為特色的印度的園林,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

❻ 簡要說明歐洲和伊斯蘭這兩大園林體系起源於何處它們又分別發展出了哪些流派

公元前三千多年 ——地中海東部沿岸古埃及產生世界上最早的規則式園林 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是西方文明發展的搖籃。公元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隸制國家 。尼羅河沃土沖積,適宜於農業耕作,但國土的其餘部分都是沙漠地帶。沙漠居民把在一片炎熱荒漠的環境里有水和遮蔭樹木的「綠洲」作為模擬的對象。尼羅河每年泛濫,退水之後需要丈量土地,因而發明了幾何學。於是,古埃及人也把幾何的概念用之於園林設計。水池和水渠的形狀方整規則,房屋和樹木都按幾何形狀加以安排,是世界上最早的規整式園林設計。 公元前五百年 ——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及羅馬別墅園宅園 1、古希臘的雅典城邦 古希臘由許多奴隸制的城邦國家組成。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帶來了文化、科學、藝術的空前繁榮,園林的建設也很興盛。古希臘園林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供公共活動瀏覽的園林:早先為體育競技場,後來,為了遮蔭而種植的大片樹叢逐漸開辟為林蔭道,為了灌溉而引來的水渠逐漸形成裝飾性的水景。到處陳列著體育競賽優勝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蔭下設置坐椅。人們不僅來此觀看體育活動,也可以散步、閑談和游覽。政治學家在這里發表演說,哲學家在這里辯論,為此而修建專用的廳堂,另外還有音樂演奏台以及其他公共活動設施。但這種頗似現代「文化休息公園」的公共園林存在的時間並不長,隨著古希臘民主政體的衰亡而逐漸消失。第二類是城市的住宅,四周以柱廊圍繞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第三類是寺廟園林即以神廟為主體的園林風景區,例如德爾菲聖山( The Mountaiin Sanctuary of Delphi )。 2、羅馬別墅花園 羅馬繼承古希臘的傳統而著重發展了別墅園( Villa Garden )和宅園這兩類,別墅園的修建在郊外和城內的丘陵地帶,包括居住房屋、水渠、水池、草地和樹林。當時的一位官員和著作家Pliny 對此曾有過生動的描寫:「別墅園林之所以怡人心神,在於那些爬滿常春藤的柱廊和人工栽植的樹叢;晶瑩的水渠兩岸綴以花壇,上下交相輝映。確實美不勝收。還有柔媚的林蔭道、敞露在陽光下的潔池、華麗的客廳、精製的餐室和卧室 …… 這些都為人們在中午和晚上提供了愉快安謐的場所。龐貝( pompei )古城內保存著的許多宅園遺址,一般均為四合庭院的形式,一面是正廳,其餘三面環以游廊,在游廊的牆壁上畫上樹木、噴泉、花鳥以及遠景等的壁畫,造成一種擴大空間的感覺。 公元七世紀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大帝國(412—1998)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東起印度河西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廣大地帶,建立一個橫跨亞、非、拉三大洲的伊斯蘭大帝國,雖然後來分裂成許多小國,但由於伊斯蘭教教義的約束,在這個廣大的地區內仍然保持著伊斯蘭文化的共同特點。阿拉伯人早先原是沙漠上的游牧民族,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帳幕生涯,對「綠洲」和水的特殊感情在園林藝術上有著深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受到古埃及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阿拉伯園林的獨特風格;以水池或水渠為中心,水經常處於流動的狀態,發出輕微悅耳的聲音。建築物大半通透開暢,園林景觀具有一定幽靜的氣氛。 公元十四世紀 ——伊斯蘭園林的鼎盛 印度莫卧兒園林 公元十四世紀是伊斯蘭園林的鼎盛時期。此後,在東方演變為印度莫卧兒的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水渠、草地、樹林、花壇和花池為主體而成對稱均齊的布置,建築居於次要的地位。另一種則突出建築的形象,中央為殿堂,圍牆的四周有角樓,所有的水池、水渠、花木和道路均按幾何對稱的關系來安排。著名的泰姬陵即屬後者的代表。 公元十五世紀 ——歐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 歐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幾個伊斯蘭王國直到十五世紀才被西班牙的天主教政權統一。由於地理環境和長期的安定局面,園林藝術得以持續的發展。伊斯蘭傳統吸收羅馬的若干特點而融冶於一爐,格拉那達的阿爾罕伯宮即為典型的例子。這座由許多院落組成的宮苑位於地勢險要的山上,建築物除居住用房外大部分為馬蹄形券洞,甚至可以看到苑外的群峰。再加上穿插引流的水渠和水池,整座宮殿充滿了「綠洲」的情調。宮內園林以庭院為主,採取羅馬宅院四合庭院的形式,其中最精彩的是拓溜園(C out of Myriles )和獅子院( Court of Lions )。拓溜園的中庭縱橫一個長方形水池,兩旁是修剪得很整齊的拓榴樹籬。水池中搖曳著馬蹄形券廊的倒影,顯示一派安詳安謐親切的氣氛。方整寧靜的水面與暗綠色的樹籬對比著精緻繁榮、色彩明亮的建築雕塑,又給予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獅子院四周均為馬蹄形券廊,縱橫兩條水渠貫穿全院,水渠的交匯處即庭院的中央有一個的噴泉,它的基座上雕刻著十二個大理石獅像(伊斯蘭教的教規禁止以動物作裝飾題材,這十二個獅像是後來加上去的)。阿爾罕伯拉宮的這種理水手法給予後來的法國園林以一定程度的啟示。 公元十五世紀後期
——歐洲義大利半島的理水方式和園林小品的產生
十五世紀是歐洲商業資本的上升期,義大利出現了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商業城邦。政治上的安定和經濟上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從中世紀宗教中解脫出來,擺脫了上帝的禁錮,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力。「人性的解放」結合對古希臘羅馬燦爛文化的重新認識,從而開創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高潮,園林藝術也是這個文化高潮裡面的一部分。
義大利半島三面瀕海而多山地,氣候溫和,陽光明媚。積累了大量財富的貴族、大主教、商業資本家們在城市修建華麗的住宅,也在郊外經營別墅作為休閑的場所,別墅園遂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類型。別墅園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勢而做成若乾的台地,即所謂的台地園。園林的規劃設計一般都由建築師擔任,因而運用了許多古典建築的設計手法。主要建築物通常位於山坡地段的最高處,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條中軸線上開辟一層層的台地,分別配置保坎、平台、花壇、水池、噴泉、雕像。各層台地之間以蹬道相聯系。中軸線兩旁栽植高聳的絲杉、黃楊、石松等樹叢作為園林本生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過度。站在台地上順著中軸線的縱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攝到無限深遠的園外借景。這是規整式與風景式相結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一種園林形式。
理水的手法遠較過去豐富。在高處匯聚水源做貯水池,然後順坡勢往下引注成為水瀑,平瀨或流水梯( W ater Stair ),在下層台地則利用水落差的壓力做出各式噴泉,最低一層平台地上又匯聚為水池。此外,常有為欣賞流水聲音而設的裝置,甚至有意識地利用激水之聲構成音樂的旋律(W ater Organ )。
作為裝飾點綴的「園林小品」也極其多樣,那些雕鏤精緻的石欄桿、石壇罐、保坎、碑銘以及為數眾多的、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大理石雕像,它們本身的光亮晶瑩襯托著暗綠色的樹叢,與碧水藍天相掩映,產生一種生動而強烈的色彩和質感的對比。
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園林中還出現一種新的造園手法——綉毯式的植壇 (Parterre),即在一塊大面積的平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鑲嵌組合成各種紋樣圖案,好象鋪在地上的地毯。
公元十七世紀
——法國的中軸線對稱規整的園林布局
十七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園林傳入法國。法國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國人並沒有完全接受台地園的形式,而是把中軸線對稱均齊的整齊式的園林布局手法運用於平地造園
公元十七世紀末。
——法國盡量運用一切文化藝術手段來宣揚君威
十七世紀末,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加速進行著,君主專制政權成了資產階級和貴族共同鎮壓農民和城市平民的國家機器。法國在當時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國王路易十四建立了一個絕對君權的中央政府,盡量運用一切文化藝術手段來宣揚君主的權威。宮殿和園林作為藝術創作當然也不例外,巴黎近郊的凡爾塞宮(Versallei)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凡爾塞宮佔地極廣,大約有六百餘公頃。是路易十四仿照財政大臣副開的圍攻園樣式而建成的,包括「宮」和「苑」兩部分。廣大的苑林區在宮殿建築的西面,由著名的造園家靳諾特( Andri Le Notre )設計規劃。它有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二公里的中軸線,兩側大片的樹林把中軸線襯托成為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自西向東一直消逝在無垠的天際。林蔭大道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以水景為主,包括十字型的大水渠和阿波羅水池,飾以大理石雕像和噴泉。十字水渠橫碧的北段為別墅園「大特里阿農」 (Grand Trianon), 南端為動物飼養園。東端的開闊平地上則是左右對稱布置的幾組大型的「綉毯式植壇」。大林蔭道兩側的樹林隱藏地布列著一些洞府、水景劇場( Water Theatre )、迷宮、小型別墅等,是比較安靜的就近觀賞場所。樹林里還開辟出許多筆直交叉的小林蔭路,它們的盡端都有對景,因此形成一系列的視景線 (Vista) ,故此種園林又叫做視景園 (Vista Garden)。中央大林蔭道上的水池、噴泉、台階、保坎、雕像等建築小品以及植壇、綠籬均嚴格按對稱均齊的幾何格式布局,是為規整式園林的典範,較之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更明顯的反映了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原則。它所顯示的恢弘的氣概和雍容華貴的景觀也遠非前者所能比擬。 公元十八世紀初期
——英國的風景式園林的盛行
英倫三島多起伏的丘陵,十七、八世紀時由於毛紡工業的發展而開辟了許多牧羊的草場。如茵的草地、森林、樹叢與丘陵地貌相結合,構成了英國天然風致的特殊景觀。這種優美的自然景觀促進了風景畫和田園詩的興盛。而風景畫和浪漫派詩人對大自然的縱情謳歌又使得英國人對天然風致之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思潮當然會波及園林藝術,於是封閉的「城堡園林」和規整嚴謹的「靳諾特式」園林逐漸被人們所厭棄,而促使他們去探索另一種近乎自然、返樸歸真的新園林風格——風景式園林。
英國的風景式園林興起於十八世紀初期。與靳諾特式的園林完全相反,它否定了紋樣植壇、筆直的林蔭道、方正的水池、整形的樹木,摒棄了一切幾何形狀和對稱均齊的布局,代之以彎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樹叢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講究借景和與園外的自然環境相融合。為了徹底消除園內景觀與園外景觀的界限,英國人想出一個辦法,把園牆修築在深溝之中即所謂「沉牆」。當這種造園風格盛行的時候,英國過去的許多出色的文藝復興和靳諾特式園林都被平毀而改造成為風景式的園林。
風景式園在與天然風致相結合,突出自然景觀方面有其獨特的成就。但物極必反,卻又逐漸走向另一個完全極端即完全以自然風景或者風景畫作為抄襲的藍本,以至於經營園林雖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而所得到的效果與原始的天然風致並沒有什麼區別。看不到多少人為加工的點染,雖本於自然但未必高與於自然。這種情況也引起了人們的反感。因此,從造園家列普頓 (Humphry Replom) 開始又使用台地、綠籬、人工理水、植物整形修剪以及日冕、鳥舍、雕像等的建築小品;特別注意樹的外形與建築形象的配合襯托以及虛實、色彩、明暗的比例關系。甚至有在園林中故意設置廢墟、殘碑、斷蠍、朽橋、枯樹以渲染一種浪漫的情調,這就是所謂的「浪漫派」園林。
這時候,通過在中國的耶蘇會傳教士致羅馬教廷的通訊,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藝術被介紹到歐洲。英國皇家建築師張伯斯 (William Chambers) 兩度游歷中國,歸來後著文盛談中國園林並在他所設計的丘園 (Kew Garden) 中首次運用所謂「中國式」的手法,雖然不過是一些膚淺和不倫不類的點綴,終於也形成一個流派,法國人稱之為「中英式」園林,在歐洲曾經盛行一時。 公元十八、十九世紀
——靳諾特風格和英國風格的平行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方園林可以說是靳諾特風格和英國風格這兩大主流的並行發展、互為消長的時期,當然也產生許多混合型的變體。
公元十九世紀中葉
——植物研究成為專門的學科,大量花卉開始在景觀中運用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人從海外大量引進樹木和花卉的新品種而加以馴化,觀賞植物的研究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花卉在園林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很講究花卉的形態、色彩、香味、花期和栽植方式。造園大量使用了花壇,並且出現了以花卉配置為主要內容的「花園」,乃至以某一種花卉為主題的花園,如玫瑰園、百合等。
公元十九世紀後期
——大工業的發展,郊野地區開始興建別墅園林
十九世紀後期,由於大工業的發展,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日愈膨脹、人口日愈集中,大城市開始出現居住條件明顯兩極分化的現象。勞動人民聚居的「貧民窟」(Slum)環境污穢、嘈雜。即使在市政府設施完善的資產階級住宅區也由於地價昂貴,經營宅園不易。資產階級紛紛遠離城市尋找清凈的環境,加之以現代交通工具發達,百十里之遙朝發夕至。於是,在郊野地區興建別墅園林成為一時風尚,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是這類園林最為興盛的時期。
當時的許多學者已經看到城市建築過於稠密和擁擠所造成的後果,特別是終年居住在貧民窟裡面的工人階級迫切需要優美的園林環境作為生活的調劑。因此,在提出種種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案設想的同時也考慮到園林綠化的問題。其中霍華德( E.Howard )倡導的「花園城」不僅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理論,而且在英國、美國都有若干實踐的例子,但並未得到推廣,至於其他形形色色的學說,大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不易實現的空想。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居住區卻也相應出現了一些新的園林類型:比較早的如象倫敦花園廣場;稍後,納許將公園納入住宅區的規劃中。
二十世紀以來(一戰以後)
——現代流派的迭興 產生了現代園林
第一次世界大站以後,造型藝術和建築藝術中的各種現代流派迭興,園林也受到他們的潛移默化。把現代藝術和現代建築的構圖運用於造園設計,好象靳諾特式園林運用古典主義建築的原則一樣,從而形成一種新型風格——「現代園林」。這種園林的規劃講究自由布局和空間的穿插,建築、水、山和植物講究體形、質地、色彩的抽象構圖,並且還吸收了日本庭園的某些意匠和手法。現代園林隨著現代建築和造園技術的發達而風行於全世界,至今仍方興未艾。

❼ 印度,巴比倫,中國,埃及的主要河流和主要建築

1、古印度的主要河流是: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即中國雅魯藏布江的中下游)、印度河(大部分在今天巴基斯塔境內,很少部分流經今天的印度)。印度最著名的建築毫無疑問是十七世紀中葉竣工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2、巴比倫的范圍和今天的伊拉克大致相當,主要河流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主要建築是空中花園遺址,也是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3、埃及主要河流當然是尼羅河。主要建築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神廟。舉例來說是:胡夫金字塔(最大一座)、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中的獅身人面像、卡納克神廟、阿蒙賴神廟。金字塔也是七大奇跡之一。
4、中國主要的河流是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是其支流)、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遼河、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
著名的建築就多了去了:長城、故宮、明十三陵及各種古代陵園、布達拉宮、喬家大院、徽州民居、福建土樓、敦煌莫高窟、四川樂山大佛、東方三大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四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 、四大名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懸空寺、應縣木塔、武當山的紫霄大殿、虎丘、大雁塔、小雁塔、雷峰塔、琉璃塔。中國四大名園(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江南四大名園(南京瞻園、蘇州留園、拙政園、無錫寄暢園)。蘇州四大名園(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留園)。幾大古城的建築:平遙古城、麗江古城等……建築太多,不可枚舉。其中有些就是世界文化遺產。
希望能採納我的回答。

❽ 有哪些著名的伊斯蘭園林

波斯園林
隨古希臘歷史文化之後,薩拉森人在公元4~7世紀佔領了波斯。關於這一時期造園模式的描述,可從當時的另一種藝術形式——地毯上找到。
波斯園林可分為兩類:
1. 王室獵園。其中留有大面積的林地,供王公貴族狩獵和騎馬。
2. 天堂樂園。受波斯藝術(特別是詩歌、地毯和繪畫)廣泛影響,它代表了波斯人對天堂的想法。波斯庭園主要採用兩種自然元素,即水和樹,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樹則因其頂部而更加接近天堂。
波斯伊斯蘭園林的主題來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即,生命中有四條河流,它將場地分成更小的庭園。以此為基礎,便產生了莫卧爾園林查爾-巴格。
隨著伊斯蘭教進入波斯地域,波斯文化也不加區別地被伊斯蘭所吸收。傑弗里·傑利科在《人類的景觀》一書中寫到,波斯伊斯蘭園林吸取了兩個相反的構想:一個是《可蘭經》中的天堂,其中寫到,伊甸園中,樹蔭底下,河水流淌;另一個是沉思和交談的場所,在那裡,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得以休息,思維從成見中解放。在建築是天堂和塵世的統一物的構想影響下,便產生了一種新象徵主義,在波斯伊斯蘭園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穹頂建築,通過它將方與圓相聯。
城市在發展,建築、規劃和景觀設計也在進步。由國王沙赫阿拔斯規劃設計的伊斯法罕是薩非王朝的首都,也是著名的園林城市。在乾旱的沙漠上,它無異於一座花城,其規劃布局也深受傳統波斯風格的啟發。金字塔般的雪松為庭園提供了蔭涼,而其它樹木則因其果實、花朵和芳香增添了庭園魅力。[3]
西班牙園林
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國在攻佔敘利亞之後,阿拉伯人向埃及進軍。此後,他們便期盼著在西班牙擴展自己的宗教勢力范圍。公元711年,原在基督徒統治下的安大路西亞被摩爾人征服,這即是西班牙伊斯蘭的開始。通過在科多巴和格蘭納達興建大型宮殿和清真寺,摩爾人逐漸控制了南部西班牙。摩爾人對戶外有深厚感情,相伴而來的便是對波斯藝術設計、希臘科學數理、先進灌溉知識的認知。
然而,到了1492年,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將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摩爾人的領地也隨之回到基督徒的手中。雖然基督徒們仍保留了許多摩爾人的建築輝煌,他們也常常將那些建築物轉變成大教堂和私人宮殿。
科多巴的清真寺建於公元785~987年,基址為一個帶圍牆的、170米×130米的矩形。矩形的三分之一為納蘭霍斯中庭或橘園,其餘空間則是清真寺。如今,清真寺建築自身即是一個奇觀,而橘園中庭同樣亦是一處非常迷人的空間。在開花時節,整個院落充溢芬香。成行種植的橘樹具有自身的灌溉系統,每行橘樹都挖設有一條水渠。大小形狀均一的樹木,成排重復布局的相同植物,賦予這一空間獨特個性。
公元1250~1319年,摩爾人在格蘭納達建造了阿爾罕布拉宮和格內拉里弗伊斯蘭園林。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阿爾罕布拉庭園:桃金娘中庭、獅庭和格內拉里弗的花園。
桃金娘中庭是阿爾罕布拉宮最重要的綜合體,也是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中心。該中庭的主要特徵是一反射水池。長長的水池反射出宮殿倒影,給人以漂浮宮殿之感。沿水池旁側是兩列桃金娘樹籬,中庭的名稱即源於此。
桃金娘中庭的東側有一扇門,可由此通達獅庭。它是蘇丹王室家庭的中心。精雕細琢的拱廊由列柱支承,從柱間望去是獅子雕像的大噴泉。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添加物,因為伊斯蘭教是不允許使用動物作原型的。十二座大理石獅圍成一圈,中心為一水盤,水從石獅口中噴出,再經由水渠導入圍繞中庭的四條通廊。水槽位於石獅背部,為十二邊形。該水系既具裝飾性,又有製冷作用。
第三個重要庭園是格內拉里弗的花園。它們是對稱種植的台地園,由台地園可抵達所有花園的頂點:水渠中庭。該中庭內有一條縱貫整個庭院的水渠,沿水渠兩側排列有噴泉,在滿園的植物映襯下熠熠生輝。[3]
印度園林
隨著穆斯林軍隊的東征,17世紀,印度成為莫卧爾(Mughal)帝國所在地。莫卧兒王朝自稱是印度規則式園林設計的導入者。莫卧爾帝國的領導人巴布爾帶來了波斯風格的園林,建於1528年阿格拉、朱木拿河東岸的拉姆巴格園即是一例。
莫卧爾園林和其它伊斯蘭園林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不同植物的選擇上。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伊斯蘭園林通常如沙漠中的綠洲,因而具有多花的低矮植株;莫卧爾園林中則有多種較高大的植物,且較少開花植物。
莫卧爾人在印度建造了兩種類型的園林: 其一是陵園,它們位於印度的平原上,通常建造於國王生前。當國王死後,其中心位置作為陵墓場址並向公眾開放。陵園的最佳實例即是聞名世界的泰姬·瑪哈爾陵;其二是游樂園,這種庭園中的水體比陵園更多,且通常不似反射水池般呈靜止狀態。游樂園中的水景多採用跌水或噴泉的形式。游樂園也有階地形式,如克什米爾的夏利馬庭園即是莫卧爾游樂園的典型一例。
在印度伊斯蘭園林中,也有與印度模式相混合的伊斯蘭幾何形。例如,葉片圖案在埃及象徵著生命的起源,而在印度則是宇宙的符號。斯利那加的庭園位於達爾湖的東北部,竣工於1619年。該園呈階地狀,並分為三部分,一為婦女使用,一為國王使用,還有一處供公眾使用。婦女的活動通常是隱蔽的,她們的庭園處於最上層,以提供最大私密性和最好的視野。1630年,沙賈漢在婦女庭園的中心增加了一個涼亭,成為建築趣味中心。距夏利馬庭園不遠處是尼夏特巴格園,該園亦為階地狀,最初十二個層次,並有一條狹長的水渠聯系著不同層面。尼夏特巴格園以其場地規劃著稱。在台地後方,可飽覽壯觀的群山風景。在軸線另一端則是一個湖泊。花園的場址非常理想,既便於觀景,又與園外景緻完美融合。
受地域、氣候條件及本土文化影響,伊斯蘭園林大多呈現為獨特的建築中庭形式,也因如此,在世界園林史上,伊斯蘭傳統園林可謂最為沉靜而內斂的庭園。

❾ 求四大文明古國的簡介資料

中國 印度 埃及 巴比倫

中國 前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發現於雲南元謀的猿人化石「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距今四五十萬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夠製造、使用簡單的工具,並知道了用火,已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徵。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約在西元前21世紀,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繼夏而興起的商(約西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西元前11世紀—前770年)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之後就是春秋和戰國(西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認為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黃河流域一帶的人民,就以農業為主,並飼養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煉青銅的技術,並知道了使用鐵器;在制陶技術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絲織生產也相當發達,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絲織技術。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鋼技術已經出現;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兒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關系,堪稱古代水利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學術也空前活躍,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政治,評析社會,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孫子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http://homepage.ntu.e.tw/~b91106003/china/c01.htm

巴比倫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右岸,建於公元前2350多年,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巴比倫意即「神之門」,由於地處交通要沖,「神之門」不斷擴展,成為幼發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兩河流域的重鎮。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亞最繁華的政治、經濟以及商業和文化中心,這里還曾是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的首都。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郁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採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29/content_580006.htm

印度 早在西元前約25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達羅的遺跡留有許多這個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並挖溝渠及運河,在堡壘之下的城市是在一嚴謹計劃下築成的,神廟、住宅、浴室、街道,幾何形的布局和衛生系統的設計排水溝、運河等。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包括黃金首飾和寶石、經雕刻過的石頭、青銅和土塑小雕像等。黃銅和青銅多半用於製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輪狀捏制,用火燒成,並繪上幾何、花卉和動物等圖案。詳細資料請參考
http://homepage.ntu.e.tw/~b91106003/india/i01.htm

埃及 古代的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4000BC)到5500多年前(3500BC)之間就分別在上埃及(尼羅河河谷)與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相當有規模的聚落。由於自然環境不同,上、下埃及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工藝水準較高的上埃及統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並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Memphis)建立國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國時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上埃及與下埃及的分合一直是埃及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法老王的稱號往往刻意強調他是「上、下埃及的國王」 。埃及人自己和鄰近民族往往稱埃及為「兩地」(the two lands)
http://homepage.ntu.e.tw/~b91106003/egypt/e01.htm

四大文明古國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四個國家。依順序分別為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知識,無不源於他們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因而在 北半球 幾乎相同 緯度 的 尼羅河 、 兩河流域 、 印度河 以及黃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 新石器時代 進入 青銅時代 ,進而步入 鐵器時代 。社會制度都採用 奴隸制 。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 神話 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 太陽神 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 歷法 ,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 閏月 。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 文字 。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 圓周率 ,巴比倫和中國都發明了 勾股定理 ,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❿ 印度的古代園林以什麼為特色

印度的古代園林並沒有原物保存下來。人們是根據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的記述和印度兩大文學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來推斷,後來又參考中國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日本學者針之谷鍾吉說道,印度的古典庭院的主要成分中,水居首位。而水常被貯放在水池中,具有裝飾、沐浴、灌溉三種用途,即水池既是盪漾著清新涼爽氣息的泉池,也是進行沐浴凈身宗教活動的浴池,還是培育澆灌植物用的貯水池。盡管水及涼亭等使用也實現了這一目的,但他們還在庭園中創造更多的綠樹濃蔭。因此,作為庭園植物的綠陰樹也備受重視,而不用花草造園,他們只在水池中種蓮花,似乎還特別喜歡開花的樹木。但是由於穆斯林進入印度,印度的園林藝術具有伊斯蘭的風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卧爾帝國的創建者巴卑爾建造的「誠篤園」(1508~1509年),可惜今已不存。這個園林是方形的花圃,以十字型的水渠將花園分成四塊,交叉點的中心有噴泉。花圃種有樹木和花卉。以水為特色的印度的園林,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代表名園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
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時候通公交車 瀏覽: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