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什麼是法身、應化身、報身,又有什麼區別請開示,阿彌陀佛!
可以這樣說,法身是我的體(本質), 報身是我的相(形象),應化身是我的用(應用),這是說出三法。
我們在經論上讀到佛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身,這三身大家都知道。什麼叫做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是法身。你什麼時候肯定了,什麼時候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眾生跟自己也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知道是一個,不是二個,你就證得清凈法身。換句話說,你就是法身大士,你不是普通菩薩,你是法身大士,你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的人,決定是愛人如己,能夠舍己為人。實際上,人跟己是一不是二,所以在做人的態度上完全轉變了。沒有證得法身的人,都有我執;換句話說,都有自私自利。證得法身的人,自私自利找不到了,無影無蹤。
什麼是報身?報身是智慧,你能夠證明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智慧叫做報身。
我們這個身體叫應化身,應化身做什麼用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諸佛菩薩有身體,他這個身體是很自在,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有人問我: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一切諸佛菩薩,包括自己,也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你喜歡現男身就現男身,喜歡現女身就現女身,隨類現身。如果自己有一定的身,就不能現,就不能變。他沒有一定的身,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族類統統能現;在人間現人身,在天上現天身,在畜生道現畜生身,在餓鬼道現餓鬼身,沒有一樣不自在,這個身是應化身。
Ⅱ 法身、報身和化身都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網上說的看不明白啊請開示!
【 法身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 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凈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大乘之中,亦有數種說法:(一)唯識家,分法身為總相、別相二種。總相法身為三身之總稱,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為體。別相法身則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凈法界之真如為體。(二)三論家,以真如實相不可得之真空為法身。(三)大乘起信論,全論之核心思想旨在闡論自性清凈、妄法無體之說,而於論究萬法時,以體大、相大、用大等三大來判釋眾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論及法身說時,即以真如之用大來凸顯法身之意義。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九中):『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謂諸佛如來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議之用大而隨應於眾生機緣各異之見聞,令皆得化導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無用而益用無邊之妙用。此種法身說蓋為華嚴、天台等一乘家立說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觀,故其所言法身,非僅指遍一切處之如來,而系謂法身即報、應身,報、應身即法身。(五)華嚴家,以十身具足之毗盧遮那法身佛為教主,主張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攝於法、報、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大日如來之法身,又稱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來色相,能以言語說法。此外,自性、受用、變化、等流四身皆稱為法身,加六大法身,則稱五種法身。〔無上依經卷上、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卷下、佛性論卷四、金剛般若論卷上、成唯識論卷十、注維摩經卷三、勝鬘經寶窟卷下末、清涼玄談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華玄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華嚴五教章卷三〕(參閱『自性身』2525、『佛身』2629、『象徵主義』5275)
【 報身 】 《 佛學大詞典 》
(一)梵語sam!bhoga-ka^ya。指佛之果報身。又作報佛、報身佛、受法樂佛。或譯為受用身、食身、應身。又稱第二身。為三身之一,四身之一。即酬報因位無量願行之報果,為萬德圓滿之佛身。亦即菩薩初發心修習,至十地之行滿足,酬報此等願行之果身,稱為報身。如阿彌陀佛、葯師如來、盧舍那佛等,皆為報身佛。大乘起信論即以酬因感果之義解釋報身,謂報身為三賢、十地之菩薩所見無分齊之色身。
報身以大智(無分別之聖智)、大定(無作意)、大悲(能拔救眾生之苦)為其體,具有無量色相,及十力、四無畏等無量功德與樂相。據大智度論卷九所載,佛有法性身、父母生身之二身,法性身遍滿十方虛空,相好庄嚴,有無量光明及無量音聲;同書卷三十舉出佛身有真身、化身二種,真身遍滿虛空,其說法之音聲亦遍及十方無量世界,然僅有十住菩薩能以不可思議方便智力而聽受之;卷三十三舉出法性生身、隨世間身二種,法性生身常有無量無數阿僧只一生補處之菩薩為其侍從。凡此皆指佛之實報身而言。
天台家於報身之內證與外用中,就受用之義,將報身分為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又就報身及其所居之土,分為真報身土、影現報身土。真報身土乃為地上菩薩所現,為證道(諸佛所證之實理)之報身土;相對於此,影現報身土乃特為地前之人所現,為教道(方便示教之道)之報身土。法相唯識家所說三身中之受用身,即與此同義。又據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載,諸佛之凈土及菩薩聽受大乘法或為他說法而受法樂,皆以佛之報身為其因,皆由報身所成。大乘同性經卷上相對於穢土成佛為化身,謂凈土成佛為報身,即諸佛凈土系以報身為因而顯現之意。蓋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列舉受用身與自性身有六種不同,變化身與自性身有八種不同。同書論釋卷十三至卷十五中,說明受用、變化二身皆以自性身為依止,法身為自利之方便,受用身及變化身則為利他之方便;謂報身單為利他益物之身,為地上菩薩所見者,又法華經論所說之報佛(十地之行滿足而報得受樂庄嚴之身)與法身,皆為自利之身。關於此等說法,據吉藏法華玄論卷九之意,法華經論中以佛性為法身,佛性所顯者為報身,化眾生者為化身,系依開本合跡之義;攝大乘論中合佛性及佛性所顯者為法身,化菩薩者為報身,化二乘者為化身,系依開跡合本之義。佛地經論卷七將受用身分為自受用、他受用二身,以自受用身為自利分之實身,他受用身乃為地上菩薩而現之化身,即兼取前述二說,以彰顯報身之兩面。〔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三身分別品』、無上依經卷上、法華經論卷下、佛性論卷四無變異品、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轉清凈成菩提品、如來功德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十地經論卷三、金剛仙論卷五、卷八、卷九、大乘義章卷十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參閱『三身』555、『佛身』2629、『受用身』3101、『象徵主義』5275)
(二)指眾生因業受報,轉生於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等六道之身。
【 化身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nirma^n!a-ka^ya。乃佛為利益地前凡夫等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一)二身之一,與法身或真身並稱二身。即三十二相具足的佛之生身。與法、報、應三身中之『應身』相同。〔法身經、大智度論卷三十〕
(二)三身之一,與應身、法身合稱三身。即佛為人、天等五趣眾生所化現之龍、鬼等非佛形之身。此中,應身指現佛形之身。〔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三身分別品、新譯大乘起信論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
(三)三身之一,與應身、真身合稱三身。即應身之分身化佛,系依應身(指生於王宮之身、道樹現成之身)所化現,本無而忽有之佛形,故又稱化佛。此應、化二身,系由前述之應身所別開者。〔大乘義章卷十九〕
(四)三身之一,與自性身、受用身合稱三身。全名變化身。即佛為地前之菩薩、二乘及凡夫等所化現之八相成道之身。即法、報、應三身中之『應身』,住於凈穢二土,為地前菩薩等變現無量隨類之身,令彼脫離惡趣,出離三界,而入於初地,稱為變化身。〔佛地經論卷七〕(參閱『四身』1699)
Ⅲ 佛教中法身 報身 應身指的是什麼
一、法身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麼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
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如來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因而示現報身與應身。
二、報身
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庄嚴佛體,又作報佛、報身佛、第二身。因為具有下列兩種受用功能,所以也稱為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
1、自受用:即如來自身恆常受用無邊法樂,具有無邊的色相庄嚴,周遍法界而無為常住.
2、他受用:即如來雖然自證圓滿,為了化導十地以上的菩薩,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凈功德身,使諸大菩薩在清凈佛土以大乘法喜為食。
(3)印度教法身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佛之真身
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
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庄嚴故。
(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
惟不得言成就庄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論七曰:『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述記十末曰:『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識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義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庄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
』若依性宗之義,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
Ⅳ 佛教里法界指什麼,法身指什麼
法界指的是宇宙,即太空的意思,也即一切空間的意思,佛常說為虛空。法身,就是佛的真心,即真如,如來藏,太空如果是大海,法身就是一滴水的存在,不生不滅的存在,法身是成佛的根本,沒有心,也就是沒有本質的話,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佛,任何事物也都是虛無,不可能顯現出來。
Ⅳ 什麼是:法身,報身,化身
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 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凈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三身分別為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凈無暇的。這就是法身。
佛教語。三身之一。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唐·白居易《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偈銘》:「師既疾亟,四大將壞,無戀著念,無厭離想。郡太守、門弟子進醫饋葯者數四,師頷之雲:『報身非病,焉用是為?』言訖,趺坐,恬然就化。」 宋·蘇軾《東坡志林·讀<壇經>》:「試以喻眼: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獻中,神明由天堂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
Ⅵ 什麼是法身
法身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
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凈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三身分別為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凈無暇的。這就是法身。