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印度糧食產量那麼少還能出口。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過去三個市場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過1000萬噸,占據1/4強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場。印度也是小麥凈出口國。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有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飢餓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飽,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並不能強制低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那麼,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中,印度人為什麼也自願「勒緊褲帶」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需要考慮看似比較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們就看看一國內部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裡面,農民總是賣糧食,市民總是買糧食。那麼,有餘糧賣的農民是否比需要買糧食的市民吃的更飽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營養水平整體上比農民更高。「飢餓」的農民為什麼不先喂飽自己呢?
其實,也可以同樣問:為什麼沒有房子的建築工人反而在給別人蓋房子?為什麼沒有iphone的工人在給別人生產iphone?為什麼沒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手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人早就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種田的人吃不飽,這其實並非社會不公,而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對於種糧的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的手段。他當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糧食,但是由此拿來賣錢的糧食就變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僅僅是農民眾多需求中的一個,還有穿衣、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社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糧食並不足以滿足農民全部的需求。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權衡。他可能會為了小孩的上學會減少一些口糧的消費,他也可能會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壓縮自己的口糧。然而,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個農民可以耕種幾百乃至上千畝土地,農民的多樣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出售糧食獲得滿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營養水平為代價。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飢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平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農業國。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糧食安全水平應該從收入水平去判斷。高收入水平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任何形式的糧食危機總是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收入水平高的國家總能夠通過出價更高來獲得食物的優先分配權。
有人可能說,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
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佔主導地位,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謂的農業國,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為農業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達國家富裕的農民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非農部門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完全依賴農業收入,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在內部也是處於底層的。
『貳』 出口補貼的國家產品
共有25個WTO成員對428種農產品使用出口補貼(括弧內是補貼產品品種數量)。包括:澳大利亞、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塞普路斯、捷克、歐盟、匈牙利、冰島、印度尼西亞、以色列、墨西哥、紐西蘭、挪威、巴拿馬、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南非、瑞士、土耳其、烏拉圭、美國、委內瑞拉。
歐盟的補貼幾乎涉及到所有產品分類:南非、土耳其次之,東歐國家的補貼范圍也較廣;從出口補貼使用的分布上看,使用國家較多的產品依次包括:水果和蔬菜、其他奶產品、牛肉、禽肉、粗糧、其他農產品、蔬菜油、乳璐、糖、小麥和麵粉。
『叄』 什麼是出口補貼基本形式有哪些
出口補貼又稱出口津貼 ,是一國政府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增加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出口某商品時給予出口商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待遇 。
出口補貼基本形式有:直接出口補貼和間接出口補貼。
直接補貼是指政府在商品出口時,直接付給出口商的現金補貼。其目的是為了彌補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低於國內市場價格所帶來的損失。有時候,補貼金額還可能大大超過實際的差價,這已包含出口獎勵的意味。這種補貼方式以歐盟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最為典型。據統計,1994年,歐盟對農民的補貼總計高達800億美元。
間接補貼是指政府對某些商品的出口給予財政上的優惠。如退還或減免出口商品所繳納的 出口補貼。銷售稅、消費稅、增值稅、所得稅等國內稅,對進口原料或半製成品加工再出口給予暫時免稅或退還已繳納的進口稅,免徵出口稅,對出口商品實行延期付稅、減低運費、提供低息貸款、實行優惠匯率以及對企業開拓出口市場提供補貼等。其目的仍然在於降低商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
『肆』 出口印度開產地證能給多少優惠
辦理一般原產地證CO,沒有優惠。
『伍』 報復性關稅的其他相關
日本首次對貿易夥伴徵收報復性關稅
由於美國拒絕廢除被世界貿易組織裁決為非法的《伯德修正案》,日本政府8月1日正式決定,從9月1日開始對美國部分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這將是日本首次對貿易夥伴徵收報復性關稅。
日本政府已經決定從可以實施報復性關稅的371種產品中,將軸承、鋼鐵及其製品等15種產品作為這次徵收報復性關稅的對象。日本企業在進口這些產品時,需在一般關稅的基礎上再追加15%的報復性關稅。
主要針對美《伯德修正案》
2000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伯德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美國政府將上一年度向外國公司徵收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款,按比例直接分配給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的本國公司,而不是上繳財政部門。因此,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美國貿易夥伴認為,《伯德修正案》實際上對外國公司構成了雙重懲罰,從而鼓勵美國公司濫用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的權利。據日本媒體報道,美國自2001年實施了《伯德修正案》後,給日本企業造成了總額約為3.9億美元的損失。
2000年12月,日本和歐盟等9個國家和地區以美國違反有關協定為由,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要求美國立即廢除《伯德修正案》。2003年1月,世貿組織裁定《伯德修正案》非法,並限期美國予以廢除。然而,美國國會卻一直置之不理。為此,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於2004年1月向世界貿易組織申請對美國產品實施徵收報復性關稅的措施。同年11月,世貿組織認定《伯德修正案》使日本每年對美出口減少5210萬美元,並同意日本可在這一范圍內通過實施報復性關稅減少美國對日的出口。據報道,歐盟和加拿大從今年5月開始已對美纖維、農產品等追加了15%的報復性關稅。
不會引發日美貿易戰
日本經濟界人士認為,盡管日本政府已經正式決定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但如果美國能在9月1日之前宣布取消《伯德修正案》,日本將會終止對美國這部分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的措施。但是,布希政府雖然敦促議會廢除《伯德修正案》,但依靠美國有關行業團體支持的議員們依然十分強硬,目前還看不到美國議會廢除該法律的可能。
關於日本啟動報復關稅措施對日美關系的影響問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8月2日會見記者時認為,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應該不會對日美經濟貿易關系產生不良影響。因為2004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上述15種產品的總額僅為133億日元(約合9.66億元人民幣),在日本從美國進口的6.7633萬億日元的商品中所佔比例很小,不會對美國的對日出口貿易造成打擊。不過,中川希望美國不要將這個問題同目前正在談判的日本進口美國牛肉問題聯系起來。中川還希望美國能夠盡快廢除《伯德修正案》,為公平貿易做貢獻。
日本媒體也認為,日本決定對美國上述15種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不至於導致日美兩國全面爆發貿易戰。實際上日本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讀賣新聞》8月2日發表的文章認為,日本政府決定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國際社會表明日本重視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姿態,同時也給美國一種要調整世界貿易戰略,將日本的對外貿易基軸逐步從美國轉移到亞洲地區的印象。
鋼鐵業成歐美雙反重點
美國商務部(DOC)的一紙公告,最終帶給大洋彼岸部分中國鋼企的是無奈。
5月30日,美國商務部宣稱,針對中國主要鋼管生產商的「不公平定價行為」,決定對中國輸美標准鋼管徵收最高615.92%的反補貼稅,以及最高85.55%的反傾銷稅。
雖然,最終的裁定結果預計將在7月14日左右公布,因為,尚需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美國國內生產商受到進口損害後,上述關稅決定才能生效。但國內被點名企業似乎早已意興闌珊。
6月2日,被課以44.86%關稅的金洲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還有一次抗辯的機會,我們也早在2007年6月就請了律師,但是希望已經不大。」
創紀錄關稅下的放棄
美國商務部公告顯示,將向天津雙街鋼管集團出口的標准鋼管課以615.92%的反補貼關稅,以抵消中國政府的補貼,另外還對之徵收85.55%的反傾銷稅,以抵消其鋼管售價「低於正常價值」的狀況。
除此之外,還將對另外31家中國鋼鐵企業課以69.20%的反傾銷稅、對江蘇玉龍鋼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企業課以88.55%的反傾銷稅、對濰坊東方鋼管有限公司和金洲集團分別課以29.57%和44.86%的關稅、對其他中國鋼管供應商則普遍徵收37.22%的關稅。
事實上,此次反傾銷調查從2007年6月就開始了,由美國商務部率先對原產於中國的標准鋼管發起反補貼立案調查。
據記者了解,相關中國企業都接受並且配合了相關工作。江蘇玉龍鋼管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的蔣經理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美國商務部的人來公司呆了一個星期,我們都有配合工作。」
而在美國商務部對原產中國的標准鋼管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之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就曾表示,中國對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已一降再降,並且對這些產品沒有進行國家補貼,在他看來,「認為中國產品存在傾銷」是不正確的。
天津雙街集團的經理助理也對媒體表示:公司出口的產品全部為焊接管,不享受任何出口退稅,也不存在所謂的政府補貼。一旦上述的高額反補貼關稅和反傾銷稅成立,公司將基本喪失美國市場,損失不可預計。
然而,除了天津雙街集團已表示「正在全力配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工作、並准備積極應訴」之外,記者了解到,相當多的企業已准備「放棄」美國市場。
江蘇玉龍鋼管公司負責美國市場的林凱對記者表示:「目前情況有點難,這也是美國方面的習慣做法。這樣的話,美國市場我們就不做了,我們企業有自己的考慮。」
補貼之爭
事實上,我國鋼鐵行業遭遇的貿易摩擦和由此帶來的「雙反」調查正呈上升趨勢。僅金洲集團一家,自2007年7月以來就先後遇到了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2007年6月,美國商務部對原產於中國的環型碳素焊管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立案調查,涉案三家企業。2007年10月,歐盟反傾銷當局(調查機關)對原產於中國的焊縫鋼管新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並以80%的高額關稅反傾銷起訴,涉案企業有六家。2008年1月24日,加拿大政府正式立案對原產或出口自中國的碳鋼焊縫管(即標准管)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合並調查,涉案企業共有六家。
此次美國商務部態度強硬的理由在於,其手中一系列的數據。其調查顯示:來自中國的標准鋼管在美國的售價比正常價格低了69.20%至85.55%。商務部表示:「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生產商(出口商)接受了29.57%至615.92%的補貼。」
同時,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自中國進口的標准鋼管數量從2005年的337,835,108千克逐年增長,2006年達到589,680,201千克,2007年則為876,577,151千克。
但是,相對應的進口額的增幅卻沒有這么顯著,2005年的進口額為214,276,106美元,2006年為332,158,803美元,2007年為547,911,147美元。
對此,美國鋼鐵行業認為,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中國的鋼鐵產品還能維持低價,很難讓人不懷疑「這其中有補貼的存在」。
中國鋼企的委屈
上述金洲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事實上,國家給予的很多是技術性補貼,這是正常的、國外也通行的補貼,對此他們也計算在內,我們沒有辦法。」
她頗感無奈地告訴記者:「美國方面認為,對我們加收44%的關稅,是因為我們有采購國有企業熱軋鋼板,並將之計算為補貼。他們甚至拿第三方的利率標准來衡量我們獲得的銀行貸款,認為這其中也存在補貼,其實,就是他們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貿易保護主義危機重抬頭
全球應對危機受到持續關注的政府補貼中,引人注目的出口補貼又稱出口津貼,是指為了鼓勵出口,一國政府對本國企業在出口商品(包括技術和服務)時給予現金津貼或財政稅收補貼,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世界貿易組織中的《補貼與反補貼協議》將出口補貼分為禁止性補貼、可申訴補貼和不可申訴補貼三種。但從補貼的基本方式來看,出口補貼主要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直接補貼指政府對出口企業直接給予現金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收入補貼;間接補貼指政府間接地通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給予出口企業的一種補貼,包括利率優惠、出口退稅和為出口商品提供優惠服務等。
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口限令、進口關稅、報復性關稅、反傾銷調查、反傾銷補貼、環保標准、知識產權等「保護」措施在最近的國際貿易活動中愈演愈烈。「BuyAmerica」概念來自美國1933年頒布的《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聯邦政府在物資采購和公共建設時,必須承擔購買「美國製造」產品的義務。2009年初,該概念被重新使用,規定除非聯邦政府認定購買美國鋼鐵產品成本過高,會損害公眾利益,否則9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所需鋼鐵,要由美國企業在國內生產。為了鼓勵本國生產的生物柴油出口,美國政府為生產商提供每噸300美元的出口補貼。
歐盟委員會宣布,在金融危機時期,放寬成員國對企業的補貼政策,在今後兩年裡允許成員國政府向得不到銀行貸款的受困企業發放補貼或貸款,還允許各國政府向銀行提供貸款擔保時降低保險金額,收費可低於市場價格。另外,歐盟委員會允許政府為投資成本30%來自私人投資的中小企業提供最高250萬(原來為150萬)歐元的風險資金援助。
義大利政府計劃採取特殊稅收政策,如削減工商業地稅(IRAP)等,減少金融危機對出口企業造成的影響。
挪威政府決定,將出口企業信貸擔保數額,從600億克朗提高至1100億克朗,以確保出口企業能夠獲得足夠資金以抵禦金融危機沖擊,政府還計劃將提供給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從10億克朗增加到25億克朗。
俄羅斯計劃放棄原木出口的所有出口關稅,給予國內五六家大型木材商以零關稅的優惠政策。
巴西財政部採取改善兌換形式(執行有利於出口的匯率)和刺激更多出口(出口補貼、信貸優惠)的措施,促進國內企業的出口。
印度則不斷出台鼓勵企業增加出口的政策,在稅收、出口信貸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以擴大信息軟體業、生物制葯業、汽車零部件加工業與電子產品的出口,挽回不斷擴大的外貿逆差。
『陸』 出口鼓勵政策的財政政策
鼓勵出口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各種類型的出口補貼(ExportSubsidies)。出口補貼又稱出口津貼,是指一國政府為了降低本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加強其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出口某種商品時給予出口廠商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待遇。出口補貼又包括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方式。 直接補貼是指出口商品時,政府直接給予本國出口商品以現金補貼。出口補貼主要是為了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價格,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增強本國出口商的積極性,扶持本國產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禁止對工業品出口進行直接補貼,因此這種形式主要存在於農產品貿易中。
美國和歐盟農產品出口量巨大,雙方的農產品都大量過剩,需要到國外尋找市場。為了擴大出口,往往壓低農產品出口價格,以增強商品的競爭力,更多地佔領國外市場。但這些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對國內農產品市場採取保護措施,維持一個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國內市場價格,這樣按較低價格出口農產品時,出口商就會發生虧損,而虧損的部分通常由國家直接給予出口商現金補貼來彌補。如1995年,美國和歐盟對出口小麥和玉米的補貼總額高達230億美元。美國是通過由政府辦的農產品信貸公司對農產品出口因國內外售價差異而遭受的損失,給予無償的現金補償。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一開始並非以出口補貼的形式實施,但從70年代以來,由於歐盟內部過高的支持價格造成了各國政府大量農產品庫存積壓:1985年末,歐共體各國共儲存了78萬噸牛肉,120萬噸黃油,1200萬噸小麥。為避免儲存量的繼續增長,歐盟轉而使用出口補貼形式促進出口。但這種補貼後的出口卻更壓低了世界價格,也就更加大了歐盟內部對補貼的需求,加大了其財政負擔——每年大約150億美元的預算壓力,此外,也增強了與美國的農產品貿易沖突。 間接補貼是指政府對某些出口商品給予財政上的優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出口退稅。出口退稅是指政府對出口商品的原料進口稅和其在國內生產及流轉過程中已繳的國內稅稅款全部或部分地退還給出口商。出口退稅有利於出口商降低銷售成本和價格,提高競爭能力。出口退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出口商品沒有在國內消費,因而不應和一般商品徵收同樣的國內稅,甚至就不應徵收國內稅;其次,出口商在進口國可能會被徵收各類國內稅,因此如果出口國也徵收國內稅就可能造成重復征稅。
出口退稅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退還出口商品所用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進口稅,因為這些進口貨不是為了本國消費,而是通過改制、修理或加工以後再出口。例如,英國曾對進口人造纖維加工成衣服、檯布等產品,在出口時退還人造纖維進口稅。二是退還出口商品的各種國內稅,包括銷售稅、消費稅、增值稅、盈利稅等,以減輕出口商的業務負擔。如歐共體市場對鋼鐵等產品的出口採用退還增值稅的辦法,巴西政府對出口工業品免徵工業產品稅和商品流通稅。我國也一直採取出口退稅制。
2、出口減稅。出口減稅是指政府對出口商品的生產和經營減免各種國內稅和出口稅。出口減稅也是為幫助出口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它主要包括:(1)減免各種國內直接稅和間接稅;(2)免徵出口稅;(3)對出口收入實行減稅,如新加坡、巴西、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都規定對出口收入大幅度減稅,減稅幅度有的高達90%。出口減稅和出口退稅不同,前者發生在出口商品的生產經營過程,而後者是發生在出口過程中或出口後的一段時期。相對來說,出口減稅使出口商品生產經營者的每一環節的生產投入下降,便利了資金周轉,因而有利於出口商。
3、出口獎勵。出口獎勵是指政府對出口商按其出口業績給予各種形式的獎勵,其目的在於鼓勵出口商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增加創匯能力。出口獎勵一般採取現金獎勵,也有外匯分紅和出口獎勵證等其他形式。外匯分紅指政府從出口商的創匯收入中提取一定外匯獎勵給出口商。出口獎勵證是指政府對出口商頒發一種可以在市場上出售或憑以進口一定數量外國商品的證書。出口獎勵一般是按出口商在一定時期內的總出口額或總創匯額的一定比例對出口商予以獎勵,而不論出口商是盈是虧。
4、其他形式。間接的出口補貼目前發展得更為隱蔽和多樣化。例如:政府對出口商品的國內運輸減免收費或提供低價運輸工具;通過允許加速折舊等措施來減稅、免稅,比如馬來西亞規定出口值占其產值20%以上的出口企業實行加速折舊制度,以促進其擴大投資,實現設備和技術現代化;對出口產品的技術研究開發給予援助或政府直接組織有關研究工作;對出口產品開發國外市場提供補貼,如澳大利亞規定企業開發國外市場,尤其是新市場時,其費用的70%由政府提供,加拿大政府則為企業開發市場的經費提供50%的補貼等等。
『柒』 進出口公司的商品出口政府有補貼嗎是多少
要看地方的。有些地方政府為了鼓勵出口,會獎勵在本地采購並出口的本地進出口公司,每出口一美元獎勵4-6分人民幣。
『捌』 印度對外資企業的稅收是什麼政策
印度涉外稅收優惠措施
與許多國家一樣,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有許多稅收激勵政策,主要的形式是給與一定的免稅期。這些優惠政策可以彌補在印度經商的一些劣勢,如相對較高的進口關稅、較嚴格的勞工法案以及較差的公共基礎設施。印度的涉外稅收措施與中國相比同樣也非常復雜,對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有著非常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下面列舉的是印度現行的一些區域性及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
1)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十年:包括2006年3月31日前成立的發電企業,或發電並輸、配電企業,或配電企業等。
2)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七年:包括生產或提煉礦物油的公司等。
3)前五年減免100%所得稅,隨後五年減免30%所得稅:如2003年3月31日前開始提供電信服務的公司等。
4)到2009-10財政年度的十年裡100%免除出口利潤稅:針對位於電子硬體技術園和電子軟體技術園的新工業企業。
5)計算機軟體等的出口,可從出口總收入中減免50%出口所得稅。
6)免除以參股或長期融資形式投資於基礎設施開發、維修及運營的基礎設施資本公司的紅利、利息所得稅及長期資本收益稅。
『玖』 印度出差補貼標准
出差補貼標准為公司內部制定,可咨詢公司行政人員。若報銷需要保留好發票等原始憑證。通常的流程為:因公出差,需提前清晰填寫《出差申請單》。《出差申請單》報部門經理批准、總經理審批。將其交辦公室備案。出差返回後,出差人將《出差申請單》未填寫項目補齊,並於一定時間內內填寫《差旅費報銷單》。之後交部門負責人簽字。報銷人將該《報銷單》交財務部審核簽字。《報銷單》報總經理審批。交總經理批准後的《報銷單》交財務部報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四條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帳憑證。辦理本法第十條所列的經濟業務事項,必須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並及時送交會計機構。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予接受,並向單位負責人報告;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並要求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更正、補充。原始憑證記載的各項內容均不得塗改;原始憑證有錯誤的,應當由出具單位重開或者更正,更正處應當加蓋出具單位印章。原始憑證金額有錯誤的,應當由出具單位重開,不得在原始憑證上更正。記帳憑證應當根據經過審核的原始憑證及有關資料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