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印度教是以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為三大主神的多神教,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它神都在其下並都是他的化身。比如印度教濕婆派認為梵天和毗濕奴都是濕婆的化身。而有的傳說認為毗濕奴睡著時肚臍長出一朵蓮花,蓮花中生出梵天,毗濕奴醒來時梵天已經完成創造世界的工作。
⑵ 印度神話的毗濕奴神與濕婆神
不過毗濕奴大神和濕婆大神就不同了,一個要維護世界和平,一個要消滅愚蠢的人類,自然為人類所熟知。但毗濕奴大神和濕婆大神到底誰更強,幾千年來,這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下斗膽在這里討論一下。在神話傳說里毗濕奴與濕婆的正面交鋒只有一次。
《柯利世系》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文字:
黑天(毗濕奴最著名的化身)為了救出孫兒無礙,率眾攻打妖仙首領羅波那的紹尼塔普爾城。當時黑天騎著神鳥迦樓羅與兄弟大力羅摩,及兒子明光大戰羅波那的惡魔軍團。而羅波那的後台老闆正是破壞神濕婆。
經過幾場激戰,濕婆的親信火神阿耆尼、大仙人安吉羅、大魔王劫瓦爾紛紛敗在了黑天的手中。最後濕婆不得騎著青牛南迪,帶著兒子——戰神鳩摩羅、象頭神(大聖歡喜天)趕來與黑天一決死戰。
黑天命令羅摩與明光阻擋住以戰神鳩摩羅和象頭神群主為首的終極惡魔軍團,然後獨自與濕婆單挑。
兩位大神先是用弓箭對射。後來覺得不過癮,濕婆就張開大嘴,吐出漫天大火,黑天也不甘示弱,掏出能呼風喚雨的神器——『雲雨』。
他們兩個打得歡,大地女神受不了,便到梵天那裡去告訴梵天。梵天大神只好跑來調停:「濕婆,你在做什麼?黑天是你的靈魂呀!你和他打起來,這怎麼適合呢?」於是,濕婆擁抱了毗濕奴,離開了戰場。
《摩柯婆羅多》中毗濕奴大神降世時將自己的身體分成了兩部分。較強的一部分化為黑天,較弱的一部分化為了大力羅摩。也就是說,與濕婆大戰的是毗濕奴大神的一部分罷了。 出典:《摩根德耶往世書》
中國最強的女神起初是女媧,往後是西王母(此處有待考察,首先在丁山著的《中國古代宗教和神話考》中指出,西王母算是中國司隸五殘以及鎮壓厲鬼的刑神和厲神。而她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昆侖亦非漢語中的固有詞彙,陳橋驛注王東補注版本的《水經注》中指出此中不詳盡之處。希臘也有雅典娜;日本則是天照大神。
印度的女神乃濕婆大神的老婆,雪山女神的最強化身——杜爾迦(難近母)。
據說遠古的時候,西天(印度)有一個很厲害的大魔王,他就是天神的死敵,檀那婆的老大——牛魔王。牛魔王非常厲害,將天帝因陀羅及眾天神都打得大敗,並將他們都趕出了天界。
因陀羅沒辦法,只好向三大神求救。梵天、毗濕奴、濕婆聽了都非常憤怒,憤怒得眉毛倒豎,眼睛噴火。後來因陀羅他們也跟著一起噴火。
結果當大家的怨念結合到一起時,火堆中就誕生了可怕的杜爾迦女神,據說容貌奇醜。
後來眾神還把自己最強的武器交給她。比如濕婆的三叉戟、毗濕奴的神盤、水神伐樓那的神螺、因陀羅的金剛杵,以及因陀落坐騎愛羅婆多神象脖子上的神鍾,最後還獲得了喜馬拉雅女神贈與的雪獅。
牛魔王戰敗就被送去了閻摩的枉死城。
⑶ 印度女神卡莉和濕婆是啥關系她為啥踩著濕婆呢薩蒂和濕婆又是啥關系
卡莉是薩克蒂的一個化身,卡莉的舞蹈會毀滅世界,濕婆為了不讓卡莉毀滅世界於是用身體墊住卡莉。濕婆是自願的,並非被降伏。
⑷ 各個神話的人物
1、宙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
2、耶和華是猶太教或基督教中的上帝,唯一的神。
3、撒旦是基督教中的魔鬼,專門與上帝作對。
4、愷撒不是神,是羅馬帝國的皇帝,著名的愷撒大帝。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話:「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愷撒。」
5、濕婆是印度教(在佛教起源之前,印度教被稱為婆羅門教)的大神,是創生之神也是死亡之神。
6、阿修羅最早是印度教即婆羅門教中的神,代表各種「力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阿修羅。後來,佛教採用阿修羅這種稱呼,只不過從此阿修羅就成了不好的神,脾氣暴烈,男阿修羅力大但貌丑,女阿修羅則貌美之極。
7、西王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西周穆天子曾八駿西遊,遇見西王母。不過有學者說,西王母也許只是當時中亞細亞的一個部落女王。
神話最有系統的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古希臘神話,傳入羅馬後成了羅馬神話,是多神教。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一統天下。
印度神話也極豐富,但人們所知較少。
賃記憶所及說一點。
⑸ 西王母飄亮嗎
據古代文獻《山海經》里記載,其形象為一豹尾虎齒善嘯的怪物,並統領著一群愛惹麻煩的妖怪,被稱為「萬妖之母」。西王母原本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在後代小說和戲曲里,因其名為王母而認為是天帝等階的配偶神,故其形象逐漸轉化為一位絕美貴婦,成為了尊貴的「西方天界之母後」。蟠桃宴時群仙為其慶壽於瑤池,又為長生不老的象徵。她是天宮中地位最高也是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請各路神仙之職,在人間專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
西王母是中國最古老的女性神祇(也有人認為其早期為男性,後逐漸因其名被民眾轉化性別),早在殷商卜辭中,就有「西母」之稱,有論者認為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書《山海經》中,西王母以一個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顯示出濃厚的圖騰色彩,同時也具有某種刑殺之神的氣質。
《穆天子傳》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遠方異族部落領袖的身份出現的,其中西王母與周穆王相會飲於瑤池的情節被後世繼承,《竹書紀年》和《史記·趙世家》都稱周穆王曾經和西王母相見過。
《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及六朝小說中也有漢武帝與西王母的常見情節。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信仰仙道的皇帝,七月七日那天聽聞西王母即將降臨宮殿而趕忙做好迎接西王母的准備,到了七月七日深夜二更時,西王母駕乘著紫雲車降臨到漢武帝的宮殿。漢武帝將西王母迎接到宮殿後,西王母則贈予漢武帝七顆仙桃與之享用(有的文獻則說是5枚仙桃)。西王母的仙桃種植於昆侖仙山上的蟠桃園里,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擁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功效。傳說只要吃一個仙桃就能夠延長三千年的壽命。
從原始宗教發展的軌跡來分析,西王母的形象應當是從上古巫術儀式中的女祭司形象發展而來。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祭司等職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長者擔任的,她成為部族的最高權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負責主持祭祀,而上古時期的祭祀中,殺死祭物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殺死祭物的工作則是有女祭司來完成的——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視為死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漢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為民間的一種風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關東百姓離鄉逃難,逃難的過程中以稻桿當作西王母籌,作為西王母的香火,求取庇佑。經歷郡國二十六,直達帝都,並於京師聚會,歌舞祭祀西王母。
民間的苦難為民眾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西王母作為一名被改造的神祇正式登上了祭壇,這種民間的祭祀狂熱最終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為漢代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
這種由民間發起的宗教狂熱最終影響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術資料並加以改編,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和與之相對的東王公,而後在道教通俗化的過程中,東王公被演繹為玉皇大帝,而西王母則改造為王母娘娘。
近年考古研究發現,「西王母」可能是古中國西北一部落的名稱,只因該部落剽悍凶惡,而被中原的華夏族訛傳為刑殺之神。有些西方的考古和歷史學家甚至直接將一些古代羌、狄部落稱為「西王母」。也有研究認為「西王母」與印度教濕婆有關。
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山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和東王公一起,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顯化,協助天地、贊襄化育。西王母還統理所有得道的女仙。凡成仙得道之人,男的先拜東王公,女的先拜西王母,然後才能去朝見三清。「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道者,咸所隸焉。」(《中華道藏》、四十五冊、一百九十六頁)
實際在正統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與王母並沒有夫妻關系的說法,西王母原本是由先天陰氣凝聚而成的母神,在天宮中是所有女仙之首,「為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並執掌著昆侖仙山。而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男仙之首為東王公,並執掌著蓬萊仙島。而玉皇大帝則是群仙之首,三界之主,西王母要比玉帝出現得早,所以他們原本並不是夫妻。
西王母(瑤池金母)的心咒是:「嗡。金母悉地。吽。」
玉帝與王母的夫妻說法大都只出現在小說與民間傳說中,在這些傳說里,其中都表現出西王母才是天界真正的掌權者。與玉帝育有七個女兒,《神仙傳》、《墉城集仙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文獻中記載天帝與王母共育有二十四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已明確身份,詳情如下:
第四女 - 名叫「華林」,號為「南極王夫人」。
第十三女 - 名叫「媚蘭」,號為「右英王夫人」。
第二十女 - 名叫「清娥」,號為「紫微王夫人」。
第二十三女 - 名叫「瑤姬」,號為「雲華夫人」。
第二十四女 - 名叫「婉羅」,號為「太真王夫人」。
《道藏道跡經》中記載: 「王母上殿東西坐,著黃金褡辱,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戴太真晨纓之冠, 履玄 鳳文之,觀之,年方三十部A修短得中,天姿,靈顏絕世,真靈人也」。
《山海經‧西山經》載:「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載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掌管災厲(瘟疫)和刑罰的怪物。另據「列仙全傳」所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匯集西華奇妙真氣,降誕於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陰靈真氣,是洞陰至尊。古人講究對襯,東王公其實是為了配享西王母而虛構的一個仙位。
瑤池金母仙居住於中國西方的岩山峻嶺之中,其第一座主奉廟宇於現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的回山。由此可見,瑤池金母仙居聖地應不出甘肅一帶。仙居聖域,非凡人所能達,因此古人難得一見瑤池金母之聖顏,關於金母仙貌裝束之描述,雍容華貴,凝重端莊。西王母居住在昆侖山上的懸圃里,是一座空中花園,叫做「閬風」的苑中,一共有玉樓九層,左繞瑤池,右環翠水。有五女(見王母之女),名「華林」、「媚蘭」、「青娥」、「瑤姬」與「玉卮」。
王母有件寶物,是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桃(又稱蟠桃),此桃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長壽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時,就會召集群仙,大開壽筵,稱為「瑤池集慶」。因此,民間遂以王母娘娘為長生不老的象徵。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不死葯,而飛上月亮的。西王母掌管西方,舉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來治理,並與「東王公」共同統轄東西兩股元氣,化育天地,陶治萬物。 而王母娘娘自稱為天帝的女兒,而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稱,據《禮曲禮集》解說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都稱天帝。《西王母傳》中提及金母與木工共理陰陽二氣,養育天地,陶均萬物,三界十方內得道之女仙,名籍皆歸其管轄。
《列仙全傳》記載:『西王母即龜台金母也,系西華至妙洞陰之極尊,育化誕生於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楊,諱回,字婉妗,一字太虛』。
《史記大苑傳略》記載:「西王母這古仙人,姓楊,或謂姓侯,名回,一為婉妗,居昆侖。」
《道藏道跡經》記載:「王母上殿東西坐,著黃金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 ,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 鳳文之 ,觀之,年方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 ,靈顏絕世,真靈人也」。
《道藏三洞經》記載:「西王母者,太陰之元氣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侖,上治北斗」。列西王母為第四神仙,僅次於東王公。
《雲笈七簽》記載:「上聖白玉龜台九靈太真西王母」。
《元始上真眾仙記》:「……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游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太元聖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王母,即西王母。九光玄女與太元玉女(即太元聖母)二者不是同一尊神,太元玉女是九光玄女的母親。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即是道體,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在金闋利濟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
據葛洪晚年的名著《枕中書》說,道教最高最先的神是元始天尊(又名盤古)。他在天地尚未開辟是時就已存在,天地開辟之後,他居於天中心的玉京山。另有自然道氣結成了另一尊神太元聖母(太元玉女),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神交留下的後代,一位是東王公扶桑大帝,另一位就是九光玄女,太真王母(西王母)。以後上清派等皆重視西王母,後是道教出現了尊崇她的教派。
《山海經》:有關西王母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女仙之首的西王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又載:上古之時,黃帝討伐蚩尤之暴時,蚩尤多方變幻,呼風喚雨,吹煙噴霧,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黃帝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遂克蚩尤於中冀。虞舜即位後,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環、白玉琯及地圖,舜即將黃帝的九州擴大為十二州。
《山海經》曾對西王母做出過這樣的描述:「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乍一看,西王母簡直是一個半人半獸的異形之物。
《史記·周本紀》:「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東晉學者郭注釋:「西王母者,西方一國君也」。
《中荒經》雲:「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圍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母子出遊。
《博物志》稱: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天上天下、三界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西王母管轄。
《墉城集仙錄》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台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生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曰王公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於神洲伊川,厥姓緱氏,生而飛翔,以主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王母,皆挺質大無毓神玄奧於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與東王木公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所居宮闕,在龜山之舂山。昆侖玄圃,閬風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玄台,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飈車羽輪不可到也。所謂玉闕?天,綠台承霄,青琳之字,朱紫之房,連琳彩帳,明月四朗,戴華勝佩靈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寶蓋踏映,羽旆蔭庭,軒砌之下,殖以白環之樹,丹剛之林,空青萬條,瑤干千尋,無風而神籟自韻,琅然皆奏八會之音也。……」
在大量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她是「瑤池金母」,首創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西王母賀壽,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寫。
因住在瑤池,所以又叫瑤池聖母。西王母在瑤池中開蟠桃盛會,宴請各路神仙,不料被齊天大聖孫悟空這潑猴攪亂了蟠桃盛會。西王母種的蟠桃最為神奇,乃仙樹仙根,小桃樹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體健身輕,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飛升,長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壽。
西王母是天宮最受尊崇的女神,在三界掌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在中國道書古籍中,多次記載西王母顯聖遣使下凡,曾經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幫助黃帝打敗蚩尤、授天下地圖予舜帝整治國家、遣二十三女雲華夫人(瑤姬)下凡助大禹治水,而幸睹聖顏者,則有以孝聞名鄉里的舜帝、游瑤池拜金母的穆天子以及好神仙之術的漢武帝等。
《穆天子傳》中:記有穆天子夢游見西王母的故事,這時的西王母不是神,而是一位女王。
《漢武帝內傳》載:「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設天廚,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像鵝卵般大,圓形色青,王母贈帝四顆,自食三顆,帝食後留核准備種植,王母說這種桃三千年才能結果,中土地薄,無法種植。」這時的西王母是一身帝後打扮的絕色佳姝,她上殿接見數千神仙,儼若女仙領袖。 東漢末,道教興起,推崇王母娘娘奉為尊神,將王母娘娘列為七聖之一,說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兒,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屬下。有的則視為元始天尊的母親,類似人間的皇太後,具有掌握宇宙的無上權力。許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兩送子者、兩催生者、兩治瘟疹者,為仁慈、至尊的神明。
《路史·前紀·一》記載: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元始天尊),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聖母(王母之母),元始君(元始天尊、盤古)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
⑹ 印度眾神關系圖
創造神梵天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吉祥天女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喜愛。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⑺ 釋迦牟尼與濕婆關系是什麼
兩者沒有任何關系,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濕婆是印度的神話故事中三大主神之一,毀滅之神。
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也譯作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ā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濕婆(Shiva)與梵天(Brahma)和毗濕奴(Vishnu)為印度教三相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濕婆的地位是毀滅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
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是濕婆的最基本象徵。
⑻ 王母娘娘變形記:她是如何由一個印度雌雄同體,演變為中國更年期婦女的呢
原因在於:這是為了和教眾拉近距離的因地制宜的需要,同時也是王母形象升級的需要。具體表現如下;
1、王母、濕婆,彼此神似
有關於西王母的研究,說她的形象是源自印度濕婆。是一個雌雄同體的雙面神,一面代表死亡。另一面又代表著代表生命。她豹齒虎尾,同濕婆的虎皮造型頗為接近。西王母時常頭上戴了一個新月形的頭飾,翩翩起舞,蓬發而嘯。長頭上的第三隻眼睛這些更是與濕婆形似。
3、中年婦女,保持威嚴
隨著時間的發展,神像的升級也在與時俱進,王母的地位也在後人拔高,成為道教主神之一,如果是少女形象或者異域形象示人,遠沒有成為一個中年婦女的形象更可以保持一種威嚴,再加上信眾審美的改變,和身份的改變,為了更加適應教眾的口味,王母的形象也逐漸相對固定了,但是並不排除以後因時而變的可能。
⑼ 印度三大主神之濕婆的由來是什麼
濕婆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載有他的神話。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得三魔城毀滅者之稱。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葯,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煉苦行,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他還是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於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濕婆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發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傳說恆河下凡時曾先落在他的頭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頸上繞著一條蛇。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文獻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又叫烏瑪,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